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洲肺魚

鎖定
美洲肺魚(學名:Lepidosiren paradoxa):外形特殊,鰓弓5對,鰓裂4對。體延長。幼魚外鰓存在期短。體呈形,被覆埋於皮下的細小圓鱗 ;胸鰭腹鰭極端退化,只留1根分節的主軸骨,呈鞭狀。在所棲水域開始乾涸時,便部分地改為肺呼吸;當完全乾枯時,就鑽入淤泥中,進入休眠狀態,完全用肺呼吸。
乾旱期過後,水位恢復,肺魚就從泥中鑽出,進行生殖。卵產在水底挖出的穴道中,雄魚留在其中,守候受精卵到孵化成幼魚。在此期間,雄魚的腹鰭肥大,生出許多具有豐富血管的絲狀物,可自血液中分離氧氣,有利於其幼魚的孵育。幼魚兩側有4對羽狀外鰓 ,外鰓存在期很短 。
以各種動 、植物為食 ,其中以軟體動物為主。食用價值不大,在學術研究上有較重要的意義。其身體結構獨特,是研究魚類進化的重要動物物種。幼魚時體色較美麗,有黃色斑點,可作為觀賞魚。分佈於南美洲靜水淡水湖泊,為南美洲大陸的特產魚類。
外文名
South American Lungfish
別    名
星點肺魚
泥鰻
南美洲肺魚
中文學名
美洲肺魚
拉丁學名
Lepidosiren paradox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肺魚亞綱
雙鰾肺魚目
美洲肺魚科
美洲肺魚屬
美洲肺魚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Fitzinger, 1837

美洲肺魚物種學史

美洲肺魚
美洲肺魚(10張)
在2億年以前,地球上廣泛分佈着一種能用肺呼吸的魚,這就是魚族的老祖宗——肺魚。這種魚生着具有肺功能的,在泥塘沼澤乾涸時,改用鰾直接呼吸,繼續在缺氧的環境中生活。可見它是一種古老的淡水魚類。 [1] 
現在距古生代末和中生代初雖已2億3千萬年了,然而肺魚在地球上還堅強地生活着,真不愧為魚類的“老壽星”。據考察,世界上共有肺魚3屬5種,分別居住在非洲、澳洲和南美洲。其中南美洲肺魚最獨特,它主要分佈在亞馬孫河和圭亞那河等流域的沼澤中,生有兩個肺(非洲肺魚是一個肺),能在完全無氧氣的水中活20多天。 [1] 
美洲肺魚呈形,從形態特徵看,美洲肺魚是由完口魚類的總鰭類分出來的一支,與非洲肺魚澳洲肺魚一樣,具有原始的,古老的生理構造特點。 [1] 

美洲肺魚形態特徵

美洲肺魚呈鰻形,長約70-80釐米,最長能達到125釐米。身體修長,有點像蠑螈,具有圓尾鰭 [2]  背上生有復瓦狀排列的微小圓鱗,偶鰭呈橈狀或鞭狀,腹鰭則遠距後方,奇鰭無背鰭、尾鰭、臀鰭的區別,連續地圍繞在尾端。 [1]  成年美洲肺魚總體呈黑色或灰色,幼年有亮黃色斑點,在它成熟後消失。 [2] 
美洲肺魚與非洲遠親的不同除了地域上的區別外,在身體結構上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鰓部。非洲肺魚科擁有6對鰓弓和5對鰓裂,而美洲肺魚科分別有5對鰓弓,4對鰓裂。其二是偶鰭。美洲肺魚的偶鰭與其説是退化為絲帶狀,還不如説是退化成了四根觸手,極其短小。而鰭內的骨骼也只剩下主軸骨的殘跡,支鰭骨完全消失。這樣的鰭形伴隨的是它更接近鰻形的軀體進化,和它更接近鰻形的運動方式。 [1] 
頭顱很發達,和舌弧一樣,只有一部分硬骨化。五對鰓弧,全部為軟骨性。鰾有單鰾、雙鰾之別,上面有網狀隆起,由短的鰾管與食管交通。大部分骨骼終生是軟骨,但保留着發育很好的包以厚鞘的脊索,肺內是螺旋瓣,這些都説明它和軟骨魚類很相近。牙齒很特殊,通常呈兩列大的厚板狀,齒尖向前,用以砸碎水底動物的甲殼。呼吸器官除鰓外還有肺(或稱鰾),平時能用鰓呼吸,缺氧時又能用肺呼吸。表現了高度特化的適應缺氧環境的特點。 [1] 

美洲肺魚棲息環境

這個物種生活在南美洲的亞熱帶氣候區,主要是在亞馬遜河流域。温度範圍從24至28℃。它們更喜歡靜水和緩慢的水流,如湖泊、池塘、溪流和沼澤。這些魚通常保持非常接近水面。在乾旱時期,可以鑽進泥土中深達50釐米的洞穴,以避免曬乾。屬於淡水魚,在生理上都無法在海水中存活。 [2] 

美洲肺魚生活習性

肺魚以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昆蟲幼蟲、蠕蟲等為食。它的牙齒很特殊,呈兩列大的厚板狀,齒尖向前,可以用它來砸碎水底動物的甲殼。呼吸器官除鰓以外還有肺,平時用鰓呼吸,缺氧時又能用肺呼吸。 [3] 
每當旱季到來的時候,降水稀少,沼澤裏的水乾涸了。這時,肺魚便立即鑽進了泥地裏,將身體捲曲起來,直到尾巴快彎到頭部為止。它身體的表皮上滲出一層粘液,使自己的身軀同泥洞間塗上了一層襯裏。嘴的四角也由這種粘液結成了像個圓形的漏斗,留有一個小孔洞直通外面,讓空氣進到裏面,用“肺”來進行微弱的呼吸。肺魚能在泥洞裏生活上好幾個月,不吃不喝,依靠自己體內儲備的脂肪來維持生命。 [3] 

美洲肺魚分佈範圍

原產於南美洲的熱帶地區,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法屬圭亞那、巴拉圭、秘魯和委內瑞拉。 [2] 
美洲肺魚分佈圖 美洲肺魚分佈圖

美洲肺魚繁殖方式

美洲肺魚的生殖方式很奇特。人所周知,一般魚類都是在水中產卵,而肺魚則是把卵產在泥巢中。這種巢實際就是從泥裏掘得的、長約一米的隧道。雌肺魚排卵後,由雄肺魚負責看護。為了使後代有個良好的環境,雄魚的腹鰭一到生殖期間,就長了許多富有微血管的細長突起,血液中的氧氣通過這些絲狀突起釋放到水中去,以利卵子正常發育。 [1] 

美洲肺魚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4] 

美洲肺魚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美洲肺魚保護級別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未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保護動物。
未列入美國瀕危物種名單。 [2] 

美洲肺魚飼養方法

人工飼養的肺魚雖然喜歡以小魚、小蝦等活餌為食,但習性並不兇猛,但在平時的喂飼以及換水的過程中,還是要小心地留意它們,它們堅利的牙齒和上下顎部的咬合力造成的傷害是非常驚人的。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中,肺魚的繁殖很難。 [3] 
美洲肺魚經常以幼體的方式出現在市場,此時它的周身佈滿金色斑點,如前所説人們更喜歡以“星點肺魚”來稱呼它。雖然這種漂亮的斑點隨着成長會慢慢消失。 [5] 
美洲肺魚的飼養和普通非洲肺魚沒什麼兩樣,但它們喜歡緩慢的水流,過濾設備的功率不要太大。另外26°C以上的高温可以使“星點”幼體的攝食慾望增強,利於它的成長。美洲肺魚的懶惰帶來的唯一好處,就是在它稍小的時候可以適當混養一些上層魚,但這也是有時限的。逐漸長大的美洲肺魚會表現出它的性情。 [5] 

美洲肺魚相關報道

2016年8月,阿根廷一位漁民在打魚時捕到了一條長有三隻眼睛、類似人牙的怪魚,如此罕見讓圍觀羣眾錯愕。 [6] 
據瞭解,這條魚在核電站附近的一個水庫中捕到的,核電站產生的温度較高的廢水都通過管道排入了這個水庫中。當地人懷疑核輻射很可能是造成這種變異的罪魁禍首,它就是輻射導致變異的鐵證。
有專家表示,漁民捕獲的這條魚其實是美洲肺魚,是南美洲靜水流域和沼澤中唯一一種肺魚魚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