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舍公園

鎖定
老舍公園位於青島市市南區安徽路中段中部。北臨德縣路曲阜路交匯處,南與湖南路相接,面向青島灣。湖北路橫貫其中,分南北兩部分,為敞開式公園。2005年公園面積9800平方米,職工10人,年遊人量50萬人次。
中文名
青島老舍公園
佔地面積
9800 m²
類    別
公園
地    點
青島市市南區安徽路19號

老舍公園發展歷史

老舍公園園址歷史照片 老舍公園園址歷史照片 [1]
園址原系觀海山通往青島灣的一條自然沖溝,北高南低。北部原是百十户人家的村莊,村名“大村”。德國侵佔青島時期始建綠地,稱“梯利華茲街心花園”,是青島早期公園之一,時佔地約8000平方米。日本第一次侵佔時期,改稱“大村公園”。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改稱“第六公園”。因遍植薔薇,花開繁茂,老百姓稱“大花溝”。20世紀30~40年代,填溝平地變為垃圾場,至1945年前與路面齊平,種植懸鈴木銀杏青樸及花灌木,簡易恢復成公園。建國前荒蕪。
建國後,調整個別植物品種,種植雪松及櫻花、紫薇等花木樹。建大型月季花壇,周邊種植大葉黃楊籬。更新兒童活動區的鞦韆、滑梯、沙坑等,稱安徽路遊園。
老舍公園 老舍公園 [2]
“文化大革命”時期,綠地遭到破壞。20世紀70年代,園南部成為集郵愛好者的聚集地,還有買賣古錢幣等的地攤。至80年代中期,懸鈴木下和雪松林中,成為老年人打撲克、下象棋的場所。90年代初,房地產交易的人羣佔據半個遊園;中期又成為自發組成的農貿市場,擺攤賣菜,賣小百貨和炸油條賣小吃的佔滿整個遊園內外和馬路邊緣。踐踏綠地、亂倒污水,遊園失控。後經市南區政府組織力量清理整頓,恢復遊園。
1999年,市南區政府投資1000萬元進行改造。因其所處位置複雜,有公交車始發站點,有醫院、學校、幼兒園,還有臨街餐飲小吃店和大量居民樓,車水馬龍、人流密集。依據現狀環境,由澳大利亞麥思建築設計師有限公司設計為林蔭水景、人文景觀公園。市南區城市建設管理委員會組織施工。同年竣工開放,命名“老舍公園”。 [3] 
公園景觀
公園以水景為主導景觀,由六個小景區自然組成。噴泉、湧泉、溢水、跌水、小瀑布和瀑布順地勢自北向南,有奔流入海之勢。各水系均為黑色大理石鋪地貼面。園北建東西向通透棚架,方形磚垛鋼架樑木桁,深紅色地磚地坪,向南連接多級寬闊石階,與小型噴泉和小廣場構成A區。
B區為流水湧泉,西側大理石地坪活動場地,供觀景休閒,沿園東一側建有地上泵房,頂部平台造型別致,供遊人活動。
C區為六組踏步七級疊水,與雪松林蔭構成休閒區,南端中部有老舍夫人胡潔清題寫的“老舍公園”銅牌。
D區位於路南,為階地式多重低噴泉,西側開闊地植有雪松、白皮松和懸鈴木等,構成樹陣活動區。
老舍公園
老舍公園(5張)
E區為多重式低噴泉,泉中設多組踏步供兒童戲水,西半部水泵房牆體淺紅色大理石貼面,上部彩色小方磚地坪平台,鋁合金圍欄,平台中部東側建花崗石圍邊長條石槽11個,內植草坪,槽頂可供遊人小憩。平台南端借下部泵房提水,形成瀑布匯流於靜水池。靜水池位於F區西側,中部建有方形磚垛鋼架樑桁南北向棚架,東側為狹長地帶,荷蘭磚地坪,沿懸鈴木內側設多組鑄鐵花架木條座椅,構成幽靜休閒區。

老舍公園主要景點

老舍公園老舍雕塑

位於園南端懸鈴木下。深紅色大理石鋪面,長方形立座上塑有老舍胸像銅雕,面南。基座正面刻有老舍夫人題寫的“老舍先生”,基座前底座西側有白色大理石石刻,刻有老舍著作《五月的青島》節錄。三部平放著作銅雕,上部封面刻有“櫻海集”書名。東側有銅質斜立三部著作銅雕,書背分別刻有“蛤藻集”“RICKSAW BOY”和“駱駝祥子”。為公園的標誌性建築。

老舍公園其他景點

  1. 青島棧橋
  2. 青島天后宮
  3. 小青島
  4. 天主教堂
  5. 海軍博物館

老舍公園旅遊信息

公交線路:1路、367路湖北路站,6路、25路、26路、202路、217路、220路、223路、225路、304路、307路、311路、312路、316路、321路、501路、隧道2路、隧道6路、都市觀光1線、都市觀光3線、2路、5路、8路、218路、301路、305路、320路、325路、機場巴士2號線棧橋站。
坐地鐵M3號線在青島站下車。

老舍公園綠化種植

老舍公園 老舍公園
公園改造時除保留雪松銀杏懸鈴木青樸等大規格喬木外,大部分樹木進行了調整。拆除花壇和周邊殘留的綠籬。園內以雪松為主調,各種樹木與水景相配置。種植蜀檜、櫻花、碧桃、龍爪槐及多種球狀常綠灌木。紫葉小檗、小龍柏組成植物模紋,間植時令花卉;3株白皮松孤植於南區雪松懸鈴木等高大喬木組成3處林蔭區,樹下均建有石質或木質圍樹座椅供遊人休息,南部兩翼各建4米寬嵌格草坪。2005年,園內有喬木145株,灌木574株;常綠草坪2100平方米。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