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聊城實驗小學

鎖定
聊城實驗小學位於馳名中外的光嶽樓東南方100米處,是一所具有百年光榮歷史、文化底藴深厚、教育鮮明特色的省重點小學,是魯西教育園地一朵最鮮麗的奇葩。
2017年11月,聊城實驗小學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1] 
中文名
聊城實驗小學
創辦時間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辦學性質
公立
學    生
4200餘人

聊城實驗小學學校簡介

聊城實驗小學前身是聊城最早的中學——山東省立第二中學。該校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建校,系清朝東昌府啓文書院改組而成,始稱“東昌府官立中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各官立中學堂一律稱為“中學校”並去掉“官立”二字,該校改稱“東昌中學校”。民國二年(1913年)七月,原東昌府甲種實業學校併入。是年,因府轄取消,山東全省十三府直隸州之各中學一律改為省立學校,該校遂改校名為“山東省立聊城第四中學校”。民國三年(1914年)七月,臨清的省立第七中學與該校合併,校名改為“山東省立第二中學校”。至民國十二年(1923年),該校僅設初中班。民國十四年(1925年)增設高中班。翌年,高中部併入濟南,該校仍為三年制初級中學,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因戰亂而終止。省立二中終止後,來源於冀魯豫35個縣的學生一部分回到本地參加了抗日救國運動,一部分學生參加了民族英雄範築先將軍領導的抗日挺進隊。
抗日戰爭前期,省立二中改成了軍幹校,由範築先將軍任軍幹校校長;抗戰中後期,曾更名為“模範小學”,學制五年。(這一時期也曾是日偽時期的司令部所在地)該校畢業學生中,有很多人成了中共優秀黨員和幹部,如“中共魯西縣委”的創始人,革命烈士趙以政孫大安王寅生楊耕心等,(均為省立二中1925年畢業生)。金方昌、金谷立、鄧延熙(白果)等烈士,著名畫家李苦禪、原中顧委常委段君毅等都是該校後期的畢業生。省立二中畢業生現尚在中央機關和高等院校擔任領導職務者,以及著名專家、學者、高級知識分子等不計其數,不一一列舉。 1949年5月,在省立二中校址上崔墨林主持建校。為紀念革命烈士張鬱光,定校名為鬱光小學。1951年,隸屬於聊城師範,改為師範附小。1953年,被定為地區重點小學。1954年又改校名為鬱光小學。1956年再改校名師範附小。1962年經上級指示,將師範附小校名改為實驗小學。由於長期附屬於師範,師資配備、教學方法均受師範優厚照顧,教學成績及各項工作均好於本縣其他學校。至1965年,實小升學率多在95%左右,其中升入聊城重點中學的升學率高達85%。
聊城實驗小學 聊城實驗小學
1966至1976年,實驗小學改名為“五七”小學。1978年被定為山東省重點小學。1979年,奉省教育廳指示,取消“五七”小學校名,恢復“實驗小學”名稱至今。

聊城實驗小學辦學規模

聊城實驗小學有三個校區(老校、西校、北校),佔地70餘畝,學生4200餘人,教職工230名,平均年齡35歲左右,專任教師全部達到專科以上學歷,現有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優秀輔導員1人,省教學能手6人,水城名師2人(佔全市小學1/5),東昌名師6人(佔全區小學1/3),市區級教學能手80餘名,這在全省是絕無僅有的,是一支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加快基礎教育的現代化建設,近幾年,學校投入100多萬元先後建起了高標準的多媒體教室,微機室、語音室、電子備課室,完善充實了實驗室、儀器室、圖書室、閲覽室、電教器材室、音美勞器材等功能處室。建成了地面衞星接收系統,引起了寬帶網路,實現了全球信息資源共享,改善了教師辦公及學生學習條件。
多年來,聊城實驗小學一直是聊城市小學教育事業的一面旗幟。學校曾多次接待省內外參觀學習團,應省內外教育部門或單位邀請,對外送教百餘人次。在聊城市起到了“實驗性”、“示範性”的教育窗口作用。

聊城實驗小學學校榮耀

“全國現代藝術教育示範學校”、“全國小學數學教改先進集體”、“省教學示範化學校”、“省電化教學示範學校”、“省校本培訓示範學校”、“省中小學教師發展與培養模式示範學校”、“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優秀實驗基地”等榮譽稱號.在教學質量提高的同時,在德育、美育及綜合治理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曾獲得“省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省少先隊工作示範學校”、“省藝術教育示範學校”、“省科普示範學校”、“省優秀家長學校”、“省先進黨支部”、“省依法治校先進單位”、“省綠色學校”等殊榮。 [2] 

聊城實驗小學學校地址

地址: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狀元街
乘坐12路1路 到區政府 下車步行222米
乘坐3路 到海源閣 下車步行224米
乘坐12路1路3路 到光嶽樓 下車步行275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