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布什

(歐美姓氏)

鎖定
布什(Bush)是歐美姓氏,在台灣被譯為“布希”,在香港譯為“布殊”。美國第41任和43任總統均姓布什。其中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被稱為老布什;喬治·沃克·布什 (George Walker Bush)被稱為小布什,他們是父子關係。
中文名
布什
外文名
Bush
別    名
布希
布殊
屬    性
歐美姓氏

布什總統家族

布什老布什

哈皮布什主義開創者: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 1989 - 1993 前美國總統

布什夫人

布什長子

喬治·沃克·布什
喬治·沃克·布什(19張)
布什主義繼承者:喬治·沃克·布什 (George Walker Bush),中文也稱其為 小布什,2000年11月當選美國第43屆總統; 2001年 - 2009年 美國總統發動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有關事件: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
女兒: 詹娜和芭芭拉, (Jenna and Barbara)

布什次子

傑布·布什 傑布·布什
傑布·布什佛羅里達州州長。 (Jeb Bush,又稱約翰·埃利斯·布什 John Ellis Bush)。
夫人: Columba Garnica Gallo, 1974年2月23日結婚,
兒子: 喬治·普雷斯科特·布什,約翰 (John) Ellis 布什,
女兒: Noelle 布什

布什三子

布什四子

布什布什主義

布什含義

布什和夫人 布什和夫人
“布什主義”以先發制人、變更政權、單邊主義和追求控制他國的外交政策為標誌,其思想基礎是美國新保守主義。九一一恐怖主義襲擊使布什獲得了大好機會推行新保守主義,把它當作對付他國崛起威脅美國擴張利益的新方法,而新保守主義者則通過他們在布什政府中同“美國民族主義者”和基督教右翼組成的鷹派聯盟來影響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新保守主義者同傳統保守主義者一樣,信奉美國的兩個基本意識形態:美國例外論和古典自由主義。他們提倡美國使用武力來追求其理想和利益。然而,“布什主義”及其新保守主義理念所存在的問題使“布什主義”的最終破產成為不可避免。隨着美國伊拉克戰爭的進行,新保守主義同“布什主義”一起逐漸向繁榮,即使共和黨暫時下台,但布什主義在美國和美國軍方中仍然有廣泛的影響。

布什社會影響

布什 布什
為了搶佔有利的戰略地位、牟取亞洲的地緣戰略利益及豐富的戰略資源、實現控制全球的戰略目標,美國從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加緊對該地區的控制、滲透、包圍。在遭受“9·11”事件之後,美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張利益的戰略機遇,借打擊阿富汗“恐怖勢力”之名加緊營造有利於美國的軍事部署。阿富汗是美國三大戰場的結合部 ,如果再放大一下歷史縱深,從近三十年的時間跨度上考察世界形勢,可以清楚地看到:冷戰結束後,美國便按照著名戰略家布熱津斯基的設計,開始更加追求控制世界的目標。1985年,在《競賽方案:進行美蘇競爭的地緣戰略綱領》一書中,布熱津斯基明確宣稱,美國的戰略利益,集中在三條戰線上:一是歐洲戰線,與蘇聯鬥爭的焦點是東歐,最關鍵國家是波蘭和西德;二是遠東戰線,鬥爭焦點分別在日本、中國、朝鮮半島。而最關鍵區域是韓國、菲律賓、台灣地區。三是遠西戰線,戰略焦點是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 “9.11”事件後,美國以反恐為名,發起全球性進攻,實質是收穫冷戰成果,搶佔全球戰略要地。詳察其全球進軍路線圖,仍是在原定的三大戰場各個擊破。對伊斯蘭世界,美國是率領西方和以色列,直接軍事打擊;對俄羅斯是繼續進行冷戰,擠壓俄羅斯戰略生存空間;對中國則是多管齊下,綜合遏制、打壓,動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手段。 美國的崛起,以1898年向西班牙開戰為標誌。一百多年中,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連續打敗了兩大敵人——德國、日本,取代了英國的全球地位,建立了美元霸權體系,又在冷戰中戰勝蘇聯,從此快速踏上控制世界的征途。21世紀,美國認為三個潛在對手——伊斯蘭世界、俄羅斯和中國,是它控制世界的障礙。 這樣,阿富汗的戰略地位就十分清晰了:這是伊斯蘭世界、中國和俄羅斯三大戰場的結合部,因此也是美國全球戰略佈局中的一個制高點。 美國為什麼從伊拉克撤軍,而在阿富汗增兵,原因正在於此,控制阿富汗就直接打入中、俄之間。2003年3月20日上午,,美英以維護自由民主、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開始侵略伊拉克,4月9日,美軍入侵巴格達,薩達姆政權垮台。戰後的伊拉克年年滿目瘡痍,暴力襲擊事件不斷,安全局勢動盪不安,社會秩序特別混亂,美軍鼓吹的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的目標並沒有實現,伊拉克人從戰前支持美軍到戰後的強烈反美。多年伊拉克戰爭至少十幾萬伊拉克平民喪生,幾十萬人受傷。在阿富汗,人民也至今處在滿目瘡痍,暴力襲擊事件不斷的混亂中,數萬阿富汗平民喪生,十多萬受傷。
發動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是美國推行布什主義全球戰略擴張的重要步驟
美國在冷戰期間就企圖進入中亞,美國就以“反恐”的名義在中亞和周圍建立軍事基地,部署軍隊。蘇聯侵入阿富汗時,美國就扶持塔利班。美國謀求中亞軍事存在永久化 ,儘管冷戰對峙的年代已然過去,但出於各自的戰略利益考慮,美俄兩國對阿富汗的爭奪卻從未停止過。2001年,9・11事件發生以後美國軍隊以打擊庇護恐怖分子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名義,租用了吉首比什凱克最大機場――瑪納斯機場,後來又將其擴建為功能齊全的軍事基地。
由於阿富汗位於歐亞大陸的腹心地帶,不僅是連接歐亞大陸和中東的要衝,還是大國勢力東進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
冷戰結束後,中亞地區以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和豐富的戰略資源重新引起世界的廣泛注目,沉寂多年的中亞地區再次成為各種力量的“角鬥場”。其中,美俄之爭無疑是這場角逐的兩大主角。
與此同時,普京執政之後,俄羅斯改變了以往在中亞地區一再退縮的局面,加強了中亞政策的力度,防止美進一步損害俄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保住俄的最後緩衝地帶。美俄之爭將不僅重新整合中亞地區的利益格局,而且對中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也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2008年年3月,經多方斡旋,美國在烏茲別克斯坦的軍事存在得到恢復。烏茲別克斯坦已同意美國使用鄰近阿富汗邊界的鐵爾梅茲前沿基地。從2010年2月份美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問題特使訪問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再到這次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訪問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2010年,美國高層頻頻訪問中亞國家。另外,中亞和阿富汗對伊朗未來形勢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將來有一天美國在伊朗採取軍事行動的話,中亞地區國家的立場和態度對美軍的成敗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中亞國家給予支持和合作,那就等於美軍可以從四個方面對伊朗形成合圍的態勢。所以,在當前背景下和從未來長遠戰略考慮,美國將軍訪問這個地區確有深刻含義的和長遠的戰略考慮。”《費爾干納》新聞社稱,6月19-22日負責中亞和南亞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訪問吉爾吉斯斯坦的目的,就是為了與吉方商討擴大美軍在比什凱克瑪納斯機場的可能性。 鐵爾梅茲前沿基地、比什凱克甘西空軍基地、阿富汗坎大哈基地、巴格拉姆基地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馬納斯基地……美軍在中亞地區悄悄地完成了基地網的構建。而通過基地網絡的穩定,美國謀求中亞軍事存在永久化的企圖昭然若揭。 美國為什麼對中亞軍事存在永久化如此重視呢?放的上台面的原因,是打擊恐怖主義的需要,拉登的基地組織、阿富汗的塔利班都是堂皇的理由。放不上台面的原因,是中亞地區所擁有的豐富資源,在基本把握中東地區之後,覬覦中亞的石油資源,是美國控制全球目標的選擇。除此之外,另有原因是,在牽制俄羅斯、威懾伊朗的同時,可直接威脅中國西部地區。美國在阿富汗的基地,距中國西部國土的飛行時間都大體在1個小時左右。烏茲別克斯坦鐵爾梅茲的空軍基地,離中國西部國土只有600公里左右的路程。一旦美軍戰機將來可以從這裏起飛,只需半個小時左右,就可飛抵中國西部邊境附近空域;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的瑪納斯國際機場基地,離中國國土飛行時間是幾十分鐘;如此密度的基地佈局、如此短的距離,顯而易見的對中國西部安全構成挑戰,進而挑戰中國。
冷戰結束後,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在軍事、科技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擁有超羣優勢,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確立了以維護美國霸權為總目標的國家安全戰略,即霸權戰略。同時制定了三大具體目標,即維護美國及盟國的安全;擴展美國經濟;在世界推進美式民主。冷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圍繞這“一箇中心,三個基本點”展開的。美利用冷戰後舊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確立這一“空前絕後”的“戰略機遇期”,加緊全球戰略擴張,企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單極世界。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美打擊了伊拉克地區霸權主義,主導和控制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布什政府上台後,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調整美國安全戰備和對外政策,突出維護國家安全,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後,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得勢,布什政府將維護擴張利益放在突出位置上,加快擴張成了第一要務,為此出台了“布什主義”,“先發制人”理論。“9·11事件”後,美以反恐怖為名,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了首次進駐中亞,增加了對南亞局勢的影響力。這次對伊拉克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什的心目中,發動這場戰爭關係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係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準霸權地位。通過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這個釘子,在伊斯蘭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走廊;還可以通過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制這一箭雙鵰的作用。
北京時間2001年4月1日上午,美國一架EP-3軍用偵察機又飛到我國海南島東南海域上空活動。我空軍兩架殲—8戰鬥機立即起飛對其進行跟蹤監視。9時7分,正當我方軍機在海南島東南104公里處正常飛行時,美國的偵察機違反飛行規則,突然大角度轉向,撞上我方一架軍機,致使飛機失控墜海,飛行員王偉失蹤。受損的美機則在未經過許可的情況下,進入我國領空,並降落在海南陵水軍用機場。按國際慣例,我們對美國偵察機上的24名美方人員進行了安置。
看上去這是一樁偶發事件,其實有其必然性。自從新中國成立後,美國就從未中斷過對我國沿海的偵察飛行。從2000年下半年起,美軍飛機偵察活動更加頻繁,而且越來越貼近我們的領海。我們通過各種渠道多次向美國方面提出交涉,要求停止此類偵察活動,但他們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
布什 布什
對於“撞機事件”,美方調門很高,氣焰十分囂張,根本不想承擔責任。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對中國的兩個主要要求都予以拒絕,表明美國不可能停止在中國海域的偵察活動,也不能為不是自己造成的這個事故表示道歉。普理赫聲稱,他不能同意中方關於“撞機事件”責任的説法。對於中方墜毀的飛機和失蹤的飛行員,美方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遺憾”,雖然表示願協助中方搜救失蹤飛行員,但更多地是一味要求中方儘快“釋放美軍機的機上人員,並歸還美國偵察機”,甚至提出不準中方人員登上美國飛機進行檢查。
美國一向善於操縱輿論,先聲奪人。北京時間2001年4月1日下午三時許,也就是“撞機事件”發生後六小時,美軍太平洋總部便在其網站上發表了一份簡短聲明,將“撞機事件”公之於世,聲明要求中國政府按照國際慣例,保持飛機的完整,保證機組人員的安全,為飛機和機組人員立即返回美國提供便利條件,而對中方飛機被撞後墜毀、人員失蹤,則隻字未提。
針對美國方面蠻不講理的態度,2001年4月2日晚上,周文重第二次召見普理赫,向美方表明中方嚴正立場。他告誡美方要正視事實,承擔責任,向中方道歉。
可是,兩天過去了,美方的態度依然很強硬。
2001年4月2日和3日,布什總統連續兩次發表講話,表示美國的優先考慮是機組人員儘快返美,以及偵察機須在未經“破壞或擺弄”的情況下完整歸還美國;説什麼美國已經給中國時間來做正確的事,2001年4月,是讓美機人員回家和歸還美機的時候了。
小布什相冊集錦
小布什相冊集錦(10張)
布什主義中先發制人思想的歷史:美國外交史學家約翰·劉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認為,先發制人和單邊主義都不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新特徵。第一個根據先發制人的主張而採取的行動發生在1818年,當時美國人認為,西班牙對佛羅里達的不穩定統治使這片領土成為搶掠者和敵視美國的印第安人反擊美國的基地。為此,美國軍隊對佛羅里達採取了先發制人的入侵。同時,美國大戰略家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説服了門羅總統寫信給西班牙政府,要求其或者在佛羅里達部署足夠的軍隊來有效地維持美國的殖民統治,或者把這片土地割讓給美國。亞當斯的戰略最後確保了美國對佛羅里達的侵略控制。在亞當斯1820年當選為總統之後,他開始把這一戰略應用到整個美國西部邊界。先發制人的主張以後被美國應用於為吞併可能會受到敵對國家控制的領土辯護,例如波爾克總統以此來為他1845年兼併得克薩斯辯護,併為後來美國兼併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科羅拉多內華達進行辯護。--來自John Lewis Gaddis, Surprise, Security,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此外,艾森豪威爾政府在20世紀50年代曾圍繞着先發制人的戰略進行過討論,肯尼迪政府在古巴導彈危機期間也曾考慮過對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不過他們最終都沒有采納這一方法。在美國外交傳統中同樣有影響的是亞當斯的第二個主張——單邊主義。單邊主義的觀點認為,美國不能依賴於其他國家保護美國安全的良好意願,因此美國必須準備自行其是。華盛頓在其著名的告別演説中談到1778年的美法聯盟時表達了這一觀點。

布什個人著作

喬治·沃克·布什
喬治·沃克·布什(19張)
2010年11月9日小布什親筆撰寫的回憶錄《抉擇時刻》(Decision Points)正式發行,小布什自己介紹,這本書與普通的自傳不同,它只選擇記錄他人生中那些重要的“拐點”,披露他當總統期間所作重大決策的內幕,故取名為《抉擇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