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聲(拼音:shē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由“殸(磬的古字)”和“咡(聽的古字)”構成,本義指敲擊懸磬發出的聲音,後泛指各種聲音。轉作動詞,引申為發聲、宣佈。“聲”又指名氣、名譽等。“聲”作量詞用時,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聲”由聲音引申指漢語語音學中的術語:如聲母、聲調、聲旁。
中文名
拼    音
shē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FNR [3] 
倉    頡
GAH [3] 
鄭    碼
BXM [3] 
筆    順
橫、豎、橫、橫折、豎、橫、撇
字    級
一級(0654) [1] 
平水韻
下平八庚 [4] 
筆畫數
3+4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四角號碼
4020₇
統一碼
基本區-58F0
UTF-8
E5 A3 B0
注音字母
ㄕㄥ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圖1是甲骨文的“聲”,由四個獨體形象組成:字左上部的三角形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石磬上部是懸掛磬的繩索或架子;右半部是“殳”字,即人手拿槌擊磬的樣子;下部是“耳”和“口”組成的古文“”字。“口”也可理解為歌詠的人。這四個獨體合起來,便表示了:用手拿槌打磬,用耳去聽,聽到的自然便是磬所發出的“聲”了。
周代時期的聲字暫缺。到了戰國,字形已和小篆(圖3)接近,構件“口”被省去。漢代隸書(圖4)和楷書,則是從小篆演變過來的。“聲”的繁體字共十七畫,書寫速度慢。在宋代刊行的《古列女傳》和《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出現了俗體“聲”字,以“局部刪除”的簡化法把這個字加以簡化,省去了“殳”和“耳”,只留下了石磬和懸繩裝飾物。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於1932年發佈的《國音常用字彙》和1935年公佈的《簡體字表(第一批)》中都收入了“聲”字。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將“聲”作為規範簡化字收入。 [2]  [5]  [19] 
“聲”的本義即聲音。用現代科學的定義解釋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發生的聲波通過聽覺所產生的印象。”一切物體發出的聲響都可稱作“聲”,如動物的鳴叫、人發出的聲音和自然界的聲音等等。
一個人如果行為出眾,大家經常提到他,能經常聽到他的名字,於是就有了“聲譽”“聲望”“聲震四海”等説法。名聲兼具褒貶,名聲好可以説“聲名顯赫”,知名度迅速提高可以説“聲名鵲起”;名聲極差則可以説“聲名狼藉”。
“聲”又引申專指人的言語,因為語言是聲音和意義的統一體。《孟子·公孫丑上》:“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焦循正義:“惡聲,猶惡言也。”“聲”和語音的關係更為密切。有時“聲”指漢語音節中的聲母,如“雙聲”即兩字聲母相同,又如聲韻學、聲紐。有時“聲”指聲調,如四聲、平聲、仄聲、上聲、去聲、入聲。有時“聲”指形聲字中的聲符,如“江,從水,工聲”。 [19]  [20]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ēng
名詞
物體振動時所產生的能引起聽覺的波。
sound;voice
《詩經·齊風·雞鳴》:“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魯迅《吶喊·阿Q正傳》:“罵聲、打聲、腳步聲,昏頭昏腦的一大陣,他才爬起來。”
聲響;聲音;風聲;鴉雀無聲
〈文言〉特指樂音,音樂。
music
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歐陽修《梅聖俞墓誌銘》:“養其和平,以發厥聲。”

〈文言〉指言語。

孟子·公孫丑上》:“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史記·樂毅列傳》:“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音訊。
information
漢書·趙廣漢傳》:“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
名譽。
reputation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遹駿有聲。”
聲譽;聲望;名聲
〈文言〉聲勢。
renown;
prestige
戰國策·齊策一》:“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

聲母,字音(音節)開頭的輔音音素。
Initial consonant
南史·謝莊傳》:“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答曰:‘玄護為雙聲,碻磝為疊韻。’”
雙聲;聲韻調
聲調,字音(音節)的高低升降。
tone
南齊書·陸厥傳》:“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
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公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
動詞
〈文言〉吟詠。
sing
邯鄲淳《魏受命述》:“是故竹帛以載之,金石以聲之。”
葉適《祭鄭景元文》:“且吊公墓,且哭公堂,且聲此詞,以紀我傷。”

説出來使人知道,宣佈。
claim
國語·晉語五》:“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
後漢書·荀彧傳》:“可聲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
聲揚;聲張;聲明;聲東擊西
〈文言〉做聲;出聲。
make a sound
儀禮·士虞禮》:“祝升,止哭,聲三,啓户。”
《文子·道原》:“風興雲蒸,雷聲雨降。”

〈文言〉使發出聲音。

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廣川王劉去)令昭信聲鼓為節,以教諸姬歌之。”

量詞
用於人或動物聲音發出的次數。

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xīn
-
〈文言〉通“”。參見“聲香”。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詞典》 [7] 

近義辨析

聲、音
《説文解字》:“聲,音也。”“音,聲也。”二字互訓,渾言相同,都指聲音。析言則有別,“聲”指一般的聲音,而“音”指樂音。《禮記·樂記》:“聲成文謂之音。” [8]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二上】【耳部】書盈切(shēng)
音也。從耳殸聲。殸,籀文磬。
【註釋】①從耳殸聲:徐鍇《説文解字系傳》:“八音之中,惟石之聲為精詣,入於耳也。”按:石指磬,可見殸聲還兼表義。 [9] 

説文解字注

“音也。”注:音下曰:聲也。二篆為轉註。此渾言之也。析言之,則曰: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樂記》曰: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
“從耳。殸聲。”注:書盈切。十一部。
“殸、籀文磬。”注:見石部。 [10] 

廣韻

書盈切,平清書 ‖殸聲耕部(shēng)
聲,聲音。又姓,《左傳》蔡大夫聲子。書盈切。一。 [11] 

康熙字典

【醜集中】【士部】 聲
《字彙》:同𡔝。《正字通》:俗聲字。 [12] 
【未集中】【耳部】 聲
古文:殸
《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徵切,竝聖平聲。
《説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注:聲謂樂也。
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為四聲。
又聲敎。《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注:因土地風俗,為立聲教之法。
又聲譽。《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注:聲聞,名譽也。
又宣也。《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注:聲,宣也。
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注:生於外家。《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注:聲,諡也。
又姓。
又《韻補》葉屍羊切,音商。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字形書寫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❶“士”小“𠃜”大。❷“士”居上居中,上橫長下橫短,豎在豎中線。❸“𠃜”,㇕(橫折)橫段在橫中線,與“士”首筆橫等寬;第二筆短豎在豎中線;末筆撇從橫中線起筆,撇向左下格底部。 [14]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5]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ɕ
i̯ĕŋ
王力系統
ɕ
ǐeŋ
董同龢系統
ç
jeŋ
周法高系統
stʰ
jieŋ
李方桂系統
h
rjing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ɕ
i̯ɛŋ
王力系統

ɕ
ǐɛŋ
董同龢系統

ɕ
jɛŋ
周法高系統

ɕ
iæŋ
李方桂系統

ś
jäng

以上參考資料: [16-17]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全清
書盈切
ɕjɛ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次清
書盈切
ɕiæŋ
禮部韻略


平聲





書徵切

增韻


平聲





書徵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ʂ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施徵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書徵切
ʃiəŋ
以上參考資料: [1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ə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ə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ʂə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ə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ə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ə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ən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səŋ
11
平聲
文讀
晉語
太原
sɿ
11
平聲
白讀
吳語
蘇州
sən
44
陰平
文讀
吳語
蘇州
saŋ
44
陰平
白讀
吳語
温州
se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sə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ɕiɛn
55
陰平
文讀
湘語
雙峯
ɕiɒŋ
55
陰平
白讀
贛語
南昌
sən
44
陰平
文讀
贛語
南昌
saŋ
44
陰平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sa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ʃɪŋ
53
陰平
文讀
粵語
廣州
ʃɛŋ
53
陰平
白讀
粵語
陽江
ʃɪ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ɪŋ
55
陰平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ĩã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sĩã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iŋ
44
陰平
文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iaŋ
44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siaŋ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21]  、漢典 [1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9-1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48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7]
  • 4.    平水韻 八庚  .搜韻[引用日期2019-09-14]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150-151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65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8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84
  • 8.    張雙棣 編著.古漢語小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06:351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81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9-14]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92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43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35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09-310
  • 15.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27]
  • 16.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29]
  • 17.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29]
  • 18.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14]
  • 19.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456
  • 20.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456-457
  • 2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01:34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