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子八十一化

鎖定
《老子八十一化》,又名《太上老君歷世應化圖説》,描繪了老子起於無始直至宋紹聖五年(公元1098年)之間的顯化事蹟,包含老子化胡/老子化佛。
“八十一化圖”源於“老子化胡”傳説。司馬遷史記》為老子李耳立傳時,曾留下了“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和“老子,隱君子也”的疑團及可作多種解釋的意緒。
中文名
老子八十一化
別    名
太上老君歷世應化圖説
起    源
老子化胡
種    類
道家學説

目錄

老子八十一化溯源

老子八十一化 老子八十一化
北宋人張君房的《雲笈七籤》卷102《混元皇帝聖記》載:“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説“經過數個81萬億81萬歲”,“變化五色玄黃大如彈丸,入玄妙(玉女)口中,玄妙因吞之。81年乃從左脅而生。”又,舊題西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共分81章。想來,“八十一化圖”與上述諸多“81”不無關聯。存此備考。
對《老子化胡經》,道、佛兩教時斷時續地爭論不休。《老子化胡經》是反映道教與佛教鬥爭的重要資料,唐高宗、唐中宗都曾下令禁止。 [1]  到宋代,宋真宗袒護《老子化胡經》,又使之興盛一時。至宋末,有人據“化胡説”附會出“八十一化圖”。已知圖中第42化為老子化身摩尼圖。摩尼教也稱“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乃古波斯宗教,武則天時,傳入長安。
現存於崆峒山絕頂老君樓中的“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按道教教義,尤其有“住崆峒”的一化之依託,其彰顯自然也就順理成章。

老子八十一化八十一化

第一化 起無始
原夫渾淪之未判,神靈之未植,而為冥妙之本者,道也。夫道,莫窮其根本,莫測其津涯,而有大聖人稟之而生於其間。故謂之無始者,即太上也。太上生乎無始,起乎無因,為萬道之先,元炁之祖也。無光無象,無色無聲,無宗無緒,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彌綸無外。故稱大道焉。
夫道,自然之妙本也。於微妙之中而生空洞者,真一也。真一者,不有不無也。從此一炁,三合成德,共生真老也。自真老而生下三炁,三合成德,共生太上也。自太上乃生前三炁,三合成德,共生老君也。老君乃大道之身,元炁之祖,天地之根也。鴻洞無邊,合之為自然,離之為道德。故眾聖所共尊,今古不能泯也已。
第二化 運自然
老君者,元炁之根,造化真宗,體任自然。自然者,道也。強為之容即老君。以虛無為道,靈元為性,清空寥廓,晃朗太玄,含孕於空洞寥落之外,莽蕩玄虛之中,寂寞無裏,不可稱量。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茲而生。八表窮窿,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挺於空洞,浮游幽虛。故曰:吾生於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卓然獨立,大而無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所謂混元,由茲而始矣。
第三化 現真身
老君乃無生之至精,兆形之至靈也。於太空之中,結炁凝真。強為之容:體大無邊,相好眾備。上無所攀,下無所躡。或在雲華之上,身如金色,面放五光,自然化出神王力士、青龍白獸、獅子麒麟,列於前後;或作千葉蓮花,光明如日,頭建七曜之冠,身披九色離羅之帔,頂負圓光,手捧五明,巍巍勝相,難可形容。然上善之士,澄心盡慮,注想真容,則隨機感格,祈無不應。故能周遍三界,救度無窮。且大道處於無形,則非凡所見,無非信念感通,通則非在一端。或示妙體仙姿,爰及肉身,隨感精粗,應已則隱。洞有洞無,遍及一切。或現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或顯真身猶如虛空,圓滿清靜,不生不滅。若於此相未能明審,須憑圖像,系錄其心,寫此真形,鑄以紫金泥木銅彩,稱力所為。殿堂帳座,幡花燈燭,隨心供養,功德共等。若能洞觀非身之身,非相之相,則圖像真形,理亦無二。是以敬相隨心,應感靈通,獲諸福報,端在誠心。果能念念增進,自然成道。所謂“人能念道,道亦念人”,此之謂也。
第四化 秉教法
夫道不可無師資,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玉晨大道君[靈寶天尊]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天尊生億劫之前,為炁之祖,所以道君為天尊之弟子也。二聖既立,即老君嗣焉。而曰“老”,處長之稱;“君”者,君宗之號。以老君先億劫而生,後億劫而長,天天宗奉,帝帝師承,故賜以“太上老君”之號。三聖相承,千古垂則。且道君、老君,皆具至聖之德,動息合道,豈假師承耶?蓋以聖傳聖,理自玄同。然起教之端,必資授受,為今昔之筌蹄,人天之鴻範也。
第五化 受玉圖
老君於上皇元年甲子七月二日,出遊西河,時見元始天尊乘八景玉輿,駕九色玄龍,三素飛雲導從羣仙,浮空而來,同會西河之上。天尊吐《洞玄內觀玉符》以授老君三部八景並金書玉字二十四圖,羅縷自明。老君即命主圖上仙,依而畫之。金書紫字,丹簡玉章,於此成立。其圖分上中下三部,部別八景。
上部八景:
一、《神仙沐浴東井圖》;二、《五嶽真形圖》;三、《通靈訣精八史圖》;四、《六甲通靈圖》;五、《九宮紫房圖》;六、《元始太清圖》;七、《真道混成圖》;八、《西升寶錄圖》。
中部八景:
一、《神仙通微靈化圖》;二、《躡虛九靈圖》;三、《九變天圖》;四、《常存圖》;五、《守一養生圖》;六、《守神含景圖》;七、《寂嘿養真守志圖》;八、《芝英玉女圖》。
下部八景:
一、《神仙六陰玉女圖》;二、《九九道仙圖》;三、《導引圖》;四、《洞中嗚保圖》;五、《變化隱測圖》;六、《採芝開山圖》;七、《明鏡圖》;八、《無極太一圖》。
凡二十四圖,皆修身長生之術並洞玄元始之炁成也。
第六化 登位統
老君以大聖之功,化導無始,位育靈根,奚有品位名稱者哉?然上有元始之尊,次有道君之聖。老君次道君之位,演化立功。既以陶鎔三炁,運行萬天,周布眾法。元功克著,乃登極道之果,繼三真之位,嗣太上之任,為法王之尊也。所以上總羣聖,中理眾真,下轄九天。在太微鈎陳六星中,號曰天皇大帝曜魄寶,以故乘三使六把九樞機,統攝萬類出處各件;秉持仙籙,主領神人、真人、仙人、聖人、賢人。但見百千億天王,拜手於前,懇求歲時施布。賞校善惡之事,遊行萬方,以洪道化。而一老君常在太清太極宮也。
第七化 歷劫運
老君生於無始,起乎無因,獨立於冥涬之前,周行於開闢之後。經歷劫運,甚為久遠。劫運者,天地成壞之名,陰陽窮盡之數。陽盡即生陰,故為大水;陰盡即生陽,故為大火。陽極於九,故云陽九;陰極於六,故云陰六(又作“百六”)。小則三十日為一交,十二交為一度,三千三百度為小劫,九千九百度為大劫,九九八十一萬年為劫終也。以夫陽極於九,陰極於六,凡陰陽之數,極於九、六者,則三界蕩然。此時天炁窮於太陰,地炁極於太陽。陽極為孛,陰極為否。陽極則其精化為水,陰極則其精化為火。先焚以大火,次漂以大水。上至九天之下,下至九地之內,金玉化消,毫末無遺。然後,元炁複合,謂之“混沌”。混沌剖判,再分天地,一起一伏,周而還始。老君行化,經歷此劫不知其數。故經有云:“上世始以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劫,自惟甚苦辛”是也。
《風俗通》曰:“十千曰萬,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經,十經曰垓,十垓曰載”。“載”者,謂地不能載也。
第八化 造天地
老君乃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立乎不疾之途,遊於逍遙之墟,御空洞以升降,乘陰陽以陶埏。分佈清濁,開闢乾坤,懸三光、育羣品,天地得之以分判,日月因之以運行。四時得之以代謝,五行得之以相生。故於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億萬炁之初,運真元始之三炁而為天,上為三清三境,即始炁為玉清境,真炁為上清境,元炁為太清境是也。又以三清之炁,各生三炁,合成九炁,而為九天:
一、鬱單無量天。二、上上禪善無量壽天。三、梵監須延天。四、寂然兜術天。五波羅尼密不驕樂天。六、洞玄化應聲天。七、靈化梵輔天。八、高虛清明天。九、無想無結無愛天。
此九天各生三炁,每炁為一天,合二十七天。通此九天,為三十六天。則三界四民,上極三清,是其數也。初下六天,為欲界天。六根俱染,是名欲界。《龍蹺經》雲:“凡人口業淨,修十善功以上,得生欲界天”。
詳具《洞玄經》中,茲不贅述。
第九化 誕玄靈
老君嘗以上和元年歲庚寅九月三日甲子,化生於鬱單北玄玉國天罡靈鏡山李谷之間上玄靈母九玄之房。初,母之始孕,夢玄雲日月纏其形,六炁之電動其神,遂有妊。既誕之辰,有三日始出,乃以谷為氏族,用曜景為名,一名弘,字子光;一名玄水,字山淵。
漢太史《帝紀表》曰:“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言黃帝堯舜之處,風教故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第十化 變真文
老君當龍漢元年,分身於中央大福堂國,出真文赤書,以化其民,皆得長生。
南極赤明之國,出火煉真文。號曰洞陽之庭,有流火之池。人煉其形,皆成金色。上置南昌之宮,下立朱陵之館,以主生成。
東極碧落之天,浮黎之國,書真文於空青之林,文成紫字。其林風聲成音,鳥食其葉,身生文章,人得其羽,即能飛行。其民長生,安樂無為。
西極衞羅世界,西那玉國,出真文於浮羅之獄,以度國人。玉池自生,金精流映。人挹其水,身生金光,與天相畢。
北方鬱單之野,書真文於洞靈之府,以度兆民。其寒池靈津,自然流澳,人得飲之,無有終極。
以上諸種真文,俱載《度人經》中。
真文者,五方真炁之精,凝結成文。其字方廣丈餘,八角垂芒,或為雲葉之形,或成飛走之狀。迨黃帝時,天真皇人譯成正音,今載《道藏》中。
第十一化 垂經教
老君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為玉清境,説《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
赤明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靈寶君,化為上清境,説《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
上皇元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為泰清境,説《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
三洞者:一、洞真[洞,言通也。謂通真達妙,靈秘不雜也]。二、洞玄[玄者,通天立地,功用不滯]。三、洞神[召制鬼神,其功不測]。此三法,皆能通凡入聖,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
開合為三十六部尊經,上應三清三十六,中應三界三十六帝,下應九壘三十六土皇,內通人身三十六宮。故人頭有九宮,心有九孔,臍有九神,形有九户,凡三十六所。外合三十六音也。
第十二化 撰靈篇
老君於中皇元年歲壬戌三月一日,於玉天瓊房,推較本元,撰集靈篇,以為寶經三萬卷、符圖七千章、玉訣九千篇,以授東海方諸宮青童大君,使傳後學玉名合真之人。大君既受寶經,位登上相,金華玉女,紫晨玉童,各三千人,俱侍衞焉。末學之子,欲受經及修行,皆宜先奏金簡於青宮,投玉札於上清。典錄玉司,常陰察人精粗,其有勤苦,乃得授玄焉。
第十三化 為帝師
老君在天皇時,號通玄天師 [一號玄中大法師] 乃講淡泊無為,而俗自化。
始制十干支之名:曰閼逢、曰旃蒙、曰柔兆、曰疆圉、曰著雍、曰屠維、曰上章、曰重光、曰玄黓、曰昭陽。
十二支:曰困敦、曰赤奮若、曰攝提格、曰單閼、曰執徐、曰大荒落、曰敦牂、曰協洽、曰涒灘、曰作噩、曰掩茂、曰大淵獻。以定歲時之所在。
在地皇時,號有古大貞。爰定三辰,是分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
又在人皇時,號堅固先生。分九區居方所,五行四微,世欲生死之業。於是而起,人乃任性混樸,茹毛飲血,男女無別。夏則巢居,冬則穴處。
《洞玄經》雲:“天地渾如雞子,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運變,天數極深,地數極厚,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云云。
第十四化 置陶冶
老君於天漢元年 [即上天年號] 下降,與燧人為師,號惟用子。觀星辰、正七宿,分歲為春、夏、秋、冬四時;別五木以改火,教民烹飪,以代生冷;作結繩之政,陶冶為器。日中之市,興交易之道,人情以遂。
亳州《太清宮碑》雲:“二聖既理,四表生光。我太上老君,博施濟眾,與人皇為師。三百六十之川,初分血脈;一萬五千之策,乍配偶奇。三壬三乙之神,離胎於水木;六丙六辛之將,出孕於風火。一百五十六代,四萬五千餘年,始稱通玄天師,再號金闕帝君,三名盤古先生”云云。
第十五化 贊元陽
老君在伏羲時,號鬱華子,説《元陽經》,教畫八卦、造書契,使天下義理必歸之文字,文字必歸六書。作甲歷,歲起甲寅,干支相配 [即六十甲子]。歲紀不差,年月不亂,晝夜是紀,東西南北而方不惑。始制嫁娶,以正人倫。定禮樂,以敍尊卑。造衣裳,以明貴踐。作宮室,以代巢穴。為舟車,以濟不通。造弧矢,以威不順。服牛乘馬,引重致遠。宇內以治,政化大洽。
六書:一、象形[如日、月]。二、假借 [令“長”一字兩用 ]。三、指事 [“人”在“一”上為“上”,“人”在“一”下為“下”。各指其事而言也]。四、會意 [武、信:止戈、人言。會合其意也]。五、轉註 [左右相轉以為言也,如“考”、“老”等字]。六、諧聲 [“江”、“河”以“水”為偏旁,以“工”、“可”聲諧也]。
依類象形之謂文,形聲相益之謂字,著於竹策之謂書。
第十六化 教稼穡
老君與神農為師,號大成子,説《元精經》,教以生化之道。播百穀以代烹殺,合百藥以救百病。嘗桑得禾,嘗柳得稻,嘗榆得黍,嘗槐得豆,嘗桃得小麥,嘗杏得大麥,嘗荊得麻。既登五穀,以合民命。止殺禽獸,羣分類聚。長善遏惡,以全其生。不食血肉,故無業累。示好生之道,由茲始矣。
《孔子家語》雲:“季康子問:何謂五帝?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木金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皆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為明王者,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皞配金、顓頊配水也。”
第十七化 始器物
老君在祝融時,下降衡山,號廣壽子,以《人皇內經》、《靈寶五千文》授於祝融。融觀斯經,則知金玉七寶之所在。範土為金,冶石為鐵。乃造刀斧鑽鑿等,以利益眾生,使不損手爪之用。祝融氏以道治天下,六千餘歲上升。
《尚書·洪範篇》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黃帝內經》與此稍異。
第十八化 居崆峒
老君在黃帝時號廣成子,隱於崆峒。黃帝往見問之,廣成子曰:“汝所問者,物之質也。奚足以及至道?”黃帝退,捐天下,齋心除形,閒居三月,復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卧,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曰:“吾聞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蹙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神將必清。勿勞汝形,勿搖而精,少思寡慾,乃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神將守形,形乃長存。謹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杳冥之門矣,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謹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修身千二百歲,吾形未嘗衰也。”黃帝聞之,乃嘆曰:“吾於廣成子之謂天也!”因授以《自然經》、《陰符經》等。
《前漢書·藝文志》雲:“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趙宋歐陽文忠公《崇文總目·敍》雲:“道家者流,本清虛,去健羨,泊然自守,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雖聖人南面而治,不可易也。或不究其本,棄去仁義,而歸之自然。以因循為用,則儒者病之”。
“神將必清”一本作“必靜必清”,“勿搖而精”,“而”讀“爾”字。
第十九化 傳經藴
老君在少皞時,降於空峒,號隨應子,説《莊敬經》,以教順時行令。當顓頊時,降於衡山,號赤精子,説《微言經》,教以忠順之道。復於帝嚳時,降江濱,號錄圖子,説《黃庭經》,教以清和之道。又命九天真人,三天真皇,執九光之節、景雲之符,下牧德台 [ 台在湄水 ] 。授帝嚳以九天真靈、三天寶符,上以奉天,使二儀無遺;下以告地,使河海不泄;中以鑑人,使年命無墜。乃祭天於北河之壇,藏符鐘山之峯,後為玄宮真人。是時,老君傳道與赤松、被衣、王倪、齧缺。
第二十化 説道德
老君在堯帝時,降姑射山 [“射”讀“亦”],號務成子,説《玄德經》,教以謙遜之道。在帝舜時,降於河陽,號尹壽子,談《道德經》,教以無為之道。內以修身,外以治國,靜以養生,虛以應物。不眩聰察,不役智能。其用在乎尚寬和、務儉樸而已。蓋善用之者,雖一邑一郡一國,至於天下,皆可以致清靜焉。
《本傳》贊雲: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第二十一化 資寶文
老君在夏禹時,降於商山,號真形子,教以勤儉之道,授《九疇書》。又命宛委山之神玄夷使者,授以玉書、靈寶五符、治水真文。初,禹治水,隨山浚川,老君遣雲華夫人往,陰助之。時,禹駐巫山之下,大風卒至巖谷,振臂損力,不可制。忽遇雲華夫人,禹拜之。夫人即敕侍女,傳禹策召鬼神之書。因命其神:一、狂章,二、虞餘,三、黃麾,四、大翳,五、庚辰,六、童律,七、巨靈等神助禹,斬石疏波,決塞導扼,與民除害。凡人力不能制者,皆彼為之,如戮防風於會稽、剿淮渦之神無支祗於龜山,皆其力也。禹後入陽明洞天,為紫庭真人,藏真文於包山之墟。
《越絕書》雲:“禹上茅山大會計,更名曰:"’會稽’。”《吳錄》雲:“本名苗山,一名覆釜。禹會諸侯計功,改曰"’會稽’。”《括地誌》雲:“石箐山,一名玉笥山,秀樂洞天,一名宛委 [即會稽一峯也,雲在會禾縣東南十八里]。”《吳越春秋》雲:禹按《黃帝中經》九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赤帝左闕之填,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皆琢其文。禹乃東巡,登宛委之山,發石得金簡玉字,以泉之脈。山中又有一穴,深不見底,謂之禹穴雲。又,吳王闔閭十二年正月登包山玉室,得《素書》一卷,凡百七十四字而還。闔閭不識其書,使使問仲尼,雲:“赤烏銜書,以授於王。”仲尼曰:“吾昔遊於西海之上,聞童謠曰:“‘吳王出遊觀震湖,龍威丈人山隱居。北上包山入靈墟,乃觀洞庭竊禹書。天地大文不可抒,此文長傳六百初。強取出之喪國廬’。丘按謠言,乃龍威丈人洞中得之。‘赤烏’所’銜’,非丘所知也。”吳王懼,復歸其書于山。
第二十二化 遺盤銘
老君在商時,降於潛山,號錫則子,説《長生經》,教以恭愛之道。繼居碣石山,作《通玄經》以傳大彭,謂道德在無為也。湯聞之,駕往迎,至彼見一道童,問真行子所在,答曰:“師他適,吾當代往。”湯見童子,意甚忽。問其姓氏,曰:“威子伯也。王欲寧心志,須以丹藥浴其身,則五內之火自息。”王如法行之,頓覺安泰。童亦就浴於湯,浴畢,飄然而去。王視盤中水,澄清澈底,下有九大字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旁有四小字曰:“錫則子書”。湯乃刻銘於盤,以自警惕。“錫則”,疑是道童別名。更遣使至碣石,務期得見真行。使至碣石山,洞已是空空。
第二十三化 降聖蹟
商二十四王祖甲三祀,乙丑歲,老君自太清仙境分神化炁,乘日精、駕九龍,化為五色流珠,下降於亳州東國 [劉向書作陳國] 苦縣瀨鄉 [《史記》作厲鄉] 曲仁裏,渦水之陰,靈飛李氏之家。是時,尹母晝寢,夢天開數丈,眾仙捧日而出,良久,視日漸小,從天而墜,光燦奪目,大如彈丸,母受而咽之。覺,懷有娠。由是容顏益少,神炁安閒。所居之室,六炁和平,冬無凝寒,夏無祁暑。祥光照舍,眾惡不侵。不覺八十一年,至商二十九王帝乙十一祀,歲庚辰,二月建寅十五日卯時,因從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號老子。是時,陽景垂輝,祥雲蔭庭,萬鶴翔空。有九龍薦水,以浴聖姿。龍出之池,因成九井。下地即行九步,步生蓮花,謂曰:“吾於多劫之前,降生於西那玉國李谷之間。”故指以示人,非今時始此姓也。名耳,字伯陽,諡曰聃。聃,《説文》雲:“耳漫無輪。”謂能博古通今,故諡號曰“聃”也。
右(上)據古史考系本史、《通鑑》及記傳諸書,則老子當生武丁卅四年,頗與竹書紀年、正龜歷相合。宜為邈遠,今乃重加考核。據《墨子》、《呂氏春秋》、《文子》、《説苑》、《高士傳》及《外紀》等,老子實生於商末,帝乙十一祀,歲庚辰,二月十五日。讀者鑑焉。
第二十四化 隱柱下
商紂王二十四年丁卯,正月十有二日,丙申。老子化炁分身,乘飛飈之輪,降於岐山之陽,號燮邑子,説《赤精經》,教以仁信之道。西伯聞之,如為守藏史。武王克商踐祚,遷為柱下史,易號育成子,作《璇璣經》,以教於王。在成王時,號經成子,説《廣化經》,又以道授周公旦。
《史記·樂毅傳》雲:樂臣公 [一作鉅公] 好黃帝、老子之學,“其本師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族子樂毅。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第二十五化 棄周爵
往昔,老君化身號靜老天尊,行教於東華山九合玄台,説法度人。以道授東極始老國 [《青童內文》雲:始老國在東海之外,一名清和國]王。其王妃、王子、大臣五千人,同修其道,俱得地仙。乃建習仙宮,習靈、七正二館,令學仙者居之。二百年中,國內白日上升者,三千餘人。其王升為妙梵天主,後因逸興致咎,謫下人間,為罽賓國王。老子不忍違其前願,思欲化之。遂於周成王三十年丁卯歲辭職,退居亳州舊宅,隱於園中。
第二十六化 刻木羊
老子於康王五年戊寅,自號古先生,出遊西極、大秦等國。路經積石,步上雪山。見一人獨自採樵,老子佯作踴(蹦-山)不能上。樵者惻然動念,謂曰:“憐公衰邁,願負過危險。”老子心感之。過嶺,憩石上。問其姓氏,答曰:“葛由也。居前山坳中,樵以為食。”老子云:“蜀中綏山,有桃食,皆實。至彼可勿謀食。但綏山高峻,非步履可登。”乃以樵斧斫松枝,斫成一木羊,教由吸氣使行之法,乘能陟險,不少蹉跌。由大喜,拜謝。老子別之西行,步履而去。
由歸家,辭鄰里,探知綏山在峨峯西南。一日,由前驅木羊入城。蜀中富豪貴士,見之大驚。或有追至山下者,仰止不能上,呼號接引。由擲桃數枚,爭食之,味極甘美。有不能還家者,結茅于山下,立葛祠以祀。常皆見之,但不能上山會晤。有諺雲:“食綏山一桃,雖不得仙,亦足以豪。”
第二十七化 臨罽賓
老子自雪山別了葛由,前來罽賓行化,開度國人。暫止於近郊之皮山,陏機闡教。時王出獵山間,見五色光炁騰躍貫日,王怪而尋之。突遇老子,問曰:“汝是何人?”老子曰:“吾乃修道之士。”王曰:“不聞有”“道’耶!”答曰:“道者,元炁之祖,虛無自然。乃天地之靈根,萬物之本始。在天為眾聖所尊,在地為國王之師。蓋天上天下,惟道為尊。有情無情,惟一無二。王宜宣奉焉。”
亳州《太清宮碑銘》雲:“樓觀發軌,函關掛轊。罽賓闡化,身毒布惠”。
第二十八化 化國王
罽賓國王與侍從七人,復至老子會所,前進問曰:“吾生邊境,未之聞‘道’。今天幸神人使至西鄙,吾等願奉教旨,宜以何法?”老子曰:“今觀王之國土風俗,人懷悖戾,更相殺戮,日造惡業,自取沉淪。王欲生則全壽,死無殃考,宜奉浮屠之法:先去人我之心,止其烹殺。眾生蠢蠢,皆系生靈。王今好獵,殺害無度。且天道好生,甚惡殺傷。其罪至重,積冤於五道[人道、魔道、地獄、餓鬼、畜生]四生[胎、卵、濕、化],種成惡業,緣對不休。累此大罪,死入地獄,神魂受苦。王欲改過自新,信奉浮屠。生則富貴康寧,死則魂魄不拘,善則超證天宮。王欲存安之道,不亦善乎?”
《後漢書》襄楷上書於桓帝雲:臣聞老子西入夷域,始為浮屠之化。“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曰:’此但革囊盛血耳。’遂不盼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 故之,浮屠立教之初,煩陀王率先舍國,入山修行。又能堅志不破戒律,宜其終聞大道,而證佛果也。
第二十九化 集聖眾
胡王此時意甚迫切,乃與從眾再至山中,拱手問曰:“前戒法未達奇妙,更欲何法而可?”老子曰:“曩時,已令汝等即事,吾設中食化之。王之臣庶,舉國皆就,七日滿,散。尚復何為?”王曰:“往觀教諦,以審儀法。吾今亦備齋筵,願率從者,剋期皆來。”答曰:“諾。”老子知彼胡王堅強,心猶未服,便可假此機會,方便化之。於是,老子舉大法力,召集十天神王大聖、三界仙人,相續於路,月餘不絕。齋未及半,而王之倉庫將竭,乃生悔心,則神人之來,愈無止矣。
第三十化 演金光
國王召羣胡謀曰:“老子從眾,何乃果多耶?吾今施捨供養,本祈益國,今乃傾我倉庫,良非鄰國奸計,遣來暗害?不然,即是妖邪鬼魅,若不早圖,恐彌損國。急宜焚之,以靖國殃!”少頃,羣胡積薪外郊,煙亙焚天。即驅老子入內,將兵圍繞。老子赴火,則體貌怡然,隨煙出沒,身更精明,為説《金光明經》以化之。
王廙頌曰:“無為有宗,虛為實源。老子清寂,寄意不言。遂為孔師,守一長存”。
第三十一化 起青蓮
胡王見老子未便燒燬,更欲加害,乃以大鍋煮之。已三日三夜,而鍋湯之中,沸騰波流,湧出千葉蓮花。老子坐於蓮上,敷説《蓮花寶經》,以教胡王。謂曰:“是經功德,神力不可稱量。凡人誦持是經,能闢湯火之厄。汝其奉行。”
《隋書·經籍志》曰:“自黃帝而下,聖哲之士,所言道者,傳之其人,世無師説。漢時曹參始薦蓋公,能言黃老,文帝宗之。自是相傳,道學者眾矣。下士為之不推其本,苟以異俗為高,狂狷為尚,迂誕譎怪,而失其真”。
第三十二化 跨神龍
胡王已知老子不能烹煮,其怒益甚,遂令左右沉之深淵之中。忽然驚風怒濤,隨水湧一雲龍,光騰霄漢,老子跨於水上,為説《國王行道經》化之。
唐玄宗御製《老君贊》曰:“爰有上德,生而長年。白髮垂相,紫炁浮天。含光默默,永劫綿綿。萬教之祖,號曰玄元。東訓尼父,西化金仙。百王取法,累聖攸傳。函谷關右,經留五千。道非常道,玄之又玄!”
第三十三化 摧劍戟
胡王方詫異,恥其不能殺,乃告鄰邦曰:“我國有一老人,變化無常,投諸水火皆不能傷,恐別生異故,害及諸國。願速助兵,滅其禍患!”則旬日之間,胡兵四集,合圍老子,欲共誅之。俄而電光霹靂,矢石皆反中,戈矛摧落,鼓角無聲,胡兵一時奔潰。胡王失措,伏地叩頭,作禮於老子,悉心奉道。
文殊乃七佛之師,有頌曰:“家住緣巖下,庭蕪更不芟。仙書一兩卷,樹下讀喃喃。”
第三十四化、説浮屠
老子得胡王之歸順,欲堅其信心,乃語胡王曰:“汝兇惡日久,甚不足恤。欲滅汝國土,化為微塵,猶彈指耳,何足難哉!但吾好生,故赦汝等,或當一如吾戒,信奉浮屠之法,永世受福,常生人道。”王及羣胡皆大歡喜。於是,老子説《四十二章經》,注慈惠光降,遍照國中。乃遣飛天神王率國人之生死怡心者,髡其鬚髮,褊袒合掌,衣赭衣,以作桑門,具儀[《漢書》注云:桑門即沙門也。漢言息也,息,意去欲而歸於無為也],受持浮屠之教矣。
第三十五化 降外道
老子住薩羅國舍提婆城,其國男女信外道,能為魔事,亦祝鬚髮,烏衣跣足,説諸三昧,迷離觀法,人非人等,頓改形色,令人墮落,無有休息。老子憫之,悉令斷除[外道有九十六種,載在《大藏經》尾字函中]。舉大神通,現出神王獅子,掩斂魔法,覆伏於神光之中。復謂國王曰:“此等外道魔法,攫及男女,捨身命財寶,為害甚大。倘國王帝主傾心信向,迷誤政事,則生怠慢,矯誑百端,惑亂大道。王今於此尊奉浮屠,入茲不二法門,斷除邪障,而外道悉來稽首懇請。”
第三十六化 藏日月
老子至迦夷國,住於達隘。觀其人民風俗,王皆肆於圍獵,常以宰殺為務,不事王道,滅棄鬼神,良難化洽。老子乃以法喻:左手把日,右手摶月,握於兩腋之中,天地忽然晦昧。國人恐怖,目擊凌犯殺戮之咎,以致如斯,齊來稽首老子,老子則憫而化之。
按東漢《西域傳》雲:天竺國,一名身[讀乾]毒。其國修浮圖道。和帝時,遣使貢獻,至桓帝延熹二年四月,頻從日南徼外來獻異物[身毒二字,或作捐篤,或天竺,亦云乾竺,亦云黎靬,今稱印度]。
第三十七化 撥山嶽
老子行化至條支國,其國王奉事外道魔師,廣行幻術,國人莫或異之。一日,其王語師曰:“國內有山礙道,妨人去處,壅遏源流,時患覆沒之災。央彼卻之。”會老子至此,乃憩於大樹之下,觀師作術。王甚敬信,老子意其可化,乃乘間制之。山遂不動,再卻之亦然。遍召師眾,莫能為者。眾薦老子,然後王請除之。老子以九節杖揮而去之,如委土塊。水乃順流,地亦平正。由是,王與國人不復奉彼邪師,一心皈依受化,願為説法。
第三十八化 舍于闐
老子將至於闐郊外,其王即率諸國人奉迎於南渠之山。營構精舍,延請老子居焉。王與近臣朝夕諮請,求其見聞。老子曰:“吾教汝依奉戒律,不得邪淫、飲酒、殺害,猶為捷徑。”王曰:“師言是矣。然則獨此齋戒者歟?抑或有餘教耶?”老子曰:“吾道廣大無邊,順俗通時,因機設教,盡入法門。若人不知罪福因果,即教以奉浮屠之法,制煉身心。如精勤不怠,內外清靜,心照圓明,罪既不生,福亦自長,歷劫之中,常得快樂。”胡王信服,敬禮受命。
《西域傳》雲:“于闐國西五百里有毗摩寺,雲是老子化佛之所”。
第三十九化 留神缽
老子告諸桑門曰:“吾有缽於茲,常盛法味,奉以修之,皆得清涼飽滿,令俾神氣爽和。留置於國,以喻將來。”於是,老子遣飛天大神為其守護,此缽名“多羅”,號“三滿多”,為契性之珍,清善者乃可受持。斯缽應化無窮,修諸功德輕達者患得之,雖得之,亦鮮能克厥終,惟有擲之而已。
隋內史薛道衡撰《祠庭碑銘》雲:“小茲五嶽,隘此九州。逝將高蹈,超然遠遊。青牛已駕,紫炁先浮。玄門洞啓,神化潛流。”
第四十化 顯諸國
老子降伏外道,舉起神通,即放九色神光,遍照十方塵沙國界。光耀所及,無有遠近。得與來者,八十國土。國王、后妃及諸眷屬人等,睹茲光相,圍繞瞻仰,贊談作禮,願聽法音。老子曰:“吾欲汝等奉事浮屠,常須持齋,戒汝殺害之心。勤習慈悲,洗滌身心,以滅煩惱,皈依於大道。然戒法雖極膚淺,誠為入道之階,能以堅持不懈,則泰定從此起,智慧從此生也。汝等信受,則於未來世中,登諸快樂,當得無上正真遍知之道。汝自善惟護持,勿犯戒律。過中勿食,食已欲起。先作如是念處:世如虛空,如蓮花不着水,心清淨超於彼。常稽首頂禮無上至尊,作如是念言,念已即滅,清淨專一,意不外馳,心景湛寂,物我雙泯,自然精進。”時會眾等,悉皆歡喜,頂禮信受。彼國外道,諦聽諸法,亦同為化之,鹹歸信向。
魏明帝制《老君化胡經贊》雲:“為周柱史,經九百年。無極之際,言歸崑崙。化被胡域,次受罽賓。後及天竺,於是遂遷。文垂後世,永乎不泯!”
第四十一化 遍天竺
老子先於葱嶺降遣毒龍以後,南至烏萇,遍歷天竺諸國,號古先生。廣演法門,教化諸王、國人。其王歡喜,號稱古皇,迎老子於耆闍精舍,合掌恭敬作禮瞻仰。老子與王宣説浮屠,立《桑門監審律度》、《懺悔儀法》,與以奉行。
按裴松之《三國志》注言:“世稱老子西入流沙化胡成佛”。其經言,蓋為裴松之引注《三國志》起,始議《化胡經》八狀,附於後。
按《唐書》丙部載《議化胡經狀》一卷雲:“萬歲通天元年,僧惠澄上言乞毀《老子化胡經》,秋官侍郎劉如璿等議狀,證其非偽。”此是也。
第四十二化 開摩竭
老子入摩竭國,身作金色相,手和五明,以化其國王子,為説大乘法語。告諸國人,鹹令信向。絕滅念想,破撇煩惱,剔剪無名業障,內外恬澈,則身心灑泰,志趣飄然。故廣開浮屠之教,名為清靜佛,令婆羅門等奉行。
後漢邊韶制《老子祠庭碑》雲:“老子樂無名,守不德,危高官,安下位。其贊曰:惟於玄德,抱虛守清。樂居下位,勢祿弗營。浩然歷載,莫知其情。要以無為,大化周成。進退無常,錯綜其貞。以智為愚,衝而不盈。”
第四十三化 示勝相
老子於舍衞國,自化佛陀之身,坐於七寶玄台,與諸聖眾從天而降,下逮王宮。仙人侍衞,放大光明,遍照塵剎國土。皆大震動,國王眾庶,繞佛道前,瞻仰身相——高廣百千丈,遍滿虛空,宣説無上《妙法》,告諸國王、會眾:“修習大乘正宗,頓悟圓明”。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雲:“佛言:我於多劫之前,常為國王,為求法故,捐舍王位,奉事仙人。經於千載,仙人為説《妙法蓮花經》。我今具足六波羅密,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成正等正覺”云云。
第四十四化 試徐甲
老子以康王五年西去大秦,開化胡俗,至康王十八年還於西周之南亳舊居。初,以徐甲治葺其居,故未荒蕪。至周昭王十二年壬子歲,老子遂謂徐甲曰:“吾今又欲往西海天竺諸國,結白淨梵王之善果。汝為吾御,乃約”日顧百錢,今計欠甲七百二十萬錢。俟諸國還時,當以安息之黃金頓償。”甲如其約。老子試之,乃令甲牧牛於野,以吉祥草化一美女,至牧牛之所,輒以言戲甲。彼惑之,欲留盤桓,以老子欲遠適流沙必不返,將誤我終年矣。遂廢約,矯詞詣有司,以訟老子。士師不知,即見老子,言甲告錢。老子召甲謂曰:“汝應死久矣,吾昔請汝,為吾官卑家貧,無有使役,故以太玄生符與汝,所以至今日。汝何以訟吾而不忍也?”乃使甲張口向地,而太玄生符立出於地,丹書文字如新。甲成一枯骨矣。後請乃還之,聽其自去也。
第四十五化 度關尹
周寺夫宓喜[讀伏]於昭王十二年之冬十月見東極有紫炁西邁,法應主京邑有聖人至焉。喜故求出為函谷令,以物色候之。至次年癸丑七月二十日甲子,果有老人皓首聃耳,乘青牛薄軬車欲度關。關吏孫景入,白曰:“有老翁至。”喜即朝服出迎,請曰:“聖人何之?”答曰:“吾居關東,田在關西,時往取薪。何勞子問耶?”喜曰:“去冬,天理星西行過昴,今至秋,融風三至,東方有青氣,狀如龍蛇,此聖人之徵也。”老子辭不可得,乃曰:“子既知吾,吾亦知子有神通之見,當得度世。”喜曰:“聖人姓氏可得聞乎?”老子曰:“吾姓字渺渺,從劫至劫,非可悉計。今姓李,字伯陽,人皆號吾為’老子’。”喜即請為弟子。以《道》、《德》二篇授之。遂迎老子於石樓山故宅,求為講解。
老子曰:“吾嘗西化胡靬,號古先生者,即餘也。今將返神無名,吾逝矣。汝當記之:千日之後,可尋吾於蜀都之青羊肆。”言訖,聳身空中,坐於雲花之上,面放五明,洞照十方,冉冉而沒。喜見影竟,乃返。遂以老子所説敍而編之,合十卷,名曰《西升經》。乃屏絕人事,靜修三載,悉臻其妙。自作九篇,號《關尹子》。至丁卯歲,即往訪表羊之肆。
注:天理四星在北斗,昴乃二十八宿之一。《穆王內傳》雲:“穆王聞尹喜得道遷跡,乃為修樓觀,置方士七人,以奉祠事。”
第四十六化 會青羊
老子以昭王十四年甲寅遐升,至乙卯歲,復從太微分身,託生於蜀國太官李氏之家。乃先以青牛化為青羊,毛體華潔,色如青金,常在嬰兒之側,愛玩無歝。忽一日,失羊所在。兒啼不止,乃遣童於市尋覓得之。尹見而問焉,童子備言其故。喜默悟曰:“煩為我告太官之子:尹喜至矣。”童依其言入白,兒即振衣躍起,忽然高廣,湧出蓮花之座,老子化數丈白金之身,項有圓光,建七曜之冠,衣晨精之服,坐於蓮花之上。舉家皆詫怪,老子曰:“吾太微是宅,真一為身,太和降精,曜魄為人。何乃怪耶?”喜即稽首曰:“自奉秘要,粗有所得,息濟祖先,感受無量之慶。”老子曰:“吾所以留子者,以子初受經訣,未見成功,是以待子於此。今保形煉元,以造其妙,炁參太微,解形合真矣。”授喜玉冊金文,賜以“文始”之號,位無上真人。老子遂為太官聖母説《元陽經》,其家長幼二百餘口,即時撥宅昇天。
按,《本紀》雲:“青羊肆[今青羊宮]者,太上玄元天皇大帝第二次降生之所也”雲。
第四十七化 窺天垣
老子於昭王十八年戊午,謂尹喜曰:“吾將與汝上朝玉宸,遊歷帝鄉。”作是語已,靈音八會,雲炁四合,冉冉升虛,遍歷九天。見諸天帝君,乘九靈之輿,蔭七元之蓋,建攝魔之節,各持香花,浮空而至,稽首拜迎老子。老子乃升上清,曰“闕丹城蕊珠宮”。乃命尹喜朝高上玉宸太上大道君。於是,道君賜喜環剛丹果,飲伏龍芝珠英玉醴,共十二事[即《上清十二事》也]。尹乃從老子下降於天水之啓靈山也。復渡流沙入胡域。胡人專於肆殺,老子乃作樗蒲[即今骰子也]教胡擲之。穆王四年甲申,始還中夏。
第四十八化 錫妙方
杜衝,字玄逸。閒居幽室,吟詠《道德》。常服炁,煉神二十餘載。感真人降其寢室,侍者二人,捧碧玉函,立於左右。衝拜道求哀,蒙授以《九華丹經》、《光華經》各一函,語衝曰:“老子與文始先生,於東海八渟山召大帝校集羣仙。天下山川洞室仙真,無遠弗至。時有地司保舉子之勤勞,老子賜我付汝仙方也。”衝依法服之,甚得其驗。遂解脱釋結,保命凝真,能攝羣神,洞觀眾妙,祛策虎豹,役使百靈,通達冥顯,莫測其涯。穆王十九年己亥,老子遣上清元君下迎,授以書,為太極真人。
第四十九化 諭衝舉
昌州利山李脱,學長生之道。穆王時,來居蜀之金堂山龍橋峯下。合九華丹功成,去遊五嶽洞天。或隱或顯,行於市朝,三往三反,已八百餘年。蜀人歷代見之,因號“李八百”。故世亦稱此山為“三學山”。其妹真多,隨兄修道,居綿竹中。老子與玄古三師降此,授以飛昇之道,故其山號“真多化”,即古“浮山治”也。
《寒山子語錄》頌雲:“埋頭蓬蒿下,晚日何冥冥?遮莫咬鐵口,無因讀《老》經。”又云:“寒山一倮蟲,身白而頭黑。手把兩卷經,一《道》而一《德》。”
第五十化 授真經
周厲王二十一年甲辰,洛陽宋倫,棲止樓觀,抱一沖和,不交人事,日誦《道德》二篇數遍,服黃精、白朮二十餘年。一日,老子降其居,仙童六人,輔真執籙,乃告倫曰:“吾有中景之道,通真之經,生乎三元之始,出乎九譯音之庭,五德合慶,六炁凝精,負真保遐,長生回齡。”並靈飛六甲、素奏丹符,以付於倫。倫乃修之,自然通真,常有童子六人,更迎侍之,出有入無,洞明萬里,試人之心。年九十餘,以景王時授書籙,入中嶽仙去。
第五十一化 嘆猶龍
周景王二十三年己卯,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該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焉。”敬叔曰:“諾。”於是孔子與南宮敬叔見老聃。歸,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遊;獸,吾知其走。飛者,可以矰;遊者,可以綸;走者,可以網。至於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雲炁,養乎陰陽,吾不能測也。老子其猶龍乎!”
《文心雕龍》雲:“伯陽識禮,而仲尼訪問,爰序《道德》,以冠百氏。然則鬻為文友,李實孔師。聖賢並世,《經》、《子》異流矣。”
第五十二化 教衞生
庚桑子曰:“吾材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往見老聃耶?”南榮趎乃嬴糧七日七夜,至老聃之所。老聃曰:“子何乃與人偕來之眾也?”趎懼然顧其後。老聃曰:“子不知吾所謂乎?”趎俯而慚,仰而嘆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老聃曰:“何謂也?”趎曰:“里人問之病者,能言其病,然病猶未病也。若趎之聞大道,譬猶飲藥以加病也。趎願聞衞生之經而已。”老聃曰:“而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捨諸人求諸己乎?能倏然乎?能兒子乎: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終日視而不瞚,偏不在外也;終日握而手不挽,共其德也。行不知其之,居不知其所為,與物逶迤而同其波,是衞生之經也已。”
第五十三化 訓陽子
老聃西遊於秦,陽子居邀於郊,至梁而遇老聃。老聃中道仰天而嘆曰:“始吾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也!”陽子居不答。至舍,盥漱巾櫛,脱履户外,膝行而前,請問其過。老聃曰:“睢睢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陽子居蹙然變容曰:“敬聞命矣。”他日,陽子居再見老聃,曰:“敢問明王之治。”老聃曰:“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被萬物,而不恃有德,而不稱其名。立乎不測,而遊乎無有者也。”
第五十四化 譚天地
老君當週之末,隱於景室山。時有黃髮老叟五人,或乘鶴或衣羽,手執青筠之杖,相與共談天地之數,世無知者。老君著書,垂十萬言,傍有二神人,捧金壺盛墨汁,狀若淳漆,灑木石皆成篆隸以寫之。迨金壺汁盡,二人乃刳心瀝血,以代墨焉。五老即五天帝,景室即太室山也。
《史記》:周夷烈王二年,太史儋過秦,獻公聞之郊迎,授館,致禮問曰:“孤不肖,先生幸臨寵之。軍旅之事,不敢瀆聽。天之歷數,可得聞乎?”太史儋曰:“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載而複合,合七十載而霸王者出焉。過此已往,未可問也。”公悦曰:“願先生少留,寡人事之。”明日,太史弗謝,遂出散關雲。
第五十五化 詔沈羲
周赧王十年丙辰,老君遣使召隱士沈羲。羲本吳郡人,學道於西蜀,能救人疾苦。一日,詣卓孔寧家,路逢青龍車、白虎車、白鹿車各一乘,導從甚眾,皆朱衣仗節。曰:“君非沈道士乎?”羲曰:“某是也。”騎士曰:“處士陰功及物,心不忘道,少小以來,履行無過。黃老君據《仙傳》稱“黃老君遣仙官來迎。乘白鹿車者,侍郎薄延也;青龍車者,度世君司馬生也;白虎車者,送迎使徐福也。”須臾,三仙羽衣持節,以白玉冊、青玉界、丹玉字,授羲碧落侍郎。遂載羲去。
第五十六化 付鬼林
秦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封禪泰山。乃建老君祠於樓觀之南,世給廟户,親制祝文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老君去則西遊,反則東顧。朕方有事蓬瀛,願垂影響。”始皇躬行饗禮。俄見老君降於座所,帝驚喜再拜,罄折求道。老君笑而不答,命授以《鬼林經》、策役鬼神之符。猶懇請不已,老君忽隱不見,始皇瞻禮而還。
第五十七化 解道德
老君在漢文帝時,降於陝河之濱,號河上公。漢文帝讀五千文有所未解,或告曰:“河濱有老人,深明《道德》。”帝遣使齎經問之公,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聞。”帝乃親詣。公倨坐於草廬之中,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子雖有道,猶朕民也,何乃高乎?”公撫掌躍身,去地數丈,止於太虛之中,俯而答曰:“餘上不在天,下不居地,中不累人,何民之有乎?”帝乃悟,始知為神人,蒙公教之。乃授帝《素書》二編,曰:“熟研此,則所疑自決。無事多言也。”
第五十八化 授道像
漢武帝好道慕仙,遍祀山川靈祠,冀有所遇。感老君,命西王母與上元夫人降於宮中。察其精誠,隨機而開誨之曰:“子雖好道,而不知其因。夫欲修道,先營其炁。《太真仙經》所謂“行益易之道’,蓋益者,益精;易者,易形也。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行益易者,謂常思靈寶。靈者,神也;寶者,精也。子但愛精固炁,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神,神化為液,液化為髓。行之不倦,神炁充益。為之一年,益炁;二年,益血;三年,益精;四年,益脈;五年,易體;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形易則變化成道矣。”上元夫人曰:“汝好道,召靈禱河,亦為勤矣。而不能獲,實有由也。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賊。五者截身之刀鋸,刳命之斧斤也。
雖復志好長生,不能遣茲五事,徒爾自勞,但得小益以自支柱耳。若自今以往,瀉汝五性,反諸柔善,明務察下,慈念矜寬,惠貧恤寡,薄賦愛身,常為陰德,救濟死厄,去諸淫,養汝神,放諸奢,處至儉,勤齋戒,節飲食,鳴天鼓,飲玉漿,蕩華池,叩金梁。按而行之,當有易耳。”王母乃遣侍女紀羅容授帝白銀像五軀、《六甲靈飛》、金書秘字左右策精之文,及《上清十二事》。帝拜受之,並安奉於柏梁台。帝自受法六年,意炁清陽,自謂神真見降,必當度世。恃此不修至德,更興土木,萬民勞弊,殺伐不休,路盈怨嘆。至太始元年丙戌十一月,天災柏梁台,真形圖、《靈飛經》、籙、《十二事》及自撰所授凡十四卷,並函皆失。累祈王母,不復降矣。
第五十九化 遊琅琊
北海人於室[後改名“吉”]好道術,因得痼疾十餘年,百藥不能愈,遂晨夕焚香告天,忽於漢成帝河平二年甲午,感老君化身下降,遊於琅琊曲淵之上,授吉《太平經》一百七十卷,皆縹素朱界,青首朱目[青,白也;素,縑也;以朱為界,道首標也;目,題目也。青者,主生仁而有心;赤者,太陽上天之正色也],號《太平青領書》[善者悉使青首而丹目,合乎吾之道也。乃丹青之信也]。其要曰:且人之生也,天付之以神,地付之以精,中付之以炁。人能保精、愛神、護炁,內則致身長生,外則治國太平。
孝章帝元和二年,復過琅琊,授吉一百八十戒,以助諸祭酒保身修真,顧謂吉曰:“從戒得道,道本無形,從師得成。道不可廢,師不可輕。”吉稽首再拜而謝。
按《後漢書·襄楷傳》雲:楷孝桓時覆上書言:“前者宮崇所獻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其文易曉,參同經典。而順帝不行,故國嗣不興。楷言多切直,帝不能用。章懷太子注,引《太平經·與帝王》篇曰:“真人問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其可聞耶?’神人言:""但順天地之道,不失銖分,則立致太平。元炁有三名,為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為天、地、人;天有三名,為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與平土;人有三名,為父、母、子;政有三名,為君、臣、民。此三者,常相得腹心,不失銖分,使其同憂,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也。”
范曄論曰:“古人有云: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而張衡亦云:“天文歷數,陰陽占候,今所宜急也”。
郎顗、襄楷皆能仰瞻俯察,參諸人事,禍福吉凶既應,引之教義亦明。此蓋道術所以有補於時,後人所當取鑑者也。
第六十化 校圖籍
安帝永初三年己酉二月,老君降於泰山,遣泰山使者雅羽,以車騎召江夏善士劉圖,欲使校定天下簿籍、圖書。圖至,見老君當殿南面而坐,太上居東西向,九天仙君居南北向,八極天君西東向。命圖與官屬校定天下名籍,三日而畢。老君欲示圖以罪福報應,乃命羽將圖入地獄。凡至八十一重,圖見父在獄受苦,出告老君,為父哀求,乃命釋之。又令將圖至天堂,見太清宮中,金台玉殿,音樂自然,仙真多着青衣,執金簡,歌誦經文。觀畢,遣回。圖因此得道,遂為道士。
第六十一化 盟威籙
順帝漢安元年壬午正月十五日,老君乘雲車,羣仙侍衞,降於蜀之臨邛鶴鳴山張陵修煉之所,敕神人呼陵至前,曰:“子祖張良,積功緻德,垂福後嗣,子命應為道士。”即授以《正一盟威秘籙》、三業六通之訣及三洞眾經,合千卷;歲月二齋法,皆披靈寶五篇自然天書大字,為旨要妙經,並甲子、庚申、八節,三元、五臘、三會,皆可沐浴齋戒,設獻禮念,祈謝愆犯,落滅黑薄,超度九祖,齋值之法,陰蕩六天故氣,以清化天下,及朝拜日月,《高奔鬱儀結璘之訣》,令修習之。自是,百姓翕然奉之為師,莫敢為非,蜀民遂化。
注:三業,口業、身業、心業。六通:即六通智慧。三洞,見前。
歲六齋:正月一日,三月二日,五月三日,七月四日,九月五日,十一月六日。此六大齋令,除十苦,得免厄會也。月十齋:一日北斗下,八日北斗司殺下,十四日太一使者下,十五日天帝及三官俱下,十八日天一下,二十三日太一八神使者下,二十四日北辰下,二十八日下太一下,二十九日中太一下,三十日上太一下。自下、中、上三太一下日,皆及地水一切尊神俱下,周行天界,檢察善惡。甲子日齋:太一簡閲神祗。庚申齋日:三尸言人罪過。本命日齋:計人功行。八節日齋:八神記人善惡。八節者,即四立、四絕日也。三元齋日: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此三元日,天地水官考校罪福,皆當沐浴齋戒,作元都大獻,祈恩謝過。三會齋日:正月七日名舉遷賞會,七月七日名慶生中會,十月十五日名建功大會。此三會日,三官考核功過,宜依日齋戒,呈章賞會,以祈景福。五臘日: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七月七日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名民歲臘,十二月臘日名王侯臘。此五臘日常當祭祀先亡,薦福追念,名為孝子。餘日,名淫祀,有罪。通前三元,名八解日,皆可設淨供求福焉。
第六十二化 説鬥經
永壽元年乙未歲二月七日,老君乘白鹿紫車,降於成都,至太昊玉女修丹之所,地祗湧出,捧一玉局,高可丈餘,老君登座,為説北斗七元削死注生之法。至十五日,又説南斗六司陶魂鑄魄之功,乃令二侍真人[即王長、趙升二人也]敍述其事,而為《鬥經》,化被蜀俗也。
《後漢書》雲:“初順帝時,瑯玡人宮崇詣闕,上獻其師于吉於曲陽淵水上所得神書一百七十卷,皆縹素朱界,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言吉親受於神人。”今道家《太平經》也。其言曰:“吾書中善者悉使青首而丹目,合乎吾之道也,乃丹青之信也。青之者,主生,仁而有心,赤之者,太陽,天上之正色也。”
第六十三化 授大洞
靈帝光和二年己未正月朔,老君敕太極真人、三洞法師徐來勒等,同降於天台山。老君乘八景玉輿,從官千萬,正一真人侍焉。老君自號太上玄一真人,真定光為《洞真經》高玄法師,命侍仙玉郎王思真披九光玉藴,出《洞玄大洞經》、《靈寶經》凡三十六部,以授葛公,及《上清齋法》二等[一絕羣獨晏,靜炁疾刑]疾則作儀,冥心之齋,入聖升虛之法也。二、清壇肅侶,依按真儀,先拔九祖,次及家門,後謝己身也、三籙齋[一、金籙齋,調和陰陽,保鎮國祚。二、玉籙齋,保佑后妃、公侯貴族。三、黃籙齋,拔度九玄七祖永辭長夜之苦]、七品齋[一、明真齋,超度幽爽,解諸冤對也。二、自然齋,普為眾生請福謝罪,學仙修行之法也。三、三元齋,自謝犯戒之罪,解考於三官也。四、八節齋,謝玄祖及己身之罪,滅黑簿之法也。五、洞神齋,以金簡為上,求仙保國之法也。六、指教齋,以清素為貴,救濟禳災之法也。七、塗炭齋,以苦節為功,悔過請福之法也],並《勸戒**經》四十五卷,《無量通妙經》、《轉神入定》等經,以授於玄,俾令行世,曰:“子常思虛無真人、高上大法王、大千世界,號曰老君,是玄中大法如焉。”
吳赤烏二年戊午十月朔甲子日,釋道微及法蘭等,問於葛仙翁曰:“道起無先無後,不可稱論,不審老子與悉達太子孰為先後?”公答曰:“子之所問,乃合正真道素無先無後,無左無右,無存亡高下貴賤,無形無像,所以字之曰‘道’,不可稱言也。太子生老子後,前世有功德,得太上金液之道,身若紫金光聚,故號金仙氏爾。”於是,授道微、法蘭諸經雲。
第六十四化 拯民災
昔王纂居馬跡山,值晉室之紛崩,乃飛章告天,果感老君,自西北雲中降臨其所,以語纂曰:“子德憫生民,常以陰功利世,善溢其身,今授子以《水石還丹》、《日月光華經》,俱可拯民於災難耳。”
昔周武帝召道士嚴達問曰:“道與釋孰優?”達曰:“主優客劣。”帝曰:“主客奚辨?”曰:“釋來西域,得非客乎?道在中夏,得非主乎?”帝曰:“客既西歸,主無送耶?”達曰:“客歸則有益胡土,主在則無損於中華。去者不追,居者自保,不亦可乎?”帝嘉其對,然業已建議,遂斷之,止留五嶽觀廟而已。
第六十五化 飭教戒
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刺史贊之弟,寇恂十三世孫。早好道,有絕俗之心,守志嵩高,精專不懈。
元魏明元皇帝神瑞二年乙卯四月,忽有二神人,衣翠羽之衣,冠以紫金,乘龍持節,告謙之雲:“太上老君至矣。”須臾,音樂之聲漸近,見老君驂駕九龍,威儀赫奕,神仙導從,遍滿虛空,集止山頂。老君坐白銀花下,敕仙伯王方平引謙之前立,曰:“吾得集仙宮主趙洪政等表舉卿才,欲以代之佐國度人,令不墮惡道中。”乃賜謙之經戒九卷,專以禮度為首,新科玄律,佐國扶命,以化羣生,並仙冕天衣,授《太平素經》一百卷,令以甲子年奉經入國行化。
太武皇帝聞之,迎至閣問道,甚得之。遂改為“太平真君”年號,大赦天下,幸備法輿、旌幟,皆面青,以從道家之色。自後諸帝,每即位,皆受籙焉。
戒經品彙於左[具載《道藏》井集中]:《太上老君所命積功歸根五戒》[右五戒者,持身法之根,善男子善女人,願樂善法,受持精進無虞者,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是為清信,得經得法,永成道真云云]、《元始天尊度命九真妙戒》[右九戒宜終身奉持]、《虛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天尊言:“戒有多種,人亦多品。上品之人,身先無犯,亦無所持;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觀境即變,以戒自制,不命放逸。如此之人,或受十戒、五戒,以自防護”]、《老子化胡經十二戒》、《妙林經二十七戒》[與老君二十七戒略同]、《太上老君二十七戒》[右二十七戒,二篇共合為道淵,尊卑同行,上備者神仙,持十八戒備者壽,持九戒備者增年,不橫夭矣]、《上清洞真智慧觀身本願大戒》三百餘條[太極真人曰:“宿世禮奉經、師,日誦身行,佈施厄困,願樂三寶,君親忠孝,遠慕山水,棲憩賢儒,虛心有道,燒香散花,護度一切,修道補過,信順宿命,靜思忍情。其行也,上可昇仙度世;下可輪轉富貴,生為人尊,容貌秀偉,才智清遠,為人之道,莫不具足”云云]。
第六十六化 創安化
唐武德三年庚辰正月,劉武周遣宋金剛舉兵十萬侵晉絳。時,秦王世民擁節絳州,吉善行避地於晉之臨汾縣大通堡。眾令善行往羊角山探賊,於北嶺上柳市間立望,見北坡上有一人乘白馬來,善行異之,即回走到甘棠叢下,其人已至,鬚髮皓白,上下素衣,烏冠白馬,鬃尾及蹄皆赤,有二青衣年少侍立左右。老人謂善行曰:“與我語唐天子李某:汝今得聖治,社稷延長,宜於長安城東,置一安化宮,而設道像,則天下太平。”言訖,騰空而去。
第六十七化 光醮壇
唐高宗龍朔二年壬戌二月,帝幸洛陽,有感,因令詢問側近有何古聖靈蹟。父老奏曰:“城北山先有老君祠,每歲時祈禱即福應。”乃刺洛州長史許力士,就祠建清廟,掘基得石案及故碑,有題雲:“真人帛君之表”[即仙人帛仲理所立漢天師北印治之所],其石案長四尺,廣二尺,厚二寸,高八尺,兩頭各有二腳,上面鐫“太上老君”字。立殿畢,建道場,正慶禮間,忽光遍殿,照耀階壇。老君現於光中,二真人夾侍,良久方隱。時,內侍監宮闕令權大方,監道郭行真、黃元頤、劉道合,洛州錄事參軍楊護師等十三人,同列狀奏聞。依狀,圖寫老君瑞像奉之。
第六十八化 皇天原
則天文明元年丙申二月,洛中升玄觀道士鄔玄崇因公詣闕至虢州閿鄉皇天原。忽有六人皆乘赤龍、着雜色衣,二人執朱幢,四人執霓旌錦傘,從西北彩雲中來,俯而言曰:“太上老君來矣。”言訖便過。須臾間,異香芬馥,乃見道士着淺黃衣,鬢須皆白,頭頂花冠,作金色,乘白獸,似騾,髮尾皆赤,俯謂玄崇曰:“吾太上老君,汝帝之祖。國祚既永,世續延長。”言訖,斯須影竟。
《國語·周語》中載:太史伯陽甫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之亂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云云。
第六十九化 柱像紋
開元十七年己巳四月,蜀州新津縣興新寺設齋,赴會者頗多。一道士後至,僧未及禮,竟去後殿中未出。眾往尋之,忽現於殿柱中,隱起一木紋老君。削之益加精好,眉宇須鬢,細如圖畫編綺,雲葉天花覆蔭其身。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張敬忠奏雲:“當管蜀州新津縣興尼寺佛殿柱上自然木文隱起為一老君聖像,頂有華蓋,足下前後,雲葉天花,一十三處。”謹差判官王大鐘檢核,狀與蜀州刺史李忠絢、別駕盧昉、縣令李韶,道士、僧、尼等一百三十餘人同狀。五月二十四日,差內侍林昭隱就蜀州迎取像柱,作寶輿,立安至京,就大同殿供禮。
第七十化 慶玉像
開元二十九年辛巳夏閏四月,帝曉起禮謁老君,為民祈福。天色未明,靜坐假寐。見玄元皇帝告曰:“吾在京城西南久矣,當與汝興慶相見。”帝寤,即遣使與道門威儀肖元裕,尋訪至周至縣樓觀山間,見紫雲垂覆,白光屬天,乃穿其下,果得老君玉像,高三尺餘,以進。其日,上適在興慶宮,遂親迎謁,置於內殿。
宋三司使丁謂贊曰:“譙都之壤,渦水之濱。是為福地,實誕聖君。含茲眾妙,佑彼蒸民。藏室問禮,尼父依仁。函谷望炁,宓喜知神。飈駕雖往,鴻應常新。福壤斯在,風烈無垠。緬瞻珍館,俯徇輿人。羽旄款謁,舊典遐遵。蕭薌肅建,精神虔伸!”
第七十一化 彰靈寶
天寶元年,壬午二月,忽有紫雲降於丹鳳門外。老君乘白馬,侍童各二人,駐立雲表,俯語陳王參軍田同秀曰:“我昔與尹喜將往流沙之日,藏一金匱靈符,在桃林故關。尹喜舊宅,汝可奏上取之,用以鎮國。”同秀奏聞,乃差內侍李志忠監同秀,往縣南之函谷關故墟求之,俄有紫雲白兔現於喜宅西枯桑窠間,隨手穿掘,下至水際,乃得石函,金匱玉版,朱書細篆。帝令列十部樂,自通北門迎入。寶符於車中,洞照天地。帝登丹鳳樓,被袞冕、執金爐拜迎,安奉於靈昌殿。
第七十二化 現朝元
天寶五年丙戌十二月,帝幸清華宮,其月四日,日未出,忽見驪山頂祥雲擁蔽,須臾漸散,見老君現於朝元閣上。帝與內侍,瞻謁良久,遂既隱沒。帝乃詔改會昌為昭應縣,其新豐縣隸入昭應,其山為昭應山。封山神為玄德公,改朝元閣為降聖閣。
唐宏文館大學博士吳揚昊贊雲:“老君變通,靈應難測。既生高日,又仕周時。計其始終,乃歷千載”。
第七十三化 頒流霞
女道士王法進幼好道,時有女冠至其家,父母以法進好道,遂託女冠為保傅,因授以正一延生籙,故名法進。一日,有青衣者降其家,謂曰:“太上老君為汝夙稟仙骨,令召汝上朝玉闕。”遂隨青衣遐升。太上賜以玉杯霞漿飲之。後於天寶十一載壬辰,雲鶴迎之。
唐肅宗御製雲:“畫見殊相,浮空浮色。道釋人天,作禮瞻奉。申命藻繪,示諸郡國。”
第七十四化 刻三泉
天寶十三年甲午,帝幸蜀。老君現於漢中郡三泉黑水之側。帝禮謁,遂命刻石像真容於所現之處,在秦州望驛南六里許。
杜工部《洛城北謁老君廟詩》雲:“山河扶繡户,日月近雕樑。李仙盤根大,倚蘭奕葉光。世家遺舊史,道德付今王。畫手看前輩,吳生遠擅揚。森羅移地軸,妙絕動宮牆。五聖聯龍袞,千官列雁行。冕旒皆秀髮,旂斾盡飛揚。身退卑周室,經傳拱漢皇。穀神如不死,養拙更何鄉?”
第七十五化 雲龍巖
肅宗至德二年丁酉三月十八日,通化郡雲龍巖鄉民為國祈福,建大齋醮壇,煙霧異香,氤氲不散。至辰時,漸漸開霽,神光照天。因見老君真像立於山前,自地接天,通身白衣,左手垂下,右手執五明扇,儀像炳然,眾盡瞻禮,其山雖高,亦不及肘,良久乃隱。
宋真宗御製雲:“大哉混元,超乎形炁。先天而生,後天[不費五千]玄文。立教垂世,萬劫常存,道尊德貴。”
第七十六化 應帝夢
乾元二年己亥,帝晝寢,夢二童子導從至一宮闕,謁見老君,頭冠九鳳,身着雲帔,鬚髮皆黑,憑玉幾執拂。真人、童子、玉女、力士,侍衞極眾。帝衣絳衣,秉圭立侍其後,遊涉山海,經歷甚遠。及寤,宣詔訪其像,乃於務光坊先天觀聖祖院,果有黑髮老君之像,一如夢中所見。帝大悦,乃出玉容畫像,令侍立於像後,仍頒天下普令供養。
宋仁宗御製《度關銘》雲:“教父潛真,神龍比德。方事神遊,爰符默識。聖言聿昭,生民有則。載望函關,永存轍跡。元妙無疆,清輝罔極。齋輅雲經,貞珉乃刻。”
第七十七化 居玉堂
德宗貞元十年甲戌十月十六日,果州南充縣金泉山女冠謝自然,修道功成,老君命召之,白日上升。後三月,再自天降,謂刺史李堅曰:“天上有玉堂最高,老君居焉。白玉為壁,上皆金題神仙之名。時有朱書注其下雲:""降世為帝王’或""為宰輔’,凡神仙入謁,見老君,皆四拜焉。”語訖,遂即昇天。堅以表奏聞,有詔褒美。
歐陽文忠公《太清宮》詞雲:“青牛西出關,老子始著五千言。白鹿去昇天,爾來忽記三千年。當時遺蹟至今在,隱起蒼檜猶依然。”
第七十八化 履白蓮
敬宗寶曆二年丙午正月,帝有事於南郊,薦饗禮畢,詔兵部侍郎韋處厚撰碑,起居郎柳公權書之。忽有勁風颯然而起,旋飈不已。眾仰視之,乃見老君紫衣、金冠、金履,立於白蓮之上,右手捧五明扇,左手垂懸空中,光明如金色。公權等瞻睹良久,因以物畫地記其形像,老君忽以扇指空中,流光四散,乃騰空而去,須臾漸遠,沒於雲中。遂具奏聞,詔編事蹟入碑中。
古像贊雲:“洪惟教父,生此靈墟。述宣道德,隱景虛無。肖像斯在,明徵永敷。發茲靈耀,協乃禎符。聿修毖祀,言駐乘輿。載刊樂石,永贊鴻圖。”
第七十九化 明崖壁
唐文宗開成二年丁巳五月,中書舍人高元裕為閬州刺史,於州北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見崖壁間光彩有異,近前而觀之,石上有自然文,成老君之像,眉發巾履,服飾,無不周備。旁有一人寬衣大袖,執爐薦香,後一童子,雙髻高束,謹若聽命。皆百人力圖繪、鐫刻所及。元裕每有祈禱,即紫氣上浮,又有靈泉自湧,士民請福,無不立效。遂刻石建廟,用旌其瑞。
宋大中祥符七年序贊雲:“考聲名兮大備,期昭感兮交臻。祝威靈兮不昧,冀介福兮相因。將述宣兮茂則,聊刻鏤兮貞珉。序凝禎兮三檜,昭邁德兮萬春!”
第八十化 殄龐勳
懿宗鹹通十年己丑九月,徐州龐勳來寇亳州,領其徒三千餘人趨太清宮,欲據為營壘。其日避難士庶千餘人,鹹居宮內,忽見老君自宮中乘空而南,須臾黑氣從九井中出,良久,昏瞦一川,賊黨迷路,自相蹂踐,龐勳溺水而死。逡巡開霽,無孑遺矣。汴州節度使李蘭奏聞,尋遣使詣宮告謝。
第八十一化 愈惡疾
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建康府有鄉民梁光映,久患癩疾,其家畏其傳染而棄之。乃於茅山玉晨觀捨身,遂擔水以給道眾。夜則睡於三門外,龍虎君之下。如是者數載,一日給水之際,有一人皓首素衣,乘白馬而朱鬣,紫煙彌覆其上,身放光明,照映山川。前有二人持節,吒梁曰:“太上老君來矣。”梁再拜叩頭,老君曰:“吾有《天童護命妙經》,傳世久矣。汝聞之乎?”曰:“不識。”老君曰:“吾今授汝,汝可記之。誦以咒水沐浴,則汝疾當愈,亦可以濟人也。”乃誦經而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