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耆婆

(佛陀時代名醫)

鎖定
耆婆,梵名Ji^vaka 。又作耆婆伽、只婆、時婆、耆域、時縛迦,譯曰固活,能活,是五百羅漢第貳佰玖拾壹尊持大醫尊者 [6]  。耆婆為佛陀時代之名醫,曾至希臘殖民地附近之德叉屍羅國(即塔克西拉)學醫,後返王舍城,為頻婆娑羅王阿闍世王之御醫。虔誠信仰佛教,屢次治癒佛弟子之病。提婆達多以石頭砸傷佛陀時予以治療,在佛陀感冒風寒時也是由耆婆來診療。當阿那律失明時給予治療,並且切除阿難背上的爛瘡。此外,還曾在孕婦死後不久動手術救出腹中的胎兒 [13]  。還曾引導弒父之阿闍世王至佛陀面前懺悔。其名聲可媲美我國戰國時代之扁鵲 [1] 
(圖片 [6] 
別    名
耆婆伽
只婆
時婆
耆域
時縛迦 展開
別名
耆婆伽
只婆
時婆
耆域
時縛迦
固活
能活 [1] 
醫王 [5] 
持大醫尊者
壽命童子
童子
更活 [6] 
耆婆王子育 [11] 
祇婆 [13]  收起
所處時代
佛陀時代
主要成就
印度佛教醫學史上的重要人物 [4] 
主要作品
《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
《耆婆脈經》
《耆婆六十四問》
《耆婆五藏論》
《精酪書》 展開
主要作品
《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
《耆婆脈經》
《耆婆六十四問》
《耆婆五藏論》
《精酪書》
《輪授》 收起
本    名
耆婆
外文名
Ji^vaka
Jīvaka-Komārabhacca [13] 

耆婆人物生平

耆婆為佛陀時代之名醫。曾至希臘殖民地附近之德叉屍羅國(梵Taks!as/ila^ )學醫,後返王舍城(梵Ra^jagr!ha ),為頻婆娑羅王與阿闍世王之御醫。虔誠信仰佛教,屢次治癒佛弟子之病。曾引導弒父之阿闍世王至佛陀面前懺悔 [1] 
相傳耆婆是古印度毗舍離國宮廷藝妓庵羅女的兒子,《奈女只域因果經》上説耆婆的父親是頻婆娑羅王(瓶沙王)。庵羅女又名庵羅樹女、奈女,嫁給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為妃,生子耆婆。 [3]  《翻譯名義集》記載,耆婆出生時就持針筒藥囊,他的母親奈女厭惡他,用白衣包裹他,丟棄在巷中。當時,無畏王乘車看見,問這是什麼。有人回答説,這是一個小孩。無畏又問小孩的死活,得知孩子還活着,將他帶了回去。找乳母來撫養他,之後將他還給了他的母親奈女。 [1]  耆婆長大後成為王舍城的著名醫生,他皈依佛教,又醫術高明、佛理淵博,以行醫勸説眾生信奉正法,他的母親庵羅女在其影響下也信奉佛教。他的母親庵羅女曾將菴羅樹園施與佛祖及其弟子。佛祖及其弟子在園內居住、講法傳道,此處成為佛教初期活動的重要場所。隨後,耆婆的父親頻婆娑羅王也皈依佛教 [3] 
《四分律》説耆婆的父親是頻婆娑羅王的兒子,名叫“無畏”。有説法是,耆婆是一個藝妓 [14]  的次子。因為王舍城有一個藝妓名叫“婆羅跋提”,被世人看作耆婆的親生母親。《四分律》記載,當時王舍城有一個女孩叫作婆羅跋提,端莊無比。瓶沙王的兒子,取名無畏,跟他同居的藝妓後來懷孕了。滿月生下一個男孩,相貌端莊,天生就手中抱持針藥囊而出,婆羅跋提跟瓶沙王的兒子無畏共宿一夜,不久生下這個男孩。這個男嬰被人用一件白衣包裹丟在路邊。次晨,王子無畏正在趕路,途中發現一堆白衣物。停車後命車伕前去調查,原來是被人丟棄的男嬰。王子無畏就帶孩子回宮,叫奶媽好好扶育他,這個棄嬰就是耆婆。後來耆婆平安地長大,有一天無畏問他將來要從事哪一行,他百般思慮的結果,決定去學習醫術。 [2] 
年輕的耆婆,為了學醫到處找尋名師,當時得叉屍羅國是印度文化最發達的地方,據稱得叉屍羅國是醫學中心,醫學教育很發達,耆婆到了得叉屍羅國,拜醫術首屈一指的醫師“賓迦羅”為師。之後耆婆在他那裏學醫七年,最後才通過老師的找尋非藥草畢業考試。耆婆向師父保證,自己將會成為舉世間名的醫生。不久就回去 [2]  藏文記載,耆婆想學一門技藝,看到一位白髮的醫生之後,就決定學醫。他學了一些基本知識,覺得不夠,希望去得叉屍羅國(Taxila),向阿提耶(Atreya)學習開顱術。到那以後,他學了藥草知識以及各種治療方法,甚至在一次開顱手術中,向阿提耶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在得到阿提耶的真傳之後,耆婆又去了Vidarbha的Bhadrankara城,學習了《一切聲論》(Sarvabhuta-sastra)。此後,他開始了獨立行醫 [7]  而後耆婆成為王舍城著名醫生,皈依佛教,醫術高明,且佛理淵博,以行醫勸説眾生信奉正法 [3] 
有一次,摩揭陀國瘟疫流行,患者全身生惡瘡,當時唯有耆婆能治此病。頻婆娑羅王下令,耆婆只能救治國王宮內的人及比丘比丘尼,不得醫治其他人。以致很多病人為了得到耆婆的醫治,紛紛出家受具足戒 [9] 
耆婆在王舍城東北角的庵婆羅園中修建起寺院,請佛祖和他的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在寺中居住,並提供日用衣食。有一次,世尊得了一種血液疾病,耆婆用瀉劑治好世尊的病。那時他供養佛陀一套高價的袈裟,當佛陀講説致謝的開示時,耆婆證悟了初果須陀洹。他心想:“我每天應當來侍奉佛陀兩、三次,但是竹林精舍離這裏太遠,我的芒果園比較近,讓我在芒果園建造世尊住處。”他建造夜間住處、日間住處、山洞、小屋、亭榭等,以及一座適合世尊居住的香舍,並在芒果園周圍建起一道十八碼高的圍牆。他邀請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接受他飲食及袈裟供養。在傾注供水之後,他獻出了此住處 [11]  。當時,摩揭陀國國王阿闍世王不信佛法,由於他囚禁父母、欺凌弱小鄰國,罪惡深重,遍體生瘡,痛苦難忍,遍請名醫而不能治癒。後延請尊者為其治病。七月十五日夜間,尊者引導王在月光下去見佛祖,得其點化而開悟,遂懺悔前罪,皈依依教,疾病痊癒。並保護佛教的發展,為佛陀的事業作出無量功德。佛教以救大眾於苦難為大醫,他既能醫治人的身病,又醫治大眾的心疾,可謂醫中之大醫 [6] 
耆婆歸依三寶之後,免費為僧眾治病,以此功德死後生於三十三天(即忉利天)。有一天目連尊者有一弟子病了,不知如何治療,便以神足去三十三天問耆婆,此時正逢天人各各駕車,馳往園中游樂,誰也不睬站在一旁的目連尊者。耆婆見了,也只微一舉手,表示招呼,逕自駕車疾馳而去,目連尊者即以神力,停住耆婆的車子,並且責問他:“見了我,為何不下車敬禮?”他的回答是:“享樂要緊,不由自主。”並説:“我已算是好的,尚能舉手為禮,其餘天人,都無暇看你!” [10] 

耆婆個人作品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宋史·藝文志》有《耆婆脈經》三卷,《耆婆六十四問》一卷,《耆婆五藏論》一卷 [1] 在"生命吠陀"醫典中也有耆婆醫藥方流傳,現存《精酪書》《輪授》,一部註疏,《菩薩處胎經》中的四個耆婆醫藥方 ,涉及到小兒醫方,青腿 (象皮病 ),風病等方面,譯介了這四個醫藥方 [4] 

耆婆史料記載

或雲耆域,或名時縛迦。此雲能活,又云故活。影堅王之子,善見庶兄,奈女所生。出胎即持針筒藥囊,其母惡之,即以白衣裹之,棄於巷中。時,無畏王,乘車遙見,乃問之。有人答曰:此小兒也。又問死活耶?答雲:故活。王即敕人,乳而養之,後還其母。四分律雲:耆婆初詣得叉屍羅國,姓阿提梨,字賓迦羅。而學醫道,經於七年。其師即便以一籠器,及掘草之具,令其於得叉屍羅國,面一由旬,求覓諸草。有不是藥者持來,耆婆如教,即於國內面一由旬,周竟求覓。所見草木,盡皆分別,無有草木非是藥者。師言:汝今可去,醫道已成。我若死後,次即有汝。耆婆經雲:耆婆童子,於貨柴人所,大柴束中,見有一木,光明徹照,名為藥王。倚病人身,照見身中一切諸病。——《翻譯名義集 [1] 
《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七:“問曰:耆婆童子何不學餘技術?答曰:往昔有佛,名曰蓮花。時有一醫師,恆供養蓮花如來。耆婆見已,心自念言:云何我未來世,得如此醫供養如來?作是念已,即於七日供養如來,往至佛所,頭面禮足,白佛言:願我未來世作大醫師供養佛,如今者醫師供養佛無異。作是願已,禮佛而退。耆婆命終,即生天上,天上福盡,下生人間。如是展轉乃至釋迦出世,宿願所牽,不學餘技,但學醫方。問曰:耆婆所(何)以善學醫道者?(答曰:)耆婆就醫學時,天帝釋觀見此人醫道若成必當供養佛,是故天帝釋化入耆婆身中,以教耆婆,於七月中得師法盡。過七月已,帝釋所教如是。滿七年醫道成就,耆婆還國。” [5] 

耆婆親屬成員

耆婆耆城同為一人,觀同本異譯經題一雲奈女耆域因緣經,一雲奈女耆婆可知(二經共為後漢安世高譯,但少有具略相違),敍其出姓。前揭之二經以為柰女與萍沙王(頻婆沙羅王)之子,毗那耶雜事二十一所載,與此同 [1] 
然四分律三十九謂為王舍城倡女婆羅跋提與瓶沙王(頻婆沙羅)子無畏王之子,就提叉屍羅之賓迦羅學醫雲 [1] 耆婆生下後便被拋棄,後來到呾叉始羅(Taksasila)學習醫術回到王舍城行醫,與姐姐王舍城樂伎施利瑪相認 。 [12] 

耆婆相關爭議

陳寅恪疑《高僧傳·耆域傳》中所載耆域,實即印度耆婆,而後人附會,以為耆域乃一西域高僧 [8] 

耆婆人物評價

耆婆可媲美我國戰國時代之扁鵲 [1] 
如果不提到耆婆,佛教醫學簡直談不下去。長期以來,耆婆的大名一直響遍東方社會,人稱“醫聖”,比起西洋的名醫希波克拉底,毫無遜色。(鳳凰網 評)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