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絲(拼音:sī)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兩束紮起來的絲的形狀。絲本義指蠶吐出的像線的東西,是織綢緞等的原料。引申為絲織品,如絲綢。泛指像蠶絲一樣的細線和其他極細的東西,如絲線、銅絲。又比喻極小或極少的量。又特指琴、瑟、琵琶等絃樂器,因其弦古代常以蠶絲為之,故稱。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XXGF [3] 
倉    頡
VVM [3] 
鄭    碼
ZZZA [3] 
筆    順
撇折—撇折—撇折—撇折—橫
字    級
一級(0347) [1] 
平水韻
上平四支 [4] 
注音字母
筆畫數
1+4
統一碼
基本區-4E1D [3] 
四角號碼
2210₁
異體字
𢇁、𢇃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上下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會意字。甲骨文的“絲”是兩小把蠶絲(“”)扭在一起的形狀。金文寫法和甲骨文的形狀相類似,只是紐結變為兩個。戰國文字上部有一橫,如字形3(有的上加二橫,如江陵楚簡的“絲”字作),可能是飾畫,也可能表示絲線連結之意。小篆文字承襲金文。楷書的“絲”字,仍是由兩個“糸”字組成的,但表示結的部分變為兩撇折,左部的“糸”寫作“糹”。“糸”作偏旁簡化作“糹”,故“絲”也簡化為“絲”。其下部一橫為兩個“糹”下一筆的連寫。 [2]  [5] 
“絲”的本義就是蠶絲。根據《説文解字》的説解來看:“絲,蠶所吐也。”“絲”是指的蠶所吐的物質。中國古代的絲織技術很精湛也很發達,由絲而產生了相關的絲織品,凡是用絲做的物品,大凡都可稱其為“絲”,例如“絲線”“絲襪”“絲綢”,等等。
“絲”不僅指蠶絲,也指絲狀的物品,如柳絲、鋼絲、蜘蛛絲。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歸賦》:“桂含香兮作葉,藕生蓮兮吐絲。”都指像蠶絲一樣的細絲。
古代蠶絲不僅織綢緞,還用作絃樂器的弦。所以古代又稱“絲”為八音之一。如《周禮·春官·大司樂》:“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八音”指上古八類樂器,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絲”指琴瑟。八音只有琴瑟的弦用蠶絲製作,故稱為“絲”。
由於“絲”較細,所以又作量詞,曾是計算長度、容量和重量的微小單位。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十釐為一分。因為絲細小,所以常比喻事物的細微,如一絲不苟、絲毫不差、一絲風等。 [15]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蠶絲。蠶吐出的像線的東西,是織綢緞等的原料。
silk
《尚書·禹貢》:“厥貢漆絲,厥篚織文。”
韓詩外傳》卷五:“繭之性為絲,弗得女工燔以沸湯,抽其統理,則不成為絲。”
絲線;繅絲;絲綢;絲織品
泛指像蠶絲的東西。
filament

鐵絲;尼龍絲;蛛絲馬跡;藕斷絲連
線。
thread
唐·杜甫《重過何氏》詩之三:“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絲織品。
silks
韓非子·詭使》:“今死士之孤飢餓乞於道,而優笑酒徒之屬乘車衣絲。”

〈文言〉喻指白髮。

南朝梁·範雲《有所思》詩:“欲知憂能老,為視鏡中絲。”
郁達夫《離亂雜詩》之七:“此情可待成追憶,愁絕蕭郎鬢漸絲。”

八音之一,指琴、瑟、琵琶等絃樂器。
stringed instrument
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絲竹
動詞
〈文言〉紡紗織布。
spin
晉·郭璞《山海經圖贊·中山經》:“不蠶不絲,不稼不穡。”
唐·杜甫《蠶谷行》:“不勞烈士浹滂沱,男谷女絲行復歌。”

量詞
長度或重量的微量。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

程汝思《算法統宗·零數》:“度法,丈以下曰尺、寸、分、釐、毫、絲、忽、微。”

表示極小或極少的量(數詞限用“一”)。

兒女英雄傳》第六回:“(安公子)只剩得悠悠一絲氣兒在喉間流連。”
絲毫;一絲不苟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三】【絲部】息茲切(sī)
蠶所吐也。從二糸。凡絲之屬皆從絲。 [8] 

説文解字注

“蠶所吐也”注:吐者,寫也。
“從二糸”注:息茲切。一部。 [9] 

廣韻

息茲切,平之心 ‖絲聲之部(sī)
絲,《説文》雲:“蠶所吐也。”又一蠶為忽,十忽為絲。《淮南子》曰:“蠶餌絲則商弦絕。”
校釋:《淮南子·覽㝠訓》:“蠶咡絲而商弦絕。”髙誘注:“老蠶上下絲於口故曰咡絲,新絲出,故絲脆。商於五音最細而急,故絕也。” [10]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 絲
《廣韻》息茲切。《集韻》《韻會》新茲切,並音思。《説文》:蠶所吐也。《急就篇》注:抽引精繭出緒曰絲。《書·禹貢》:厥貢漆絲。《詩·召南》:素絲五紽。《周禮·天官·大宰》:嬪婦化治絲枲。
又《典絲》:掌絲入而辨其物。《左傳·隱四年》:猶治絲而棼之也。
又《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注:絲,琴瑟也。
又《禮·緇衣》:王言如絲。疏:微細如絲。
《五經文字》:絲作𢇁,譌(同“訛”)。《韻會》:俗作﹝⿰糹系﹞,誤。○按《説文》:絲自為部,今併入。 [11]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排:U+4E1D;下排:U+7D72) 字形對比(上排:U+4E1D;下排:U+7D72)

書寫演示

“絲”字書寫演示 “絲”字書寫演示
【筆順】①㇜(撇折)②㇜(撇折)③㇜(撇折)④㇜(撇折)⑤一(橫) [12] 

書法欣賞

[13]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七之

開口呼
全清
息茲切
si
集韻
平聲
上平七之

開口呼
次清
新茲切
sie
增韻


平聲





新茲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支思

齊齒呼

全清

中州音韻


平聲
支思





僧茲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全清
相諮切
sie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六師史四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4]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i̯əɡ
先秦
王力系統
s
ǐə
先秦
董同龢系統
s
j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
ji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
jəg
西漢



東漢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ї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高本漢系統

s
i
隋唐
王力系統

s
ǐə
隋唐
董同龢系統

s
i
隋唐
周法高系統

s
i
隋唐
李方桂系統

s
ï
隋唐
陳新雄系統
s
ǐ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sɿ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sɿ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sɿ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ɿ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ɿ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sɿ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ɿ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sɿ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sɿ
44
陰平

吳語
上海
sɿ
52
陰平

吳語
温州
sɿ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sɿ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sɿ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sɿ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sɿ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ʃi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ɬei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i
55
陰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si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i
44
陰平
文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44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si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0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55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6]
  • 4.    平水韻 四支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08]
  • 5.    丁義誠等主編.全解漢字 詳釋1500個常用漢字的音、形、義、用 第1輯 第2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05:24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228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625-3626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93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08]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59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86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25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9]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8]
  • 15.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95-196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5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