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國貨幣史

鎖定
《美國貨幣史》是200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米爾頓·弗裏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 [1] 
中文名
《美國貨幣史》
作    者
[美]米爾頓·弗裏德曼
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
出版時間
2009年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頁    數
681 頁
ISBN
9787301147498
原作品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定    價
70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美國貨幣史內容簡介

美國貨幣史(1867—1960)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該書以貨幣存量為主線,研究了美國1867—1960年近一個世紀的貨幣發展歷程,及其對美國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作者通過對貨幣供應變化和通脹水平的因果關係的細緻描繪,證明了貨幣政策對於一國經濟運行的深遠影響,尤其是貨幣在穩定經濟週期中的重要地位。
全書將繁雜詳盡的歷史統計材料與具有敏鋭洞察力的經濟分析融於一體。書中許多視角獨特的分析以及具有開創性的研究結論,例如作者關於1929—1933年大蕭條的分析和解釋,轉變了人們的觀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金融市場的理解。 《美國貨幣史》改變了有關大蕭條的爭論。這部為所有宏觀經濟學家所熟知的著作,詳細考察了美國貨幣存量的變化——無論是當局的主觀貨幣政策所致,還是銀行體系變化等非個人力量所致——與國民收入和價格的變化的關係。 [1] 

美國貨幣史作品目錄

第1章 緒論
第2章 綠鈔時期
2.1 1867年貨幣存量的構成
2.2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
2.3 恢復鑄幣的政治鬥爭
2.4 影響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2.5 與綠鈔時期相聯繫的幾個特殊問題
2.6 總結
第3章 銀元政治和價格長期下降(1879-1897)
3.1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3.2 銀元政治
3.3 導致貨幣存量改變的因素
第4章 黃金通脹和銀行改革(1897-1914)
4.1 經濟復甦時期(1897-1902)
4.2 相對穩定增長時期(1903-1907)
4.3 1907年的銀行業危機
4.4 支付限制解除後的銀行改革
4.5 後危機時代(1908-1914)
4.6 貨幣存量數學意義上的變動
4.7 回顧比較
第5章 聯邦儲備體系的初期(1914-1921)
5.1 貨幣和銀行結構的改變
5.2 戰時和戰後的通貨膨脹
5.3 1920-1921年的衰退
第6章 聯邦儲備體系的發展期(1921-1929)
6.1 貨幣、收入、價格及貨幣流通速度的發展歷程
6.2 商業銀行運營的變化
6.3 貨幣政策的發展
6.4 影響貨幣存量的因素
6.5 總結
第7章 大蕭條時期(1929-1933)
7.1 貨幣、收入、價格、速度和利率的發展歷程
7.2 引起貨幣存量變動的因素
7.3 銀行倒閉
7.4 大蕭條的國際特徵
7.5 貨幣政策的發展
7.6 其他可選政策
7.7 為何貨幣政策如此無能
第8章 新政時期銀行結構和貨幣本位的變化
8.1 銀行結構的變化
8.2 貨幣本位制度的變化
第9章 週期性變動(1933-1941)
9.1 貨幣、收入、價格和流通速度的變化
9.2 引起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9.3 基礎貨幣的變動
9.4 聯邦儲備政策
9.5 存款-準備金比率的變動
9.6 1937年緊縮及隨後復甦過程中貨幣性因素的角色
第10章 二戰時期的通貨膨脹
10.1 美國中立時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
10.2 二戰赤字時代(1941年12月-1946年1月)
10.3 戰爭結束到價格高峯(1945年8月-1948年8月)
10.4 收支餘額
第11章 貨幣政策的復甦(1948-1960)
11.1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11.2 導致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11.3 貨幣政策的發展
11.4 為什麼貨幣存量保持穩定增長
第12章 戰後貨幣流通速度上升
12.1 替代資產收益率的變化
12.2 貨幣替代物的發展
12.3 以上考慮因素的綜合效果
12.4 穩定性預期
第13章 總論
13.1 貨幣存量與其他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13.2 貨幣關係的穩定性
13.3 貨幣方面變動的獨立性
13.4 表象的欺騙性
附錄A 基本表格
附錄B 名義貨幣存量的主要決定因素
理事評論
主題詞索引
後記
……

美國貨幣史作品評價

《美國貨幣史》改變了有關大蕭條的爭論。這部為所有宏觀經濟學家所熟知的著作,詳細考察了美國貨幣存量的變化——無論是當局的主觀貨幣政策所致,還是銀行體系變化等非個人力量所致——與國民收入和價格的變化的關係。本書的主要目標是探究近一個世紀以來貨幣力量對美國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伯南克(Ben Bernanke),美聯儲主席
本書將難以計數的事件巧妙地融合在貨幣制度、法規、政策、人物和政治的歷史演進中,敍述引人入勝,並以清晰的寫作手法躍然紙上……本書將成為貨幣研究領域少有的名留青史的著作之一。
——詹姆斯·託賓(James Tobin),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美國貨幣史》是一個著名的、長期的歷史性和經濟性學識的成功。弗裏德曼和施瓦茨運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把90多年的繁雜的、多變的經濟史組織成一幅條理清晰的畫面,在這裏,主要的事件因為其原因已被確認而變得很容易理解。這幅畫面與我們的直覺是一致的: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大蕭條是一次本不應當發生的事件,它是一場可以避免的災難。
——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E. Lucas),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這部著作必將為經濟學家們所推崇。本書註定從一開始就成為經典,而不是逐步被認可的經典。這部鴻篇鉅製耗費了巨大的工作量,作者們傾盡全力地描寫一個世紀以來的美國貨幣史,並且沒有被他們所考察的煩瑣的細節所迷惑。全書充滿了原創性和學術性,並有其他很多使之成為“經典”的因素。所有這些都將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阿蘭·梅爾策(Allan H. Meltzer),著名經濟學家
對於上世紀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大蕭條,從貨幣理論上分析得最為透徹的經典著作應首推弗裏德曼和施瓦茨的《美國貨幣史》。因此,在這次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海嘯”發生之時,讀者可以從這本書的分析脈絡中找到指導當前美聯儲全球央行應對之策理論的蛛絲馬跡,就毫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林毅夫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

美國貨幣史作者簡介

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貨幣主義理論創立者,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1915—),美國經濟史學家,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高級研究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