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經江寧覽舊跡至玄武湖

鎖定
《經江寧覽舊跡至玄武湖》是唐朝張九齡橙子的五排詩。
作品名稱
江寧覽舊跡至玄武湖
作    者
張九齡
創作年代
唐朝
文學體裁
五排

經江寧覽舊跡至玄武湖作品原文

南國更數世,北湖方十洲。
天清華林苑,日晏景陽樓
果下回仙騎,津傍駐彩斿。
鳧鷖喧鳳管,荷芰鬥龍舟。
七子陪詩賦,千人和棹謳。
應言在鎬樂,不讓橫汾秋。
風俗因紓慢,江山成易由。
駒王信不武,孫叔是無謀。
佳氣日將歇,霸功誰與修。
桑田東海變,麋鹿姑蘇遊。
否運爭三國,康時劣九州。
山雖幕府在,館豈豫章留。
水澱還相閲,菱歌亦故遒。
雄圖不足問,唯想事風流。

經江寧覽舊跡至玄武湖淵源典故

玄武湖古名桑泊,原是一片沼澤地。東晉大興三年(320年),築了一條十里多長的大堤,東起覆舟山,西抵幕府山,“以壅北山之水”。從此沼澤地就成了湖。南朝宋元嘉年間,湖中“有黑龍見”,桑泊改名玄武湖。因為它位於城北,鐘山的背後,人們又稱它北湖、後湖前湖就是燕雀湖)。歷史上的玄武湖,北接紅山,西鄰獅子山,南至鼓樓崗,東到鐘山腳下,幾乎佔了今南京北城區的一大半。據北宋記載,當時玄武湖面積兩百餘頃,按今天的換算約15平方公里,是現在玄武湖4.7平方公里的3倍。 [1] 
在詩中,“南國更數世,北湖方十洲”,説的是當時玄武湖面積遼闊,今天玄武湖裏有五洲,當時湖裏有很多大小“島嶼”,張九齡將它們與古代傳説中仙人居住的十個島聯繫在一起,統稱為“十洲”。而且,“山雖幕府在,館豈豫章留”説明張九齡在玄武湖裏能清楚地看到長江邊綿延的幕府山,這在今天的玄武湖裏是做不到的。 [1] 
總的來説,張九齡的詩歌是傳統的懷古主題,“雄圖不足問,唯想事風流”也是歷代反思六朝的主流觀點。 [1] 
關於原玄武湖的遺蹟,有觀點認為,民國地圖中現在西流灣周圍以及中央路、中山北路兩側標註了有的許多池塘,就是水的退路被截斷後所留下的古玄武湖的遺蹟。今天的西流灣公園裏的水塘早在民國時就被加以利用改造成公園。 [1] 
值得一提是詩中提到的“景陽樓”,在今天雞鳴寺內仍能找到。這座建築位於古雞鳴寺山巔崑崙正殿東北角處,為後代復建的,它最早可追溯至南齊武帝時,為使台城宮中都能聽見報時聲,便在景陽樓內懸一口大銅鐘,以應鼓聲報時。景陽樓下有著名的胭脂井,因井上有胭脂痕而名,相傳陳叔寶攜寵妃為躲避隋兵曾藏身於此而得名。景陽樓還掛了楹聯一對:雞籠山下,玄武湖邊,振起景陽樓故址;帝子台城,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舊觀。 [1] 

經江寧覽舊跡至玄武湖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景龍(唐中宗年號,707—710)初年進士。唐玄宗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是唐朝有名的賢相。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其《感遇詩》以格調剛健著稱。有《曲江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