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羆説

鎖定
《羆説》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寓言性作品。這篇文章寫一個獵人企圖用竹管吹奏出鹿鳴的聲音來誘殺鹿,結果反而招來其他猛獸,最終被羆所食。文章諷刺了那些沒有真正本領卻只憑僥倖混日子的人,並直接影射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文含義深刻,為警世佳作,且生動的故事與嚴肅的立論兩相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作品名稱
羆説
作    者
柳宗元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柳河東集
文學體裁
散文

羆説作品原文

羆説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羆。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獵者,能吹竹為百獸之音。寂寂持弓矢罌火,而即之山。為鹿鳴以感其類,伺其至,發火而射之。貙聞其鹿也,趨而至。其人恐,因為虎而駭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羆,虎亦亡去。羆聞而求其類,至則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1] 

羆説註釋譯文

羆説詞句註釋

⑴羆(pí):棕熊,亦稱“馬熊”“人熊”。哺乳動物,體大,肩部隆起,能爬樹、游水。
⑵貙(chū):獸名,像狐狸而形體較大。
⑶被(pī)發:披散毛髮。被,同“披”。
⑷絕:極,非常,特別。害:傷害。
⑸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帶,春秋戰國時期其地屬楚國。
⑹吹竹:吹小竹管。為:模仿。
⑺寂寂:清靜無聲。一作“昔雲”。罌(yīng)火:裝在瓦罐中的燈火。罌,一種小口大肚的罐子。
⑻感:召喚,引誘。
⑼伺:等候 。
⑽趨:快步行走。
⑾因:於是。為:模仿。
⑿亡:逃跑。
⒀而:表承接。
⒁捽(zuó):揪住。搏:搏擊, 抓、撲。挽:拿來。食:吃。
⒂善內:改善內部。恃(shì):依仗,依靠。 [1]  [2]  [3] 

羆説白話譯文

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虎又害怕羆。羆的樣子為頭上披着長髮,好像人一樣站着,非常有力氣而且害處非常大。
楚國的南部有個打獵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種野獸的叫聲。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裝火的瓶子和火種來到山上。模仿鹿的叫聲來引誘鹿出來,等到鹿一出來,就用火種向它射去。貙聽到了鹿的叫聲,快速地跑過來了,獵人見到貙很害怕,於是就模仿虎的叫聲來嚇唬它。貙被嚇跑了,虎聽到了同類的叫聲又趕來了,獵人更加驚恐,就又吹出羆的叫聲來,虎又被嚇跑了。這時,羆聽到了聲音就出來尋找同類,找到的卻是人,羆就揪住獵人,把他撕成碎塊吃掉了。
現在那些沒有真正的本領,卻專門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沒有一個不成為羆的食物的。 [2] 

羆説創作背景

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出現藩鎮割據局面,藩鎮強大,威脅國家統一,朝廷無力討平,只能採用“以藩制藩”的策略,利用藩鎮之間的矛盾讓他們互相攻伐,結果獲勝的藩鎮更加強大,對國家造成更大的威脅。唐代中央政府屢圖削弱藩鎮,收效甚微。這篇文章作於柳宗元貶官永州時期,就是針對這個社會局面而創作的寓言性雜文。 [1] 

羆説作品鑑賞

羆説整體賞析

這是一篇借物託諷的文言文。這則故事説的是:一個人沒有過硬的本領,卻懷着僥倖的心理,依靠華而不實的手段,是不能獲得成功的,甚至會導致滅頂之災。
寓言的基本特徵是把動植物人格化,此篇亦然。文中出現了形象,有鹿、貙、虎、羆,作者一上來就揭示了它們之間的物物相剋的關係:“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羆。”三句總領,以此為基礎,構築出生動有趣的情節。四者之中,羆是獵人的主要敵人,故作者對其外形及習性作了具體的描繪:“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因物肖形,又預伏下文。
獵人是全文的主角,作者對其專長亦有交代:“能吹竹為百獸之音。”戲劇性的情節及由此而生髮、展開。獵人吹竹為鹿鳴,本意是獵鹿,但願望與結果相反,先引來貙,吹作虎吼以驚貙,又引來了虎;作羆叫又引來的羆,弄巧成拙,獵人招致了粉身碎骨的悲慘下場:被兇惡的羆“捽搏挽裂而食之”。
獵人的錯誤,在於只從良好的願望出發,而沒有防備吹竹可能引出的壞結果。正是在願望與結果相背離這一點上,作者在文末加以點醒:“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這裏的“羆”是一種象徵,喻指最兇惡的敵人。
全文寓意很深刻,它有力地諷刺了社會上那些不學無術、缺少真本領的人。這種人雖然能依靠欺騙手段矇混一時,但在緊要關頭,難免原形畢露,以致害了自己。
聯繫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這篇寓言也暗示着對腐朽無能的封建統治者的諷刺。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勢力日趨膨脹,朝廷為了牽制那些跋扈的強藩,就有意識地扶植另一些節度使,企圖以藩制藩。結果是甲藩未平,乙藩更強,對中央的威脅更為嚴重。
柳宗元不贊成“以藩制藩”論,此文末句“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的告誡,道出此文的寓意,譏諷唐統治者不修內政、依賴外力的各種政策的弊害,隱喻朝廷如不加強中央集權的實力,而採取“以藩制藩”的錯誤做法,必將招致像文中獵人一樣的覆滅命運。
這篇寓言是對當時重大的政治問題的諷喻,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可視為政論性寓言。而故事之生動與立論之嚴肅巧妙結合,寓言其表,論説其裏,則是其主要特點。 [1] 

羆説名家點評

明·陸夢龍:“妙喻文,層累而不俳。”(《柳子厚集選》卷三) [3] 
清·何焯:“總領三句,甚健。”(《義門讀書記》卷三五) [3] 

羆説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省運城縣解州鎮),世稱柳河東。貞元進士,授校書郎,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裏行。因參與王叔文集團,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散文峭拔矯健,説理透徹。山水遊記多有寄託,尤為有名。寓言筆鋒犀利,詩風清峭幽遠。有《河東先生集》。 [4] 
參考資料
  • 1.    陳振鵬 章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1044-1045
  • 2.    王松齡 楊立揚.柳宗元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87-189
  • 3.    尹佔華解讀.柳宗元集(節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113-114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