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聽(拼音:tī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漢字簡化之前,聽和它的繁體“聽”是兩個不同的字。“聽”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古字形從口從耳,本義指耳朵聽見口中所言。聽取別人的意見之後,必然在思想行動上順從、服從,故引申為聽從、接受。審案時,主審官要聽訴訟雙方的言辭,之後做出合理判決。聽字由此引申出審理、判斷義。“聽(yǐn)”見於《説文解字 [3]  ,本義為笑的樣子。現代漢語中,“聽(yǐn)”被用作“聽”的簡化字,本義已廢。
中文名
拼    音
tīng;yǐn
繁    體
聽(限tīng音)
部    首
五    筆
KRH [4] 
倉    頡
RHNL [4] 
鄭    碼
JPD [4] 
筆    順
豎、橫折、橫、撇、撇、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0739) [1] 
平水韻
聽:下平九青、去聲二十五徑;聽:上聲十一軫、上聲十二吻 [5] 
注音字母
ㄊㄧㄥ;〡ㄣˇ
筆畫數
3+4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統一碼
基本區-542C [4] 
UTF-8
E5 90 AC
區位碼
4493
四角碼
6202₁ [4] 
異體字
聴、聼、𠯸、𦔽、𦕘、𦕢、𦗟、𪢧

文字溯源

漢字簡化之前,“聽”和“聽”是兩個不同的字。
【甲組】聽(tīng)字形演變流程圖
“聽”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寫作咡或𦔻,屬會意字,甲骨文字形由“”和“”組成。“耳”,是人的聽覺器官。“口”,是人的發音器官,兩者結合,表示口説話,耳朵聽,本義是聽到聲音。甲骨文有從一“口”的,也有從二“口”的。西周金文構型與甲骨文相同,但耳朵已經變樣。在圖4的金文中,下部增加了兩個構件,右邊是“生”字,左邊是“古”字。根據銘文“聽命於天子”推測,可以確定是“聽”字,義為聽從。其構型含義可能為聽到了發生在古代的故事。到戰國竹簡中,“聽”字又一次繁化,然後演變為繁體字形(甲組圖9)。
繁化的“聽”由“耳”“𢛳”“𡈼”三個單字組成。“𡈼”讀作tǐng,意為挺立,它在“聽”字中一般認為表示讀音,也有人理解為是個站在土堆上的人,表示站在高處才能用耳朵聽得到。到了楷書時,這“𡈼”字寫成了斜王旁的“王”字。“𢛳”又作悳、,是“”的異體字。“德”有嘉言的意思,“聞之嘉言為德”;也有人理解為有德者耳聰。也有人認為,“德”與“得”同音。在這借用“得”的意思,與“耳”字組合在一起,表示“耳有所得”,便是耳朵獲得了聲音。
“聽”字被繁化的原因,有一種説法認為來自“”字。從字形上看。“聖”字的甲骨文(新附①)以“口”和突出耳朵的人形結合會人聽覺敏鋭之意,這其實已經包含了一個“用耳朵聽”的含義,如《甲骨文合集》 14295:“亡(無)其聖。” ,其中的“聖”就是傾聽的意思。從字音上看,“聖”的聲母sh中古時屬舌上音,“聽”的聲母t屬舌頭音。有些舌上音上古都屬舌頭音t、b,後來分出舌頭與舌上兩音,也就是説“聖”和“聽”的上古讀音是相近的。綜上所述,“聖”和“聽”有相同的造字意圖,最早為同一個字,但是用法上的差異使它們變成了不同的字。後來聖由聽覺官能敏鋭引申為通達事理,又引申為品德高尚。小篆為區別兩義,把“聖”的“耳”、“口”、“𡈼”三個部件作了調整,充實。把知識多聞的“耳”留下,作“𦔻”的省文,把能説會道的“口”字改成“𢛳”字,是有道德的意思;“聖”字的聲符“𡈼”,仍作“聽”的聲符,實際上“𡈼”字是由甲骨文中的人形演變而來的。這樣,“聽”就是有知識,又有道德的人,本義應當指聖賢。可是人們己習慣用“聖”字表示聖賢義,於是“聽”字就成了“用耳朵聽”的專義字。這是“聖”和“聽”兩字的含義互換了位置。從這個角度講,“聽”是“聖”的分化字,後來“聖”作聖賢義,讀shèng,“聽”作聽聞義的專用字,讀tīng。現代漢語的“聽”字己無聖賢之義,“聖”字也無聽覺之義了。 [2]  [6] 
【乙組】聽(yǐn)字形演變流程圖 【乙組】聽(yǐn)字形演變流程圖
“聽”的簡化替代字是聽(yǐn)。聽(yǐn)見於《説文解字》,屬形聲字,其中“斤”為聲旁;“口”作形旁,意指這個字的本義與口的行為有關。《説文解字》將聽(yǐn)解釋為“笑皃”,即笑的樣子。《説文·心部》有“忻”,訓“闓也”,“闓”訓“開也”,忻義即“心開”,“心開”乃秦漢間恆言,就是“開心”,開心則喜。 《説文·言部》有“訢”,訓“喜”, 《欠部》之“欣”訓“笑喜”。聽(yǐn)、忻、訢、欣讀音相近、意義相通、同出一源,文字學上稱為“同源字”。“聽”與“聽(yǐn)”本來是毫不相干的兩個字。因為聽(yǐn)字在古籍中用得不多,再加上“聽”字形繁雜,所以近古民間寫“聽”字時就用“聽(yǐn)”字代替。明張自烈《正字通》:聽,俗借為聽字省文,誤。”遼代李三畋《張績墓誌銘》中書寫“廳”為“厛”,可見當時已借“聽(yǐn)”為“聽”。這個聽(yǐn)可能是俗字“𠯸”的省寫。《劉知遠諸宮調》:“你𠯸祝付。”也有人認為是由“聽”的古字“咡”草寫而來的,與讀yǐn的“聽”乃異代同形字。《簡化字總表》吸收了這一用法,“聽(yǐn)”也就成了“聽”的簡化字。字形雖然簡化了,卻不見了耳朵的影子。 [3]  [7] 
聽人説話,常常意味着聽從別人意見,因此“聽從”“接受”便成了“聽”字的用法之一。所謂“言聽計從”,即指依照別人的意思來行事。聽人説話,通常並不能干涉別人説什麼或怎麼説,而是説話人具有較多的表述自由,於是“聽”又有了“任憑”的意義,所謂“聽其自然”“聽天由命”中的“聽”都是用的這個意義。
古代朝廷、官府辦公,主要採用耳朵聽的方式。於是“聽”引申出“治理”類的意義,如“聽政”一詞就是治理國政,另有“聽訟”一詞,就是審理案件。古代的辦公場所叫“聽事”,顧名思義,“聽事”也就是在其中用“聽”的方式來處理政務。這個辦公場所的名稱後來又被省略為“聽(聽)”,這個“聽”後來又被人們加上了表示它建築形式的“廣”(yǎn),變成了一個專門表示辦公場所的獨立文字“廳”(簡化字為“廳”)。 [2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tīng
動詞
用耳朵接受聲音。
listen;
hear
《尚書·泰誓中》:“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宋·辛棄疾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又道是,路上説話,草裏有人聽。”
順從;接受。
heed;
obey
《詩經·大雅·蕩》:“曾是莫聽,大命以傾。”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我在廠裏熟人不少,有事體,他們倒也聽我的話。”
聽話;聽從;言聽計從
(舊讀tìng)〈文言〉審察;斷決;治理。
administer
荀子·王霸》:“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
聽政;聽訟
(舊讀tìng) 〈文言〉聽憑,任憑。

莊子·徐無鬼》:“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難道我們就聽他們再給一兩萬塊錢,乖乖把房子送給他們嗎?”
聽任;悉聽尊便;聽天由命
〈文言〉等候,等待。
wait
周禮·地官·大司徒》:“正歲,令於教官曰:各共爾職,脩乃事,以聽王命。”

指打牌時整副牌基本湊齊,只等最後一張即可和牌的狀態。

王西彥《夜宴》:“比方今天的牌吧,一副聽六九索的清三番,聽得那麼早,偏偏會碰到老毛扣下一張傷心的孤九索。”

名詞
〈文言〉耳目,間諜。
detective;
spy
《荀子·議兵》:“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國,則將有百里之聽。”
《周禮·秋官·小司寇》:“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文言〉聽覺器官;耳朵。

清·黃宗羲《金介山詩序》:“翏翏而為窮苦愁怨之聲,不啻風泉之滿聽矣。”
〈文言〉古代官府辦公處;廳堂。
office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黜免》:“大司馬府聽前有一老槐,甚扶疏。”
用鍍錫或鍍鋅的薄鐵皮做成的裝食品,飲料、香煙等的筒子或罐子。
tin

聽裝
量詞
用於聽裝的物品。
tin


yǐn
形容詞
〈文言〉笑的樣子。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上》:“無是公聽然而笑。”

[8-11] 

近字辨析

聽、聆
二者都有“聽”的意思,但“聽”指一般的聽,“聆”是細聽。 [12] 
聽、聞
“聞”與“聽”都有用耳感受聲音的意思,其不同點是“聽”是主動去聽,表示行為。“聞”是聽到的消息,表示聽的結果。如《禮記·大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其中的“聽”就是表示聽的行為,“聞”是聽到的意思,表示聽的結果。 [13]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口部】宜引切(yǐn)
(聽)笑皃。從口斤聲。
【卷十二】【耳部】他定切(tìng,今讀tīng)
(聽)聆也。從耳、𢛳,𡈼聲。 [14-15] 

説文解字注

【卷二】【口部】
“(聽)𥬇兒也”注:司馬相如賦:亡是公聽然而𥬇。
“從口。斤聲”注:宜引切。古音十三部。
【卷十二】【耳部】
“(聽)聆也”注:凡目所及者雲視。如視朝、視事是也。凡目不能偏,而耳所及者雲聽,如聽天下、聽事是也。
“從耳𢛳”注:會意。耳𢛳者,耳有所得也。
“𡈼聲”注:他定切。十一部。 [16] 

廣韻

宜引切,上軫疑 ‖斤聲文1部(yǐn)
聽,口大皃。
牛謹切,上隱疑 ‖斤聲文1部(yǐn)
聽,笑皃。牛謹切。一。
他丁切,平青透 ‖聖聲耕部(tīng)
聽,聆也。又湯定切。
他定切,去徑透 ‖聖聲耕部(tìng)
聽,待也。聆也。謀也。他定切。又音㕔。三。 [17]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 聽;部外筆畫:4
唐韻》宜引切。《集韻》擬引切,並音齗。《説文》:笑貌。《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聽然而笑。楊慎曰:聽,古哂字。
又《廣韻》:口大貌。《集韻》:大口謂之聽。
又《廣韻》牛謹切。《集韻》語近切,並音𪙤。亦笑貌。
又《集韻》口謹切,音赾。
又魚斤切,音㹞。
又逆乙切,音聉。義同。
又魚其切,音疑。聽嗞,口開貌。
又魚衣切,音沂。與同。嗞,媿貌。
又《正字通》:俗借為聽字省文。 [18] 
【未集中】【耳部】 聽;部外筆畫:16
古文:𦕢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他定切,並音侹。《説文》:聆也。《釋名》: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書·太甲》:聽德惟聰。《儀禮·士昏禮》: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又《廣韻》:待也。
又受也。《左傳·成十一年》:鄭伯如晉聽成。注:聽,猶受也。
又從也。《易·艮卦》:不拯其隨未退聽也。疏:聽,從也。《左傳·昭二十六年》:姑慈婦聽。
又斷也。《禮·王制》:司寇正明闢,以聽獄訟。《周禮·天官·大宰》:凡邦之小治,則冢宰聽之。《前漢·法志》: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又任也。《前漢·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又也。《戰國策》:請為王聽東方之處。注:聽,偵之。
又《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並音㕔。《集韻》:聆也,聽受也。中庭曰聽事,言受事察訟於是。俗作㕔。毛氏曰:漢晉皆作聽,六朝以來始加廠。
又《韻補》葉儻陽切,音堂。蘇轍《讀道藏》詩:昔者惠子死,莊子笑自傷。微言不復知,言之使誰聽。 [1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❶“口”小“斤”大,頂部“口”低,底部“斤”低。❷“口”,底部在橫中線。❸“斤”,豎撇起筆豎中線,撇尖伸向“口”下方;橫筆在橫中線上側;末筆豎起筆於橫中線上側。 [20]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21]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eŋ
王力系統
ieŋ
董同龢系統
ieŋ
ŋ
jən
周法高系統
ŋ
iən
李方桂系統
th
ing
ng
jiənx
西漢



東漢





ieng


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i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ieŋ
王力系統

ieŋ

ŋ
ǐěn
董同龢系統

ieŋ

ŋ
jĕn
周法高系統

iɛŋ

ŋ
ien
李方桂系統

th
ieng

ng
jĕn
[22-23]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十六軫
開口呼
次濁
宜引切/羊謹切
ŋjĕn
上聲
十九隱
開口呼
次濁
牛謹切
ŋjən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次清
他丁切/湯定切
tʰieŋ
去聲
四十六徑
開口呼
次清
他定切,音廳
tʰieŋ
集韻

平聲
上平七之
開口呼
次濁
魚其切
ŋie

平聲
上平八微
開口呼
次濁
魚衣切
ŋiəi

平聲
上平二十一欣
開口呼
次濁
魚斤切
ŋi–ən

上聲
十七準
開口呼
次濁
擬引切
ŋien

上聲
十九隱
開口呼
次清
口謹切
kʰi–ən

上聲
十九隱
開口呼
次濁
語近切
ŋi–ən

入聲
五質
開口呼
次濁
逆乙切
ŋiet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次清
湯丁切
tʰɛŋ

去聲
四十六徑
開口呼
次清
他定切
tʰɛŋ
韻略


上聲




語近切



平聲




他經切



去聲




他定切

增韻


平聲




魚巾切



平聲




牛斤切



上聲




語謹切



平聲




他經切



去聲




他定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八真


次濁
魚巾切
ŋiən

上聲
八軫


次濁
語謹切
ŋiən

平聲
十八庚


次清
他經切
t‘iəŋ

去聲
十八敬


次清
他定切
t‘iəŋ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次清

tʼiəŋ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次清

tʼ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梯零切


去聲
庚青




他定切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七英影應益






陰去
第七英影應益





[22-2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ʰiŋ
55
陰平
聽見
tʰiŋ
51
去聲
聽從,未註明異讀原因
tʰi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ʰi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ʰiŋ
21
陰平

tʰiŋ
55
去聲
“聽從”舊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ʰin
35
去聲
聽見,未註明異讀原因
tʰin
55
陰平
tʰin
35
去聲
聽從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ʰin
44
陰平
聽見
tʰin
13
去聲
聽從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ʰin
212
陰平
聽見
tʰin
53
去聲
聽從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ʰiŋ
21
陰平
聽見,未註明異讀原因
tʰiŋ
55
去聲
tʰiŋ
55
去聲
聽從
晉語
太原
tʰiŋ
11
平聲
聽見
tʰiŋ
11
平聲
聽從,未註明異讀原因
tʰi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ʰi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ʰeŋ
44
陰平
聽見
tʰeŋ
44
陰平
聽從,未註明異讀原因
tʰeŋ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ʰi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ʰiɛn
35
陰去
文讀
tʰiɒŋ
35
陰去
白讀
贛語
南昌
tʰin
42
陰平
文讀
tʰiaŋ
42
陰平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tʰin
52
去聲
“聽見”文讀;聽從
tʰaŋ
44
陰平
“聽見” 白讀
粵語
廣州
tʰɪŋ
53/55
陰平
“聽見”文讀
tʰɛŋ
53 /55
陰平
“聽見”白讀
tʰɪŋ
33
陰去
聽從
粵語
陽江
tʰɪŋ
33
陰平
聽見
tʰɪŋ
45
陰去
聽從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ʰɪŋ
55
陰平
“聽見”文讀
tʰĩã
55
陰平
“聽見”白讀
tʰɪŋ
11
陰去
聽從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ʰĩã
33
陰平
聽見
tʰeŋ
213
陰去
聽從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ʰiŋ
44
陰平
“聽見”文讀
tʰeiŋ
213
陰去
“聽見”文讀;“聽從”文讀
tʰiaŋ
44
陰平
“聽見”白讀
tʰiaŋ
213
陰去
“聽從”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ʰeiŋ
44
陽去
“聽見”文讀;聽從
tʰiaŋ
22
陰去
“聽見”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2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9-1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47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4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5-07-16]
  • 5.    平水韻 九青  .搜韻[引用日期2019-09-14]
  • 6.    孫中運著.漢字雜談: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11:450-452
  • 7.    姜繼曾著.簡化字的由來[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01:66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2019:496
  • 9.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8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712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2[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639
  •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298
  • 12.    張雙棣 編著.古漢語小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06:245
  • 13.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718
  • 14.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80
  • 15.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0
  • 16.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9-14]
  • 17.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76;280;197;432
  • 1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06
  • 1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36
  • 2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45
  • 21.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26]
  • 22.    聽(yǐn)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14]
  • 23.    聽(tīng)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14]
  • 2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8-349
  • 25.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501-5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