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雅·緜蠻

鎖定
《小雅·緜蠻》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描寫飽受行役之苦的人,渴望有人助他一臂之力的詩歌。全詩三章,每章八句,三章意思極為相近,但反覆吟詠,給人一種強烈的緊迫感,生動地刻畫了行役之人的心中渴望,準確地傳遞出行役者的愁苦心緒。此詩節奏舒緩,堪稱頗具音樂特質的聲樂作品。每章前半部分組成完整的敍事結構,情緒低沉,猶如主歌部分;每章後半部分形式相同,節奏輕快,情緒高昂,重章疊唱,猶如副歌部分。
作品名稱
小雅·緜蠻
作品別名
緜蠻
綿蠻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四言詩

小雅·緜蠻作品原文

小雅·緜蠻
緜蠻黃鳥,止於丘阿。道之雲遠,我勞如何。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後車,謂之載之
綿蠻黃鳥,止於丘隅。豈敢憚行,畏不能趨。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後車,謂之載之。
綿蠻黃鳥,止於丘側。豈敢憚行,畏不能極。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後車,謂之載之。 [1] 

小雅·緜蠻註釋譯文

小雅·緜蠻詞句註釋

⑴小雅:《詩經》中“雅”部分,分為大雅、小雅,合稱“二雅”。雅,雅樂,即正調,指當時西周都城鎬京地區的詩歌樂調。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緜(mián)蠻:文采繁密的樣子。一説鳥叫聲。緜,同“綿”。
⑵黃鳥:黃雀。
⑶丘阿(ē):山丘曲折處。
⑷雲:語中助詞,無實義。
⑸勞:勞苦,疲勞。
⑹後車:諸侯出行時的從車,又叫副車。
⑺謂之載之:命副車的駕車者載行役者而行。謂,告訴,此有下令之意。
⑻丘隅(yú):丘之一角。
⑼憚(dàn)行:怕行路。
⑽趨:疾行,快走。
⑾丘側:丘陵之旁,指山丘的旁坡。
⑿極:猶“至”,指到達終點。 [2]  [3]  [4]  [5]  [6] 

小雅·緜蠻白話譯文

那隻美麗小黃雀,停在彎彎山坡上。路途實在太遙遠,跋涉勞苦累得慌。給他水喝給飯吃,循循誘導明道理。讓那副車稍停留,叫他坐上別心急。
那隻美麗小黃雀,停在山坡那一角。哪敢害怕走遠路,只怕不能快快跑。給他水喝給飯吃,循循誘導明道理。讓那副車稍停留,叫他坐上別心急。
那隻美麗小黃雀,停在山坡那一邊。哪敢害怕走遠路,只怕終點到達難。給他水喝給飯吃,循循誘導明道理。讓那副車稍停留,叫他坐上別心急。 [2]  [3] 

小雅·緜蠻創作背景

周代一位行役之人,苦於長途跋涉,又困於飢渴,在十分無奈的時候,遇上了一位好心的貴族,把他載在副車上,並給他吃喝,還安慰他,開導他,他很感動,作此詩以表達感激之情。《毛詩序》曰:“《緜蠻》,微臣刺亂也。大臣不用仁心,遺忘微賤,不肯飲食教載之,故作是詩也。” [2]  [3]  [4]  [5] 

小雅·緜蠻作品鑑賞

小雅·緜蠻整體賞析

《小雅·緜蠻》是一首寫行役的詩。從起興的手法、復沓詠歎的形式上看,此詩頗似民間歌謠,故清人龔橙在其《詩本誼》中把它劃入風類。其所次於雅詩之列者,詩教之意也。所以《毛詩序》所言,從社會功用言之,不為誤也。然細察詩原文,《毛詩序》所言與詩文略有扞格。陳子展謂“全詩三章只是一個意思,反覆詠歎。先自言其勞困之事,鳥猶得其所止,我行之艱,至於畏不能極,何以人而不如鳥乎?後託為在上者之言,實為幻想,徒自道其願望。飲之食之,望其周恤也;教之誨之,望其指示也;謂之載之,望其提攜也”(《詩經直解》)。
全詩共分三章。每章八句,又分為明顯的兩個部分。前面四句以羽毛細密的小黃雀隨意止息,自由自在地停在“丘阿、丘隅、丘側”反興作為行役者的詩人在長途跋涉,身疲力乏,不能快走的時候,為了不誤行期仍要艱難行進的事實。第二、三兩章兩用“畏”字,表現出主人公心情沉重卻力不從心的尷尬甚至有點狼狽的處境。
每章的後四句為另一部分。行役者在極端困頓的情況下,當然希望能有人周恤他,指示他,提攜他,然而眼前是一片空白,所能見者,唯緜蠻黃鳥而已。以此觀之,《毛詩序》所言“刺”實在是有文本作支撐的。心存渴望而不得見,就難免產生幻覺或曰希望,這是每章後一部分所由起。陷入困境的行役者耳邊突然響起一個遙遠的聲音:“讓他免於飢渴之苦、奔走之累和精神崩潰吧。給他吃給他喝,給他教誨給他車坐。”這是賢大夫的聲音。本來大夫該體恤下情,有憐憫之心,可身當亂世的微臣是無緣見到這樣的賢大夫了。三章後半部分完全相同,反覆詠歎中更顯不得體恤的行役者無限悽苦之情。
整體上説,這是一首頗具音樂特質的聲樂作品,詩每章的前半部分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敍事結構,節奏舒緩,情緒低沉甚至顯得有點壓抑,準確地傳遞出行役者的愁苦心緒。而每章的後半部分,形式相同,節奏明顯地變得輕快起來,情緒也顯得十分高昂,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氣氛。這後半部分可視作這部聲樂作品的副歌部分,它使作品主題得到進一步昇華。
每章後四句雖是副歌,卻是此詩的核心所在。如果説每章前四句的情緒有些低沉,那麼副歌卻迥然不同,它峯迴路轉,別開生面,以一種高屋建瓴的氣勢,從低沉的氣氛中振拔出來,最終確立了全詩堅強、奮進的基調。詩人出於對征夫艱難困苦的深切同情,也出於對行役之事的責任感,在詩作中熱忱希望對他們有所幫助,進行了感動人心的鼓勵和勸勉。詩人知道,征夫之所以感傷,一方面是意志不夠堅強,同時也因為條件十分艱苦,體力不支。因此,詩中先是動之以情,即“飲之食之”,給他們吃飽喝足,得到感情上的慰撫和體力上的逐漸恢復。然後是曉之以理,即“教之誨之”,勸他們不要泄氣,不要憂傷,而要堅韌頑強,一步一步地走完那遙遠的征程。最後是助之所需,即“命彼後車,謂之載之”,在天色已晚,前路正遙的時候,不妨暫時用車子帶他們一程,以便早點到達歇息之地。副歌在這裏所起的作用是勸勉、説理,然而卻不是空洞的説教,而是把教育寓於熱情關懷的實際行動中,寫得婉轉曲折,使詩人的古道熱腸,情見乎辭,深深地感動着征夫的心靈,也激勵着後之來者。沈德潛在《説詩晬語》中説:“議論須帶情韻以行,勿近傖父面目耳。”此詩正是深具情韻之致,使情和理水乳交融,讀來一點也不乏味,而是充滿着盎然詩意。 [3]  [4] 

小雅·緜蠻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比也。此微賤勞苦而思有所託者,為鳥言以自比也。蓋曰:綿蠻之黃鳥自言,止於丘阿而不能前,蓋道遠而勞苦甚矣。當是時也,有能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又命後車以載之乎?” [1]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6
  • 2.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566-568
  • 3.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507-509
  • 4.    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659-662
  • 5.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384-386
  • 6.    周明初等 註釋.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