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紐澳鸚鵡

鎖定
紐澳鸚鵡族(學名:Vini kuhlii)的鳥類主要棲息於濃密的森林、雨林區、桉樹林區、開闊的林區,約1650米高的地方;平時大多成對或是以小羣體活動;在秋季,許多未成熟的幼鳥會聚集成一個約30只左右的族羣一起行動,白天會到地面上覓食。主要以水果、堅果、昆蟲以及幼蟲等為食;偶爾聚集龐大的數量也會造成農作物相當程度的損害。分佈於澳大利亞草原與新西蘭。
中文名
紐澳鸚鵡
別    名
紐澳鸚鵡族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鸚形目
鸚鵡科
紐澳鸚鵡族
15屬
42

紐澳鸚鵡外形特徵

紐澳鸚鵡身長大約20釐米,體重200-400克,尾巴短,頭部圓,面部長毛,喜攀爬,不善飛翔。 身體為深淺不一的灰色,臉部眼睛周圍有一片狹長的白色裸皮;頭部和頸部的灰色羽毛帶有淺灰色滾邊,腹部的灰色羽毛則帶有深色滾邊,主要飛行羽灰黑色;尾羽鮮紅色;鳥喙黑色,虹膜黃色。幼鳥尾羽尖端帶有黑色,虹膜為淺灰色,隨着年紀漸長會變為黃色,尼日利亞地區的非洲灰鸚鵡體色一般較深。雌雄分辨方法:從外觀雄性的頭形較闊大,眼頭尾兩邊略尖成杏形,相反雌性頭形較窄小,眼圈較圓。 非洲灰鸚鵡兩個亞種的區別,灰鸚鵡身上羽毛逞銀灰色,尾羽鮮紅色,喙部為黑色,外表跟非洲灰鸚鵡近乎相同。 [1] 

紐澳鸚鵡生活習性

紐澳鸚鵡主要以水果、堅果、草類植物的種子、植被、花朵、植物嫩芽、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為食;偶爾聚集龐大的數量也會造成農作物相當程度的損害。 [2] 

紐澳鸚鵡生長繁殖

紐澳鸚鵡繁殖季為1月到3月,會在腐爛的樹幹或是枯死的樹洞中築巢,有時後甚至會在棕櫚樹的裂縫或是在樹上已經開始腐敗的椰子內築巢;人工飼養的紐澳鸚鵡資料非常稀少,一次會產下2枚卵,孵化期約26到28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7-8周,時常會發生親鳥不餵養雛鳥的情況,繁殖難度並不低。

紐澳鸚鵡棲息環境

紐澳鸚鵡主要棲息於濃密的森林、雨林區、桉樹林區、開闊的林區,約1650米高的地方;在繁殖期以外也曾發現前往農耕區、公園、果園和市郊等地活動。平時大多成對或是以小羣體活動;在秋季,許多未成熟的幼鳥會聚集成一個約30只左右的族羣一起行動,白天會到地面上覓食。

紐澳鸚鵡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參考資料
  • 1.    王增年,王旭春,劉菊娥編.精品鸚鵡馴養: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 2.    吳波編著.探索生物密碼 關愛危難中的動物:現代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