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而(拼音:ér)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人的下巴、面頰上的鬍鬚。本義指鬍鬚或面頰上的毛。
“而”在古文中常常被借作代詞,後來被假借為人稱代詞,表示第二人稱。有時還假借為連詞,連接兩個詞或者詞組,分別表示並列、承接、假設、轉折等各種關係。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魅力漢字》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ér
部    首
五    筆
DMJJ
鄭    碼
GL
字    級
一級(編號:0392) [1] 
平水韻
平聲四支 [5] 
注    音
ㄦˊ
總筆畫數
6+0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倉頡碼
MDLL
筆順編號
132522
四角號碼
1022₇
統一碼
基本區 U+800C
異體字
洏,耏

文字源流

漢字演變流程圖 漢字演變流程圖
象形字。像人的頰毛。甲骨文作圖(1、2、3),像臉頰,下垂者為頰毛,或三筆,或四筆,或五筆,不等。西周金文作圖(4),像頰毛的部分逐漸與像臉頰的部分分開,而以一豎筆相連。戰國文字作圖(6、7、8),又於上部添加一裝飾筆畫,變得與“天”字近似,故往往以左下一筆內鈎,寫作“而”,以與“天”字相區別。秦代小篆作圖(9),筆畫漸趨平直,漢代帛書的字形已經與楷書字形基本相同。
此字本義為人的頰毛,泛指毛髮類的東西。《周禮·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鄭玄注:“之而,頰𩑔也。”戴震補註:“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須鬣屬也。”又借用為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書·洪範》:“而康而色。”孔傳:“汝當安汝顏色以謙下人。”又借用為連詞,表示並列、承接、因果、假設等關係。《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又假借為“如”。《易·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虞翻注:“而,如也。” [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ér
名詞
頰毛;鬍鬚
beard
《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動詞
如同
like
《詩·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
代詞
你;你的
you;your
《詩·大雅·桑柔》:“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

他;他的
he;his
韓非子·二柄》:“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 [13] 

這個;那個
this;that
《穆天子傳》卷一:“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連詞
表示並列關係

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表示承接關係

《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表示遞進關係

《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表示假設關係

《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表示因果關係

《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因而
表示轉折關係

《莊子·養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連接狀語於動詞。現常用於把表示原因、依據、對象的狀語連接到動詞上,與前面“因為”、“就”等用語相呼應。

《孟子·告子上》:“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用在主語、謂語之間以強調主語,含有“竟然”、“卻”之意。

國風·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介詞
到;往
to
清·黃宗羲《陳幹初墓誌銘》:“其實孕育時,此親生之身,而少而壯而老,亦莫非親生之身。”

用,拿

《荀子·成相》:“欲衷對,言不從,恐為子胥身離兇,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

助詞
用於句末,表感嘆語氣

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用作形容詞副詞的後綴

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用於能願動詞後,類似詞的後綴

墨子·尚賢下》:“使天下為善者可而勸也,為暴者可而沮也。”

用在方位詞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


用於句中,表示語句的舒緩

《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燕王章》:“孝如增(曾)參,乃不離親,不足而益國……”

néng
名詞
能力,才能
ability
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動詞
能夠
can
《尚書·周書·呂刑》:“獄成而孚,輸而孚。”

安定
stable
《周易·》:“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參考資料: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如之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9] 

説文解字注

須也。象形。
各本作頰毛也、象毛之形。今正。頰毛者、須部所謂?須之類耳。禮運正義引説文曰。而、須也。須謂頤下之毛。象形字也。知唐初本須篆下頤毛也。而篆下雲鬚也。二篆相為轉註。其象形、則首畫象鼻耑。次象人中。次象口上之頾。次象承漿及頤下者。葢而為口上口下之總名。分之則口上為頾。口下為須。須本頤下之專偁。頾與承漿與頰?皆得偁須。是以而之訓曰須也象形。引伸假借之為語䛐。或在發端。或在句中。或在句末。或可釋為然。或可釋為如。或可釋為汝。或釋為能者、古音能與而同。叚而為能。亦叚耐為能。如之切。一部。
周禮曰。作其鱗之而。
𦒱工記梓人文。鄭雲。之而、頰𩑔也。戴先生雲。鱗屬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此以人體之偁施於物也。按顧氏玉篇以而部次於毛毳冄之後。角皮之前。則其意訓而為獸毛。絕非許意。
凡而之屬皆從而。 [10] 

康熙字典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正韻》如支切。音兒。《説文》:頰毛也。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注: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注: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11]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楷體) 書寫演示(楷體)
寫法:
  1. 上窄下寬。
  2. 首筆“橫”居上居中,第二筆“撇”從豎中線左側起筆。
  3. “冂”,𠃌的橫段在橫中線,豎鈎段略向左斜;框內兩豎左短右長,右豎在豎中線右側。 [1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字頭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濁
如之切
ȵi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濁
人之切
nʑie
平聲

開口呼
次濁
奴登切
nəŋ
韻略

平聲




人之切

增韻

平聲




人之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支思


次濁

ɽï
中州音韻

平聲
支思




如之切

洪武正韻

平聲

次濁
如支切
ȵie

參考資料: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10]
  • 2.    孟於翀著.話説漢字:中國華僑出版社,2017.04:第68頁
  • 3.    鄭春蘭著.魅力漢字.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第60頁
  • 4.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5-10]
  • 5.    平水韻 四支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5-10]
  • 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第841頁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四川出版集團,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年4月:第8卷 773頁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第11929頁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1997.07:第1294頁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02:第1814頁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第927頁
  • 12.    韻書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5-11]
  • 13.    肖鋒編著. 中國古代文論讀本[M]. 2016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第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8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