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聖(拼音:shè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6]  。漢字簡化之前,簡體聖〔以下作“聖(kū)”〕和它的繁體“聖”是兩個不同的字。“聖”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1]  ,其古字形模擬一個人豎着耳朵聽人講話,本義近於聰,指聽覺敏鋭。引申指精通某種學問或技藝並有極高成就的人,又引申指具有最崇高的人品和最廣博的智能、學識的人。聖(聖)又作形容詞用,指最崇高的,再引申指與神靈有關的。聖(聖)在封建社會也被作為對帝王的尊稱,還用於稱頌有關帝王及王朝的事物。
聖(kū)始見於戰國,本義指用手挖土,後作為“聖”的簡化字。 [17] 
中文名
拼    音
shèng、kū
繁    體
聖(shèng)
部    首
又、土
五    筆
CFF [2] 
倉    頡
EG [2] 
鄭    碼
XSB [2] 
筆    順
橫撇、捺、橫、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340) [16] 
平水韻
去聲二十四敬(shèng) [3] 
異體字
琞、𠄵、𡑺、𤦨、𤪈(其餘見擴展圖冊)
注音字母
ㄕㄥˋ
筆畫數
2+3;3+2(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5723 [2] 
GBK碼
CAA5
造字法
聖:會意字或形聲字;聖:會意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四角碼
7710₄

字源演變

【甲組】“聖(聖)”字形演變流程圖 【甲組】“聖(聖)”字形演變流程圖
在古代,“聖”與“聖”是兩個不同的字。“聖”字在甲骨文中寫作“甲組圖1”,像人頭上長着大耳朵,突出其聽覺的靈敏;人旁邊有一“口”字,有耳聽口説之意,其重點語義在於“通”。古人以為聖者聞聲知情,通幹天地,所以“聖”字用有所聽聞來表示。後來,聖又發展成為聞聲知情的聖者。
西周金文“聖(聖)”字(甲組圖2)結構基本上與甲骨文相同,只是人形之下又加一筆,以示站立之地。人形也仍與耳相連,密不可分,無一例外。春秋戰國時期,鑄器者往往喜歡在側立的人形腹部加一圓點,又由圓點演變而為一小橫(甲組圖3),於是人形訛變而為𡈼(tǐng),聖字也不例外。“口”字與“𡈼”正好合成“呈”字,因此許慎誤以為“聖(聖)”是“從耳,呈聲”的形聲字。到楷書階段,“𡈼”上部一撇變為一橫,寫作“王”。 [1]  [20] 
在卜辭中,“聖”常用作動詞,意義與聽相近。如“有聖”(《甲骨文合集》二六一),“亡其聖”(《殷虛文字乙編》六五三三)。有研究者認為,在古漢字家族中,和聖三字同源,開始只有一個字形,三者在意義上大同小異,都與人的聽聞有關。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畋遊》:“古聽、聲、聖乃一字。其字即作耳口,從口耳會意。言口有所言,耳得之而為聲,其得聲動作則為聽。聖、聲、聽均後起之字也。聖從耳口,王聲,僅於耳口之初文附以聲符而已”。
按聲、聖二字古相假借,段玉裁所謂“聖從耳者”,即如郭沫若所言,“古聽、聖、聲乃一字。”其字作耳口,從口耳會意,段注所引《風俗通》之言,正是以“聲”解“聖”。另《白虎通義·聖人》雲:“聖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由此可知,聖字本為人聽覺靈敏之意,聞聲而知情,後來引申為對萬事萬物都能通達。正因為無所不通,因而能看透萬事,為人處世合乎常理。至於聖賢之義,則是更後起的引申義。“聖”指思想睿智,無所不通,所以把智慧和道德極高的人稱為“聖人”,儒家典籍中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為代表。漢代以後,儒家定於一尊,孔子成了歷代帝王尊奉的至聖先師。
然而,隨着歷史的變遷,由於人們對聖人的崇拜,聖人在社會中進一步昇華、抽象,逐步帶上了神秘的色彩,以至神化,使之具備了猶如神明一般的威懾力量,從而變得高不可攀。於是,“聖”的字義也增加了“神聖”的含義,其意義美好而崇高。“聖”字還成為歷代帝王所專有,於是臣下稱皇帝一律稱為“聖上”,皇帝下的命令叫聖旨,皇帝的聽聞叫聖聽等。不過,儘管如此,皇帝們也未能獨霸聖字。在某個領域,某種技術達到最高成就的人亦謂之聖。歷史上有“醫聖”張仲景、“詩聖”杜甫等。 [21-22] 
【乙組】“聖(kū)”字形演變流程圖 【乙組】“聖(kū)”字形演變流程圖
“聖(kū)”是一個會意字。戰國文字和篆文中的“聖(kū)”字(乙組圖1、乙組圖2)都是由“土”和“又(表示手)”組成,表示在土裏挖掘之義,是一個記錄方言詞語的字,義同“掘”。隸變後楷書寫作“聖”,宋元以後被當作“聖”字的俗體。現代漢語簡化漢字時將“聖(kū)”作為“聖”的簡化字。“聖(kū)”字如今一般用作偏旁,如“怪”字就是以“聖(kū)”為聲旁的形聲字。只有今魯西一帶仍然稱用力刮挖硬物為“聖吃聖吃”。 [17]  [23]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èng
形容詞
聰明;才智勝人
wise
《禮記·經解》:其在朝廷則道仁聖禮義之序。
唐·韓愈《師説》:是故聖愈聖,愚益愚。
聖童;聖明
最崇高的
sublime;
remarkable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唐·杜甫《述古》詩之三:豈惟高祖聖,功自蕭曹來。
聖地;聖潔;聖火;神聖
刁鑽;亦有精靈、乖覺或敏鋭、迅速之意
tricky
元·關漢卿《新水令》套曲:忙加玉鞭,急催駿馬宛,恨不聖到俺那佳人家門前。

名詞
稱學識或技能有極高成就的人
master
唐·李白《月下獨酌其四》: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
聖手;棋聖;詩聖
聖人,儒家所稱道德智能極高超的理想人物
sage;wise man
《荀子·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晉·司馬彪《贈山濤》詩:感彼孔聖嘆,哀此年命促。
聖賢;聖諱;先聖;超凡入聖
封建社會尊稱帝王
tmperor
《呂氏春秋·察今》: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
唐·李商隱《韓碑》詩: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誓將上雪列聖恥,坐法宮中朝四夷。
聖上;聖主;聖旨;聖駕
宗教徒對教主和與教主相關的事物的尊稱
saint;
holy;
sacred
清·李漁《比目魚·神護》:小聖平浪侯,晏公是也,分封水國,總禮元陰。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玉壺遐覽二》引《太真科》:三善道者,聖、真、仙也。上品曰聖,中品曰真,下品曰仙。
聖經;聖誕;聖靈;聖母
清酒的代稱。亦泛指酒。古時稱清酒為聖人,簡稱“聖”
clear wine
唐·李白《贈孟浩然》:醉月頻中聖,眠花不事君。

水名。即今北京市房山縣之琉璃河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聖水》:聖水出上谷,東過良鄉縣南。

(Shèng)姓氏用字



動詞
古代方言,義同“掘”

清·施補華《別弟文》:“吾負母而逃,聖野菜充飢。”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4]  [6] 

古籍訓釋

古代將“聖”與“聖”分作兩個字,現代漢語簡化漢字時將“聖”作為“聖”的簡化字 [1]  ,所以以下二級目錄分列出《説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聖”與“聖”的解釋。

説文解字

【第十二上】【耳部】式正切(shèng)
聖,通也。從耳,呈聲。 [8] 
【第十三下】【土部】苦骨切(kū)
聖,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聖。從土,從又。讀若兔窟。 [7] 

説文解字注

【第十二上】【耳部】
“(聖)通也”注:《邶風》:“母氏聖善。”傳雲:“聖,叡也。”《小雅》:“或聖或不。”傳雲:“人有通聖者,有不能者。”《周禮》:“六德教萬民;智、仁、聖、義、忠、和。”注云:“聖通而先識。”《洪範》曰:“睿作聖。”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
“從耳”注:聖從耳者,謂其耳順。《風俗通》曰:“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按,聲、聖字古相叚借。
“呈聲”注:式正切,十一部。 [14] 
【第十三下】【土部】
“(聖)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聖”注:此方俗殊語也。致力必以手。故其字從又土會意。
“從又、土。讀若兔鹿窟”注:按,許有窋無窟,此當作“𡒈”。苦骨切,十五部。 [13] 

廣韻

式正切,去勁書 ‖ 聖聲耕部(shèng)
聖,生也。通也。聲也。《風俗通》雲:“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故曰聖。”式正切。一。
苦骨切,入沒溪 ‖ 聖聲物2部(kū)
聖,汝潁閒謂致力於地曰聖。 [15] 

康熙字典

【醜集中】【土部】聖
(kū)《廣韻》《集韻》並苦骨切,音窟。《説文》:汝潁閒謂致力於地曰聖。揚子《方言》:聖聖,致力無餘功貌。○按從土從又。會手把土義。亦作“𡉄”。《字彙》古壞切,音怪,非。
又《同文舉要》入又部,訓居也,循也。今作“在”,合在聖為一字,因俗“怪”字作“𢘪”而誤。 [9] 
【未集中】【耳部】聖
古文:𦕡、𠄵。
(shèng)《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式正切,聲去聲。《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書·洪範》:睿作聖。傳:於事無不通之謂聖。《禮·禮運》三代之英疏:萬人曰傑,倍傑曰聖。《孟子》:大而化之之謂聖。《風俗通》:聖者,聲也。聞聲知情,故曰聖也。
又《謚法》:稱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
又木名《山海經》:開明北有聖木。註:食之令人智聖也。
又水名。《水經注》:聖水,出上谷東,過長鄉縣北,又東過安次縣,而東入於海。
又姓。
又《韻補》葉裳聲切,音成。常璩《華陽國志贊》:仲元抑抑,邦家儀型。子雲玄達,煥乎弘聖。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723;下:U+8056) 字形對比(上:U+5723;下:U+8056)

書寫提示

聖字書寫筆順 聖字書寫筆順
“又”大,“土”小,“又”罩住“土”。“又”,居上居中;㇇(橫撇)與捺相交在豎中線,收筆在橫中線下側。“土”,居下居中;豎筆在豎中線,下橫長。 [18]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ɕ
i̯ĕŋ
王力系統
ɕ
ǐeŋ
董同龢系統
ɕ
jeŋ
董同龢系統
uə̂t
周法高系統
stʰ
jieŋ
周法高系統
wət
李方桂系統
sth
jingh
李方桂系統
khw
ət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ɕ
i̯ɛŋ
王力系統

ɕ
ǐɛŋ
王力系統
uət
董同龢系統

ɕ
jɛŋ
董同龢系統
uət
周法高系統

ɕ
iæŋ
周法高系統
uət
李方桂系統

ś
jäng
李方桂系統
kh
uət
(參考資料:漢典 [11-12]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式正切
ɕjɛŋ
入聲
合口呼
次清
苦骨切
kʰuət
集韻
去聲

開口呼
次清
式正切
ɕiæŋ
𡒈
入聲
合口呼
次清
𦫽(苦)骨切
kʰuət
禮部韻略

去聲





式正切

增韻

去聲





式正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ʂiəŋ
中州音韻

去聲
庚青





商正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全清
式正切
ʃiəŋ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11-1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əŋ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əŋ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ʂə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ə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ə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ə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ən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sə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sən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seŋ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sə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ɕiɛn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sə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sən
52
去聲
文讀
saŋ
52
去聲
白讀
粵語
廣州
ʃɪŋ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ʃɪŋ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ɪŋ
11
陰去
文讀
sĩã
11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ĩã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eiŋ
213
陰去
文讀
siaŋ
213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ei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9]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47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12]
  • 3.    二十四敬 聖  .搜韻[引用日期2018-12-12]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M]. 武漢:崇文書局, 2010:2981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67
  • 6.    “聖”的詳細釋義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09]
  • 7.    劉野 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第80冊 經部 小學類.長春;深圳: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海天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版:350
  • 8.    劉野 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第80冊 經部 小學類.長春;深圳: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海天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版:306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55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33
  • 11.    “聖”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12]
  • 12.    “聖(聖)”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12]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277
  • 14.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955
  • 15.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39,482
  • 16.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6-02]
  • 17.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90
  • 18.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10
  • 1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2
  • 20.    陳煒湛著.古文字趣談[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09:253-255
  • 21.    俞水生著.漢字中的人文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39-41
  • 22.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87
  • 23.    王紫微,王木民著.漢字裏的中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06:18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