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股東中心模型

鎖定
公司治理理論最初建立在公司的傳統法律模型之上,強調股東權利。這種理論被稱為股東中心理論(shareholder-focused theory) 也稱為“股東優先理論”(shareholder primacy)或“股東控制理論”(shareholder sovereignty)。隨着理論研究及公司實踐的發展,公司治理理論出現了突破和擴展的趨勢,產生了一種新的觀點,認為公司治理的中心應加以擴展,而不僅僅限於股東;所有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都應擁有明確的公司控制權收益權。公司治理模型的發展,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中文名
股東中心模型
性    質
建立在公司的傳統法律模型之上
強    調
股東權利
被稱為
股東中心理論
模型介紹
利益相關者模型與股東中心模型的比較
股東中心模型 股東中心模型
與傳統的股東中心模型(圖2)比較,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型在各方面發生了變化,表現在:
1.所有者的定位
股東中心理論認為,無論從收益上還是從對公司的控制上,公司剩餘索取權的所有者非股東莫屬。利益相關者理論則認為公司的所有者不僅僅是出資人,而是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管理層、職工、債權人供應商顧客消費者、政府等。
2.治理的目標
從公司治理理論的淵源看,代理問題是公司治理所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因此,在股東中心理論看來,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標是監督和制衡經營者,實現股東的資產收益最大化。利益相關者理論則認為,在公司營運過程中,不僅會出現經營者敗德行為,而且也會出現股東濫用有限責任、從而損害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道德風險,如過度操縱、出資不足、欺騙等行為,公司治理的目標是滿足多方利益相關者的不同需求,關注公司經營所造成的社會和政治影響。
3.決策模式
在股東中心模型下,公司決策主要由所有者和經理作出,其他人的作用相當被動。而利益相關者模型中,公司決策是由多個利益相關者合力參與、共同形成的。
4.思維邏輯
股東中心理論的推導很簡單:股東必然爭取股東價值最大化,在良好的規制環境下,通過“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滿足其他索取權的利益,從而使社會效率最大化。利益相關者理論則是通過直接考慮相關者的利益,從而達到社會效率的最大化。
5.對企業績效評價方式的影響
與股東中心模型相對應的是基於財務指標的評價方法;而利益相關者模型顯然要求從更廣泛的角度進行評價,不僅包括財務績效等經濟指標(針對股東),還包括社會責任指標(針對其他利益相關者),與此相配合,評價方法也由靜態到動態,由短期到長期,由定量或定性到定性定量結合,由主觀或客觀到主客觀結合,等等。
以上看來,兩種模型之間存在的區別是非常明顯的。理論上,利益相關者模型似乎存在更多的優越之處,但如前所述,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從短期來看,並不具備一致性,甚至存在明顯的衝突。儘管從長期來看,兩者間能夠達成一致,但我們生活的世界更直接地受到一系列短期績效的影響,而財務分析家、機構投資者的行為更加強了這種對短期績效的壓力。這就對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和效果提出了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