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羯陵伽國

鎖定
羯陵伽(梵文轉音Kalinga;歐利亞語:କଳିଙ୍ଗ;印地語:कलिंगा;泰盧固語:కళింగ)國,音譯又作:迦陵伽、羯霽伽、卡林加等,印度難陀王朝(公元前364年—前324年)時期已經存在的古代國家。
中文名
羯陵伽國
外文名
Kalinga
別    名
迦陵伽
別    名
羯霽伽
卡林加
簡    稱
羯陵伽
類    型
國家

羯陵伽國歷史疆域

根據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的記載,羯陵伽的名稱來自同名部落,其祖先曾經與鴦伽(Aṅgas)等部族是兄弟關係,而鴦伽國則是印度佛陀時代(公元前6-前4世紀)的十六大國之(十六雄國)一。在難陀王朝時期,羯陵伽成為獨立的國家,國家經濟富庶,海外貿易發達,擁有一支6萬步兵、1千騎兵、7百頭戰象的軍隊。
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4-3世紀),疆域包括默哈訥迪河(Mohanadi River)與哥達瓦里河(Godavari River)二河下游區域間,相當於今奧里薩邦(Odisha)、安得拉邦北部及中央邦的部分地區,是阿育王的祖父和父親都未能收服的地區。
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在今奧里薩邦首府布巴內什瓦爾(Bhubaneswar)市區南8公里的達亞河(Daya River)畔,發動了羯陵伽戰役(羯陵伽之戰),阿育王派出10萬步兵、500騎兵、400輛戰車和500頭戰象的軍隊。雙方發生激烈的戰鬥,不到一天,羯陵伽軍隊便敗下陣來。根據達亞河岸旁邊的幬裏山(Dhauli hills,幬讀dào)所保存的阿育王《十四章敕令》石刻記錄(阿育王石柱),此戰中,羯陵伽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亡者又超出此數的許多倍。”此後,該國併入摩揭陀國版圖,阿育王派遣東部地區行政官駐紮在原都城睹舍離(Tosali 或Toshili,又譯塔時拉)城。
羯陵伽國 羯陵伽國
圖為:羯陵伽戰役戰場——達亞河畔
公元前3世紀未,孔雀帝國衰落後,羯陵伽地區由Mahamegha- vahana家族控制並再次獨立為國家。
公元前2世紀,羯陵伽國王是喀羅吠剌(Khāravela),在他執政期間,國力達到了輝煌頂峯,他曾遠征摩揭陀、安度羅等國,甚至一直追趕印度-希臘王國德米特里一世國王到了境外。他的執政事蹟,記錄在烏達耶吉里石窟(Udayagiri,優陀耶山)上的訶提袞帕石窟(Hathigumpha inscription,象頭石窟)的石刻碑文中,這裏距離布巴內什瓦爾很近。
羯陵伽國 羯陵伽國
圖為:訶提袞帕石窟碑文,William HenryCornish攝於1892年。
公元4世紀初,羯陵伽國再次陷入外敵引發的戰亂之中,並最終淪為笈多王朝的臣屬國。按斯里蘭卡佛教典籍記載,此時的羯陵伽國王,指派他的女兒赫摩瑪拉公主和她的丈夫保護佛牙,公主把佛牙密藏在髮飾中,經過一番輾轉最後漂洋過海,於326 年到達蘭卡島。
公元7世紀時,根據玄奘的記述,原來的羯陵伽國疆域上已經分裂為3個國家,沿孟加拉西海岸線自北向南分佈着烏荼國恭御陀國、羯陵伽國。據考證,玄奘所記錄的羯陵伽國疆域,在今安得拉邦的北部地區,即哥達瓦里河的下游區域,此時該國人煙稀少,非常荒涼。
公元11世紀,羯陵伽地區併入東恆伽王朝(Eastern Ganga dynasty),此地在抵禦穆斯林軍隊進攻的同時,建造了大量輝煌的印度教寺廟,包括現今世界文化保護遺產——太陽神廟科納拉克太陽神神廟)。

羯陵伽國重要城市

羯陵伽國的都城曾經多次變遷,根據幬裏山(Dhauli hills,幬讀dào)的阿育王《十四章敕令》石刻的記錄,公元前的都城為睹舍離(Tosali 或Toshili,又譯塔時拉)城,阿育王派遣的東部地區行政官駐紮在哪裏;
根據斯里蘭卡佛教典籍的記錄,公元4世紀時的都城為彈陀普羅(巴利語Dantapura,意為佛牙,又譯檀特補羅等)城;
史書記錄的還有拉賈普拉(Rajapura)城,此3城的具體位置現在仍無定論。
公元7世紀,玄奘到訪羯陵伽國時,都城可能位於今安得拉邦穆卡陵迦姆(Mukhalingam)村,位於沃姆瑟塔拉河(Vamsadhara River)東岸,地理座標:北緯18.6003968度,東經83.9632003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奧里薩邦首府布巴內什瓦爾市緊靠默哈訥迪河西岸的地方,考古發現了2,500多年前的城堡遺址——西素帕勒格勒赫遺址(Sisupalgarh Ruins,地理座標:北緯20.226639度,東經85.853056度),該城修建於公元前3世紀初期,於公元4世紀中期最終消亡。這座古城有四條通道,具有較為完善的城市規劃,能夠容納2萬人。雖然沒有證據説明這裏就是孔雀王朝時期的睹舍離城,但其規模已經證明,這裏曾經是一個世界級的重要城市。
羯陵伽國 羯陵伽國
圖為:西素帕勒格勒赫古城遺址
另外,在羯陵伽國地區,有多條河流匯入孟加拉灣,在入海口的地方,曾經建有古代的貿易型城市,如玄奘所記錄的折利呾羅城(布里鎮,Puri),這些港口城市,與聞名於世的位於恆河口的耽摩慄底港/耽摩慄底國米德納布爾Midnapore)一起,構成孟加拉灣西海岸通向世界的航運網絡通道。

羯陵伽國佛教淵源

羯陵伽作為古代地理名稱,之所以在佛教歷史,以致印度歷史和世界歷史上聞名,與阿育王(無憂王)發動的那場著名的羯陵伽戰役有着密切關係。正是因為這場大戰,不僅使印度半島第一次實現了疆域一統,而且促成阿育王治國方略的轉變,標誌着孔雀帝國武力擴張時代的結束和文治時代的開始。阿育王在當時印度各教派勢力極大的情況下,最終選擇佛教為國家思想一統的基礎,他將佛教的法(梵文dharma,意為“法”,音譯“達磨”,漢譯佛典多譯為“正法”,也作“大法”等)以敕令的方式刊刻在石柱、巖壁上(阿育王石柱),指出“達磨的征服乃真正之徵服”,“依法勝,是最勝”,達磨的實質是“除邪惡、多善良、發慈悲、樂施捨、重誠實、貴純潔”,要求官員和人民將之作為道德和行為的規範。
羯陵伽國 羯陵伽國
圖為幬裏山阿育王敕令石刻旁的大象雕像
阿育王對自己頒發的敕令更是身體力行,在整頓朝綱的同時,為了教化子民,每年都向佛教僧侶施捨大量金錢,廣建佛塔,提高佛教的社會地位並促進其發展,並襄贊完成了佛教第三次結集。阿育王時代,共派出9批使團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其中包括由阿育王兒子率領後其女兒加入的赴錫蘭島使團,佛教因此沿東南與西北方向迅速傳播,如今日的白沙瓦、海得拉巴、克什米爾、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馬來半島,乃至敍利亞、希臘和埃及,“王使所到之處,皆歸順王所宣示之法;王使未到之處,聞王如法之教敕及其教法,皆依法行之,可將來當行之”。使佛教不僅在印度半島取得了國教的地位,也使佛教開始走向世界。
約在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佛教傳入大夏國(都城巴克特拉,今阿富汗斯坦巴爾赫),這裏有許多希臘移民和馬其頓移民,一些城市因由希臘人統治而希臘化。
公元前2世紀中葉,大月氏人攻陷大夏,但卻被大夏文化所征服,佛教作為大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被大月氏所繼承。
公元前1世紀,大月氏人不僅已經信奉佛教,而且開始向外傳教,據史載,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伊存曾口授《浮屠經》給東漢的一位博士弟子(伊存授經),由是開啓了佛教東傳的歷史。

羯陵伽國典籍記載

公元7世紀,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羯𩜁伽國週五千餘里,國大都城週二十餘里。稼穡時播,花果具繁,林藪聯綿,動數百里。出青野象,鄰國所奇。氣序暑熱,風俗躁暴,情多狷獷,志存信義。言語輕捷,音調質正,辭旨風則,頗與中印度異焉。少信正法,多遵外道。伽藍十餘所,僧徒五百餘人,習學大乘上座部法。天祠百餘所,異道甚眾,多是尼乾之徒也(尼犍子)。羯𩜁伽國在昔之時,氓俗殷盛,肩摩轂擊,舉袂成帷。有五通仙棲巖養素,人或凌觸,退失神通,以惡咒術殘害國人,少長無遺,賢愚俱喪,人煙斷絕,多歷年所。頗漸遷居,猶未充實,故今此國人户尚少。城南不遠有窣堵波,高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傍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蹟之所。國境北垂,大山嶺上有石窣堵波,高百餘尺,是劫初時人壽無量歲,有獨覺於此入寂滅焉。自此西北山林中行千八百餘里,至憍薩羅國。(中印度境。)”
羯陵伽國 羯陵伽國
2001年,寶萊塢出品印度投資最大的史詩愛情電影《阿育王》,導演:桑託什·斯萬,主演:沙魯克·罕、卡琳娜·卡普。
這部電影的後半段,涉及羯陵伽戰役,這對中國觀眾瞭解古代印度戰爭的情況有參考價值。不過,作為寶萊塢電影的一貫風格,故事片所演繹的重點是愛情,歷史只是故事的背景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