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線獅

鎖定
線獅是福建省寧德市的地方傳統獅舞。石橋頭村的線獅九獅圖起源於農曆正月十五鬧元宵節日的喜慶活動,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了。起初是竹獅,由單獅而至三獅、五獅、七獅,最後發展為九獅,“九”取“長久”與豐足的吉祥之意。石橋頭村的村民也一直努力改良着九獅圖,“我把永康的五金元素加入了獅架的框架中,讓人一看就能想到永康。” 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
獅子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是力量與意志的象徵,因而經過挖掘提煉的九獅圖,在原有雄健強勁的基礎上,更增添了一股富有東方特色的神秘色彩。
2014年11月11日,線獅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中文名
線獅
歷史淵源
看過派溪燈,賽過嬉紹興
申報地區
浙江省諸暨市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遺產編號
Ⅵ-6
出    處
農曆正月十五鬧元宵節日的喜慶活動
流傳地區
福建寧德霍童鎮

線獅歷史淵源

(2圖片)線獅九獅圖 (2圖片)線獅九獅圖 [1]
永康及周邊市縣的民眾以村為單位組成“羅漢班”,按排定的日期到方巖表演,高潮時,一天有四五十丈“打羅漢”隊伍上方巖拜胡公,各村各顯絕技,異彩紛呈,蔚為壯觀。有的打拳舞棍,演練十八般武藝;有的吹拉彈唱,載歌載舞。表演項目有十八蝴蝶、九獅圖、十字蓮花、啞胡瘋、三十六計、九串珠、腰鼓等等。這是相沿成習的民俗娛樂健身活動,是農民自己的盛大節日。其中不少優秀傳統節目如十八蝴蝶、九獅圖已走出方巖,走出國門,成為世界級的傳統藝術瑰寶。
“九獅圖”是永康市傳統舞蹈獅子舞中的一種,它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民間性、地域性等藝術特色,並具有很高的藝術品位與深遠的藝術影響。因此,對“九獅圖”的傳承與發展,便具有繼承發展傳統的民間文化的重要戰略意義。 [2] 
(3圖片)線獅九獅圖 (3圖片)線獅九獅圖 [3]
永康老古話有云:“看過派溪燈,賽過嬉紹興。”正月十四這一天,永康方巖鎮聯合9個村,其中有派溪的花燈、先盤的九獅圖、文樓村298橋板凳龍,浩浩蕩蕩,在後塘弄鬧元宵。
石橋頭村線獅九獅圖百年聞名,飲譽中外,被譽為"東方一絕"九獅溝位於永康北部唐先石橋頭村,沿永東二線距市區十八公里,景區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風光旖旎。
線獅九獅圖,又稱九獅舞。是即墨民間藝人於1924年創作編排的,第二年的元宵節期間首次於即墨城演出,深受羣眾歡迎。此後,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節目保留。
線獅 線獅
九獅圖的表演陣容由12人和9只獅子道具組成,其中4人手執2只"母獅",7人各執1只"子獅",另1人手執繡球,引誘獅子起舞。羣獅舞動時,配以歡快激越的鑼鼓聲伴奏,7只"子獅"環繞2只"母獅"合着節拍,歡騰跳躍,時而翻滾撲球嬉戲,時而搖頭擺尾扭動腰身,一舉一動都把真獅雄健威武的兇猛習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歎為觀止。
九獅圖的表演形式分"走街""圓場"兩部分。"走街"為行進舞蹈,在行走過程中表演"龍擺尾"、"扭繩"、"雙對獅"等動作。"圓場"是就地表演,主要有"四門斗"、"繡球戲獅"、"羣獅撲球"等舞蹈動作。 [4] 

線獅遙控表演

線獅
線獅(2張)
永康“九獅圖”“華夏一絕”全國民間藝術銀獎等榮譽。 “九獅圖”是永康市傳統舞蹈獅子舞中的一種,它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民間性和地域性等藝術特色,並具有很高的藝術品位與深遠的藝術影響。
“九獅圖”表演時,9只獅子和1個綵球全由幕後的11名女子通過38條20多米長的纖繩"遙控指揮",其難度比木偶戲、皮影戲要高得多。通常在激越的鼓樂聲中,獅王率先跳出,它上下撲騰,左右跳躍,銜住長杆上的綵球,歡舞一陣 ,再引帶獅籠中的4只小獅子。小獅子在獅王的帶動下,扭頭擺身,跳腳抓癢。緊接着,籠頂上方又躥出兩隻守門獅,7獅羣嬉羣舞。最精彩的是獅籠上方的一個綵球突然打開,竄出2只幼獅,慢慢爬近獅王,讓獅王親密撫愛。9獅羣嬉羣舞不但有條不紊,步調一致,而且撲騰、跳躍、抓癢等動作都活靈活現,傳神入化,栩栩如生。每當人們嘖嘖稱奇,看得如痴如醉之時,獅王開始呼風喚雨,吞雲吐霧,獅籠頂正在戲珠的龍嘴吐出陣陣水珠,演出場地頓時甘霖普降,這取自“風調雨順”的好兆頭,更增加了其神奇色彩。 1999年,經過重新整修的“九獅圖”以電視專題片的形式,傳送到美國斯科拉有線電視網播出,這一獨具特色的中國民間藝術真正衝出國門,走向世界。 [5] 

線獅特色風格

霍童線獅 霍童線獅
線獅,又稱抽獅,現留存於福建寧德霍童鎮,當地人稱之為“打獅”,是一種獨特的民俗遊藝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民俗雜技節目。
據歷史記載,當地舉辦“二月二”燈會線獅表演是“二月二”燈會中最具特色的節目之一。明代中後期以來,霍童陳姓線獅成為當地節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霍童線獅 霍童線獅
線獅表演之前,從舞台製作、燈光效果配置到繩子佈局均由人工操作。獅子全身由多種材料製成,以竹蔑為框架,裏面填充棉花、布料、橡膠等,獅毛則用特殊的彩色塑料絲製成。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改革,線獅的體積從最初的小如木偶發展到龐大沉重,結構由簡單變得複雜,製作工藝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完善。線獅所銜的球精緻靈巧,大球網筐內套有旋轉自如的小球並配有燈光。 [6] 
霍童陳姓線獅通過繩索操縱獅子表演各種動作,集文功、武功於一身,其表演有單獅(雄)、雙獅(一雄一雌)、三獅(一母二子)、五獅(一母四子)4種形式。線獅表演最早是沿途行進,邊走邊舞,後轉為固定台表演。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實踐性創造,線獅的表現力越來越豐富,能表演坐立、蹲卧、甦醒、伸展、登山等各種不同姿態,僅獅子戲球就有尋球、追球、得球等動作。霍童陳姓線獅有傳男不傳女的家族傳承特點。
2006年,霍童陳姓線獅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內外不少的新聞人士都曾經目睹了線獅的風采圖為《霍童陳姓線獅獅祖》,還完好的掛在陳氏祖宅二樓之上。
作為擁有道骨遺風的“別有洞天”的霍童鎮,承載了千年的歷史長河,是中華民族自唐宋以來南遷文化的一個見證。淳樸的鄉鎮民眾,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呈現了一個別具一格的文化小鎮。而霍童線獅,就是古鎮文化的一個縮影! [7] 
霍童線獅 霍童線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