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翠乳峯

鎖定
翠乳峯位於萬佛山風景區的老佛頂之東,因山形似少婦乳峯而得名。山高海拔1207米,從羣山之中突起,山體圓渾,飽滿挺拔。峯上松林茂密,四季常青,綠得可愛。每逢雨過天晴,嵐氣帶圍山腰,白雲遊移峯頂,欲靜還動,欲露又藏,充滿着青春魅力。
中文名
翠乳峯
位    置
萬佛山風景區的老佛頂之東 [1] 
名稱由來
因山形似少婦乳峯而得名
海    拔
1207 m

翠乳峯景區概述

翠乳峯位於安徽名景位於萬佛山風景區的東南部,海拔1207米。此山松林蒼翠,呈半圓形,峯頂突起,挺拔飽滿,形似少女乳峯。若雨過天晴,山峯下部雲霧籠罩,上部煙霧繚繞,形態更加逼真。翠乳峯因此而得名。

翠乳峯歷史文化

三國時,陸遜與曹休大戰於萬佛山;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去九華山途中,曾在此修煉;北宋大畫家李公麟,在此寫生作畫。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八斗營林區曾建有紅軍後方醫院;園區大門一側山坡上,還建有抗戰九烈士墓等。
翠乳峯花崗岩為細粒花崗岩、石英二長巖,佔園區面積約95%。巖體內岩石節理、裂隙發育,在漫長的風化剝蝕及重力作用下,形成了園區的奇峯、怪石及峽谷地貌景觀。公園有植物147科、658屬、1368種,棲息着金錢豹、娃娃魚等保護動物數十種。
沿途可以觀賞到喬覺洞、坐佛巖,鎮蛟石、觀佛橋、馬褂木等景觀,然後可以看到“坐佛巖”,相傳遠古年代洞前的河裏有一條蛟龍,在此興風作浪,使山洪暴發,下游的百姓常遭受洪水的危害,老佛見到非常憤怒,便命制水的佛子鎮坐於此,可是蛟龍並不理會他,任是我行我素,為了拯救生靈,於是佛子便離開石洞與蛟龍搏鬥,經過一場艱苦的搏鬥後,蛟龍終於被制服,為了防止它再次作惡,制水的佛子化作一塊巨石將蛟龍壓與身下,洪水遂退,百姓也因此得到安寧,後人為了紀念石佛,便在此處刻字紀念。

翠乳峯主要景點

金雞門 金雞門
金雞門,它是兩山的夾窪,因交錯似門,相傳有金雞棲於此,夜半啼更,從而得名“金雞門”。 觀佛橋:這有一橋飛跨,公路在此左折,橋下是急湍的河水,行人至此,抬頭南眺,雲霧中初露佛祖金面,四周眾山拱衞,如諸佛子護法,故名為“觀佛橋”。據居民介紹,此處原是一座木橋,後為山洪所毀,至今兩邊岩石尚存石穴數處。在橋的西邊,有一棵樹皮斑駁,枝幹挺拔,因它的葉子形似官服的馬褂,相傳昔日有一朝廷命官前往朝聖,路過此處,初見佛祖,神思嚮往,佛祖見他有緣便點化他,於是這名官員遂脱去馬褂,進山修煉正果,羽化成仙。馬褂存放處,生出一樹,謂之“馬褂木”。
仙人石刻,有一個高約20米,寬約50米的石壁,叫做“仙人石刻”。由於長年的滴水便有青苔依稀佈於壁上,從遠望去,很象“萬佛山”三個字。這也印證了萬佛山的名字,更有傳説是天上一位仙家在研墨時,不小心將墨潑到人間,濺在石壁上,巧然形成了這似象非象的“萬佛山”三字,從而仙人石刻又叫仙人潑墨。
九潭谷:這裏拾級而上可以連續觀賞到九處大小不一的水潭,形狀各異,被稱作“九潭谷”,龍潭由山泉水連成一線,如飛龍騰空,有道是潭上潭,潭下潭,潭中有潭。而“飛龍潭”正是它的起點,向前走可以見到五道瀑布,分別是天河、龍尾、二迭、香果、徐大坪瀑布,這五道瀑布隱藏於萬綠從中,是翠乳峯水景之大成所在。經測量,這些瀑布處負氧離子含量是城市的三百倍,因此被稱作是“天然氧吧”。左前方的這道瀑布就是天河瀑了,立於瀑底,仰觀瀑布,令人會情不自禁的吟起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句來。
二迭瀑,一道高達5米,寬4米,下瀑高達20米,寬5米左右,瀑布兩邊是茂密高大的林木,因常年的沖刷,瀑底是一個呈鍋形的深潭,潭水清可見底,是翠乳峯的一大奇景。
二迭瀑 二迭瀑
香果樹瀑布,這道寬五六十米的水簾,從百米高的峭崖上飄飄灑灑的跌落崖底,飛珠濺玉,水霧蒸騰。穿過徐大坪瀑布再向前便是“咚咚嶺”了,不遠處能看到的著名景點有天佛寺、世外桃源、二仙迎客等。那兩棵巍然聳立於絕壁之上便是聞名遐邇的萬佛山“二仙迎客”。咚咚嶺到老佛頂要過“五關”,它們分別是“鯉魚背”、“媽媽巖”、“試心石”、“關刀口”、“天梯”。
飛來石:旁邊的這塊石頭叫做“飛來石”。現在要過第一關“鯉魚背”了,“鯉魚背”長約100米,比黃山的鯽魚背更長更險,它兩邊是萬丈深淵,從高處看它,如同一條巨大的鯉魚正隨波逐浪的遊嬉在海面上,看前面的“神駝石”,如同一隻飽餐後的駱駝在悠然的曬着太陽啊!再向前走就是“覽秀亭”了。
自生石碑,它高約1.8米,寬1.8米左右,清光緒年間,人們為了保護此碑,將碑頂鑿成石冠,並在碑冠和碑身上分別刻了“字為至寶”、“字器寶塔,自生石碑”的正楷字樣,雖歷經百年風雨,碑上的字體仍清晰可見,現在它已被列為舒城縣重點保護文物。
老佛頂又名柱突尖、矗突尖,海拔1539米,為大別山高峯之一。它與潛山縣境內的天柱峯遙相對峙,方誌稱為舒、桐、無三縣眾山之祖。相傳,漢武帝登封天柱山時,曾北望老佛頂,為其雄峻所動。又傳,九華佛祖金喬覺在去江南之前,也曾登其峯,可見此山之神奇了。老佛頂挺拔突兀,直插雲霄,遠看形似豬頭,又有“豬頭尖”之俗稱,向有“站在豬頭尖,伸手摸着天”之説。遊人可以從東北坡或西南坡向上登攀,沿途有奇花異草、茂林修竹、飛瀑流泉、巖徒壁、古樹名木,接應不暇,枚不勝數。巔峯處有諸佛寺,石條幹砌,始建於明代。廟內供奉如來佛祖,廟眉勒石“萬佛名山”四個大字。佇立廟前,近看羣山拱衞,風推雲擁,遠眺巢湖長江,飄忽天際。晴日可觀日出噴薄升騰,氣象萬千。冬初早春,常見霧凇,山上是晶瑩透剔,北國風光;山下是鬱鬱葱葱,江南春景。逢雨後天晴,幸運者還能看到奇特的佛光天象景觀。
老佛頂 老佛頂
四方尖位於翠乳峯中部,海拔1348米,山體雄渾,峯頂呈四方形,故得名四方尖。此峯坡緩土厚,植被豐茂,珍稀植物聚生,棲息着多種珍禽走獸。在這裏春有鳥語花香,夏有闊葉遮陰,秋有金色掛果,冬有松柏長青。自然生態完美,季相景觀極佳。山麓有參天杉木成海,寧靜安祥,清新怡人。 銅鑼峯、天鼓峯,又稱“當面鑼,對面鼓”,位於翠乳峯左前方。銅鑼峯,海拔1395米,天鼓峯海拔1340米,兩山東、西相對,目測高度相差無幾,所不同的是銅鑼峯有絕壁如刀砍斧劈,上有數道同心圓裂痕,遠觀酷似懸掛的一面大銅鑼;天鼓峯四面凌空,頂上有一塊平地,只生草皮不長喬木,很象個鼓面。有神話傳説,原來這裏諸佛為山界和香火鬧矛盾,常去佛祖面前訴苦,是是非非各執一詞,佛祖也很為難。為公平處理糾紛,佛祖置鑼山與鼓山於堂前,警示諸佛要正大光明,有話當面説。後來就把這兩座山峯稱作“當面鑼,對面鼓”。
咚咚嶺位於翠乳峯上方,是舒城通往潛山的古道,分水處海拔1100米。高山峻嶺,道路蜿蜒曲折。行人走至嶺上,腳下會傳來咚咚響聲,腳步越急,響聲越大,猶如戰鼓頻敲,不可思議。據地質專家分析,可能在附近地下存有巖洞,受外力敲擊所發出的共鳴聲。但當地羣眾傳説,是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陸遜與曹操部將曹休曾在此惡戰,曹休兵敗,丟下一面戰鼓所致。這個傳説雖然玄乎,但卻給這方山水增添了神秘色彩。
千丈壁 千丈壁
千丈壁位於翠乳峯西側,花崗岩絕壁,坡度為85°—90°。崖高約350米,勢如斧劈,且崖頂向前伸出,上生多株青松和珍珠黃楊,形態各異,千姿百態,中有一株古松,銅幹鐵枝,筆立於石隙間,被稱作“黃山來客”。 神駝石因巨巖神似駱駝而得名,它位於翠乳峯向東延伸的山樑上。逶迤而去的山脊,有巨巖聳起,遠看近觀都像一隻駱駝,孜孜不倦地向遠方攀越,前方數里即是大駝嶺,據説這是走在最後的一隻神駝。遊者到此,總要坐於駝背之上,既可小憩,又可領略一下萬佛風光,留下與大自然和諧倩影。
雨傘石位於翠乳峯西坡腳下,是從翠乳峯後山回萬佛山莊途中必經之地。半圓形石巖懸空延伸,下方有空曠地約50多平方米,晴可以遮陽,陰可以擋雨,熱可以乘涼,冷可以避風,謂之雨傘石。遊人至此小憩,還可以靜觀對面的紫竹林中,三棵松樹並立,四株臘梅連理,被稱作“三朋四友”的景觀。
杉王林海是現存於舒城萬佛山自然保護區內的一片原始杉木林基地。它位於翠乳峯西坡,面積約10公頃,青一色的杉木,平均樹高22.7米,單株地圍一般不少於1.90米。其中最大單株高達33米,圍粗2.30米。整片樹林樹齡在50—80年,它是新中國剛成立時,第一代林業工人親手拓荒栽植,後經幾代人的培育看護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小澗衝位於大別山腹地,它是杉木分佈的北緣地區。這裏氣候氤氲,空氣新鮮,為人們觀賞和研究杉木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清涼澗位於翠乳峯北部,楊河橋上方。谷長21公里,谷深50—100米,峽谷兩側山高林密,坡陡壁峭,野豬、香獐、山羊等野生動物常棲息其中。谷內小氣候特徵明顯,物種豐富,素稱“天然植物園”。國家紅皮書植物(1級保護)銀縷梅分佈較多,形成羣落。谷內飛瀑流泉,怪石嶙峋,曲徑通幽,為旅遊觀光和科學考查提供了良好條件。
錦繡谷位於翠乳峯南部,由龍潭新村至青年隊,長約2.5公里,谷深約200米,花崗岩地質。峽谷兩側奇峯高聳,植被豐茂,中有香果樹、馬褂木、銀雀樹、金錢松等,形成優美的色葉景觀。河谷落差大,水流湍急,有多處麗瀑深潭。潭上瀑布成簾,瀑下潭水清澈,淺則見底,可見小河魚成羣戲遊;深則不可見底,娃娃魚間忽出水覓食。河谷綿延,空寂幽邃,其狹窄處不足一丈,其寬處別有洞天。山道蜿蜒曲折,或近水邊,或攀山崖,變化無窮。整個峽谷形成一幅風景獨特的畫卷。

翠乳峯名景推薦

翠乳峯雲海 翠乳峯雲海
翠乳峯雲海
雲海的形成,有其原因和規律。翠乳峯山高谷低,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水分不易蒸發,因而濕度大,水氣多。雨後常見縷縷輕霧,自山谷升起。全年平均有霧天250日左右,真可謂雲霧之鄉。翠乳峯雲海是由低雲(雲底高度低於2500米)和地面霧形成的。低雲主要是層積雲,這是其特點。翠乳峯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間,有97%的雲海由層積雲形成,只有3%由層雲或霧形成。6至9月,有淡積雲和濃積雲形成的雲海,約佔這個時期雲海總數的6%。
冬、春季節,大氣中低層的氣温低,層積雲的凝結高度低(約在800~1200米之間),冷空氣活動頻繁。過程性天氣活動明顯,在雨雪天氣後,常出現大面積的好雲海,尤其是壯觀的雲海日出。入夏後漸進梅雨季節,隨着氣温升高,雲的凝結高度升到1500米左右,雲層高度超過或接近大部分峯頂,這時候雲霧籠罩,不易看到雲海。7月至8月份,為翠乳峯盛夏,這段時間常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温上升,低雲的凝結高度也上升到全年的最高度。山的陰面,濕度大,容易形成對流。上午到午後,山頭周圍常有淡積雲和濃積雲形成,但由於雲層高於峯頂,因而云海少見。在傍晚或早晨,偶爾可以看到由積雲、層積雲形成的雲海,但由於環流影響,極易破壞,雲海維持的時間較短。入秋以後,約9月至10月份,由於北方冷空氣的影響,氣温下降,低雲的凝結高度也隨之下降。冷空氣過後,常出現層積雲較高的大面積雲海。
雲霧的飄蕩,使翠乳峯呈現出靜中寓動的美感。動靜結合,造化出變幻莫測、氣象萬千的人間仙境。雲海,是翠乳峯一大奇觀,更是秋季和冬季遊覽翠乳峯的一個亮點,翠乳峯秋冬季的雲海比平時顯得更加奇絕壯觀。翠乳峯雲海的種類很多,有風平浪靜、雲絮漫漫的層積雲;有虛無縹緲、時隱時現的薄紗雲;有蒼蒼茫茫、一鋪萬頃的平鋪雲;有峯起雲湧、浪花飛濺的瀑布雲……
翠乳峯秀峯疊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氣流在山巒間穿行,上行下跌,環流活躍。漫天的雲霧和層積雲,隨風飄移,時而上升,時而下墜,時而回旋,時而舒展,構成了一幅奇特的千變萬化的雲海大觀。如果借用一首詩來形容,真可謂:“白雲倒海忽平鋪,千景十峯連吞屠。風帆煙艇雖不見,點點螺髻時有無”。風平浪靜之際,白雲茫茫,一鋪萬頃。無數的山峯被白雲淹沒,只剩下幾個峯尖,像是大海中的島嶼。轉瞬之間,又波起峯湧,浪花飛濺,驚濤拍岸。尤其是在雨雪天氣之後,日出或落日時的"霞海"最為壯觀。妙在似海非海,非海似海。
正因為有了雲海,翠乳峯才顯出了動態美,所以有人説,雲海是最奇妙的,她像一個魔術師一樣,賦予了翠乳峯音樂般的旋律美。

翠乳峯地方特產

翠乳峯 翠乳峯
翠乳峯位於山青水秀,氣候温和的皖西大別山區,該地物產富集,土特產名品繁多。主要名品有: 六安瓜片:中國十大歷史名茶之一。唐稱“廬州六安茶”,為名茶。明始稱“六安瓜片”,為上品、極品。清為朝廷貢茶。早上採,下午扳片,去梗去芽,而後炒生鍋,炒熱鍋,拉毛火,拉小火,拉大火,直到起霜有潤,香味撲鼻。此茶形似瓜子,單片不帶梗芽,葉邊背卷順直,色澤寶綠,附有白霜,湯色碧綠,清流明亮,香氣清高,味鮮甘美。
霍山黃芽:產於霍山縣海拔600米以上的金竹坪、金雞山、金家灣、烏米尖等山區。史書記載,“壽春之山,有黃芽也,可煮而飲,久服得仙”。唐至清歷代舉為貢品,色綠微黃,形似雀舌,白毫顯霜,湯色黃綠,滋味醇厚,沁肺益神。
華山銀毫:產自六安南部大華山與東石筍一帶。獨一芽蕊,細秀如毫,銀白翠綠,每500克有牙蕊12萬之多,被評為吉尼斯之最,可謂色香味形俱佳。
霍山石斛:簡稱霍斛,屬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產於霍山境內,是一種極其名貴的中草藥。被譽為“軟黃金”。具有生津益胃、清熱養生之功效,主治陰傷津虧、食少乾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及筋骨萎軟等症。、均有記載。現代研究成果表明,霍斛能抑制肝臟細胞中膽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漿膽固醇濃度,對肺癌、胃癌、卵巢癌等腫瘤細胞也具有明顯抑制作用。
六安市境內還盛產舒城蘭花、胡店鴨蛋幹、萬佛湖魚頭、板栗、香菇、木耳、天麻、茯苓、蕨菜、西洋參、獼猴桃等各種無污染、純天然的旅遊食品,盆景、根雕、絲綢製品、木竹工藝品中也有上好佳品。

翠乳峯交通路線

從合肥早乘車赴位於大別山腹地的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萬佛山風景區。沿途可以觀賞到喬覺洞、坐佛巖、鎮蛟石、觀佛橋、馬褂木等景觀。
直達班線:合肥名光路汽車站每天下午13:00,票價40元/人,回程每天上午6:3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