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羽(拼音:yǔ)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鳥類的羽毛,引申指代鳥類。又轉指昆蟲的翅膀。羽也是古代五音之一。鳥的羽毛還可以裝在箭桿尾部,起保持方向和平衡作用。故“羽”也作箭的代稱。 [17] 
“羽”字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147。漢字中凡由“羽”字所組成的字大都與羽毛或翅有關,如“習(習)”“翎”“翔”“翟”“翼”等字。“羽”用在合體字的上邊時,兩個鈎去掉。 [18]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NNYG [2] 
倉    頡
SMSIM [2] 
鄭    碼
YTYT [2] 
筆    順
①橫折鈎、②點、③提、④橫折鈎、⑤點、⑥提
字    級
一級(0585) [1] 
平水韻
上聲七麌、去聲七遇 [3] 
注音字母
ㄩˇ
筆畫數
6+0(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左右結構
異體字
𦏲
統一碼
基本區-7FBD [2] 
四角碼
1712₀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5]
象形字。商代甲骨文已經出現,像兩根鳥羽的樣子(圖1-5)。但凡一根羽毛,都有一根主幹(羽軸),兩旁長滿了羽絨狀的東西(羽枝)。也有人認為,甲骨文的“羽”描繪的是鳥的翅膀。 [4]  至戰國時,羽枝一般作兩支,個別的作三支(圖3),但方向還不固定,鳥毛居左、居右者都有。當時還出現了省去一半的簡體“習”,它與“習(xí)”的簡化字同形(圖8)。《説文解字》將鳥毛固定作左向,且承襲了戰國文字羽枝作三支的結構(圖10)。隸變時,基本依據《説文》結構發生筆勢變化,只是羽枝減少一根,楷書作羽。 [5] 
“羽”本為羽毛,但羽和翼是不可分的,鳥兒有羽毛才能飛行,故“羽”代指翅膀。如《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肅肅其羽。”昆蟲也靠翅膀飛行,於是從飛禽的羽翅又引申指昆蟲類用於飛翔的器官,如《詩經·豳風·七月》:“六月莎雞振羽。”莎雞,今雲紡織娘。這是説紡織娘振動翅膀發出鳴響。
羽毛為鳥類所有,故“羽”借指鳥。《淮南子·原道訓》:“羽者嫗伏,毛者孕育。”“羽者”指鳥類;“毛者”指獸類。
有羽則能飛,神話中的仙人來無影,去無蹤,像長有翅膀一樣,因稱仙人為“羽人”。或曰仙人穿羽衣,即羽毛編織成的衣服。唐代白居易《夢仙》詩描繪仙人的形象説:“坐乘一白鶴,前引雙紅旌。羽衣忽飄飄,玉鸞俄錚錚。”道家學仙,因亦稱道士為“羽人”或“羽衣”“羽客”。道家稱學成飛昇成仙為“羽化”。宋代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鳥類的兩翅在身體的左右兩側,是飛行的有力部件,故用來比喻傾心相助的黨羽、朋友。《韓非子·外儲説右上》:“立有間,時季羽在側。”季羽,張季的同夥。
軍事文書,插鳥羽表示緊急,取急速若飛鳥之意。這樣,羽字又代指書信。古代書信往來不便,如遇急件,則插上鳥羽,表示要像鳥一樣急行如飛。《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中,漢高祖劉邦説:“陳豨反,邯鄲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獨邯鄲中兵耳。”又指傳遞書信的人。明代張煌言《復盧牧舟司馬若騰書》:“十餘年來,南鱗北羽,往來如織。” [16-17] 

詳細字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鳥類身上長的毛。特指鳥的長毛。
feather
《詩經·周頌·有瞽》:“設業設虡,崇牙樹羽。”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羽毛;羽扇
鳥類或昆蟲的翅膀。
wing
《詩經·豳風·七月》:“六月莎雞振羽。”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鳴鳩拂其羽。”
羽翼;振羽;鎩羽
〈文言〉鳥類的代稱。
bird
漢·張衡《西京賦》:“乃有迅羽輕足,尋景追括。”

〈文言〉箭桿上的羽毛。亦指箭。
arrow
呂氏春秋·精通》:“養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飲羽。”
唐·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二:“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古代文舞所持用雉羽製成的舞具。

《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
〈文言〉左右輔佐的人。
assistance
揚雄《太玄·翕》:“翕其羽,利用舉。”
〈文言〉旌旗的代稱。
flag
《國語·晉語一》:“(郤叔虎)被羽先升,遂克之。”
唐·杜甫《復陰》詩:“萬里飛蓬映天過,孤城樹羽揚風直。”

〈文言〉扇子的代稱。
fan
晉·陸機《贈尚書郎顧彥先》詩之一:“朝遊忘輕羽,夕息憶重衾。”

〈文言〉釣竿上的浮子。

《呂氏春秋·離俗》:“魚有小大,餌有宜適,羽有動靜。”

〈文言〉書信的代稱。
letter
明·張煌言《與某書》:“發羽匆次,率勒上報。”
〈文言〉黨羽,朋友。

《韓非子·外儲説右上》:“立有間,時季羽在側。”

中國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五音級,相當於簡譜的“6”。

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

〈文言〉通“宇”。屋宇。

論衡·骨相》:“皋陶馬口,孔子反羽。”

(Yǔ)姓氏用字。參看“羽姓”。



量詞
用於鳥,多指鴿子。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上】【羽部】王矩切(yǔ)
鳥長毛也。象形。凡羽之屬皆從羽。 [8] 

説文解字注

“鳥長毛也”注:長毛,別於毛之細縟者。引伸為五音之羽。晉書樂志雲:羽,舒也。陽氣將復,萬物孳育而舒生。《漢志》曰: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爾雅》:羽謂之柳。
“象形”注:長毛必有耦,故竝習。𠘧部曰:𠘱(㐱)新生羽而飛也。𦏲,竝𠘱也。王矩切。五部。 [9] 

廣韻

王矩切,上麌匣 ‖羽聲魚部(yǔ)
羽,舒也。聚也。亦鳥長毛。又官名,羽林監。應劭《漢官儀》曰:“羽林者,言其為國羽翼,如林盛也,皆冠鶡冠。”亦姓,《左傳》鄭大夫羽頡。又虜姓,《後魏書》羽弗氏,後改為羽氏。又音芋。王矩切。十五。
王遇切,去遇匣 ‖羽聲魚部(yù)
羽,鳥翅也。又五聲:宮商角徵羽。《晉書·樂志》雲:“宮,中也,中和之道無往而不理。商,強也,謂金性之堅強。角,觸也,象諸陽氣觸動而生。徵,止也,言物盛則止。羽,舒也,陽氣萬物孳育而舒生。”又音禹。 [10] 

康熙字典

【未集中】【羽部】 羽;部外筆畫:0
《廣韻》《集韻》《韻會》竝王矩切,音禹。《説文》:鳥長毛也。《廣韻》:鳥翅也。《易·漸卦》:其羽可用為儀。《書·禹貢》:齒革羽毛。傳:羽,鳥羽。《周禮·天官·庖人》:冬行鱻羽。注:羽,鴈也。
又《地官·司徒》:宜羽物。注:翟雉之屬。《禮·月令》:其蟲羽。注:象物從風鼓葉,飛鳥之屬。
又五聲之一。《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
又《大司樂》:凡樂,圜鍾為宮,黃鐘為角,大簇為徵,姑洗為羽。注:凡五聲,宮之所生,濁者為角,清者為徵羽。《禮·月令》:其音羽。注:羽數四十八,屬水者,以為最清物之象也。
又《樂記》: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前漢·律曆志》: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也。
又舞者所執也。《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傳:羽,翳也,舞者所執。《周禮·地官·舞師》:敎羽舞。注:羽,析白羽為之,形如帗也。《左傳·隱五年》:初獻六羽。公問羽數於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六,大夫四。
又山名。《書·舜典》:殛鯀於羽山。傳:羽山,東裔在海中。
又《禹貢》:蒙羽其藝。疏: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史記·五帝紀注》:羽山,在沂州臨沂縣界。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其南有眾星,曰羽林天軍。注:羽林三十五星,三三而聚散,在壘闢南,天軍也。
又官名。《前漢·百官志》:期門羽林。注:師古曰:羽林,亦宿衞之官,言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也。一説羽,所以為王者羽翼也。
又姓。《左傳·襄三十年》:羽頡出奔晉。
又《山海經》:羽民國,其人長項,身生羽。
又《廣韻》《集韻》《韻會》竝王遇切,音雩。義同。
又《集韻》《類篇》竝後五切,音户。緩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矢人》:五分其長,而羽其一。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2]

書寫提示

羽字書寫提示 羽字書寫提示
【寫法】❶左右兩“習”等寬,頂部左右旁大致齊平,底部右“習”略低。❷兩“習”分寫在左右半格;兩點都寫在橫中線上方;兩提都起筆橫中線下方,收筆於橫中線。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九麌

合口呼
次濁
王矩切,音芋
ɣjuo
去聲
十遇

合口呼
次濁
王遇切,音禹
ɣjuo
集韻
上聲
九噳
雲/匣

合口呼
全濁
王矩切
ɣio
上聲
十姥

合口呼
全濁
後五切
ɣo
去聲
十遇
雲/匣

合口呼
全濁
王遇切
ɣio
禮部韻略


上聲





王矩切



去聲





王遇切

增韻


上聲





王矩切



去聲





王遇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iu
中州音韻


上聲
魚模





餘矩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四語


次濁
弋渚切
oy

去聲
四御


次濁
羊茹切
oy
分韻撮要

陽上
第四諸主著






(參考資料:漢典 [14]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
i̯wo
先秦
王力系統
ɣ
ǐw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ɣ
jua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ɣ
jwa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w
jagx
西漢



東漢





juo


ju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wo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w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j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j
i̯u
隋唐
王力系統

ɣ
ǐ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ɣ
juo
隋唐
周法高系統

j
iuo
隋唐
李方桂系統

j
u
隋唐
陳新雄系統
j
ǐu
(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y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y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y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y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y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y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y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y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y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y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y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y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y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i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jy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ji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u
5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潮州
u
53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y
31
上聲
閩語(閩北片)
建甌
y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22]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7]
  • 3.    平水韻 七麌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13]
  • 4.    蔡連章著. 古文字基礎[M]. 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6.03.157
  • 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93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9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35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89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86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13]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59;366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19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27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19]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13]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41
  • 16.    殷傑 編著.漢字春秋:品物流形[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189-190
  • 1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369-370
  • 18.    左民安著. 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12:55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