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歌

(教會音樂)

鎖定
聖歌亦稱“讚美歌”。交替合唱( antiphon)的訛稱。是英國教會音樂的一種特殊形式。在禮拜儀式或世俗儀式中表演。在新教崇拜中,類似於羅馬天主教的經文歌。
中文名
聖歌
外文名
Anthem
別    名
讚美歌

聖歌背景介紹

聖歌源於《詩篇》,是當時聖公會清教思想的表現。早期常用單聲部,一樂音對一音節,小唱詩班演唱,風琴伴奏,經文大多出自《詩篇》、主禱文和《聖經》選段。也常由一帶伴奏的獨唱與一組四個歌手交替演唱。

聖歌發展歷史

16世紀末,出現大型的復調完全聖歌,常有6或8個聲部。其時還受意大利牧歌影響,產生了一種領唱聖歌,由獨唱與合唱交替,用風琴或一組維奧爾琴(或兩把)為獨唱或二、三重唱聲部伴奏,也許用管風琴為合唱作八度重複。
17世紀初,獨唱聖歌似比完全聖歌更流行。王政復辟時期,反清教的氣候增加了對聖歌的要求,或是回覆到意大利牧歌式聖歌,或是借用法國呂利( 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式的音樂(即樂隊序曲,帶固定低音的宣敍調一詠敍調獨唱,主調式合唱、獨唱與全奏的對比)。
工業革命的反宗教傾向使8世紀中葉起聖歌創作處於低潮。19世紀牛津運動後復興。19世紀末民歌運動又為其增加了民族特色。英國作曲家沃恩・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等又回到早期聖歌的復調合唱傳統。 [1] 
參考資料
  • 1.    丁光訓、金魯賢.《基督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5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