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瑗墓

(浙江省湖州市胡瑗墓)

鎖定
胡瑗墓,位於距湖州市7公里的南郊道場鄉青山塢胡峯基的幽谷處,長眠着北宋著名教育家、“湖學”創始人胡瑗先生。胡瑗墓始建於宋嘉祐五年(1060),元中被毀,後復建,建在胡峯基山(曾稱何山)向陽坡上,山前有溪,南對照山,西側為章家山,東部平曠,北與道場山相聯。經歷代重修,現墓呈圓形,高約3米,直徑約5米, 後側有圈形回龍牆,墓道長約200米。墓碑書“安定文昭胡公之墓”八個大字,已斷失。原置有墓屋、祠祀均已不存在。這裏三面環山,松木葱葱,景色幽雅。蘇軾詩云:“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雲峯下幽谷。”何山幽谷即指此處。
中文名
胡瑗墓
地理位置
湖州市7公里的南郊道場鄉
相關人物
胡瑗
建    於
宋嘉祐五年(1060)

胡瑗墓關於胡瑗

胡瑗墓人物簡介

胡瑗墓景觀圖片
胡瑗墓景觀圖片(12張)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如皋縣(今江蘇如皋)人。祖籍陝西安定堡,學者稱安定先生。20歲北上泰山,苦讀十年。學成後南歸,在吳中設壇講學。宋景祐二年(1035)被聘在蘇州郡學教授,期間,范仲淹薦璦去開封以白衣對崇政殿,授秘書省校書郎,參與更定雅樂,研究鐘律、鐘磬等樂器。康定元年(1040)受湖州太守滕宗諒之聘來湖主持州學,住在月河燕居堂(今月河街道)。他提倡教育“明體達用”、“以仁義禮樂為學”。曾謂“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在學校設置經義和治事兩齋。他嚴立學規,教人有法,以身示範。“解經至有要義,懇懇 為諸生言”。採用分班教育與討論、質疑答辯、聯繫實際等多種方法和重繪失傳的古代祭天地人的“三禮”儀物掛圖教授。率領學生以親歷山川情勢,“從其遊者常數百人”。重視文娛體育,他告誡學生食後不可伏案久坐,以免妨礙氣血流通。要學生開展習射、投壺等遊藝活動。注重禮教,學生“信愛如其父兄”,師生關係很密切。

胡瑗墓地理位置

胡瑗墓(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宋嘉祐四年(1059)農曆六月初六日,胡瑗於杭州辭世,次年十月初五,其長子胡志庚扶靈“葬烏程何山之原”,墓始建於宋嘉佑五年(1060),元中被毀,後復建,歷代又重建。現在位於距湖州市7公里的南郊道場鄉青山塢胡峯基的幽谷處,元中被毀,後復建,建在胡峯基山(曾稱何山)向陽坡上。經歷代重修,現墓呈圓形,高約3米,直徑約5米, 後側有圈形回龍牆,墓道長約200米。墓碑書“安定文昭胡公之墓”8個人字,已斷失。原置墓屋、祠祀均已不存。 [1] 

胡瑗墓成就

胡瑗創立的分齋教育制度(亦稱分齋教法),一反宋代以詩賦為重的科舉教育,培養了許多人才,當時“東南公卿、偉人,大多出於胡瑗門下”。這種分齋教育,獨“湖學”所有,“
胡瑗墓 胡瑗墓
故天下謂之湖學多優異”。 慶曆四年(1044)朝廷開天章閣,建太學於京師,派人“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為太學法”,經考察總結,編為《學政條約》一卷,供各地教育參考。約皇祐元年(1049)經范仲淹推薦,胡瑗被召之京師太學。在太學執教期間,“其徒益眾”,又培養了不少人才,“禮部貢舉,歲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他教的學生,言行舉止,“人遇之,雖不識,皆知為瑗弟子。”皇祐四年(1052)任光祿寺丞、國子監直講
。嘉祐元年(1056)擢太子中允、天章閣下侍講,仍在太學教授,直到“病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告老居杭。在他離開學校“東歸之日,太學之諸生與賢士大夫送之東門執弟子禮,路人嗟嘆以為榮”。嘉祐四年(1059)六月六日病逝杭州,享年67歲。次年,十月五日移葬於何山墓地。

胡瑗墓著作

胡瑗墓景觀 胡瑗墓景觀
胡瑗的著作有《武學規矩》一卷和阮逸合著的《皇祐新樂圖記》三卷等。他的學生為他編錄的著作有《周易口義》十二卷、《洪範口義》二卷等,多數已佚。 宋代的兩位宰相,對胡瑗的教育成就,都頗有贊稱,歐陽修有詩讚曰:“吳興先生富道德,詵詵子弟皆賢才。”王安石也稱道:“先取先生作樑棟,以次收拾桷與榱。”胡瑗先生教授的學生中,有許多是名臣,如莫君陳、吳孜、孫覺、劉蠡、周之道等。

胡瑗墓歷史沿革

胡瑗的墓地處,昔為遊覽勝地。宋蘇舜欽遊何山詩中説:“今古何山是勝遊,亂峯縈轉繞淪州”。今日的何山幽谷,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經當地人民羣眾的努力,變得更加優美,引人入勝。 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佈胡瑗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胡瑗墓元、明、清歷代皆有修繕,後年久失修。1996年9月至1997年4月修復。修復後的胡璦墓佔地約8000平方米,由墓壙、平台、神道、牌坊、拱橋、享堂等組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