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國科學院院報

鎖定
《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於1914年創立,是與《Nature》、《Science》、《Cell》齊名的,世界上被引最多的綜合性、跨學科連續出版物之一。PNAS主要刊載世界尖端的研究報告、學術評論、學科回顧及前瞻、觀點展示、學術論文以及美國科學院學術動態報道等,所涵蓋學科領域主要為生命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1] 
中文名
美國科學院院報
外文名
PNAS
語    種
英文
類    別
綜合性科技期刊
主辦單位
美國科學院
國際刊號
0027-8424

美國科學院院報辦刊成果

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ISSN:0027-8424。它作為一種權威綜合性科技期刊,是為大家所熟知的。

美國科學院院報學科領域

生命科學包括:生物物理學免疫學計算生物學、醫學、應用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神經系統科學、細胞生物學藥理學發育生物學、生理學、生態學、植物生物學、環境科學、人口生物學、進化學、心理學、遺傳學、可持續性科學,等;
自然科學包括:應用數學、地質學、應用物理學、地球物理學、天文學、數學、化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工程學,等;
社會科學包括:人類學、經濟學、環境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科學、可持續性科學,等。 [1] 

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收錄

PNAS收錄的文獻涵蓋生物、物理和社會科學,2008年的影響因子為9.38,2009年影響因子為9.432。在SCI綜合科學類排名第三位,因而已成為全球科研人員不可缺少的科研資料。

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的投稿

PNAS的稿源有三類(TrackI,II,III)。細心的讀者會發現PNAS文章在作者通訊地址的下方都會有一行以“Communicatedby...”、“Editedby...”或“Contributedby...”字樣開頭的文字。這是區分三類稿件的最直接方式。 其中“CommunicatedbyXXX”屬於第一類稿件(TrackI),這類文章通常是由作者交與一個美國科學院院士(含外籍院士)交流,然後該院士再向PNAS推薦發表,這個XXX就是院士的大名。在推薦之前,該院士需要請兩位論文相關研究領域內的專家進行審稿,並像所有的編輯部編輯一樣處理審稿人與作者之間的聯繫,包括將審稿意見反饋給作者和將作者的回覆、辯駁以及修改稿再返回給審稿人。按PNAS規定是不能將審稿人的身份透漏給作者的,但我們知道這通常是很難做到的。審稿結束之後院士必須將通過的稿件以及所有審稿人與作者之間聯繫的記錄一起作為推薦材料交到編輯部,最終接收與否由編輯部決定。相比較與Nature、Science,國內還是有不少好的研究結果會發在PNAS上的,其中大都是生物類的文章,談家楨老先生作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就曾經推薦過不少國內的文章。此類文章每位院士每年最多隻能推薦2篇。
第二種途徑是大家所熟知的自由投稿方式,但與其它雜誌還是略有不同的。投稿時作者需要推薦3個編委,3個NAS院士和5個審稿人。雜誌社收到稿件後,先由編委閲讀並定性稿件是否屬於前10%文章,這一關大約會有2/3的文章直接不送審而被拒掉。然後編輯部會給挑剩下的1/3文章指定一個NAS院士作為member-editor,這個院士也有決定文章是否值得送審的權利,通過之後就會找審稿人評審。接下來程序跟其它大多數雜誌雷同,這一關會再拒掉一半,剩下的1/2,也就是整個TrackII途徑稿件的1/6會被幸運錄用。這個院士editor是何許人只有等到文章被接收並發表才會為作者所知曉。據PNAS網站説該類投稿佔所有稿件的80%左右,但錄用卻只佔40%。 第三類稿源屬院士自己署名的文章(Contributedby)。此類稿件與TrackI的不同之處在於院士直接作為作者之一邀請2位審稿人給與評審意見並作修改,最後所有記錄一併交於編委,並由編輯部決定錄用與否。每位院士此類文章不得超過4篇/年。

美國科學院院報投稿策略

從上面的介紹看來PNAS沿用了早期學術論文發表的一些策略,即一些大牛尤其是諾獎獲得者享有發表文章的優先權,不僅如此,其擁有的學術權威和聲望也可以讓其推薦的文章分量加重,從而獲得發表的機會。以這些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學識和眼力,他們投稿或推薦的文章應該算是上乘之作。但也不盡然。 一些學術界前輩的學術成就確實讓人高山仰止,我們不盲目反對權威,但歷史告訴我們絕對權威的存在不是什麼好事。依我閲讀文獻的經歷,PNAS文章看的多了,反而對PNAS越來越不感冒了,因為我發現我的研究領域內發表在該刊上的很多院士的文章往往並不特別突出,至少在我看來並沒有給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覺,有些甚至是濫竽充數。説到這一點,我想跟PNAS這種特殊的稿件處理策略或許不無聯繫。院士可以通過TrackI和II投稿和處理審稿,這之間難免會出現貓膩。雖然PNAS對此兩種途徑審稿人的選擇有要求,但不難想象院士們自己找審稿人還會給自己惹麻煩嗎?熟人是必須的,熟人不添麻煩也是必須的,除了來點’a’改成’an’式的小意見,自然是溢美之詞,盡數奉上,嗯嗯哈哈,一團和氣。這樣一來文章自然達不到水平,與TrakcII文章相去甚遠了。情況大體就是這麼個情況。 大多數院士會選擇用滿自己的4次投稿機會和2次推薦機會,這些文章是不是都被接收了呢?用上面提到的幾個數據做個簡單的計算吧:PNAS每期文章數大約在80-100篇,以100篇記,TrackII接收文章數應該是40篇左右,接受率為1/6,那麼投稿數是240,這個數佔總投稿數的80%,那麼總投稿數為300,TrackI和III投稿數和為60篇(20%),這正好是文章總數與TrackII接收數的差值,也就是説院士們的文章100%悉數被接收,即使被拒也是六十分之一二。100%有時候就是絕對的代名詞,美國人眼裏院士的地位和絕對權威可見一斑。有人開玩笑説PNAS是PassedoverbyNatureAndScience或PapersNotAcceptedinScience,不知道是贊還是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