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經濟林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經濟林(Economic Forestry)是一門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林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農學學士學位。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支持北京林業大學開設了經濟林專業,於2019年正式招生 [1-2] 
經濟林專業主要培養從事經濟林良種選育、經濟林機械與智能化栽培管理、林下資源開發利用、經濟林基地規劃設計、經濟林產品貯藏加工、經濟林產品營銷等方面工作的高級複合型專業技術人才 [3] 
中文名
經濟林
外文名
Economic Forestry
專業代碼
090504T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農學
專業類別
林學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農學學士
增設年份
2018年

經濟林發展歷程

中國於1958年設立經濟林專業,在1986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農科、林科本科專業目錄》中,經濟林專業代碼為(林科0203) [3-4] 
1993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經濟林專業代碼由原(林科0203)調整為(090203),隸屬森林資源類(0902) [5] 
199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經濟林(090203)併入林學(090301) [6] 
2020年2月,在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經濟林專業隸屬於農學、林學類(0905),專業代碼:090504T,為2018年特設專業 [1] 

經濟林培養目標

主要培養適應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林業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具備經濟林專業、園林專業、森林保護專業所要求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能在林學、園林、森林資源保護、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牛態文明建設等相關領域從事科研(含科技開發與推廣)、教學、管理、創業的撥創新型和複合應用型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 [7] 

經濟林培養規格

經濟林專業的學制為4年,授予農學學士學位。畢業生應在素質、能力和知識方面達到以下要求。
  • 素質要求
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意識,具有良好的人文修養、科學精神、現代意識和國際化視野;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具備求實創新的精神、創業意識,具有較好的綜合素養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1)思想素質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堅持真理,具備高尚的人格素養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熱愛所學專業,熱愛自然,具有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
(2)文化素質具備較豐富的人文社科知識和較高的藝術素養,瞭解中外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較寬廣的國際視野和與時俱進的現代意識。
(3)專業素質具備紮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學以致用,有創新創業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身心素質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素質,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意識和溝通協調能力。
  • 能力要求
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並對其進行處理的能力,對一門外語具有較好的聽説讀寫能力,具有較強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具有獨立從事各專業相關的生產、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
(1)獲取知識的能力具備現場調查、基礎資料收集、定量與定性分析以及文獻查閲與綜述的能力。
(2)應用知識的能力具備綜合運用各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術的能力,能獨立從事各專業相關的生產、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主要包括森林培育、森林資源經營和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管理、人居綠色環境規劃與設計、園林施工與管理、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林木花卉育種、林業有害生物的檢疫、監測與防治,以及生態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能力。
(3)表達知識的能力掌握科技論文、各種文書、報告等的基本寫作方法,具備較好的口語表達能力。
(4)溝通協作協調能力有較強的溝通與協調、組織與管理、分析與決策及團隊協作能力。
(5)創新能力具備質疑、求證、辯證的創新性思維方式和能力,具備較強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6)創業能力有較強的創業意識、良好的心理承受與調控能力,有自信、自強、自主、自立的創業精神,具備決策、經營管理、專業技術與交往協調等創業素質與能力 [7] 

經濟林課程體系

經濟林總體框架

經濟林專業課程體系由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畢業論文(設計)和創新創業訓練四大部分構成(見經濟林專業課程體系框架圖) [7] 
林學專業課程體系框架圖 林學專業課程體系框架圖

經濟林理論課程

  • 通識類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由公共基礎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構成,其基本學分比例控制在總學分的15%~20%。公共基礎課程應在不同學科間構建共同的基礎知識平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外語、體育等。公共選修課課程分為思政類、語言類、理化學分析類、數理分析類、信息技術類等。學生選修與該專業重複或相近課程,不計入通識教育學分。
(1)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包括哲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學、美學與藝術、心理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2)數理化及計算機科學知識掌握數學、物理學、化學、信息科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3)外語知識能夠掌握1門外語知識,並達到規定的水平(按各高校學位授予要求)。
  • 專業基礎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指有關學科基礎理論、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課程,由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性課程和學科大基礎課程構成,本標準提供了每個專業人才培養需要掌握的課程設置的基本標準。各高校可根據專業發展方向的不同,在基本知識模塊的基礎上,擴展或調整課程內容。學分比例不低於25%。
  • 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是反映學科前沿和區域特色,深化專業知識的課程,分為專業核心必修課程及選修課程。專業核心必修課程應包括5~7門理論課程和相關實驗實習課程,設置時應體現專業核心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學分比例不低於總學分的15%。選修課程應以核心課程為依託進行拓展與延續,按照專業特色與前沿、社會需求等情況,分模塊靈活設置。各高校可以自主設置專業選修課程體系。鼓勵開發跨學科、跨專業的新興交叉學科課程 [7] 

經濟林實踐教學

  • 基礎實踐環節
包括入學教育及軍訓、志願服務與公益勞動、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形勢與政策、社會實踐與調查報告等,學分比例不低於總學分的4%。
  • 實驗教學環節
各高校應針對專業培養方案中開設的專業基礎類和專業類課程,自主設置與之相配套的實驗課,使學生在理論的基礎上,提高專業技能,更好地理解各種原理和現象,提升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學分比例不低於總學分數的20%。
  • 課程設計環節
課程設計是課程學習向畢業論文(設計)過渡的一個重要實訓環節,也是本科生實踐性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各高校依據經濟林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崗位需求的能力模塊來開設,課程設計的開設須體現出“實際、實用、實踐”的課程體系,應隨行業發展和行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適時調整,及時與培養目標相對照。課程設計時間不少於2周。
  • 實習環節
主要包括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課程實習、專業綜合實習等類別。課程實習主要針對實踐應用性比較強的專業課程安排相關的實習。專業綜合實習,主要是綜合專業課程的設置和專業的培養目標,設置專業綜合性較強的實習。實習環節時間不少於10周。
  • 創新創業訓練
包含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大學生創業實訓、大學生科技創新等,各高校可結合自身辦學定位、服務面向和創新創業教育目標,有機融合專業教育,開設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或以參與或申報校院(系)二級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形式,學分比例不低於總學分的2%。
  • 畢業論文(設計)
畢業論文(設計)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是本科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在校學習的最後階段和質量總檢查,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也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學分比例不低於總學分的4% [7] 

經濟林教學條件

經濟林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各高校經濟林專業應當根據專業的學科定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授課時數等需要,建立一支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相對穩定、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
專業課程至少應有2名任課教師。專任教師的知識範圍應覆蓋專業知識體系所含知識領域、知識單元和知識點,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職稱結構合理,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不低於40%;年齡結構合理,30~55歲的專任教師不少於總數的三分之二。教師隊伍中應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或者專業帶頭人。所有專任全職教師必須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學校在編的主講教師具有講師及以上職稱或具有碩士、博士學位,並通過崗前培訓。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1)教師背景
專任教師一般應具有5年以上本學科專業教育背景,實踐性強的課程的主講教師應具有3年以上實踐工作背景或實踐經驗。有條件的高校,教師隊伍中應有一定數量的教師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或跨學科教育背景。
(2)教師水平要求
熱愛高等教育事業,治學嚴謹,學風端正,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教育科學理論,瞭解教育規律,具備較高的教學水平和授課藝術;系統掌握經濟林專業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清晰瞭解學科前沿和發展的最新趨勢,具備相應的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能較好地指導學生;具備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能力。
  • 教師發展規劃
專業應具備完善的建立基層教學組織,健全教學研討機制、充分發揮經驗豐富、教學與科研水平高的骨幹教師的傳幫帶作用。
實施教師任課資格制度、青年教師導師培養制度、青年教師任課試講制度等;實施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建立高效的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機制。應加強專任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培訓,提高專任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有條件的學校成立“教學促進中心”,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能夠在“互聯網+”背景下運用現代教學模式協助教師做好教育生涯規劃、促進教師教學經驗的交流與研討,促進教師教學技能的溝通,形成教學實施、研究與改革的良性循環 [7] 

經濟林設施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
課程教學中應具備多媒體教學設施。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在數量和功能上滿足教學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使得學生能夠方便地使用。
實驗設備完備、充足、性能優良,滿足各類課程教學實驗的需求。保證學生以課內外學習為目的的上機、上網、實驗需求。基礎課程實驗室要具備良好的條件,每個學生或2~3人擁有獨立操作的實驗儀器設備。有條件的學校應設立一定數量的開放或共用專業實驗室。
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地管理、配置、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的有效利用,能夠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具備相對穩定、符合專業人才培養要求,滿足不同專業課程與層次教學特點的校內外實習基地3個以上;要有足夠的建設與維持經費,保證實習基地的正常運轉,並配有專門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踐內容、實踐過程等進行全面跟蹤和控制,以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獲得較深刻的實踐。
  • 信息資源要求
配備各種高水平的、充足的教材、參考書、工具書以及各種專業圖書資料,且師生能夠方便地利用,閲讀環境良好,並能方便地通過網絡獲取學習資料。
具備專業知識數據庫,能夠為師生提供便捷地開展文獻檢索、科技查新、代檢代查、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多類型、多層次的服務。
積極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學術聯繫,舉辦一定數量的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及時瞭解和掌握專業前沿信息。
建設專門的教學信息資源平台,建設在線開放課程等數字化教育資源 [7] 

經濟林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有保證,能滿足專業教學、建設、發展的需要,應制定完善的教學經費管理辦法,經費使用嚴格按照經費管理辦法執行。
已建專業每年正常的教學經費應包含師資隊伍建設經費、人員工資費用、實驗室維護更新費用、專業實踐經費、圖書資料經費、實習基地建設經費等。
新建專業應保證一定數額的不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在內的專業開辦經費,特別是要有實驗室建設經費。
應提供充足的實習經費,保障實踐教學和教育實習的效果 [7] 

經濟林質量保障

  • 質量保障目標
各高校應以本標準為基礎建立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條件五項指標的質量保障目標系統。
  • 質量保障規範與監控
各高校應圍繞各質量保障目標要求,制定質量保障實施規範,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和調控改進機制,開展經常化和制度化的質量評估,確保對教學質量形成全過程的有效監控,保證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充分實現。
(1)質量評價體系
能夠充分結合學校、教育主管方和用人單位形成完整的質量評價體系,並對各環節有一定的評分標準。
(2)教學評價
能夠結合學校、學院(系)和學生多層次開展教學評價。對教師教學過程的相關環節、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環節及教學管理過程的相關環節設置權重,開展定期評估。
(3)專業建設監督和評價
針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學生畢業後的工作業績三個過程,進行專業建設監督和評價。該評價主要通過社會人才需求等環節對專業辦學、教學水平的反饋,綜合評價學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適時調整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方向 [7] 

經濟林培養模式

  • 農林類專業實施卓越人才培養模式
(1)逐步整合學校資源,建立培養卓越農林人才的培養機制
以培養複合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整合現有學校教學資源,為培養卓越農林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利用學校人才資源,建設培養卓越農林人才的教學團隊;培養卓越農林人才的實踐能力,讓在校大學生參加科研項目訓練,激發科研興趣,拓寬知識面,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社會交際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
(2)穩步推進改革,創新培養卓越農林人才的運行機
堅持因材施教,分類建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選拔機制;堅持雙向選擇,全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優化課程內容設置,進一步優化和完善農林類專業“職業定向式三階段教育複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在職業定向式課程和專業技能訓練模塊;堅持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鼓勵和支持農林專業教師從事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教學研究;以“常規教學管理+本科生導師制+教學質量評價改革”模式為切入點,專業基礎課與專業主幹課,強化學生專業基礎能力訓練,採用“課程考試+課程論文(設計)”相結合的方式;實踐技能考核採取基本技能合格制,根據學生實踐實習任務完成質量進行綜合評價;綜合素質考察以思想品德、日常規範等為主要考察內容,採用“校內導師+班主任+輔導員”評價模式,低年級學生注重啓發式、探索式、討論式、參與式學習的效果和動手能力的考核,高年級學生則注重創新成果的考察 [8] 
  • 複合型培養模式
(1)增強管理、着眼利用
在經濟林專業課程結構的基礎上,通過濃縮教材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削減營林類課程,用於加強產品利用和管理。營林類型課程,應該通過加強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實踐的營林技能,增強管理就是要使學生具有根據國家政策,應用經濟規律和價值規律處理好產、工、銷,投入與產出,人、財、物等關係,提高全系統經私營益的能力,擬在原馬列主義原理、林業經濟與管理的基礎上,增開市場營銷學、管理心理學等課程;着眼利用是經濟林生產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利用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了產品的價值,從而制約着市場的開拓及效益。
(2)促進理、工、文滲透
複合型經濟林專業人才,是適應經濟林產——工——銷緊密結合實際的人才,其顯著特點是知識結構合理,理、工、文溶為一體,因此,具有一才多用和全方位適應的能力。培養這種人才,必須克服學科壁壘,解除各自為陣,互相封鎖,唯我獨優的弊病。提倡學科之間互相滲透、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為此,營林類學科應顧全大局,深化改革,緊縮學時,提高教學質量 [9] 

經濟林發展前景

經濟林考研方向

經濟林專業可以攻讀經濟林及林學類相關專業研究生 [10] 

經濟林就業方向

經濟林專業能在農林業、 環保等領域從事行政管理、教學、 科研工作,以及企事業單位的林果 生產、技術推廣、林果生態工程規劃、 設計、監理,及其產業開發和企業 管理等工作 [11] 

經濟林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
----
----
河北
----
----
----
河南
----
----
----
湖南
----
----
----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摘錄時間:2020年10月21日)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