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耶穌堡

鎖定
耶穌堡(英語:Fort Jesus),位於蒙巴薩島的東南角,為肯尼亞少見的歐式建築,聯結東西方的新航路的開闢,使國際貿易和海上運輸蓬勃發展。
中文名
耶穌堡
外文名
Fort Jesus
地理位置
蒙巴薩島東南角
景點級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佔地面積
2.36 公頃

耶穌堡世界文化遺產

耶穌堡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蒙巴薩的耶穌堡
英文名稱:Fort Jesus, Mombasa
入選時間:2011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v)
地理位置:S04 03 46 E39 40 46
遺產編號:1295rev

耶穌堡遺產描述

肯尼亞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肯尼亞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耶穌堡位於肯尼亞南部海港城市蒙巴薩,是葡萄牙人於1593至1596年為腓力二世修建的一座城堡,用於保護蒙巴薩港口。該城堡由喬瓦尼·巴蒂斯塔·凱拉迪(Giovanni Battista Cairati)設計,是16世紀葡萄牙軍事要塞建築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代表着此類建築物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受到了良好的保護。城堡的設計佈局與形式體現了文藝復興的理想,即採用同樣可以在人體比例中找到的那種完美和諧的比例與幾何構圖。這一遺產佔地2.36公頃,包括護城河以及周圍的附屬部分。
2011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ii)(v),蒙巴薩的耶穌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耶穌堡遺產評價

在1593-1596年間由葡萄牙人修建而成。用於保護蒙巴薩港口城堡由喬瓦尼·巴蒂斯塔·凱拉迪(Giovanni Battista Cairati) 設計,是16世紀葡萄牙軍事要塞建築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代表着此類建築物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受到了良好的保護。城堡的設計佈局與形式體現了文藝復興的理想,即採用同樣可以在人體比例中找到的那種完美和諧的比例與幾何構圖。這一遺產佔地2.36公頃,包括護城河以及周圍的附屬部分。 [1-3] 

耶穌堡遺產簡介

耶穌堡城堡結構

耶穌堡呈“大”字形,長100多米,寬約80米,城牆建在珊瑚巖上,高15米,厚2.4米,大門上佈滿約10釐米長的尖釘,以防大象的衝撞。南面和東面面向大海,有天然的珊瑚巖削鑿的石牆作屏障,是個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扼守着蒙巴薩港 [4] 

耶穌堡必爭之地

蒙巴薩位於肯尼亞東南部的印度洋海岸上,是僅次於首都內羅畢的全國第二大城。大城實際上位於一個面積僅15平方公里的珊瑚礁小島上。小島四周水深浪靜,自古為天然良港,是肯尼亞、乃至東非廣大腹地通往世界各地的門户。也正因為如此,這裏一直是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葡萄牙人和英國人競相爭奪的交通要衝。而耶穌堡就是葡萄牙人為立足東非、遠征亞洲而修建的一個軍事碉堡。
15世紀末,葡萄牙人開始向世界各地擴張,首先決定遠征傳説中盛產黃金和香料的印度。1497年7月8日,著名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奉國王曼努艾爾一世之命,統領一支由四艘大船、一百六十名船員組成的船隊從里斯本出發。他們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於次年的4月7日到達蒙巴薩。蒙巴薩當時控制在阿拉伯人手上。據説,早在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就來到東非海岸,從事商業活動。他們利用印度洋上的季風規律,在每年11月至來年3月吹東北風之時,乘船南下,運來玻璃、珠寶、瓷器、棉織品;而在每年的5月到9月刮西南風時,從這裏帶回象牙、犀角、龜甲、黃金。久而久之,他們中一些人在東非海岸留住下來,建立起一個個居民點。這樣,肯尼亞東南沿海就出現蒙巴薩、馬林迪、拉姆等一系列商業城鎮。起初,阿拉伯人多聚居於北部的馬林迪。但是,那裏缺乏天然良港,許多阿拉伯人後來就轉移到南邊的蒙巴薩。他們在這裏修建阿拉伯式房舍,傳播伊斯蘭教,甚至同當地的班圖人通婚。這樣,蒙巴薩遂成為阿拉伯人在海外的領地。因此,伽馬的船隊在蒙巴薩一靠岸,阿拉伯人就敏鋭地感到"一種威脅不期而至"。他們砍斷葡萄牙船隻的錨繩,不準葡萄牙水手登陸。這樣,伽馬的船隊只好繼續向北航行,來到馬林迪。
伽馬得到馬林迪統治者的幫助,向東繼續航行,最終到達印度,打開了日思夜想通往東方的航道。為鞏固和擴大這條航道,葡萄牙人認識到,東非海岸至關重要,而這條海岸上的天然良港蒙巴薩尤為難得,必須控制在自己手上。因此,從1505年到1528年,葡萄牙船隊幾次攻打、劫掠蒙巴薩,但卻始終沒有站住腳。在葡萄牙人眼裏,蒙巴薩是一座"忤逆之城";而敢於"忤逆"海上強國葡萄牙者,則必須用武力征服。1588年,葡萄牙人終於挫敗阿拉伯人的抵抗,攻佔蒙巴薩。他們在這裏建立起補給站,強迫當地人給葡萄牙船隊提供食物和淡水。他們從這裏出發,到東非內地捕獲黑人,販運到阿拉伯半島、印度出售。他們還在這裏修建教堂,強迫當地人信奉基督教。蒙巴薩是各種外來勢力在東非海岸較量與爭奪的陣地,為了把蒙巴薩永久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葡萄牙人於1591年做出決定,在這個小島的海岸上修建一座城堡,牢牢扼制住進出印度洋的通道。 [2] 

耶穌堡修築蒙巴薩要塞

蒙巴薩是新航路上的重要補給點和貨物集散地,於是成為爭奪的目標。1593年,葡萄牙人攻佔了蒙巴薩,並於1593到1596年期間按照意大利建築學家若昂·巴蒂斯塔·凱拉託的設計在港灣岬角處修建更大的城堡以俯視和控制港口。由於葡萄牙傳教士也隨着商船四處佈道,城堡因其外形像一人形就被命名為耶穌堡,旨在表明葡萄牙人奉行一手握長劍、一手執聖經的"剛柔兩手"政策,即在通過武力在軍事上征服與佔領蒙巴薩的同時,也要通過基督教從精神上征服與佔領蒙巴薩。因此,城堡建成後,葡萄牙人將其駐軍司令部設在裏邊,同時,在城堡中也修建教堂,招來傳教士,向當地人傳授基督教。1696年,阿曼蘇丹開始圍攻城堡,葡萄牙人抵抗了兩年零9個月後投降。
1824年,英國船隊開進蒙巴薩港。英國人利用馬茲魯伊家族同桑給巴爾蘇丹國的矛盾,把國旗插在蒙巴薩。1875年1月,英國人以協助彈壓叛亂為藉口,派兵進駐耶穌堡。1887年,英國人從桑給巴爾蘇丹國"租借"肯尼亞沿海10英里寬的地帶,站穩對整個東非進行殖民活動的腳跟。1895年7月,英國宣佈肯尼亞為其"東非保護地",首府是蒙巴薩。此後,英國當局把耶穌堡內的一些營房和茅棚拆掉,在原址上修建牢房,從而使耶穌堡成為一座關押敢於反抗其殖民統治的非洲人的監獄。
1901年,英國人完成修建從蒙巴薩直到烏干達的鐵路,隨後宣佈肯尼亞為其"直接殖民地",首府從蒙巴薩搬遷到內羅畢。英國在肯尼亞和整個東非殖民統治的確立,使蒙巴薩變成英國在東非地區,甚至包括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扎伊爾東部地區在內的廣袤非洲腹地的海上門户。蒙巴薩西邊的基林迪尼水域,水深少浪,被闢為新港區,取代了耶穌堡外邊的老港區。這樣,耶穌堡逐漸失去其扼守蒙巴薩港口咽喉的作用。 [5] 
1958年10月,耶穌堡改成國家公園,1962年改成國家博物館,2011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耶穌堡歷史見證

耶穌堡經過四百年風雨的侵襲和兵燹的蹂躪,能夠保存下來,確實不容易。在這個過程中,耶穌堡曾有過幾次修葺與改建,城牆不斷加高,又修建幾堵胸牆和一些雉堞,但原來的基本面貌還是保留下來。走進城堡,登上制高點眺望,我們看到,城堡大致呈長方形,東西長,南北窄。細加審視,城堡頗似一個頭朝東、兩手平舉、兩腳蹲立的人體。在"頭"的部分,有駐軍司令部的指揮室和彈藥庫,南北兩側各有一個兀然矗立的圓形角樓。角樓面向大海,是觀察海上動向的瞭望哨。在"四肢"部分,也就是城堡的四個角上,各有一個高大的四方形的炮樓。這時對付各方面來敵的主要軍事設施。在炮樓的包圍之下的"人體"部分,形成一個很大的院落。院子的西邊有一眼水井和一方很大的水塘,為駐軍提供和儲存日常需要的淡水。水塘旁邊是一座天主教教堂。教堂的建築已經譭棄,只留下基石在為歷史作證。院子的南北兩廂是營房。緊靠營房的則是胸牆和其他防禦工事,便於駐軍隨時進入防禦陣地。在院子的裏邊和外邊,到處可見陳列着一排排口徑約半米的大炮。這些大炮,有的是葡萄牙人遺留下來的,有的是阿拉伯人使用過的。進攻和防衞、侵略與反侵略,這些大炮都是過去四百多年曆史的見證。

耶穌堡城堡博物館

城堡大院南邊的營房前面,有一排平房,是這座城堡博物館的展室。展室的前面,整整齊齊地擺放着一排十八門大炮,還有一些十來磅重的炮彈。這是英國人遺留下來的,是在城堡的彈藥庫中發現的。走進展覽室,裏邊也展覽有一些兵刃以及作為軍用的皮鼓和號角。這些大多是19世紀的阿拉伯人在佔領與守衞城堡時使用過的。但是,展室中最多的不是軍事用品,而是在城堡或其附近發現的歷史文化用品。其中,有當地黑人和阿拉伯人制造的木雕、樂器、陶器、皮革和各種工藝品,有來自印度泰國的瓷器,來自波斯的地毯和鑲嵌着珍珠的香木盒,來自葡萄牙的古幣和日用器皿。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展室中陳列着一百六十多件來自中國的瓷器。其中,多數是1956年在城堡中發掘出土的,以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的青瓷居多,也有其他年代的彩瓷白瓷。據介紹,那次發掘一下子發現一千三百多件古瓷片,其中只有少數瓷器是完整或比較完整,能夠拿出來展覽。展出的其他中國瓷器,分別出土於蒙巴薩附近的蓋迪、馬林迪等城鎮,打撈自沉沒在海底的聖安東尼奧·達·塔納號護衞艦上。這些中國瓷器表明,蒙巴薩及其附近的其他沿海城鎮,早在14世紀就開始進口中國瓷器。15世紀,明朝航海家鄭和曾到達馬林迪。因此,在馬林迪發現的瓷器,有的可能是他的船隊帶來的。但是,多數瓷器不是直接從中國進口,或是經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或是經葡萄牙和印度船隻運抵這裏的。這至少表明,中國早在六百多年前就同東非海岸地區有了間接貿易關係。直到19世紀中期,歐洲製造的瓷器大量湧來,從中國進口瓷器的貿易才漸趨停止。
經過三百多年曆史風雨的侵襲,耶穌堡仍巍然矗立在蒙巴薩海岸。它是葡萄牙殖民者修建用以征服非洲人民的橋頭堡,也是中國同非洲長期友好交往的一個重要標識。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