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耍孩兒

(曲牌名)

鎖定
耍孩兒,曲牌名,入般涉調,又入正宮、中呂宮雙調。此調用於劇曲散曲套數,散套可作首牌,劇套聯入套中。全曲五十二字(襯字除外),九句七韻,基本句式為:七、七、七、六、七、七、三、四、四。代表作品有元代杜仁杰耍孩兒·莊家不識勾闌》等。
中文名
耍孩兒
別    名
魔合羅
始興年代
宋末元初
流行年代
元代
正體字數
五十二字
代表作
《耍孩兒·莊家不識勾闌》等

耍孩兒體裁沿革

耍孩兒,曲牌名,又名魔合羅,屬北曲“般涉調”,也有入“正宮”“中呂宮”“雙調”的。此調可用於劇曲或散曲套數,散套可作首牌,劇套聯入套中。
“耍孩兒”調名源於佛教梵語,魔合羅又作“摩喉羅”“摩孩兒”,在宋代,它廣為人知的身份是七夕節暢銷的一種泥娃娃玩具。南宋末年至元代初期的陳元靚所編撰的《歲時廣記》卷二六雲:“磨喝樂,南人目為巧兒。今行在中瓦子後市街眾安橋,賣‘磨喝樂’最為旺盛,惟蘇州極巧,為天下第一。”同時,他在《歲時廣記》中引“墟詞”道:“天上佳期,九衢燈月交輝,‘摩孩兒’鬥巧爭奇,戴短檐珠子帽,披小縷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斂手相宜。轉眼底功夫不少,引得人愛後如痴。快輸錢,須要撲。不問歸遲。歸來猛醒,爭如我活底孩兒!”這首詞生動描繪了泥娃娃摩孩兒在市面上受到熱烈歡迎的情景。可以確定在宋代,魔合羅作為一種增添人們生活情趣的玩具,已經深入市民生活了。
元代初年孟漢卿雜劇劇本《張鼎智勘魔合羅》是元雜劇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公案戲,劇中主人公張鼎正是從一個泥娃娃即魔合羅身上找出線索,從而使一樁冤案大白於天下。如果説,孟漢卿的雜劇劇本是對於“魔合羅”尚在具體物質形態上的記載與描述,與音樂本體的關係還比較疏遠的話,那麼元代散曲家杜仁杰的作品,則有力地證明了“耍孩兒”已作為曲牌流行於元代。比杜仁杰年代稍晚的王實甫在雜劇劇本《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也運用了“耍孩兒”這個曲牌。到明代傳奇發展繁榮,“耍孩兒”更成為南北通用的曲牌。 [1-2] 

耍孩兒格律説明

耍孩兒作為套數首牌,全曲(不計襯字)五十二字,九句七韻,平仄混押。其基本句式為:七、七、七、六、七、七、三、四、四。幺篇同始調。曲套中之煞曲以逆數為序,共八句。“煞”用於“尾聲”之前,各宮調皆如此。尾聲四句。諸宮調同,南曲不同。此調格律例見元代曾瑞耍孩兒·雖然蔬圃衠畦徑》。其中首句首字、三字可仄,末字多押去聲韻;次句可作六字句,首字可仄,可押上聲韻;三句首字、三字可平;四句首字、三字可平;五句首字可仄,三字可平;六句首字可平,三字可仄,五字可平;八句可作四字句,首字可仄,三字可平;末句可作四字句,首字可平。 [2]  [3]  [4] 

耍孩兒格律對照

格律對照例曲:曾瑞《耍孩兒·雖然蔬圃衠畦徑》
平平平上平平,平去去平平上。上平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平平上去平平上,上去平平去上,平平。平平去上上,上上去平
雖然蔬圃衠畦,攙造化奪時發。也和治世一般,桔槔便當權。堤防(着)雨澇開溝洫,準備(着)天晴澮水,栽排。生涯要久遠,養子望聰 [2]  [3] 
(説明:曲牌格律與對照例曲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曲使用斜體字排印。曲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上,表示填上聲字;去,表示填去聲字。句末加粗字為韻腳,括號內的為襯字。)

耍孩兒典範作品

元代杜仁杰《耍孩兒·莊家不識勾闌》
元代杜仁杰《耍孩兒·喻情》
元代睢玄明《耍孩兒·詠鼓》
元代睢玄明《耍孩兒·詠西湖》
元代無名氏《耍孩兒·拘刷行院》 [4]  [5] 
參考資料
  • 1.    代媛媛.穿越歷史時空的曲牌——“耍孩兒”[J].音樂大觀,2012(6):122-123
  • 2.    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453
  • 3.    李修生.元曲大辭典(修訂版)[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429
  • 4.    趙興勤 趙韡 譯註.元曲三百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26
  • 5.    隋樹森.全元散曲(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4: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