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彩瓷

鎖定
彩瓷亦稱“彩繪瓷”(painted china),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繪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兩大類,釉下彩始於三國時期東吳釉下彩繪瓷。唐代有唐青花,以及長沙窯等釉下彩繪瓷。明清時期開始出現釉上彩(粉彩),同時也是彩瓷發展的盛期,以景德鎮窯成就最為突出。
中文名
彩瓷
分    類
釉下彩瓷和釉上彩
釋    義
帶有色彩裝飾的瓷器
發展盛期
明清時期

彩瓷簡介

彩瓷
彩瓷(20張)
彩瓷應是帶有色彩裝飾的瓷器。由於中國彩瓷歷史悠久,在每一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廣大陶工在生產技術上不斷地創新,因而彩瓷品種繁多。尤其是明、清兩代,景德鎮的彩瓷品種可達數十種或上百種。從傳統名稱來看,有的從工藝方法上定名,有的從所用的彩料定名,有的從器表裝飾的彩色定名。

彩瓷歷史背景

彩瓷 彩瓷
在我國制瓷歷史長河中,彩瓷的出現,結束了漫長的“南青北白”的一統局面,瓷苑於是百花盛開,絢麗多姿。千百年來,彩瓷超卓而被世人公認者,舉凡有三:元、早明、清初青花及釉裏紅分享下彩極品之殊榮;明成化鬥彩矗一峯之巔;清三代琺琅彩絕唱一時。另外,各個歷史時期各窯口的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彩瓷,也受到人們的讚譽。然而,還有一個獨樹一幟的彩瓷品種,卻長期不公平地被淡漠遺忘,甚至幾乎被湮沒,這就是晚清至民國初年名噪遐邇的淺絳彩瓷器。
清代康雍乾盛世之後,處於全國制瓷中心地位的景德鎮,瓷業生產開始滑坡,御窯的瓷器工藝水平也無更多創新,呈逐漸衰退趨勢,至今人們談到清代瓷器,總把“清三代”作為口頭禪,雖然有失偏頗,但也並非毫無道理。到了道光咸豐時期,一批極富文化素養的繪瓷藝人,突破傳統束縛,鋭意創新,借鑑元代以黃公望為代表的山水寫意中國畫的風格,開歷史先河把詩書畫印緊密結合移植到瓷器之上。他們大膽運用水墨勾畫輪廓並略加皴擦,以淡赭和水綠、草綠、淡藍、淡紫等色彩渲染,兼工帶寫,所畫瓷器的畫面淡雅柔麗,素靜空靈。由於這種技法在中國畫的術語中被稱作“淺絳”,所以瓷界把以這種技法繪製的瓷器稱作淺絳彩瓷器。
淺絳彩在繪瓷技藝上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首先,它大規模運用詩書畫印相結合的中國畫風格,融入藝人對書法、文學的理解,使瓷畫面貌煥然一新,豐富了文化內涵,提高了藝術品位,成為景德鎮近現代彩瓷風格的開創者。其次,它打破了以前瓷繪分工過細繁複的套路,從師法宋院的工緻轉而師法元人的淡雅,與御窯紋飾的繁縟工整比較,更顯得疏朗活放。再者,與御器由宮中發樣,工匠按樣照描照填,畫面呆板缺乏個性相比,淺絳彩藝人則從圖稿設計、勾畫渲染、書法題詠直至署款印章等,皆由一人完成,畫面極富靈氣,個性張揚。
彩瓷餐具 彩瓷餐具
晚清至民國初年,有一大批繪畫淺絳彩的藝人,僅從資料記載以及一些藏家已有的傳世作品來看,比較知名的已不下五六十人,其中張熊程門金品卿汪曉棠等為其中的佼佼者。清代大鑒藏家趙汝珍所著《古玩指南》贊述程門的作品:“有得一杯一盅者,皆球璧視之”。民國時期在景德鎮瓷界翹楚出眾的珠山八友中,有些人如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等,在早年也都曾繪製過淺絳彩瓷器。遺憾的是,由於淺絳彩瓷器為低温(650-700℃)焙燒,料色容易衰褪脱落,作品的保存難度大,到了民國中後期,逐漸被高温彩料所取代,因而淺絳彩從興起到消亡只有短短的七八十年時間。儘管如此,它畢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景德鎮瓷器最富創新精神、最具代表性的製品,在我國陶瓷史上,當之無愧應占一席之位。

彩瓷種類

彩色紋飾呈現在瓷器表面釉的下面為釉下彩。釉下彩的特點是彩色畫面不暴露於外界,而處於透明釉的覆蓋下,既不會在使用過程中被磨損和腐蝕,又不致有沾污或污染的危害。
中國傳統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國時期和南北朝時期的高温青瓷釉下彩,用黑褐彩繪畫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齊的彩斑作裝飾。此時雖然青釉及彩色的呈色不太精美,但在工藝上是一個創舉。其次是唐代長沙窯釉下彩,晚唐、五代越窯的釉下褐彩。長沙窯釉下彩是青黃釉瓷器的表面呈現褐綠色或藍綠色繪畫的山水人物、花卉花鳥紋飾或題寫詩句。這一裝飾方法對中國古代彩瓷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代磁州窯是中國北方民間瓷窯中首先燒製釉下彩的重要瓷窯之一。據考古調查,河北以觀台和彭城為中心窯區,以及河南鶴壁窯、禹縣扒村窯登封窯修武當陽峪窯,山西介休窯等,都生產釉下黑彩瓷器。器表為白地黑花裝飾或釉下黑彩劃花、綠釉釉下黑花、白釉釉下醬花等。北方磁州窯系釉下彩的發展為元、明、清景德鎮彩繪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元、明、清時的青花、釉裏紅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最突出的釉下彩瓷,也是景德鎮的傳統名瓷。青花瓷在元代達到成熟階段,明清兩代大量燒製。釉裏紅在元代為初創階段;明代釉裏紅傳世品極少;清代釉裏紅燒製技術已很成熟,產量也有所增加。清代釉下彩中還有康熙時期創制的釉裏三色、晚清宣統時期的釉下五彩等。
龍鳳彩瓷瓶 龍鳳彩瓷瓶
彩色紋飾呈現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為釉上彩。釉上彩的特點在裝飾上由簡單到複雜、彩色由一種到多種,不但色彩鮮豔光亮,同時裝飾藝術性更強。
中國傳統的釉上彩瓷器,最早是六朝時期的點彩裝飾。這種點彩於西晉晚期出現,到東晉時普遍應用。南朝時褐色點彩仍然流行。據考古發現,北朝出現黃釉綠彩、白釉綠彩。這些簡單裝飾打破了早期青釉瓷器清一色的格調。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彩繪圖案紋飾,是在宋、金時代北方瓷窯中出現的,如定窯的金彩描花,磁州窯的釉上白地黑花、褐花,山西、河南等地的黑釉鐵鏽花,金代釉上紅綠彩、五彩等。還有南方吉州窯的金彩描花。這些宋、金時期南北方釉上彩繪對後來景德鎮彩瓷的大量發展也產生了極大影響。
元代以後,受金代彩瓷的影響,色彩方面逐漸豐富起來,從一種至多種。元代磁州窯彩瓷、景德鎮窯的彩瓷,除紅、黃、綠彩外又出現了金彩、孔雀藍彩。到了明代景德鎮釉上彩開始大發展,從釉上單彩到釉上五彩,極為豐富。釉上單彩中,紅彩、綠彩和金彩較為突出。清代釉上彩進一步發展,創造了琺琅彩、粉彩、胭脂彩、墨彩、淺絳彩以及各種顏色釉上加彩等。
青花是中國傳統名瓷,為彩瓷中的一個大類,屬釉下彩。用青花與其他釉上彩結合的彩瓷極為豐富,如青花金彩、青花紅彩、青花綠彩、青花紅綠彩青花五彩、鬥彩,青花可與釉上一種到多種色彩相結合裝飾瓷器的畫面。將這些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彩瓷,綜合到一起,劃為一大類,即青花加彩。概括説,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構成完整的圖案或圖畫,這類彩瓷稱為青花加彩。
從明清兩代大量傳世品看,這類彩瓷非常之多,出現這種彩瓷最早的是明永樂時期的青花金彩,以後又有宣德時期的青花紅彩、青花五彩,成化時期的鬥彩,弘治、正德時期還有青花綠彩、青花紅綠彩,隆慶、嘉靖萬曆時期青花五彩、青花紫彩、青花紅黃彩等。清代各朝除繼續製作以上一些品種外,還出現了釉裏紅五彩。
彩瓷手鍊 彩瓷手鍊
素三彩是指景德鎮燒製的一種低温彩釉瓷器。主要特徵是器表紋飾不施紅彩、顯得素淨幽雅。中國傳統習慣將非紅色稱為素色,所以“素三彩”是根據中國傳統習慣而定名的。一般素三彩瓷器以黃、綠、紫三色多見、有的加施白色、黑色、孔雀藍色、金色等等。素三彩不一定施三種色彩,在一種器物上凡沒有紅彩裝飾的多色彩瓷都可稱素三彩。從傳世品看,明代成化、正德、嘉靖、萬曆幾朝皆有出品。清代康熙素三彩最著名,此外還有光緒仿康熙素三彩等。
色地彩
色地彩是景德鎮陶工在制瓷過程中採用靈活多變的裝飾手法制作的一種彩瓷,分別以各種不同的色彩為地,再施一種彩為飾,各種色彩互相交錯使用形成“一地一彩”的瓷器,如黃地綠彩、綠地紫彩綠地黃彩紅地黃彩、紫地綠彩等多種色地彩瓷。色地彩瓷亦屬低温彩釉瓷器,有的學者將色地彩列入“素三彩”或稱“雜彩”。從傳世品看,最早色地彩瓷是明代永樂時期出現的黃地綠彩、綠地紫彩。明正德、嘉靖、萬曆品種繁多,呈現出多彩多姿的色地彩瓷品種。清代各朝繼續燒製。

彩瓷區別

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也有一種説法是加入鉛粉,讓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淺絳彩不用,它是直接將淡礬紅、水綠等彩色直接畫上瓷胎,所以粉彩會有渲染而淺絳一般沒有。
粉彩一般摸上去突出感強,尤其是雍正乾隆的粉彩,用料多,顯得又粉又厚。淺絳的突出感極弱。清末民初時期的淺絳彩多加入了文人畫的風格,而粉彩則是沿用青花的繪畫風格。
從磨損程度而言,淺絳彩更易受磨損,往往脱彩嚴重。人物或者花鳥都到了看不清的地步。粉彩由於彩料較厚,相對較易保存完好。

彩瓷裝飾方法

釉下彩
一般來説,釉下彩就是用彩料在成型的胎體上繪畫紋飾,然後再施一層透明釉,經過1200—1250℃左右的高温一次燒成
考古學家發現,三國青瓷釉下彩,晚唐、五代的越窯釉下褐彩,北方磁州窯的白地黑彩、黑褐彩,這些釉下彩的裝飾方法,不是將彩料直接畫在胎體上,而是畫在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的胎體上再施透明釉。因為早期青瓷胎體呈青灰色,宋、金時北方瓷胎土粗糙有雜質,古代工匠為了提高瓷器的質量在胎上施一層化妝土遮蓋胎的遜色,以便增加瓷器的美感。釉下褐色和釉下黑彩經科學家測定,主要呈色劑氧化鐵元素在低濃度下還原燃燒出青色,氧化時呈黃色;高於3%的濃度呈褐色、醬色;如果再高,則易呈黑褐色或黑色。
唐長沙窯的釉下褐色彩斑及褐綠彩繪有的微微帶點紅色,據科學家研究,這是由於使用彩料中的銅元素在還原性氣氛下,其銅的含量在千分之幾時,易看成紅色,濃度越高越易成綠色,若在氧化性氣氛下極易生成綠色或藍色。
富貴牡丹盤 富貴牡丹盤
元、明、清時景德鎮燒製的青花、釉裏紅,為釉下彩名品。青花是以天然的鈷礦色料繪於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後,經高温燒成白地藍花瓷器。據考古發現早在唐代的河南鞏縣、宋代的浙江、元明時代的雲南玉溪等地都有青花瓷的出現,元、明、清景德鎮成為青花瓷的中心產地。
釉裏紅瓷器燒製難度較大,所用的彩料為銅的氧化物,繪於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後,在高温還原焰中燒成釉裏紅瓷器。但銅在高温下極易擴散、揮發,因此氧化銅彩料的配製、研磨技術以及燒成的温度等工藝要求很高,所以對還原焰的掌握必須恰到好處,否則就會功虧一簣。由於銅元素所具有的特性及工藝難度,所以釉裏紅瓷器初創階段精美的產品不多,傳世品極少,到清代康熙年間,才真正燒製出豔麗的釉裏紅瓷器。清代康熙時發明的釉裏三色,有的稱為釉下三彩,在製作時要在胎體上浮雕山石或花朵,然後用含有鈷、銅、鐵三種元素的彩料,分別繪畫紋飾或塗地,再罩上一層透明釉,呈現出青花釉裏紅豆青,有的還有粉白色為一體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到乾隆時仍有製作。
宣統時期湖南醴陵還發明瞭釉下五彩,即將各種彩料直接繪畫在瓷器的胎體上,再施一層透明釉,經高温燒成。燒製方法簡便,並提高了生產率,是近代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新成就。
總的來看,中國傳統釉下彩瓷是利用鈷、鐵、銅和錳四種主要元素的着色效果和筆繪技巧裝飾而發展的一類名瓷品種。
釉上彩
釉上彩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高温釉上彩,一種是低温釉上彩。高温釉上彩是指在用着色彩料彩繪經高温一次燒成的彩瓷。在傳世品中,早在西晉後期,青釉瓷器上出現的黑褐色點彩及北方磁州窯的黑褐色彩釉都將彩料繪在生釉上經高温一次燒成的。這類高温釉上彩的色調比較單調,大多是用一種黑色或黑褐色裝飾。由於在高温下燒成,高温釉上彩的彩料多數向釉內擴散,比低温釉上彩牢固。磁州窯彩瓷所用的着色彩料主要是含鐵的礦石,當地稱“斑花石”。含鐵的多少直接影響色彩,色料中的含鐵量減少時就呈赭褐色甚至淺茶色,用量加大才能形成深黑色。據科學家化學分析,黑色的含鐵量是褐彩含鐵量的一倍以上。
淺絳彩瓷盤 淺絳彩瓷盤
低温釉上彩是將備好的彩料在已經燒成的白釉或其他顏色釉瓷器上彩繪紋飾,然後置於爐中低温烤燒(烤花時的温度800—850℃),是經過二次燒烤製成的。常見彩色有紅、藍、綠、紫、黑、白等色,所用彩料多為天然礦物,主要是含、銅、錳等呈色元素。這幾種基本色料要調配使用,才能滿足彩繪時深淺、濃淡的需要。如鐵紅礬紅),有油紅珊瑚紅棗皮紅;金紅有胭脂紅、胭脂紫;黃色有鐵黃(釉)、銻黃(彩);綠色有低温陶胎綠釉,瓷胎釉上綠彩(松綠、葱綠、湖水綠),中温型的孔雀綠。另外還有幾種與鈷元素調配的,釉上藍彩,金紅與鈷藍配製的茄皮紫,鈷與錳配製的“奼紫”,以及鐵黑等。烤彩温度要嚴格掌握,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色調。宋、金時期北方磁窯的彩繪及元、明、清時期景德鎮的各種釉上彩繪瓷器,都是用這種裝飾方法。
彩繪在明代以前多為單線平塗,無論是花卉花鳥或是山水人物,畫面線條剛勁有力,古樸雅緻。清代各種釉上彩繪色彩豔麗,畫面生動活潑,立體感強。
青花加彩
青花加彩都是先將青花紋飾燒成後,再在帶有青花紋飾的瓷器釉面上進行彩飾,然後經二次爐火烤花燒成。釉面上彩完全按瓷畫設計的要求進行,由一種到多種。如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金彩青花紅彩青花五彩,成化鬥彩,弘治、正德時期的青花綠彩,或青花紅、綠彩以及清代的青花胭脂彩青花粉彩等都是用這種方法制作。 成化鬥彩是在以青花加彩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加強了青花紋飾的繪畫。綜觀成化鬥彩的裝飾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青花原料在瓷胎上勾出紋飾的輪廓線,罩上透明釉,燒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青花雙鈎內填以所需色彩,由一種到多種不等,形成釉上彩,而後再入爐烘燒而成。這種裝飾方法制作的鬥彩畫面多為二方連續的圖案或多種不同形式的圖案。有的書將這種裝飾手法稱為“填彩”。另一種是用青花原料在瓷胎上勾出紋飾輪廓線的全體或主題,同時還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紋飾,罩上透明釉,經高温燒成青花瓷器,再在瓷畫上根據紋飾的設色需要,用多種方法施彩,然後再經爐火烘燒而成。施彩方法,除填彩外,還有覆彩(即在青花紋飾的上面覆蓋一層彩色)、染彩(即在青花紋飾的邊緣渲染一些彩色起到烘托作用)、點彩(即有的畫面青花紋飾為主,用釉上彩稍加點綴)等。這類彩瓷的器表紋飾展開後宛如一幅繪製精巧、色彩宜人的工筆畫
另外,青花粉彩,亦是清代雍正與乾隆時期值得稱道的釉下彩與釉上彩爭奇鬥妍的產品。
素三彩
唐三彩釉獅吃幼羊形托盤 唐三彩釉獅吃幼羊形托盤
三彩的燒製從傳世品看可分為兩類,一類為低温彩釉陶器,一類為低温彩釉瓷器。唐三彩遼三彩金三彩為低温彩釉陶器,是由東漢低温釉陶發展而來的。三彩釉陶的燒製方法是用粘土做胎成型乾燥後,入窯素燒,温度為1000℃一l100℃;然後在胎上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彩釉料,入窯釉燒温度約850℃—900℃。主要色彩為黃、綠、白、藍等,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主要產品。
真正意義上的素三彩是低温彩釉瓷器,明代由景德鎮燒製成功。在製作時,先將設計好的圖案花紋,在用瓷土做的坯胎上進行刻劃,乾燥後置於窯內經1280℃—1320℃高温素燒成瓷胎,然後再根據紋飾設色的要求,在瓷胎上施低温彩釉,將各種彩釉分別用筆填塗於所設計的花紋圖案中,也有的將一種彩釉一次澆滿全器,再剔去一部分,剔去的部分是需填塗其他色彩的地方。最後入窯釉燒,温度為850℃—900℃。也有在先燒好的白瓷器上,繪低温彩釉紋飾的,多為清代製品。
總之,素三彩是中國在制瓷工藝上高温素燒胎與低温釉燒相結合的一種制瓷技法。
色地彩
色地彩瓷的裝飾方法與素三彩相同,也屬低温彩釉瓷器。從外觀上看,以一種彩釉為地,再施一種低温彩釉為飾的器物。如黃地綠、黃地紫、綠地紫等。

彩瓷彩瓷燒製

明代彩瓷 [1]  使用含鐵、銅和鑽的氧化物作彩料,在白瓷胎上施以各色圖案,再經低温燒製而成,這是對金元時期彩瓷品種的繼承和創新。從明代徹窯遺址出土的一些精美的彩瓷,反映出明代各個時期彩繪裝飾水平的發展和提高。如永樂白釉綠彩靈芝竹葉紋器託,為永樂早期的遺物,屆最早的綠彩瓷“。永樂綠地醬彩龍紋碗.碗內壁及閣足施白粕,外壁繪醬彩雙龍戲珠變形蓮瓣紋,經高温燒製後,在外壁露白處填鉛綠釉.再經低温燒成,工藝複雜.前期未曾見過。永樂金彩花紋斂口缽,外壁採取貼金方式裝飾,手法新穎獨特.不見同類傳世品”。宣德黃地青花和黃地綠彩瓷器品種均為宣德時期新創。其中黃地綠龍紋盤素胎填彩掛釉,二次燒成.無款.底部白釉較厚.應為宣德早期遺物。出土於成化地層的黃地綠龍碗,造型、尺寸與北京王府井出土的白地刻花綠彩龍紋碗相似。成化年間黃地綠彩器物極為稀少,綠彩配以龍紋圖案裝飾的器物更為罕見.此器的發現,填補了成化時期彩瓷品種的空白。正德綠地青花團龍紋碗,器身除青花團雲龍紋及口沿朵花留白外,均填以低温綠彩.而口沿、足壁和底部靈芝雲以低温黃彩裝飾.底部青花雙圖四字款.裝飾新穎,別出心裁,顯示出集多種工藝於一身的技法,開一代新風。
有明代一朝歷時兩個多世紀,國力強盛,海外貿易發達.制瓷藝術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呈現出制瓷品種繁、造型多、藝術水平高的興盛局面。明代御器廠的成功之作,在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中佔有極其顯著的地位,也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工藝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景德鎮明代徹器廠遺址出土的部分御用瓷.具有明確的出土地點,地層紀年明晰.不僅是明代徹器的標準器,也為明代徹器廠的發展、制瓷工藝的研究提供丁詳細的實物資料。雖然這些出土的落選御用瓷還不能完全代表明代御器廠的制瓷水平,但就其主要成就和藝術價值而論,於此也可見一斑了。

彩瓷各類彩瓷

彩瓷廣州彩瓷

廣州彩瓷是廣州彩瓷的簡稱,又叫廣州織金彩瓷。它是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彩繪後燒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的東方特色的工藝品。彩瓷大都採用中國的織錦圖案,以顏色鮮明絢麗而著稱,是中國釉上彩瓷的一個獨特的品種。
唐三彩馬俑 唐三彩馬俑
所謂織金彩瓷,就是在各種白胎瓷器的釉上繪上金色花紋圖案,彷彿錦緞上繡以色彩絢麗高雅華貴的萬縷金絲,然後用低温焙燒而成。作為廣州彩瓷初期產品的琺琅彩,以其高貴豔麗的特色,備受中外人士的喜愛,被清廷列為貢品,外國一些王室貴族派官員專程來廣州求購。後來乾脆由歐洲商人帶來彩瓷圖樣由中國商人按要求製造,專供出口。那時廣東商人從景德鎮運來瓷坯,採用江西粉彩技藝仿照西洋彩畫的方法加以彩繪,再焙燒而成。廣彩藝人繼承明代彩瓷的藝術特色,吸收西洋畫法,繪上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圖案,逐漸形成獨特的嶺南藝術風格,並將許多圖案固定下來,成為廣彩的傳統花款,例如花籃、龍鳳、彩蝶金魚、古裝人物等。
廣州彩瓷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為了給歐洲各國加工彩繪瓷器,當地商人將江西景德鎮的白瓷器運到廣州,仿西洋畫彩繪後再售於外商。廣州十三行商開辦時已設專營廣彩出口的瓷莊洋行
廣彩以色彩絢麗、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而著稱。在潔白的瓷器上藝人們手工織上金線,如萬縷金絲依附在寶石上,給人以雍容華責之感。生產廣彩用的白瓷胎主要來自江西、湖南和本地的各大瓷區。廣彩有大紅、水青、大綠、鶴春、豔黑、雙黃等20多種顏色,採用織、填、染、洗、描、堆、刻、刷等多種彩繪技法,在白瓷胎上繪製出優美的花紋圖案,然後放進空中燒製完成。
廣彩的彩繪製作工藝工序有七道:描線、填色、織金、填綠、鬥彩、包金口、燒花。廣彩的圖案有人物、花鳥蟲魚、山水風景等。廣彩產品主要有陳列藝術瓷、日用欣賞瓷、工藝瓷三大類,僅工藝瓷就有500多個品種、2000多個花式。
廣彩的生產和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顯現出各自的特徵。創燒的初期階段:廣彩瓷器的出現和發展是和廣州所處的地理位置、對外貿易有關。廣州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出入口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國商船隨之增多,外國人喜歡中國瓷器,或在廣州訂貨,或來樣加工,因而也促進了廣彩瓷器的生產和發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應是廣彩的初創階段,無論是師傅、顏料、素瓷都是從景德鎮來,或依景德鎮彩瓷紋樣,或來樣加工,無固定式樣,故廣彩的特色不太顯著,國內流傳下來的實物很少。
廣彩的成熟階段:大約在乾隆、嘉慶時期,廣彩瓷已顯現出特有的風格,並得到社會上的承認。這一時期主要使用了廣州所制的西洋紅、鶴春色、茄色、粉綠等,有了這幾種彩料,就使得廣彩瓷像換了新裝一樣,顯得多姿多彩了。在畫面方面,除參考傳統繪畫瓷外,多仿照西洋畫法,或來樣加工,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廣彩的風格。如麻色是其特有的一種顏色,是用紅與黑兩種色配成的深赭石色,多用於外銷瓷器上,在江西景德鎮很少用此色。
彩瓷相框 彩瓷相框
廣彩的繁盛階段:廣彩到了清代後期的道光光緒時期達到了繁盛階段。它既吸收了傳統的工藝,亦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完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特點是色彩華麗、金碧輝煌、熱烈清新、構圖豐滿、繁而不亂,猶如萬縷金絲白玉的“織金彩瓷”。這時的顏料已從初期的幾種增加到十幾種,使彩繪更加豐富豔麗。在裝飾花式設計方面,已改初期的“歲無定樣”,而成為批量生產,使零碎、分散、單獨的紋樣聯合起來,成為連續圖案,或完整的構圖。如“織金人物羽毛”、“散花花雀”等構圖,這時更發展,並固定下來,成為一種程式,可以運用到所有的產品構圖上去,如整套的餐具,放在盤子上合適,放在碗上也合適,放在湯匙、小碟上都合適,使整套餐具的紋樣既完整又統一,佈局整齊,並可容納時果花卉、鳥雀蟲魚、人物、山水等題材內容於一件產品裏面。因為碗、盤、碟等產品中心用一夾金圓圈,採用十字開幅,開四斗方,加上花果蝴蝶織金作底,就可以千變萬化,同時納入一個固定的程式,易批量或整套生產。中心夾金圈內可以寫花、鳥、石,也可以繪上外國商標或洋行的徽章,適應性比較強,這樣就促進了廣彩瓷的大力發展,在生產上可以有分工,各司其責。
到了清末至民國初年,由於一些畫家的參與,使廣彩瓷畫有了創新之作,並出現了新彩繪組織,如“廣東博物商會”、“羊城、芳村、化觀瓷畫室”等銘款,都有實物傳世。廣東博物商會是清末當時的一些知名畫家、嶺南畫派的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等創辦的,他們先是在寶賢大街的一間舊式大屋裏開設了繪畫和彩瓷的藝術室,後又合股建立了“廣東博物商會”,從事彩瓷的研究和生產。因此,當時也繪製了不少廣彩瓷器,可惜多已外銷,留下來的很少。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有高奇峯潘冷殘、陳樹人合畫的“冷月棲篁盤”,其上畫麻雀七隻,棲於雪竹上,下繪一圓月作初升狀。
廣彩瓷器的產生,是從中西貿易的外銷瓷中,逐步適應國外市場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它和外銷的關係極為密切,可以説它是因外銷的需要而發展,是適應外商的需要和所好,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彩繪瓷。它既有中國傳統彩繪藝術的風格,又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是數百年來廣彩藝人們辛勤勞動的碩果。它已贏得國內外人士的讚譽,銷售遍及世界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中國特有的陶瓷文化。如今,廣彩瓷器得到了人們的重新認識,國內收藏的人也越來越多,其價值逐年上漲。

彩瓷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是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
粉彩是一種釉上(在瓷胎上)彩繪經低温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礎上,受琺琅彩製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始見於康熙晚期,後歷朝流行不衰。
粉彩瓷的彩繪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燒成的白瓷上勾畫出圖案的輪廓,然後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顏料施於這層玻璃白之上,用乾淨筆輕輕地將顏色依深淺濃淡的不同需要洗開,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濃淡明暗之感。由於砷的乳濁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覺,與各種色彩相融合後,便產生粉化作用,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佈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徵。
早在清朝康熙後期,景德鎮的粉彩瓷就已問世,雍正時相當精緻,乾隆年間達到很商的藝術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畫的瓷器珍品,其領袖人物王琦,將一般的繪瓷方法應用於繪瓷板人物像,畫持精深,畫風新穎,被人們稱為“神技”。新中國成立後,粉彩瓷更有長足的發展,許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滿目。藝術瓷廠生產“福壽牌”粉彩瓷獲國家金獎。
特色
粉彩瓷的裝飾形式多種多樣。有摘枝式、圖案式、開光式、通景式、單面彩式、雙面彩式等。每種形式都是結合造型特點來確定的。粉彩瓷裝飾畫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藝術中的營養,採取了點染與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繪的對象,無論人物,山水,花卉,鳥蟲都顯得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採用的畫法既有嚴整工細刻畫微妙的工筆畫,又有滲入淋漓揮灑,簡潔洗練的寫意畫,還有誇張變形的裝飾畫風。甚至把版畫,水彩畫,油畫以及水彩畫等姐妹藝術都加以融匯運用,精微處,絲毫不爽;豪放處,生動活潑。粉彩的繪製,一般要經過打圖,升圖,做圖,拍圖,畫線,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從打圖到拍圖,是一個用墨線起稿,進行創作構思,如繪瓷決定裝飾內容與形象構圖的階段。正式繪製時的定稿叫“升圖”,把描過濃墨的圖樣從瓷器上拍印下來叫“做圖”。接着把印有墨線的圖紙轉拍到要正式繪製的瓷胎上去即“拍圖”,這樣就可進行繪瓷。
粉彩的描繪,着色技法是比較複雜細緻的,一般如畫,彩,填,洗,扒,吹,點等技法。其所用工具有畫筆,填筆,洗筆,彩筆,篤筆,赤金筆,金水筆,瑪瑙筆,扒筆等許多特製筆。
歷史
早在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為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了萌芽;到雍正時期,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乾隆時期粉彩已非常興盛。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緻,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它們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
1.康熙.雍正粉彩瓷
彩瓷藝術品 彩瓷藝術品
粉彩始創於康熙,極盛於雍正。康熙晚期在琺琅彩瓷製作的基礎上,景德鎮窯開始燒製粉彩瓷,但製作較粗,僅在紅花的花朵中運用粉彩點染,其他紋飾仍沿用五彩的製作。目前主要發現有兩個品種: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綠、黃、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紅(金紅)彩。到了雍正朝,無論在造型、怡釉和彩繪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種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細,色彩柔和,皴染層次多。大多數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繪紋飾。以花蝶圖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人物故事圖,在粉彩中也比較多。此外,粉彩瓷中諧音的“蝠”(福)、“鹿”(祿)圖案十分多見。當時突出的是所謂“過枝”技法。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風格,粉彩紋飾多繪團花、團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壽)、過枝花卉、水仙靈芝、仕女、麻姑獻壽、嬰戲等。紋飾明顯疏朗、規整。如粉彩過枝桃蝠盤,從盤外壁開始繪桃枝葉及桃,通過盤口過到盤心接繪桃枝葉及蝙蝠,雍正時期一般繪8個桃,乾隆時多繪9個,有“雍八乾九”之説。雍正朝畫的蝙蝠翅膀頂端下彎有鈎,鈎中有一點,嘴上有毛(但不絕對)。仕女幼童人物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簡的山石樹木等背景,或留較多的空白。這時和康熙朝一樣,較多地使用“金紅彩”,精細之作還在紋飾上方用墨彩行書題相應的詩詞歌賦,並繪紅色迎首或壓角章,顯露出當時社會文人的儒雅之風。一般民窯多在碗、盤、爐、罐、盤口瓶、小瓶上繪粉彩紋飾。
雍正粉彩官窯器多數有“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民窯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圖案標記,以器底繪青花筆、錠和如意,諧音“必定如意”等為突出。
康熙五彩瓷的分類:
一.白地五彩,器型有大盤、大瓶、大碗,多繪人物紋,早期人物形象碩大,中期灑脱飄逸,晚期弱小。以底足繪樹葉、鐘鼎圖記或書“大明成化年制”款的為珍貴。
二.青花五彩,器型主要有將軍罐、盤、碗,常見鳳凰牡丹、雲龍、仕女、山石雉雞紋,青花多用粗線條描繪。
三.豆青地五彩,器型主要有大花盆、大瓶,多繪花鳥紋,彩色濃重,畫工精細。
四.米色地五彩,器型主要有盤、碗、玉壺春瓶,常見松、竹、梅等,彩繪較淺淡。
五.紅地五彩,器型常見的只有碗,多繪嬰戲、花卉紋,設色清新。
六墨地五彩,器型主要有瓶、盤、杯,多繪纏枝牡丹紋,色彩對比十分鮮明。
七.雪花藍地五彩,器型主要有棒槌瓶蓋罐、筆筒等,紋飾均以青花勾輪廓再填彩。
八.哥釉五彩,花口洗葵口菊瓣碗、盤,釉面開片,黃口,足部修理齊整,火石紅斑明顯。
2.乾隆粉彩瓷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佔此重較大的品種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繼承了雍正時期在肥潤的白釉上繪疏朗豔麗紋飾的特點,如常見的折枝花卉盤、碗、小瓶、面盆、人物筆筒和大件器物鹿頭尊等。
鹿頭尊是乾隆時常見品種。其口直,口以下漸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飾兩個鏤雕的夔鳳耳、蟠螭耳或鹿頭耳,因器型像倒過來的牛頭或鹿頭而得名。鹿頭尊多在白地上繪青山綠水、樹木,山水間及叢林裏有很多頭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頭,顏色鮮亮,層次清晰,佈局疏密有致。這類瓷也有叫百鹿尊的。乾隆朝的這一品種流傳下來的已經很少了,大多是光緒朝仿的,層次不清,顏色暗談。
乾隆朝除了白地繪粉彩外,還有色地粉彩或色地開光中繪粉彩等品種。乾隆朝粉彩的創新品種是在黃、綠、紅、粉、藍等色地上用極細的工具軋出纏枝忍冬或纏枝蔓草等延綿不斷的紋飾,且多和開光一起使用,人稱軋道開光。這一工藝的出現,將粉彩推上了更加富麗繁縟的頂峯,一直延續到民國
另外,乾隆朝還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內壁及底足內施綠彩,俗稱“綠裏綠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國。乾隆朝的“綠裏綠底”極淺淡,迎光側看釉面有極細小的皺紋,像微風吹過平靜的湖面而形成的細波。綠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緊密,幾乎沒有爆釉現象。乾隆朝粉彩的常見紋飾有山水、嬰戲、九桃、瓜蝶、百鹿、花鳥、仕女、百花(亦稱“百花不露地”)、八仙、雲蝠、福壽、纏枝花、皮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見的器型以外,新穎造型還有賁巴壺交泰瓶轉頸瓶。款識有青花、紅彩、金彩等種類。
3.嘉慶.道光粉彩瓷
瓷彩 瓷彩
嘉慶朝彩瓷以粉彩為主流,陳設器、文房用具、日用器皿以及五供(由兩件香罐、兩件花抓及一件香爐組成)和法器等都屬常見。嘉慶早期的粉彩還有乾隆朝的特點,比較精細,既有“百花不露地”的,也有彩地軋道開光的。“百花不露地”相當精細,個別的甚至是“金地百花”;彩地軋道開光品種的不如乾隆時的精細規整,所繪紋飾有的也顯呆滯。嘉慶粉彩瓷常見紋飾有花卉、八寶、雲龍、羅漢、嬰戲、石榴等。器型有瓶、筆筒、洗、盤、碗、茶壺、戟耳瓶等。粉彩器中有部分器物的內壁和底部施豆瓣綠釉,壓鳳尾紋粉彩器則仍多見各種色地,如黃、紅、綠等。這一時期描金工藝的採用也較為普遍。
總的來説,嘉慶朝粉彩的特徵有以下幾點:一是官窯器中的粉彩開光器為多見;二是繼承乾隆製作的壓鳳尾紋(即軋道工藝)粉彩仍屬多見;三是萬花堆、百花圖畫面的器物十分突出;四是在碗類器上也出現了山川風景畫;五是碗、盤之類器物的圖案以花卉、花果為多,特別突出的是過枝癩瓜的圖案,象徵着瓜瓞綿綿的吉祥之意。
道光朝彩瓷,除了白地粉彩器外,所見有各種色地開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藝結合。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盤等日用器皿,圖案以荷花、癩瓜和嬰戲圖清裝仕女以及各種花蝶蟲草為突出。亦常見“吉慶有餘”、“麻姑獻壽”、“太平有象”等吉祥題材,其中凡屬“慎德堂制”、“懈竹主人造”及“種德堂制”款的粉彩器,大多都比較精緻。
道光朝粉彩瓷類同於嘉慶朝,只是繪瓜蝶、草蟲紋飾的略精。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當於官窯器,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盤、碗、燈籠尊蓋碗等。
採用不含鉛的釉顏料與着色氧化物按重量9∶1配比,入磨機細磨,製得水色顏料及油色顏料,用於瓷器釉面裝飾,經780℃-850℃燒成,獲得製品。它以釉替代傳統釉上彩的鉛熔劑,消除了所有有毒物質,具有使用環保安全、色調豐富多彩的特點。適用於對藝術瓷、陳設瓷日用瓷進行透明古彩、油彩、粉彩等多種類型的釉上裝飾。新粉彩瓷,包括下述兩種釉顏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配方A:氧化鈣7.5%、氧化鋅2.8%、氧化鋇2%、氧化鎂2.8%、石英30%、氧化鋁4.2%、氧化硼-硼砂50.7%;配方B:氧化鈣4.5%、氧化鋅3%、氧化鉀7.5%、石英30%、氧化鋁4.2%、礦化物硼酸50.8%;先分別將配方A中的氧化硼-硼砂和配方B中的礦化物硼酸焙燒後,分別與各自配方中的其它成份混勻,經細磨製得釉顏料A和釉顏料B;然後以上述釉顏料A或釉顏料B或者其混合物與着色氧化物按重量9∶1配比,入磨機細磨,製得水色顏料及油色顏料;最後在釉面上按設計圖案、起稿、拍圖畫線或拷貝絲印釉顏料線條、平塗厚水色底洗染或先洗染再罩填平塗水色工序裝飾,經780℃-850℃燒製而成。

彩瓷鬥彩瓷

鬥彩又稱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品種。鬥彩這個名稱,明代的文獻裏未見記載。最早使用“鬥彩”這一名稱並給予解釋的,見於清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南窯筆記》的作者認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圖案的稱為鬥彩。陶瓷史上最為盛名的鬥彩是明代成化鬥彩,其中鬥彩雞缸杯更是精美絕倫,這與成化瓷器修胎極精緻細薄和施釉極晶瑩潤白有關。清代康、雍、乾三朝也都有藝術價值極高的鬥彩瓷器製作。
鬥彩是中國古代陶瓷歷史中的一隻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鎮窯燒製的一種彩瓷。鬥彩這種陶瓷的裝飾方法,既不同於釉下
的裝飾,也不同於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琺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繪的裝飾,它是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一同裝飾於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互爭奇鬥豔的藝術表現力。根據目前文物調查和考古發掘的結果,鬥彩瓷器最早出現在明宣德時期的景德鎮御窯廠。鬥彩是預先在高温(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活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温(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彩瓷墨彩瓷

墨彩 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淡墨彩在素器上繪紋飾,經爐火烘烤後,白地上呈現淡黑色花紋,有水墨效果,故名。燒成於清雍正(1723-1735)時,多在盤、碗、筆筒等器皿上畫紋飾,以人物山水題材居多,具有典雅幽靜特色。 墨彩是從粉彩技法中衍生出來的一種陶瓷裝飾畫種,流行於清雍正、乾隆年間。 在清康熙時期,有一種黑彩,就是用黑色作畫、描繪紋樣,用紅色勾勒人物面部和手部線條,同時用紅色淡染的彩繪方式。傳統的黑色彩料是用鈷土礦和銅花配製,燒成温度較高,這個時期出現的以黑為主繪製紋樣的創造,對後世墨彩的形成和發展有較大的啓迪作用。墨彩因此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黑彩就是墨彩。《陶雅》説:“墨彩之濃厚而發亮者,廣夥其名黑彩,黑彩之淡薄而無光者,又區而別之曰墨彩,其實一物而已,曰墨曰黑雖分猶之不分也”。第二種認為墨彩流行清雍正、乾隆年間,它不同於黑彩,黑彩是在窯中燒成的低温彩,而墨彩為爐中燒成的低温彩,用墨彩在白釉上描飾人物、山水,具有水墨畫的效果。北京故宮博物院呂成龍在《景德鎮陶瓷》第63期刊載的《論康熙黑彩畫竹紋瓷器——兼淡黑彩與墨彩和關係》一文中認為墨彩不同於黑彩,理由如下: 黑彩與墨彩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從廣義上説,凡用黑色彩料在瓷器上彩繪的圖紋,都可稱為黑彩,黑彩包括了墨彩,但並不是説所有的黑彩都可稱為墨彩。墨彩之名是受中國水墨畫的啓發而產生的,只有雍正時期那種具有水墨畫效果,幽靜典雅的黑彩才能稱為墨彩。

彩瓷明清彩瓷

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
指彩飾的瓷器,與素瓷相對而言。彩瓷主要有釉下彩,(釉中)加彩,釉上彩及釉下、釉上相結合的鬥彩四大類。具體品種較多,如青花、釉裏紅、釉下五彩、鬥彩、三彩、五彩、粉彩、琺琅彩、素三彩,新彩貼花,噴花與腐蝕金彩等. 明、清兩代是中國彩瓷高度發展繁榮的鼎盛時期。彩瓷分釉上彩和釉下彩兩大類別。釉下彩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長沙窯。長沙窯用褐、綠、藍彩在瓷胎上繪畫,花紋有各色圓點組成的圖案、花鳥、人物、走獸、詩詞等,技法嫡熟,構圖美觀,為瓷器的裝飾開闢了新的溪徑。不過長沙窯所燒製的是青釉釉下彩繪瓷,與後世的白釉薄胎彩瓷風格迥異。到了宋、金時期,彩瓷有了新的發展,磁州窯系的白釉黑彩、白釉醬彩、綠釉黑彩、白釉紅綠黃彩,定窯的白釉黑彩、白釉紅彩、白釉金彩、黑釉金彩吉州窯的白釉褐彩等,品類繁多,風格各異,繪畫題材也極為豐富,包括各種圖案、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人物和詩詞等,構圖新穎活潑,畫風自然瀟灑。除紅、綠、黃彩和金彩繪於釉上外,其它均為釉下彩。
元代景德鎮的青花瓷器是這一時代最負盛名的釉下彩瓷。釉下青花最早出現於唐代,但唐、宋的青花瓷均不成熟,產量很低,流傳不廠,尚屬初創階段。到元代,青花瓷成為景德鎮的主要產品。元青花胎釉是在宋代青白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比北方磁州窯系的白瓷胎質堅薄,釉質光潤明亮。胎面用青花描繪各種繁麗的花紋,再罩一層白中微閃青色的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燒成。青花色澤幽雅明快,青翠披離,快人官感,令人賞心悦目。除青花外,釉裏紅也是元代著名的釉下彩瓷。與青花瓷所用繪畫原料氧化鑽不同,釉裏紅以氧化銅為呈色劑。成功的作品顏色紅豔,花紋瀟灑。裝飾內容和繪畫風格與青花基本一致。還有用青花、釉裏紅同施於一器之上,並加鏤空裝飾的精美作品,青紅相映,尤為美觀。此外元代的藍釉金彩藍地白花也是非常名貴的品種。
明代出現了唐、宋以後中國製瓷業的第三個歷史高潮。此時的景德鎮已發展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性瓷業中心,故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之説。特別是彩瓷生產的突飛猛進,揭開了數千年來陶瓷史上嶄新的也是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頁。明朝的彩瓷以青花、釉裏紅、釉上五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結合的青花五彩、鬥彩等品種最為著稱,其次還有白釉紅彩、白釉醬彩、白釉綠彩、青花紅彩、黃釉青花黃釉紅彩、黃釉綠彩、黃釉紫彩紅釉綠彩、醬釉綠彩、素三彩等許多名目。
明洪武時期是元瓷嚮明瓷發展的過渡階段,洪武時期的青花、釉裏紅瓷器從造型到花紋裝飾都還帶有元瓷的風格,而且洪武瓷器多無年款,往往容易與元末瓷器混淆。由於1964年南京明故宮出土了紅彩雲龍紋盤的殘片,學術界認為洪武己有很精細的釉上紅彩瓷。
永樂、宣德兩朝的青花瓷器,完全擺脱了元瓷的影響,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永、宣青花胎質堅細潔白,釉質晶瑩肥厚,白中閃青。青花原料是由波斯進口的蘇麻離青。這種青料,髮色明豔,色澤深沉濃麗,由於含鐵質較多,在瓷胎上作畫用料多的地方燒成後往往出現黑藍色帶有錫光的斑點,成為這一時期青花瓷器獨具的特點。用蘇麻離青在瓷胎上作畫,燒成後還會出現暈散現象,猶如用水墨在生宣紙上繪畫時所產生的墨暈效果一樣,點染自然,意趣倍增,但不甚適於用來描繪人物,故永、宣時期的青花瓷,人物紋樣較少,所見永樂青花胡人樂舞圖雙耳扁壺,由於青花暈散,人物面目五官均不甚清晰。這一時期還有一種青花瓷,畫工精細,青花花紋不見黑斑和暈散現象,所用原料可能是國產青料。 彩

彩瓷瓷藝術品

彩瓷杯碟 彩瓷杯碟
永、宣青花最流行的紋飾為植物的花果,如牡丹蓮花茶花菊花牽牛花、桃花、竹葉、蕉葉、卷草、歲寒三友(松、竹、梅)、靈芝、石榴、枇芭、蟠桃荔枝葡萄、瓜果等。動物紋有龍、鳳、麒麟海獸鸚鵡喜鵲、魚藻等。此外尚有人物樓閣、仙人騎鶴、八寶、如意頭、輪花、回紋、蓮瓣、菊瓣、龜背、藏文、梵文等。這時期青花瓷的造型也很豐富;常見器形有盤、碗、蓋碗、壓手杯高足杯、執壺僧帽壺背壺、三系竹節把壺、梅瓶天球瓶、玉壺春瓶、扁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方委角獸耳瓶、蓋罐、軸頭罐、水注、花澆、蓋豆、八角燭台、無擋尊大口尊石榴尊魚簍尊、香薰、文具盒、漏斗、鳥食罐等。其中有不少器形都是經過精心設計而成的,結構合理,莊重大方。例如永、宣曲柄長流執壺,壺身形似玉壺春瓶,體高、頸長、口小、肩削。從肩以下漸大漸鼓,下腹最大,矮圈足小而微外撇。構成壺身外形的兩條曲線,流利而挺秀,由於重心在壺身下部,增加了器形的穩重感。長流按於中腹部,向上斜挑,近口部更向外曲,流口與壺口平齊,為了將長流與壺身連成一體,流與壺頸之間安一雲形短紐帶,使長流獲得了穩定而堅固的感覺,同時與安裝於另側壺頸、中腹之間的扁形長曲柄均衡對稱,十分諧調。咯小於壺底的矮圈足則承託了整個壺體。使執壺顯得分外端莊沉穩、美觀大方。在這樣一件造型優雅的器物上,通體用青花繪畫各種精美的花紋,再罩以肥潤瑩潔、白中閃青的袖汁,燒成後青花幽靚雅潔,清新明快,自然豪放,在藝術上可以説達到了青花瓷所能取得的最佳效果。同時它又是非常適合於日常生活實用的器皿,它的容量較大,壺身穩重,便於放置;長柄便於把握、提放;長流便於斟傾。在生活中不僅能滿足實用的要求,同時還給人以健美的享受。永、宣時期的新器型如竹節把壺、高頂蓋香薰、蓋碗、花澆、蓋豆、綬帶葫蘆瓶等都是構思巧妙、外形美觀而又切合實用的青花瓷器。宣德時期的灑藍 (雪花藍)、青地白花器,代表作品如灑藍盔碗、藍地白龍尊等都是極為名貴的佳作。永、宣青花瓷的成就,歷來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確是非常允當的。
元代創燒的釉裏紅彩繪瓷,明初繼續生產,但器形種類和產量均遠不如青花瓷豐富。所見傳世品有被認為是洪武時期的帶蓋梅瓶、蓋罐、執壺、軍持、玉壺春瓶、龍紋雙耳瓶、缽、盞託等、宣德時期的三魚高足碗三果高足碗、龍紋碗、雲龍紋蓋碗等。宣德還有青花釉裏紅高足碗、青花釉裏紅蓋碗等。釉裏紅與青花同為釉下彩,製作工藝相同,器形和裝飾花紋也基本相似。
宣德彩瓷最突出的成就是發明了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結合的工藝。首先是將釉下青花和釉上礬紅同施於一器之上,這就是著名的青花紅彩器。傳世品如青花紅彩海獸高足杯青花紅彩海濤龍紋碗都十分精美,前者以青花繪海水,藍白相間的滾滾波濤,洶湧澎湃,紅豔的海獸隨躍動翻騰的海浪上下邀遊,形成動感,青紅相映,情趣盎然。後者反其道而行,以紅彩為海濤,青花繪各種姿態的游龍,新穎別緻,生動活潑,豔麗無比,與前者異曲而同工。青花和釉上紅彩結合的成功為彩瓷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隨之而起的就是宣德時期的釉下青花和多種釉上彩相結合的新工藝——“宣德五彩”。1985年在西藏地區發現了兩件極為珍貴罕見的傳世品——宣德御窯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這個重要發現在世界範圍內尚屬首次,就目前所知是僅存的兩件實物。(注)這項發現解決了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即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宣窯五彩”並非子虛。這兩件青花五彩碗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即在局部紋飾上採用了鬥彩工藝,這就把鬥彩的發明從成化提前到宣德。從而對宣德時期彩瓷的成就也應重新予以評價。
宣德青花五彩碗,造型秀麗,碗口外撇,腹部較瘦,下腹不下垂,接近永樂形制,可能是早期的作品。兩碗的造型紋飾基本一致。碗的花紋裝飾十分精美,青花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所用彩繪原料為蘇麻離青,有明顯的黑斑和暈散現象。碗口內壁為一週青花藏文吉祥語,字體工整挺秀,裝飾效果極佳。外壁口沿至上腹部為一週青花雲龍紋,上下共有青花弦紋三道,形成一個裝飾區間。雲龍邊飾相當寬闊,約佔碗身高度的三分之一。圈足外壁用青花滿繪海水紋。碗底雙藍圈內楷書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龍紋邊飾以下為主題紋飾——蓮池鴛鴦。蓮池中繪五彩鴛鴦兩對,蓮花數叢,間以蘆葦、慈菇、浮萍。鴛鴦雌雄相隨,畫工細膩,形象逼真,意態自然。蓮花在開闊的湖面上搖曳飄香。充分顯示了夏日蓮池的靜溢和鴛鴦得所的精神狀態。在繪畫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鬥彩工藝主要用於鴛鴦紋上,雄鴛鴦頂毛用深褐、淺綠彩描繪,頸部用深紅點繪羽毛,再覆以紅彩,並用紅彩勾喙。眼睛和雙翅用青花描繪。兩枚扇形三級飛羽用青花雙勾輪廓線,線內填淺褐彩。雌鴛鴦用青花繪眼睛、頂毛、雙翅,其它部位用褐彩點染。前者與(南窯筆記)所記述的“青料雙勾花鳥……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日填彩”,後者與“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日鬥彩”的工藝正相吻合。雄鴛鴦扇形飛羽用的是“填彩”工藝,雌鴛鴦所用乃是先用“青料畫其半體”的鬥彩工藝。這兩種畫法都屬於鬥彩範疇。在此碗上,鬥彩面積雖然不大,只限於局部,但卻有着重要的意義,它開啓了有明一代鬥彩工藝的先聲,是目前僅見最早的鬥彩工藝。而且各種色彩的配置諧調美觀,花紋線條流暢自然,畫鳳細膩工整,説明技藝已很成熟。鬥彩工藝正是在其母體“宣窯五彩”中孕育、成長起來的。最後脱離母體而成為獨立的名貴品種。此碗的發現,證明明沈德符敝帚齋餘談》所記“本朝窯器用青花間裝五色,為古今之冠,以宣窯品最貴……”是信而不誣的。
此外宣德時期創燒的彩繪瓷尚有白釉釉下醬花、白釉釉下青綠花、藍釉白花黃釉青花(黃釉為低温釉,施於燒好的青花器上做為地色)、青花金彩等新品種。

彩瓷真假鑑定

紋飾鑑定:彩瓷上紋飾的周圍有蛤蜊光,且深入釉胎為真品。反之,清新亮麗又無蛤蜊光者則為偽品,並且紋飾周圍帶有銀色“蛤蜊光”者也為偽品。
淺降彩的真偽鑑定:真品彩感朦朧,蒼老自然、傷痕自然者真;觀感彩紋亮麗、清晰、傷痕做作、紋飾呆板、木然、做作者是偽品。胎釉、紋飾,底足鑑定多同青花瓷的胎釉、紋飾、底足鑑定。僅一點不同,乃彩瓷多有沒有上彩的釉面及底面(有釉)有大片的洗之不掉,擦之不落的蛤蜊光者為真品。
粉彩瓷盤 粉彩瓷盤
老胎新彩瓷的鑑定:第一要鑑定紋飾的周圍有無真正的油鹽光的蛤蜊光,後看其是否穩定,是否擦洗得掉;如有若蛤蜊光不穩定,輕浮、擦之即掉,或是帶有銀色的蛤蜊光,而斷其胎又是老物,那可説明其是老胎新工。第二看色彩紋飾之上有無自然的磨損傷痕;如沒有,而彩下卻有磨損傷痕,那則證明其是老胎新彩,試問,彩怎麼會跑到傷痕上去?另外,紋飾彩上如若有磨損的傷痕那也要看自然不自然,如若彩上的傷痕與彩下釉中傷痕不符,那也是偽品。
題款的鑑定:憑筆者以往經驗,大凡題款題字的彩瓷,其款字周圍基本都有蛤蜊光,然而現如今在高科技一日千里飛速發展的今天,已經發生了變化,今天仿做的題字款瓷都已有了“蛤蜊光”,這是因為仿做者在題款題字的料中加放了鉛錫粉末等原料(彩料周圍則加金粉等原料)。所以,在仿做之後便就有了“蛤蜊光”。
而如今晚清大名家和珠山八友大作價格高漲,因此就越發得注意小心。凡在這題款題名的周圍出現帶銀色“蛤蜊光”者,且用高倍放大鏡觀之,見款字之中也有點點銀光者為偽品,或為老胎後加款;題款題字的周圍有如一滴柴油掉入水中並隨之向外擴散所產生的蛤蜊光,並見擦不掉洗不淨者為真品。用高倍放大鏡觀察,款字如見其輕浮,鮮亮醒目,有上飄之感可定為偽品;款字沉穩不輕不浮有深入釉胎之感,見蒼老者為真品,這樣的款字即使周圍沒有蛤蜊光也仍可斷為真品。

彩瓷相關新聞

“南澳Ⅰ號”出水大批銅器彩瓷 或為非法貿易
中新社汕頭5月18日電 (李怡青陳妍)5月18日是“中國國際博物館日”,“南澳Ⅰ號”當天出水大批銅器彩瓷。
出水文物 出水文物
在下水打撈中,考古隊除對二號艙進行描繪之外,還對一號艙文物繼續進行打撈。在出水文物中,考古隊發現了大批量的銅器彩瓷,還在一個套裝瓷器中,發現了400多年前的核桃、圍棋子、小酒杯等夾在淤泥中。
當天出水的彩釉瓷器做工比較細膩,瓷器上有金彩、紅彩,屬於釉上彩,低温彩,這種五彩瓷器是在做好的瓷器上上彩,然後在低温下烘烤而成,易被搽拭。萬曆年間的五彩非常隨意,大紅大綠,較為率真。
此前“南澳Ⅰ號”的打撈中零星出現了一些銅板,18日卻出水了大量銅器。水下考古崔勇隊長説,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因為那時經常鬧“銅荒”,整個明代是禁止出口銅的,大批出口銅器在當時來説是一種非法的貿易行為。當天的出水文物中還發現了一口鐵鍋
崔勇隊長説,為節省空間,套裝瓷器有兩種方式,其中一種是各式大中小的器物固定套在一起,裏面還填充像綠豆、茶葉等東西防撞,同時茶葉也是作為一種交易商品。
在之前的打撈中陸續出現的青花大盤18日終於“集結”。出水文物中,寫有“福祿壽喜”的青花大盤頭一次全都蒐集到了,畫有“桃花”等吉祥的符號也特別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