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細嘴鋸鸌

鎖定
細嘴鋸鸌(學名:Pachyptila belcheri)是鸌科、鋸鸌屬海洋鳥類。翼展約56釐米,體重約150克。雌雄相似。眼睛黑褐色。喙細長。上體呈珍珠灰色至藍灰色,在展開的翅膀上有黑色或棕色的“M”形圖案,尾巴與身體上部相同,呈藍灰色,邊緣顏色較淺,中央有一條相對較窄的黑色帶子。下體白色,胸部兩側有灰色區域從上部溢出,形成寬闊而明顯的半領。頭頂從喙到頸背都是灰色的。有清晰的白色眼眉,下頦、喉嚨和臉頰都是白色的。
細嘴鋸鸌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進食和度過,只有在繁殖時才上岸。是一種羣居物種,無論是在海上還是在陸地上,會聚集幾十到一百隻個體的羣體。主要以甲殼類動物尤其是磷蝦為食,佔其飲食量的95%以上。也吃頭足類、腹足類和非常小的魚類。
在克羅澤羣島和凱爾蓋朗羣島(法屬南部領土)、福克蘭羣島(馬爾維納斯羣島)和智利的努爾島繁殖。在繁殖季節之外,活動於南大洋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南非、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的海岸,北至烏拉圭和秘魯南部。
中文名
細嘴鋸鸌
拉丁學名
Pachyptila belcheri
外文名
英文 Slender-billed Prion, Slender-billed Prion
法文 Prion de Belcher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鸌形目
鸌科
鋸鸌屬
細嘴鋸鸌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Mathews, 1912)

細嘴鋸鸌動物學史

1912年,澳大利亞出生的鳥類學家格雷戈裏·馬修斯(Gregory Mathews)正式描述了細嘴鋸鸌,其二項式名稱為"Heteroprion belcheri"。該物種現在與其他鋸鸌一起歸入"Pachyptila"(鋸鸌屬),由德國動物學家約翰·卡爾·威廉·伊利格(Johann Karl Wilhelm Illiger)於1811年引入。 [4] 
該屬名結合了古希臘語"pakhus"(意為“密集”或“厚實”)和"ptilon"(意為“羽毛”)。選擇特定種名“belcheri”是為了紀念澳大利亞法官和業餘鳥類學家查爾斯·貝爾徹(Charles Belcher),他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吉朗鎮附近的海灘上發現了第一批該物種的死亡標本。鋸鸌這個名字來自希臘語"priōn",意思是“鋸”,指的是鳥類鋸狀喙的鋸齒狀邊緣。嘴細,英文名:Slender-billed Prion(細嘴鋸鸌) [5-6]  [7] 
該物種被認為是單一型的:沒有識別出任何亞種。細嘴鋸鸌是鋸鸌屬的成員,該屬與藍鸌屬(其單一物種是藍鸌)一起組成了多系的傳統鋸鸌族羣。鋸鸌是屬於鸌形目的小海鳥,它們具有某些共同的識別特徵。首先,它們的鼻腔附着在上喙上,稱為“naricorns”(鼻管),儘管它們的鼻孔位於上喙的頂部。鸌形目的喙也很獨特,因為它們被分成7到9個角質板;該目中的鋸鸌這個名稱意味着喙上有鋸齒狀的邊緣。鋸鸌產生一種由蠟酯和甘油三酯組成的胃油,儲存在腺胃中,它們用它來對抗捕食者,併為雛鳥和成年鳥在長途飛行中提供豐富的能量食物來源。最後,它們還有一個鹽腺,位於鼻道上方,通過從鼻子中排出高鹽溶液來幫助淡化身體的鹽分,當它們吸收大量鹹海水時,可以緩解新陳代謝中過多的鹽分。 [6]  [7] 

細嘴鋸鸌形態特徵

細嘴鋸鸌從體型上看是一種小型海鳥,與其他鋸鸌種類接近。它的翼展約為56釐米,體重量約為150克。雌雄相似。雄性的喙只是比雌性的喙稍大一些。與所有鋸鸌一樣,上體呈珍珠灰色至藍灰色,在展開的翅膀上有黑色或棕色的“M”形圖案,腿從翅膀的尖端開始,到達翼腕,然後傾斜在臀部的水平加入。初級覆羽幾乎是黑色的,是該"M"中最暗的部分。然後是M中心的第三級的末端。在兩者之間,條帶呈棕色。從上方觀察時,翼羽的後緣標有一條几乎是白色的淺線。尾巴與身體上部相同,呈藍灰色,邊緣顏色較淺,中央有一條相對較窄的黑色帶子。中央尾羽的長度略超過其他羽毛。下體白色,除了中央尾羽的尖端是黑色的,以及外部初級羽毛的尖端略帶黑色。胸部兩側有灰色區域從上部溢出,形成寬闊而明顯的半領。 [3] 
頭頂從喙到頸背都是灰色的。灰色的冠突顯出濃密、清晰的白色眼眉,眼睛前面有一條灰色的小帶子。下頦、喉嚨和臉頰都是白色的。與這些白色部分形成鮮明對比的灰色帶子穿過眼睛下方並繼續向後延伸,加寬以加入頸部的灰色。眼睛黑褐色。喙細:長23-27.3毫米,寬9.3-12.5毫米,從上面看,喙的略呈圓形的邊緣不太突出。從側面看,沒有可見的板條。該物種的顏色各不相同,範圍從灰色到藍灰色。腿呈藍色或略帶粉紅色。 [3] 
雛鳥身上覆蓋着淺灰色的絨毛,並有一個與成鳥形狀相似的灰黑色喙。大約50天大時,在長出羽毛之前不久,它們的幼年羽毛就已經完成。 [3] 
細嘴鋸鸌

細嘴鋸鸌近種區別

細嘴鋸鸌與其他鋸鸌種類很接近,包括小鋸鸌鴿鋸鸌闊嘴鋸鸌。然而,細嘴鋸鸌的體型更小,羽毛顏色較淺,頭部顏色較淺,翅膀上的M標記較少,尾巴中央有較窄的黑色末端條。該物種的喙較窄,沒有可見的葉片。鴿鋸鸌和小鋸鸌稍大一些,但外觀仍然非常相似。它們的喙通常較寬,鴿鋸鸌為11-15.5毫米,小鋸鸌為13.5-17.5毫米。從上方觀察時,喙的側面更加圓拱,合上時可以看到薄片。頂部的斑紋(“M”和尾尖)更明顯,頭部顏色更深。在飛行中,鴿鋸鸌和小鋸鸌的翅膀也不太直。闊嘴鋸鸌體型較大,對比度也更高,因為頂部的黑色斑紋(“M”和尾尖)更加明顯。它的喙完全是黑色的,外觀有點“鴨嘴”。 [3] 
區分鋸鸌種類並不容易。特徵因個體而異,因羣體而異。因此,通常需要有幾個標準來確認一個物種的身份。即使對於經驗豐富的觀察者並且在良好的觀察條件下,有時也很難準確識別鋸鸌的種類。此外,細嘴鋸鸌和鴿鋸鸌之間存在雜交體,這使得鑑定變得複雜。 [3] 
在海上,可以區分細嘴鋸鸌和仙鋸鸌厚嘴鋸鸌是體型相似的鳥類。尾巴上的黑色帶子更窄,頭部對比度更高,喙更長但稍細且顏色更深。藍鸌體型較大。它的灰色尾巴和白色尖端是主要的甄別特徵,然後是深色的頭部。它的飛行也不那麼曲折。 [3] 
鴿鋸鸌 鴿鋸鸌
厚嘴鋸鸌 厚嘴鋸鸌
闊嘴鋸鸌 闊嘴鋸鸌
仙鋸鸌 仙鋸鸌
小鋸鸌 小鋸鸌

細嘴鋸鸌棲息環境

棲息地既有海洋也有陸地。細嘴鋸鸌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進食和度過,只有在繁殖時才上岸。在海上,它是一種遠洋鳥類。在大陸架和斜坡上可以觀察到這種現象。在繁殖季節,它們在大陸架上的棲息地附近進食。冬季,經常出沒於亞熱帶水域。在各種但通常是岩石環境中挖掘的洞穴中繁殖:泥土、沙子、礫石、茂密的草本植被甚至岩石碎石中。細嘴鋸鸌的築巢高度可達海拔300米。 [3] 
細嘴鋸鸌廣泛分佈於南極和亞南極水域,主要在極地鋒面和副熱帶鋒面之間。它們是南美洲南端最豐富的鋸鸌種類。在南部羣島的兩個不同地區繁殖:南美大陸以南的島嶼和大西洋以南的福克蘭羣島以及印度洋以南的克羅澤羣島和凱爾蓋朗羣島。據信它們不會在西南太平洋的島嶼上築巢,但在麥格理島的洞穴中發現了個體,因此細嘴鋸鸌可以在那裏築巢,但這仍有待證實。冬季,細嘴鋸鸌到達南緯30°以及澳大利亞南部、新西蘭和南美洲附近的亞熱帶水域,很少到達南非。例如,來自印度洋的繁殖種羣到達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水域。來自福克蘭羣島的鳥類分佈在太平洋以南,但不會飛到新西蘭那麼遠。 [3] 

細嘴鋸鸌生活習性

細嘴鋸鸌行為

細嘴鋸鸌具有典型的鋸鸌飛行特徵,快速而有力,沿着水面飛行。它們會交替滑行,順風時滑翔時間較長,而拍打飛行序列則較短,伴隨着雙翼的擺動,節奏快速。海況對飛行的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温和的風中,飛行會更加平靜。 [3] 
細嘴鋸鸌是一種羣居物種,無論是在海上還是在陸地上。在海上,會聚集幾十到一百隻個體的羣體。並經常與同屬的不同物種以及藍鸌混合。跟隨船隻的情況時有發生,但很少見。細嘴鋸鸌在夜間返回或離開棲息地,特別是為了躲避其主要捕食者——福克蘭羣島和火地島的捕食者大賊鷗紅腿巨隼。為了找到自己的洞穴,細嘴鋸鸌使用嗅覺。在晴朗的滿月之夜,返回洞穴的鳥類較少,棲息地也更加安靜。細嘴鋸鸌是一種領地意識很強的物種,願意為保衞自己的洞穴而戰。 [3] 

細嘴鋸鸌聲音

細嘴鋸鸌在海上可能保持沉默。在羣落中,它們在洞穴中或在飛行中鳴叫,發出低沉而粗暴的呻吟聲,其中的一些音符可以讓人想起鴿子的咕咕聲“uc coo u-u-u-u-uc cuc coo o-o-o-o”。雄性和雌性的聲音相似,但經過訓練的耳朵可以區分。它們的聲音與小鋸鸌的聲音非常接近。細嘴鋸鸌在晚上鳴叫,有時在白天受到干擾時也會鳴叫。當交配、戰鬥或在上空集羣飛行時,它還會發出其他叫聲。
細嘴鋸鸌的雛鳥到30天大時都會發出叫聲,隨着它們的成長,它們開始發出與成鳥相似的叫聲,但沒有那麼大聲。 [3] 

細嘴鋸鸌食性

主要以甲殼類動物(尤其是磷蝦)為食,佔其飲食量的95%以上。也吃頭足類、腹足類和非常小的魚類。細嘴鋸鸌最常在飛行中捕捉獵物,張開翅膀迎風“滑水”,或擺出姿勢。然後將頭浸入水中。細嘴鋸鸌能夠潛水到7.5米深。為了定位獵物,會利用高度發達的嗅覺。 [3] 

細嘴鋸鸌分佈範圍

繁殖地:法屬南部領地;
非繁殖地:南極洲、澳大利亞、巴西、新西蘭、秘魯、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羣島、烏拉圭;
留鳥:阿根廷、智利、福克蘭羣島(馬爾維納斯);
遊蕩:肯尼亞、毛里求斯、聖赫勒拿島、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來源不確定(季節性不確定):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羣島、諾福克島。 [1] 
細嘴鋸鸌分佈圖 細嘴鋸鸌分佈圖 [1]

細嘴鋸鸌繁殖方式

細嘴鋸鸌是親巢性的鳥類,這意味着它們每年都會忠實地返回它們的築巢地點,在同一個洞穴或附近的洞穴中。它們實行一雄一雌制,並形成穩定的長期伴侶。然而,夥伴的“交換”是可能的,特別是在洞穴問題上。這種地下築巢物種定居在碎石中,或挖掘一個曲折的、有時有分支的洞穴,其長度在0.6-1.5米之間,最長可達3.5米。入口直徑約10釐米。它們把巢安在一個有植被和羽毛的房間裏。只要狀況良好,洞穴一年又一年可以重複使用。 [3] 
成體在8月下旬開始返回繁殖地。到9月中旬,所有的繁殖鳥都已到達繁殖地點。成對和交配發生在10月中旬。交配後,成體會返回大海3周以養肥。雌性通常在11月上半月返回後不久產下一枚卵,卵呈白色,平均長48毫米,寬35毫米,重約30克。孵化期持續46-47天。由雄性先孵化,然後由兩個成鳥交替進行,連續4-7天。變化發生在晚上。如果伴侶沒有回來,孵化者可能會在卵上再停留幾天,然後被迫放棄卵去海上進食。該物種不進行替代產卵。 [3] 
孵化結束後,卵有時會被放置24小時。雛鳥在孵化前兩到三天會鳴叫。12月底到翌年1月初之間孵化後,成鳥會交替進行短期(1-3天)和長期(5-9天)的餵食。雛雞平均每兩天通過不完全反流飼餵一次。短途食物旅行後的配給量約為28克食物,長途食物旅行後的配給量約為37克。雛雞出生時體重為10-15克,在34天生長末期達到最大體重270克,大於成鳥體重。孵化後43-54天,2月底至3月初,羽毛重量將下降至約155-160克。繁殖季節後,成鳥在海上換毛。幼體也會四處分散,通常比成鳥離繁殖地更遠。 [3] 

細嘴鋸鸌保護現狀

細嘴鋸鸌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1] 

細嘴鋸鸌種羣現狀

2004年細嘴鋸鸌的全球總量估計至少有7,000,000只。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認為種羣數量保持穩定。 [1] 
參考資料
  • 1.    Slender-billed Prion Pachyptila belcheri  .The IUCN Red List.2023-01-01[引用日期2024-01-24]
  • 2.    Pachyptila belcheri (Mathews, 1912)  .ITIS[引用日期2024-01-24]
  • 3.    Prion de Belcher Pachyptila belcheri - Slender-billed Prion  .Oiseaux[引用日期2024-01-24]
  • 4.    Gregory M. Mathews.The Birds of Australia. Vol. 2..London:Witherby,1912:224–225
  • 5.    Johann Karl Wilhelm Illiger.Prodromus systematis mammalium et avium (in Latin).Berolini:Sumptibus C. Salfeld,1811:274
  • 6.    James A. Jobling.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London:Christopher Helm,2010:69,288
  • 7.    A. F. Gotch.Albatrosses, Fulmars, Shearwaters, and Petrels Latin Names Explained A Guide to the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s of Reptiles.New York:Facts on File Birds & Mammals,1995: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