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肝毛細線蟲

鎖定
肝毛細線蟲是一種鼠類和多種哺乳動物寄生蟲,偶爾感染人。成蟲寄生於,引起肝毛細線蟲病。人感染是由於食入感染期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引起。 [1] 
拉丁學名
capillaria hepatica
動物界
毛細科
毛細屬
中文名
肝毛細線蟲

肝毛細線蟲形態與生活史

肝毛細線蟲成蟲較鞭蟲纖細,雌蟲長53~78mm,尾端呈鈍錐形,雄蟲長為24~37mm,尾端有1突出的交合刺被鞘膜所包裹;食管佔體長的1/2(雄蟲)或1/3(雌蟲)。該蟲蟲卵形態與鞭蟲卵相似,但較大,卵殼厚,分兩層,兩層間有放射狀紋。外層有明顯的凹窩,兩端各有透明塞狀物,不凸出於膜外。
肝毛細線蟲卵在土壤中進行發育,宿主由於吞食被含有幼蟲的蟲卵所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感染後24小時內蟲卵於盲腸孵化,孵出的第一期幼蟲長140~190mm,寬7~11mm,在6小時內鑽入腸粘膜,經過腸繫膜靜脈、門靜脈,在感染後52小時內到達肝臟。

肝毛細線蟲致病

肝毛細線蟲成蟲寄生於,產卵於肝實質中,蟲卵沉積導致肉芽腫反應和膿腫樣病變,肉眼可見肝表面有許多點狀珍珠樣白色顆粒,或灰色小結節,其大小為0.1~0.2cm。膿腫中心由成蟲、蟲卵和壞死組織組成,蟲體可完整或崩解,蟲體和蟲卵周圍有嗜酸性粒細胞、漿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患者可出現發熱、肝脾腫大、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白細胞增多及高丙種球蛋白血癥,低血紅蛋白性貧血頗為常見,嚴重者可表現為嗜睡、脱水等,甚至死亡。

肝毛細線蟲診斷

診斷本病相當困難。肝組織活檢病原體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肝病患者伴有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者,可考慮用免疫學方法作進一步檢查。

肝毛細線蟲流行與防治

人感染是由於食入感染期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引起。迄今全世界確診為肝毛細線蟲病的患者共25例。我國僅發現1例人體感染,徐秉錕(1979)在廣東從1位人體肝組織病例切片取得蟲體。儘管報道的病例不多,但大多數引起死亡,故應予以注意。
另外還發現肝毛細線蟲假性感染病例15例,其中海南10例(1992)、廣東3例(1992)、四川l例(1992)、台灣l例(1995)。這種假性感染是因為食入含肝毛細線蟲卵的生鼠肝或兔肝,蟲卵僅通過人體消化道隨糞排出,雖可在人糞中查見,但人並未獲得感染,即所謂假性感染(spurious infection)。真性感染(genuine infection)在人糞中無此蟲卵排出。
治療藥物有銻劑、甲苯達唑、阿苯達唑等。
治療肝毛細線蟲的首選藥物是Mebendazole、阿苯達唑作為替代。成功治療人類例噻菌靈或阿苯達唑(用或不用糖皮質激素)的報道。阿苯達唑必須採取的食物因為高脂肪飲食會增加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