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鋸鸌

鎖定
小鋸鸌(學名:Pachyptila salvini)是鸌科、鋸鸌屬的一種小型海鳥和中等大小的鋸鸌。體長28釐米,翼展57-58釐米,體重130-210克。該物種上體呈灰藍色,帶有清晰可見的黑色或棕色圖案,呈“M”形,頂冠灰色,下頦、喉部和臉頰均為白色。虹膜黑褐色。喙相對較短,但較厚,長28.2-31.8毫米,寬13-17.5毫米。喙的邊緣呈圓形,兩種顏色:灰色和藍色。腿呈藍色或略帶粉紅色。
這種海洋物種通常出現在近海,並且可以在繁殖季節之外的上升流區域找到。它們的食物主要由甲殼類動物組成,尤其是磷蝦,但也有魚和魷魚。該物種的繁殖期自10月份開始,在多達100萬隻的大型羣體中進行繁殖。它們通常在島嶼、內陸高原或有草或灌木的斜坡上的洞穴中築巢。在愛德華王子島(南非)、克羅澤羣島、阿姆斯特丹羣島和聖保羅島(法屬南部領土)繁殖。分佈在從南非東部到新西蘭的海上。
中文名
小鋸鸌
拉丁學名
Pachyptila salvini
外文名
Salvin's Prion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鸌形目
鸌科
鋸鸌屬
小鋸鸌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Mathews, 1912)

小鋸鸌動物學史

小鋸鸌是鋸鸌屬的成員,1943年。它們和藍鸌一起組成鋸鸌。它們又是鸌科和鸌形目的成員。鋸鸌體型都很小,通常只吃浮游動物;然而,作為鸌形目的一員,它們具有某些共同的識別特徵。首先,它們的鼻腔連接在上顎上,鼻孔在上喙的頂部。鸌形目的喙也很獨特,因為它們被分成7到9個角質板。它們產生一種由蠟酯和甘油三酯組成的胃油,儲存在前胃中。這是用來對付捕食者的,也是雛鳥和成年鳥在長途飛行中富含能量的食物來源。由於它們吸收了大量的海水,它們還有一個位於鼻腔上方的鹽腺,有助於淡化身體,並從它們的鼻子裏排出高鹽溶液。 [1] 

小鋸鸌形態特徵

小鋸鸌體長28釐米,翼展57-58釐米,體重130-210克。是一種小型海鳥和中等大小的鋸鸌,與其他鋸鸌種類非常接近,特別是鴿鋸鸌。羽毛不存在性別二態性,在海上無法確定年齡和性別。在種羣的個體間和不同種羣之間都可以觀察到有時很顯著的形態變異。雛鳥身上覆蓋着灰色的絨毛。
該物種上體呈灰藍色,帶有清晰可見的黑色或棕色圖案,呈“M”形,在腿從翅膀的尖端開始,到達翼角,然後傾斜在水平處相遇臀部。從上方觀察時,雙翼的後緣通常比雙翼的其餘部分呈淺灰色。尾巴呈藍灰色,邊緣顏色較淺,中心有一個大的黑色端子條。下體白色,除了中央尾羽的尖端是黑色的,以及外部初級飛羽的尖端略帶黑色。胸部兩側有灰色區域從上部溢出,形成寬闊而明顯的半領。頭頂從喙到頸背都是灰色的。灰色的頂冠被眼睛前面的一條灰色帶子劃分出的濃密的白色眉毛並很突出。下頦、喉部和臉頰均為白色。頭部的標誌是寬闊的白色眉毛和鳥喙。灰色帶子穿過眼睛下方並繼續向後延伸,加寬與頸部的灰色連接。虹膜黑褐色。喙相對較短,但最重要的是較厚:長28.2-31.8毫米,寬13-17.5毫米。仔細觀察,喙的邊緣明顯是圓形的。因此,該物種的喙介於鴿鋸鸌和闊嘴鋸鸌之間。喙有兩種顏色:灰色和藍色。腿呈藍色或略帶粉紅色。 [3] 
小鋸鸌

小鋸鸌棲息環境

棲息地既有海洋也有陸地。小鋸鸌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進食和度過,只有在繁殖時才上岸。在海上,它們是一種遠洋鳥類。在大陸架和懸崖上以及公海中都可以觀察到這個物種。在極地鋒附近繁殖,並在繁殖季節停留在該地區。冬季,它們經常出沒於亞熱帶水域。 [3] 
小鋸鸌在植被或多岩石的環境中的洞穴中繁殖。築巢在高原、河道、碎石和洞穴中。在繁殖季節,它主要在大陸架和陡坡上方進食。繁殖期以外,主要生活在浮游生物豐富的上升流區域。 [3] 

小鋸鸌生活習性

小鋸鸌行為

小鋸鸌是一種羣居物種,無論是在海上還是在陸地上。在海上,經常可以觀察到大羣體的情況,可聚集達數千只個體,並且與不同種類的鋸鸌屬成員和藍鸌混羣。有時小鋸鸌會短時間跟隨船隻,並圍繞船隻盤旋。天黑時,它們會返回或離開棲息地,特別是為了躲避其主要捕食者大賊鷗。夜幕降臨前,成千上萬的小鋸鸌會聚集在繁殖地之外。為了找到自己的洞穴,它們使用嗅覺。冬季在6-10月之間,暴風雨過後,小鋸鸌經常在澳大利亞南部和新西蘭海岸滯留。
小鋸鸌具有典型的鋸鸌飛行特徵,快速而有力,沿着水面飛行。它們會在滑行之間交替,順風時滑行時間較長,而拍打飛行序列較短,雙翅上有快速、急促的節拍和擺動。海況對飛行的外觀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温和的風中,飛行會更加平靜。 [3] 

小鋸鸌聲音

小鋸鸌可能在海上保持沉默。在羣體中,它們會在洞穴中鳴叫,發出典型的鋸鸌低沉、粗暴的呻吟聲,並重復“ka-kakadu”。第一個和最後一個音節的語調較強。雄性和雌性的聲音相似,但經過訓練的耳朵可以區分。 [3] 

小鋸鸌食性

以甲殼類動物(尤其是磷蝦和片足類動物)、頭足類動物和非常小的魚類為食。在馬裏恩島的繁殖季節,貝類佔飲食的97%以上。它會在水中前10釐米處以“滑水”或擺姿勢捕捉飛行中的獵物。小鋸鸌坐下來,把頭埋進水裏。它還利用上頜骨的薄片過濾表面膜以回收浮游動物。小鋸鸌也可以潛入淺水深處,為了定位獵物,它們利用自己高度發達的嗅覺。它們有時會跟隨漁船和鯨魚。雛鳥通過不完全反流在洞穴中進食。 [3] 

小鋸鸌分佈範圍

繁殖地:法屬南部領土、南非;
留鳥:澳大利亞、智利、新西蘭和秘魯;
起源不確定(季節性不確定):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羣島。 [2] 
小鋸鸌在愛德華王子島(南非)、克羅澤羣島、阿姆斯特丹羣島和聖保羅島(法屬南部領地)繁殖。它分佈在從南非東部到新西蘭的海上。該物種主要存在於印度洋的亞南極和亞熱帶水域,但在大西洋的亞熱帶水域也有少量存在。 [2-3] 
小鋸鸌分佈圖 小鋸鸌分佈圖 [2]

小鋸鸌繁殖方式

小鋸鸌是親族性的,這意味着它們每年都會忠實地返回自己的築巢地點,在同一個洞穴或附近的洞穴中。該物種實行一雄一雌制。然而,也可能進行配偶“交換”。這種地下築巢的物種定居在碎石中或挖一個長度在0.93-1.35米之間,有時甚至更長的曲折洞穴。它們把巢安在一個有樹枝和植被的空間裏。只要狀況良好,洞穴一年又一年可以重複使用。 [3] 
成鳥於9月底返回羣落。這是配偶形成的時候。交配後,成鳥返回大海約兩週以養肥。雌性在11月底產一枚卵,通常是在返回的晚上。卵呈白色,平均長50毫米,寬36毫米,重約30克。孵化期持續44-55天。雄性和雌性各自連續孵化卵0.5-11天(平均6.5天)。雄性孵化時間比雌性長:雄性平均連續孵化7.5天,雌性平均連續孵化5.5天。合作伙伴的孵化變更交換時間是在當晚開始時進行的。卵可以在不孵化的情況下保留幾個小時(在整個孵化時間內平均累積2天)。如果幾天後伴侶還沒有回來,孵化者就會被迫放棄卵去海上覓食,該物種不進行替代產卵。 [3] 
孵化後,兩隻成鳥就可以出海了。雛鳥出生時重25克。在克羅澤羣島,它每隔一天通過不完全反流進食。在生長結束時,即44天時,幼鳥的最大重量達到186克,超過了成年的重量。在3月底至4月初(即孵化後54-65天)長出羽毛時,體重將降至約154克。然後繁殖地就被遺棄了。在海上,幼鳥死亡率很高,可達75%。 [3] 

小鋸鸌保護現狀

小鋸鸌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8月7日——無危(LC)。 [2] 

小鋸鸌種羣現狀

Brooke(2004年)估計全球物種數量超過12,000,000只。
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認為種羣數量保持穩定。 [2] 

小鋸鸌主要威脅

家鼠的鼠羣曾經小鋸鸌對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導致小鋸鸌轉移到林線以上的位置生存,並且可能仍然會導致非常大的繁殖羣內的數量下降。貓對小鋸鸌的種羣數量也有一定的影響,它們也存在於Cochons島上,但它們太大而無法進入洞穴,儘管人們認為成年貓的捕食與近羽幼鳥的捕食是同時發生的(Carboneras等人,2018年)。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