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網絡世界大戰

鎖定
網絡世界大戰,是指世界範圍內的網絡空間裏的戰爭。早在2007年,美國就成立了成建制的網絡戰部隊,而俄羅斯,更對格魯吉亞發動了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網絡戰爭。美國國防部出台的一份報告稱,世界網絡大戰已打響,美國成為其它國家主要打擊目標,這“其他國家”就包括俄羅斯和中國
中文名
網絡世界大戰
定    義
世界範圍內的網絡空間裏的戰爭
成    立
網絡戰部隊
功    能
通過互聯網摧毀敵國電力、金融

網絡世界大戰特徵

網絡世界大戰已經遠遠超出“把××官方網站黑掉”的層次,而發展為通過互聯網摧毀敵國電力、金融、作戰指揮等關鍵系統的戰爭力量。每一次敲擊鍵盤,就等於槍擊一發子彈;每一塊CPU,就是一架戰略轟炸機
網絡戰正在成為高技術戰爭的一種日益重要的作戰樣式,它可以兵不血刃地破壞敵方的指揮控制、情報信息和防空等軍用網絡系統,甚至可以悄無聲息地破壞、癱瘓、控制敵方的商務、政務等民用網絡系統,不戰而屈人之兵。

網絡世界大戰俄格衝突

網絡世界大戰
2008年8月的俄格衝突中,儘管俄羅斯否認採取了任何網絡行動,但網絡攻勢與傳統軍事行動的結合,無疑對格魯吉亞造成了更為沉重的打擊,也使各國對網絡戰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008年7月20日,一組詭異的信息數據流向了格魯吉亞政府網站,其攜帶的信息為“win+love+in+Rusia”。伴隨而來的,是短時間內以百萬計的訪問請求洶湧而來,使得格魯吉亞政府網站瞬間癱瘓。專家們立即指出,這是典型的“分佈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在黑客攻擊中,這是最為普遍而有效的手段之一。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的網頁被多重DDoS攻擊而癱瘓長達24小時。

網絡世界大戰比較

相比8月8日俄羅斯對格魯吉亞的大規模網絡攻擊,7月的這次網絡衝突只能算是一次“帶妝彩排”。隨着俄軍進入南奧塞梯,格魯吉亞的網絡再次受到大規模攻擊。交通、通訊、媒體和銀行的網站紛紛遇襲中招,政府網站系統更是全面癱瘓。甚至在國家銀行的網頁上,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的照片被和希特勒等20世紀獨裁者的照片掛在一起。格魯吉亞幾乎無法向外界有效發聲,無奈之下,格魯吉亞的外交部新聞只好發佈在Google下的一個公共博客頁面上;此外,薩卡什維利還無奈向波蘭總統卡欽斯基求助,將新聞也發佈在卡欽斯基的網頁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信息與社會發展研究室副主任唐嵐指出,儘管格魯吉亞遭遇的網絡戰,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恐嚇和威懾,但它是全球第一場與傳統軍事行動同步的網絡攻擊,具有獨特的意義。

網絡世界大戰美軍備戰

2009年2月9日,奧巴馬要求對美國的網絡安全狀況展開為期60天的全面評估。從2008年年末起,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華府著名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以及美國國防部,都陸續推出了關於應對網絡戰、強化信息安全的研究報告。
儘管美方的網絡安全報告一再強調俄羅斯黑客的強大和中國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但當英特爾微軟思科等網絡巨頭頻頻以跨國公司的面目出現時,人們幾乎忘記了它們身上的美國烙印。美國信息安全系統“官民結合”的發展方式,使得一旦網絡戰爆發,美國政府將隨時可以調用強大到可怕的IT巨頭力量。
美國甚至已經提出“網絡威懾”的概念,獨家壟斷“信息霸權”的格局已經形成。
1995年,美軍就有16名“第一代網絡戰士”從美國國防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誕生,他們肩負的使命,正是在網絡空間與敵人展開全面信息對抗。

網絡世界大戰發展

2002年,布什政府抽調中央情報局、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等核心機構,甚至盟國的頂級電腦天才,秘密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網絡黑客部隊——網絡戰聯合功能構成司令部(簡稱JFCCNW)。
2007年,JFCCNW正式進入美軍作戰序列,“網軍”正式作為獨立兵種應運而生。與此同時,“海軍計算機應急反應分隊”,空軍負責網絡進攻的“第8航空隊”等部隊也全面組建,幾乎所有的兵種都已經配備網絡作戰部門。
以預防“電子911”和“數字珍珠港”為名,在2006年和2008年,美國更是先後組織了“網絡風暴I”和“網絡風暴II”的網絡戰演習,模擬他國、恐怖組織和黑客發動網絡攻擊。演習中,全民皆兵。18個聯邦機構協同作戰,更是有思科和微軟等40餘家大牌科技企業參與。當然,出於安全保密需要,它們使用代號參與演習。其緊張程度,讓參與者“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幾乎成為現實版的“反恐24小時”。
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已經將網絡戰威脅等同於核武器和生物武器對美國的威脅。2010年,美國將聯合15國,展開規模空前的“網絡風暴III”演習。

網絡世界大戰角力

網絡世界大戰
日本法國德國印度等國家,甚至台灣地區,都已經把網絡戰的部隊建制化、編制化。網絡戰的備戰還是一場“隱蔽的鬥爭”。俄羅斯在網絡安全意識方面的理念不亞於美國,非常超前。早在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建立聯邦國家安全會議時,就設立了信息安全委員會,已將其與經濟安全等置於同等重要的位置。此外,俄羅斯優秀的數學基礎教育和克格勃強大的情報工作班底,使得俄羅斯黑客早已蜚聲全球。
中國國內的信息安全專家和互聯網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全球範圍內,還沒有國家能單獨與美國在網絡戰領域抗衡,包括被美國當作對手的中國和俄羅斯。“俄羅斯強大的黑客力量也只能是散兵遊勇,可以組織小規模的網絡攻防戰,但也無力與美國的網絡力量大規模對抗;而中國的網絡戰優勢更多的在於人多、電腦多,在更高技術含量的網絡對抗中不佔優勢。”一位要求匿名的高校教師説。

網絡世界大戰參考資料

究其原因,則在於美國對互聯網產業的核心技術、產品和網絡協議的壟斷。IT巨頭在產品中留有“後門”、收集用户信息等問題一直是人們爭議的焦點。2008年10月,“微軟黑屏”事件讓人們看到,如果需要,商業公司也完全做得更多——收集資料信息,強制執行其他指令,甚至破壞計算機和服務器的硬件。
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已經提出“戰略戰”概念,即戰爭的頂級模式,其後果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工業時代的‘戰略戰’是核戰爭,而信息時代的‘戰略戰’就是網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