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縱(拼音:zò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糸為形,從(從)為聲。“縱”本義指鬆緩、放開,引申指放走,還引申為不加約束,放任。由放開又引申為向前或向上猛然躍起。“縱”還表示讓步、假設,即縱使、即使。 [14] 
中文名
拼    音
zòng,zǒ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XWWY [1] 
倉    頡
VMOO [1] 
鄭    碼
ZOOD [1] 
筆    順
撇折、撇折、提、撇、點、撇、捺(編號:5513434)
字    級
一級(編號:0936) [2] 
平水韻
去聲二宋,上聲二董,上平二冬 [3] 
總筆畫
7(部首3,部首外4)
四角碼
2810₀
統一碼
7EB5 [1] 
注音字母
ㄗㄨㄥˋ,ㄗㄨㄥˇ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異體字
縦、𥾺、𦂵、𦄚、𦆬、𥾞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縱”的繁體寫作“縱”,左部的“”是它的形旁,表示與絲繩有關;右部的“從”即“從”的繁體字,作聲旁指示讀音。從”簡化為“從”,“縱”據此簡化為“縱”。
《説文·糸部》曰:“縱,緩也。一曰舍也。”從裏收為緊,往外放為縱。《説文·臤部》曰:“緊,纏絲急也。”即纏緊。此曰“縱,緩也”,即外放、松的意思,放的結果造成鬆弛的狀態,所以“縱”與“緊”樣,有動詞、形容詞二義。曹植《名都篇》:“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縱”作動詞,指鬆開拉緊的弓弦。《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縱”作形容詞,指縱緩不收,鬆弛。“一曰舍也”,舍讀shě,即放開的意思,把原本收縛的東西放開,此為引申義。如縱虎歸山、欲擒故縱。三國時,諸葛亮南征孟獲,曾七擒七縱,即七次擒住孟獲,又七次放走他。
“縱”與“收”是反義詞,其引申過程也是一致的。拘捕為“收”。如收押、收監;釋外為“縱”,如《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劉備不可縱。”往裏、往回為“收”,如收復、收兵;往外、往前、往上為“縱”,如《漢書·李廣傳附李陵》:“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止。”《論衡·道虛》:“若士者舉臂而縱身,遂入雲中。”此與“聳”音義通,如聳肩。聚為“收”,如收集、收藏;散為“縱”,如《韓非子·八奸》:“縱禁財,發墳倉。”約束、控制為“收”,如收斂、收心;放肆、恣意為“縱”,如《尚書·太甲中》:“欲敗度,縱敗禮。”
“縱”又有不拘於某一方面、廣泛的意思,如縱論天下大事、縱覽羣書,《禮記·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遊侍,縱言至於禮。” [1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òng
動詞
釋放;放走
loose;
let off;
let slip
《漢書·高帝紀上》:“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亭,止飲,夜皆解縱所送徒。”
唐·韓愈《秋懷詩》之六:“有如乘風船,一縱不可纜。”
唐·韓愈《平淮西碑》:“凡蔡卒三萬五千,其不樂為兵,願歸為農者十九,悉縱之。”
欲擒故縱;縱虎歸山;稍縱即逝
放任;不約束
indulge
《尚書·酒誥》:“誕惟厥縱淫泆於非彝。”
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張天翼《包氏父子》四:“他縱了他兒子——讓他變得這麼暴躁。”
縱容;縱火;放縱;縱情
全身猛力向上或向前(跳)
漢·王充《論衡·道虛》:“若士者舉臂而縱身,遂入雲中。”
《兒女英雄傳》第十回:“自己重新把門關好,然後他才就地託的一縱,縱上房去,從房外頭跳將下來。”
丁玲《松子》:“於是他輕輕一跳,便縱在坪上。”
〈方言〉起皺紋
《水滸全傳》第十四回:“吳用尋思了半晌,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老舍《駱駝祥子》九:“鼻子縱起些紋縷,摺疊着些不屑與急切。”
連詞
表示讓步,相當於“縱然”;“即使”
even though;
even if
《詩經·鄭風·子衿》:“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唐·杜甫《兵車行》:“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丁玲《母親》一:“做着長姊的她,縱不看弟媳也應該看在那嬰兒的面上,對這家做得彷彿關心點似的才象樣。”
形容詞
地理上南北方向的(與“橫”相對)
漢·東方朔《七諫·沉江》:“不開寤而難道兮,不別橫之與縱。” 王逸注:“緯曰橫,經曰縱。”
從前到後的(與“橫”相對)
縱深
跟物體長的一邊平行的
longitudinal;
lengthwise
漢·王充《論衡·祀義》:“其製衣也,廣縱不過一尺若五六寸。”
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三:“曲阜人掘地得銅器,高寸九分。八觚,觚各闊三分,頂縱七分,橫五分。”
縱波;縱剖面
廣泛地;任意地
extensively
唐·王昌齡《留別岑參兄弟》詩:“便以風雪暮,還為縱飲留。”
明·馮夢龍《智囊補·兵智·廚人濮寺》:“賊兵忽見一大牌,書寧王已擒,我軍毋得縱殺,一時驚擾,遂大潰。”
楊朔《木棉花》:“空襲剛過,我便爬上越秀山的中山紀念塔,縱眺着煙瘴漠漠的整個廣州市。”
名詞
指軍隊編制上的縱隊,相當於軍
zōng
名詞
通“蹤”。蹤跡
秋胡變文》:“鳥道不道(通),人縱(蹤)寂絶。”
《漢書·蕭何傳》:“夫獵,追殺獸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百一十五首》之六十一:“軒後孤虛縱莫尋。”
zǒng
動詞
通“總”。掌握;統率
《管子·兵法》:“定一至,行二要,縱三權。” 郭沫若等集校:“此‘縱’亦應讀為‘總’。”
-
【縱縱】1.急遽的樣子。2.眾多的樣子
sǒng
-
【縱臾】也作“慫恿”。鼓動別人幹壞事
《漢書·衡山王傳》:“日夜縱臾王謀反事。”顏師古注:“如淳日:‘臾讀曰勇。縱臾,猶言勉強也。’師古曰:‘縱音子勇反。縱臾謂奬勸也。’”
(參考資料:《古代漢語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4]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足用切(zòng)
緩也。一曰舍也。從糸從聲。 [8] 

説文解字注

“緩也,一曰捨也”注:各本作“舍也”,由俗以舍、捨通用也,今正。捨者,釋也。
“從糸,從聲”注:足用切,九部。後人以為從衡字者,非也。 [9] 

廣韻

即容切,平鍾精 ‖ 從聲東部
縱,縱橫也。即容切。又子用切。九。
子用切,去用精 ‖ 從聲東部
縱,放縱。《説文》:“緩也。一曰舎也。”子用切。又子容切。二。 [10]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 縱;部外筆畫:11
古文:𥾞
(zòng)《廣韻》子用切。《集韻》《韻會》《正韻》足用切,並蹤去聲。《説文》:緩也。一曰舍也。《博雅》:置也。《玉篇》:恣也,放也。《書·太甲》:縱敗禮。《詩·大雅》:無縱詭隨。
又《詩·鄭風》:抑縱送忌。註:發矢曰縱。
又《禮·仲尼燕居》:縱言至於禮。註:縱言,汎説事。
又《左傳·襄二十六年》:敢有二心乎。縱有,共其內,莫共其外。
又《爾雅·釋詁》:縱,亂也。
又省作從。《論語》:從之純如也。《前漢·王吉傳》:放從自若。
(zǒng)又《集韻》《韻會》祖動切。《正韻》作孔切,並音總。《禮·檀弓》:喪事欲其縱縱爾。註:讀如總領之總。急遽趨事貌。
(zǒng)又《集韻》足勇切,音䙕。慫或作縱。《前漢·衡山王傳》:日夜縱臾。註:師古曰:縱臾,謂獎勸也。
(zōng)又《廣韻》即容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容切,並音蹤。《廣韻》:縱橫也。《韻會》:或作從。《詩·齊風》:衡從其畝。《類篇》:東西曰衡,南北曰從。賈誼《過秦論》:合從締交。註:從,與縱同。
又與蹤通。《前漢·蕭何傳》: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註:師古曰:讀者乃為蹤蹟之蹤,非也。○按《隸釋·袁良碑》:往者王尊發縱於平陽。《楊著碑》追縱,《魯參魯峻碑》比縱豹産,皆以縱為蹤,師古之説非是。
(cóng)又《集韻》徂聰切,音叢。髻高大貌。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7EB5;下:U+7E31) 字形對比(上:U+7EB5;下:U+7E31)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從”,左“人”末筆捺改點。
【寫法】“糹”窄“從”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從”略低。“糹”,第一㇜(撇折)的橫段寫在橫中線上側。“從”,首筆撇從豎中線起筆,撇尖伸向“糹”下;第二筆點從田字格中心下側起筆;第三筆微長於第一撇,與它平行;末筆捺從撇與橫中線相交點起筆。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縱(縱)
縱(縱)
平聲
上平三鍾
合口呼
全清
即容切
tsjuoŋ
縱(縱)
去聲
三用
合口呼
全清
子用切
tsjuoŋ
集韻
平聲
合口呼
全清
祖聦切
tsuŋ
平聲
合口呼
全清
將容切
tsioŋ
上聲
合口呼
全清
祖動切
tsuŋ
上聲
合口呼
全清
足勇切
tsioŋ
去聲
合口呼
全清
足用切
tsioŋ
禮部韻略

平聲




將容切


去聲




足用切

增韻

平聲




將容切


上聲




作孔切


去聲




足用切

中原音韻
蹤(蹤)

陰平
東鍾
撮口呼

全清

tsiuŋ
縱(縱)

去聲
東鍾
撮口呼

全清

tsi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鍾




齎松切


去聲
東鍾




齎送切

洪武正韻
縱(縱)

平聲
一東


全清
將容切
tsyuŋ

上聲
一董


全清
作孔切
tsuŋ

去聲
一送


全清
足用切
tsyuŋ
切韻
平聲
合口呼
全清
即容切/子用切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六東董凍篤
縱(縱)
陰去
第六東董凍篤
(參考資料:漢典 [7]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ts
ǐwɔ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ts
ju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s
jew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s
jung
西漢



東漢





jung


ju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鍾江

jo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ts
ǐwo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ts
juo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ts
iuo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ts
jwo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ts
ǐuŋ
(參考資料:漢典 [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s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suŋ
21
去聲
縱橫;“放縱”文讀
tɕiuŋ
21
去聲
“放縱”白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suo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oŋ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oŋ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əŋ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o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su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so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ɕyɔ
42
陰去

tsoŋ
44
陰平
“縱橫”舊讀
湘語
長沙
tsə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san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suŋ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tsiuŋ
44
陰平
縱橫
tsiuŋ
31
上聲
放縱
粵語
廣州
tʃʊŋ
53/55
陰平
縱橫
tʃʊŋ
33
陰去
放縱
粵語
陽江
tʃʊŋ
33
陰平

tʃʊŋ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ʰiɔŋ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oŋ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uŋ
44
陰平
縱橫
tsøyŋ
213
陰去
放縱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œyŋ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7]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8-20]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9-25]
  • 3.    平水韻 二宋 縱  .搜韻[引用日期2023-12-08]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674-3675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745
  • 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修訂.古代漢語詞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03:1978
  • 7.    縱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12-20]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46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140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7,345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98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70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64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677-67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