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傑·布蘭福德

鎖定
羅傑·布蘭福德(Roger D Blandford),美國科學家。 [1]  他 於 1949 年出生於英國林肯郡格蘭瑟姆,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 Luke Blossom 教授,以及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與天體物理學教授。他分別於1970年和1974年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理論物理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他是馬格達林學院的查爾斯金斯利再見研究員(1972-1973)和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研究員(1973-1976)。之後加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先後擔任助理教授(1976-1979)、教授(1979-1989)和Richard Chace Tolman理論天體物理學教授(1989-2004)。他曾任 Kavli 粒子天體物理與宇宙學研究所 (KIPAC) 的 Pehong 和 Adele Chen 所長(2003-2013 年)和美國斯坦福大學粒子天體物理學與宇宙學教授(2003-2005 年)。他還是 SLAC 國家加速器實驗室 PPA 理事會 KIPAC 部門負責人(2005-2013 年)。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和倫敦皇家學會院士。 [2] 
中文名
羅傑·布蘭福德
外文名
Roger D Blandford
出生年份
1949年
所屬國家
美國
職    稱
天體物理學教授

羅傑·布蘭福德個人經歷

2020 年邵逸夫天文學獎授予美國斯坦福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 Luke Blossom 教授、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與天體物理學教授 Roger D Blandford,以表彰他對理論天體物理學的基礎性貢獻,特別是在對活動星系核、相對論性噴流的形成和準直、黑洞的能量提取機制、衝擊中粒子的加速及其相關輻射機制的基本理解。
Roger D. Blandford 是他那一代最傑出的全能理論天體物理學家之一,在許多天體物理問題上做出了基礎性貢獻,包括對活動星系核的基本認識、相對論噴流的形成和準直、黑色能量提取機制。空穴和粒子在衝擊中的加速及其相關的輻射機制。他在這個極其廣泛的問題範圍內的工作可以説使他成為罕見的“萬能”科學家之一。此外,他一直是引力透鏡建模和解釋的領導者之一,併為費米航天器伽馬射線數據的解釋和引力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Blandford 撰寫併合着了一些經典論文,確定了 AGN 所涉及的關鍵過程,這些過程是由吸積大質量黑洞驅動的。這些相同的過程也與伽馬射線爆發和恆星質量黑洞有關。他和他的合作者提出了關於相對論性噴流壯觀的多尺度加速和準直的關鍵思想,涉及複雜的流體動力學和電動力學過程。他最有見地的貢獻之一是認識到磁矩可以從旋轉的(克爾)黑洞中提取能量,從而有效地驅動噴流。這篇關於從大質量黑洞周圍吸積盤產生快風的論文與其他論文一起,近年來變得比最初撰寫時更具相關性並被廣泛引用。這是因為高分辨率無線電和紅外干涉觀測才剛剛開始直接探測和揭示大質量黑洞周圍最內部的吸積和噴射形成區,布蘭福德在他有先見之明的理論工作中對此進行了分析。圓盤風也與原恆星的外流有關。
同樣受到越來越多關注的是布蘭福德關於雙黑洞命運的研究,雙黑洞是星系合併的結果。他還是“混響技術”的共同發明者,該技術利用線和連續譜發射的時間變化來探索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附近氣體的空間結構,這是許多觀察者使用的標準技術。Blandford 對該主題的貢獻始於分析工作,但在最近的論文中,他和他的合作者利用越來越複雜的數值技術來真實地捕捉旋轉和吸積黑洞的強引力環境中的複雜物理學。除了他的研究之外,羅傑·布蘭福德 (Roger Blandford) 還因不懈地參與社區服務而著稱,最終領導了 2010 年美國天體物理學十年調查。

羅傑·布蘭福德邵逸夫天文學獎

布蘭福德對理論天體物理學的許多深遠貢獻以及他持續的獨創性和高聳的存在使他成為 2020 年邵逸夫天文學獎的當之無愧的獲得者。天文學是授予邵逸夫獎的三個類別之一,另外兩個是生命科學與醫學和數學科學。雖然 IAU 自然而然地與天文學分支合作,但該組織要祝賀在所有三個領域都得到認可的科學家。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的聯合獲獎者是 Gero Miesenböck、Peter Hegemann 和 Georg Nagel,他們在光遺傳學的發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已經徹底改變了神經科學。數學科學獎的獲得者是亞歷山大·貝林森 (Alexander Beilinson) 和大衞·卡茲丹 (David Kazhdan),他們對錶示論以及許多其他數學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深遠的貢獻。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