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綾絹

鎖定
綾絹是真絲織物的兩個品種名稱。現代的綾與絹,為絲織物大類名稱。“綾絹”是綾與絹的合稱,“花者為綾,素者為絹”。
中文名
綾絹
屬    性
真絲織物的兩個品種名稱

綾絹簡介

綾絹 綾絹
綾,屬於斜紋組織的織物。斜紋組織的特點是使織物的經緯浮點呈現連續斜向的紋路。綾也有斜向的紋路,但是又和一般的斜紋不同,實際上是現代紡織學上所説的“變化斜紋組織”,多半呈現山形斜紋或正反斜紋。據我國古書《釋名》説 :” 綾,凌也。其紋望之如冰凌之理也。“冰的紋理呈∧形,具備搖曳的光澤,這就是綾的特點。絹:應用於平紋組織,質地細膩、平整、挺括的織品。《釋名》又云:“絹,姬也,其絲姬厚而辣也。”姬,古堅字,嶸同疏。《説文通訓定聲》:“絹,粗厚之絲為之。”顏師古注:“絹,生白納,似嫌而疏者也。”説明絹為生織,織後練染,色白質輕,是較粗疏的平紋類絲織物。 一般常見的有天香絹、篩絹等。

綾絹現代綾絹

絹主要用於代紙作畫作書,綾主要用於裝裱書畫。由於綾的縮水率宣紙基本一致,所以具有裝裱平挺、書面不皺不翹的特點,雍容華貴,古樸文雅,給人以完美的藝術享受。綾絹還被用來做民族、戲劇服裝,製作宮燈、燈罩、風箏、屏風、絹花工藝美術產品,糊飾精美的工藝品錦匣和高級樓堂賓館的內壁等。

綾絹起源

綾絹年代

綾和絹的起源均極早。故宮博物院藏品商代玉戈上,留有雲雷紋絹的殘痕,是早期的絹織物。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菱紋絹、湖北江陵馬山戰國墓出土的龍風紋繡絹等,其織造技術已十分精湛。東晉太元六年(381年),吳興太守王獻之在任時以白練書寫,有“王獻之書羊欣白練裙,練即絹也”的記載。唐代綾己非常流行,生產遍及全國。當時綾絹均為貢品。唐宋時期各地所產的綾織物已如雨後春筍。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潤州有水紋綾、方紋綾、魚口綾、繡葉綾、花紋綾、蘇州有排綾:湖州有御服烏眼綾;杭州有白編綾、絆綾……品種之多不勝枚舉。絹亦然,其質地愈精,產地亦廣。唐代除白絹外,已出現了夾擷絹和印花絹。宋代的綾、絹更為豐富.少府監屬下的績錦院與文思院均大量產綾。宋朝官服、官浩、度r3及書畫裝裱均大量用綾。幾乎所有宋墓中均有緩織物出土。宋時有白絹、五色擷絹、糾卜紅皂絹等等。元明清時期,絞絹生產仍然很盛。
近世以來,由於絲織物的品種日益豐富多彩,服裝面料不斷推陳出新,古代的綾與絹用作服裝面料相應減少,綾、絹類織物己主要用於書畫及工藝品的裝裱。國內日前專業生產裝裱用綾、絹的產地不多,僅浙江湖州雙林鎮仍保持着綾、絹生產的興旺景象。據史載,宋代時湖州開始生產綾、絹。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前,湖州設立官營織綾務,專為朝廷織絞。南宋時東西林(今雙林鎮)設絹市,每年供奉朝廷貢綾五千匹,衣絹萬匹。元代湖州的綾絹生產織造與印染實行專業分工,綾、絹生產與銷售繁榮。“侵曉衣冠上絹莊,滿街燈火似黃昏”,這是清代姚文泰《雙溪掉歌》中的詩句,是對當時綾、絹業繁盛的描述。明代湖州綾絹生產達到鼎盛,吳綾此時稱湖綾。絹有闊幅長匹宮絹與狹幅小絹納貢;綾有散絲所織紙綾和合線所織線綾,練染柔滑,光彩照人。萬曆以後綾、絹巧變百出,名目繁多,有花有素,輕重兼備,尤以東莊倪綾為佳.絹有官絹、生絹,惟局絹有五色,以雙林包頭絹包頭紗負有盛名。明代武林女子梁小玉作詩《雙林包頭》日:“輕霞薄霧小香羅,傍着蟬戮香更多。最愛春山縹渺上,橫妝一帶淺青螺。”崇禎年間雙林鎮生產的綾類別更細,有包頭綾、帽頂綾。有裝演書畫用的裱綾;有用於朝廷奏本封面的倪綾;有用於老人壽衣、海被的安樂綾:有用於錦旗的板綾等。絹除了包頭絹外,有杜生絹、冬生絹、夏生絹、攘絹、宮絹、燈絹、耿絹(裝演裝飾用)、礬絹(書寫繪畫用)。清代以裱綾、裱絹為大宗。

綾絹三種區別

裱綾分龍綾、雲鶴綾、洋花綾等。裱絹有三二素絹、尺八紗、尺六紗等。原稱“熟者為絞、生者為絹’演變成“花者為綾、素者為絹”。1919一1921年,雙林一帶綾絹生產最盛,有織户100多户.從業人員5000餘人,木機2000餘台,年產績絹720萬尺。
湖州綾絹生產在日軍侵華戰爭時慘遭破壞.不少絹莊停辦停產。新中國成立後,綾絹生產得以恢復。1958年由家庭個體織户組建成立了雙林綾絹廠。2000年起改制重組成立綾絹有限公司。傳統的絞絹重放光彩,產品輕薄柔軟、古樸典雅,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湖州市雙林綾絹,素以輕如蟬翼、薄如晨霧、質地柔軟、色澤光亮著稱,被譽為“絲織工藝之花”。
遺憾的是,現在綾絹基本上是化學染色,如能使用天然染色恢復古綾絹風貌將會大大提高綾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