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鸚形目

鎖定
鸚形目(學名:Psittaciformes)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包括大約342種,通常劃分成鳳頭鸚鵡科和鸚鵡科兩個科。俗語鸚鵡可以用來單獨指代鸚鵡科,或者整個鸚形目,更常見的是後一種情況。鸚形目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
中文名
鸚形目
拉丁學名
Psittaciforme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鸚形目
分佈區域
世界上多數氣候温暖的地區

鸚形目動物學史

鸚鵡是一種非常惹人喜愛的寵物鳥,其美麗的外表、華麗的羽衣、學人説話的天賦和各種滑稽的動作表演能力使人對它情有獨鍾。我國鸚鵡的來源:一是從國外引入,如虎皮鸚鵡、牡丹鸚鵡小五彩鸚鵡;二是我國本地的鸚鵡,產於我國四川、西藏西南部、雲南及廣東、廣西南部,如四川鸚鵡。鸚鵡按體型分為大型鸚鵡、中型鸚鵡和小型鸚鵡,大型鸚鵡以金剛鸚鵡為代表,中型鸚鵡以緋胸鸚鵡為代表,小型鸚鵡以虎皮鸚鵡為代表。我國主要飼養的鸚鵡是虎皮鸚鵡和緋胸鸚鵡 [1] 
鸚形目的鳥類在南美和大洋洲擁有眾多的種類,意味着本目起源在岡瓦納大陸。 然而鸚鵡科的化石記錄稀少,它們的起源更多隻是推測。
最早的鸚形目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白堊紀(約7千萬年前)。在懷俄明州找到的這塊長15mm的下喙碎片類似於現存的吸蜜鸚鵡類。還不清楚該標本是否應歸入鸚鵡類。
歐洲有着更豐富的始新世(5千8百萬到3千6百萬年前)化石記錄。在英國德國找到了幾具較完整的類鸚形目的骨骼化石。儘管還不能十分確定,但總的來説這些標本並不像是現代鸚鵡的祖先,而僅僅是其在北半球演化並在後來滅絕的親戚而已。
鸚形目
鸚形目(5張)
南半球在同時期沒有像北半球那樣豐富的化石記錄,而且直到中新世中期(大約2千萬年前)都還沒發現類似鸚形目的化石。然而到了中新世中期,就發現了確鑿無疑的鸚形目化石,其上頜與現存的白鳳頭鸚鵡甚至無法區分。

鸚形目形態特徵

多為中小型鳥類。體羽較豔麗,是著名的觀賞鳥。嘴短厚而強,上嘴鈎曲,兩側緣有缺刻,嘴基部具蠟膜。上嘴與頭骨的連接猶如鉸鏈一樣,能活動自如。胸椎為後凹型。舌多肉質而柔軟,並具一角質匙狀端,善於模仿人言和其他鳥鳴。腳為對趾型,前後各2趾。跗短健,爪尖鋭彎曲,適於在樹上攀緣 [2] 

鸚形目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森林中,多為樹棲性,能用腳和嘴攀樹。食物主要為植物果實、種子、花蜜等植物性食物。營巢於樹洞或岩石縫隙和洞中。每窩產卵2~9枚,雛鳥晚成性 [2] 

鸚形目分佈範圍

鸚形目主要是熱帶,亞熱帶森林中羽色鮮豔的食果類,在世界各地的熱帶地區都有分佈。
南半球有些種類擴展到温帶地區,也有一些種類分佈到遙遠的海島上。
鸚形目在拉丁美洲大洋洲的種類最多,在非洲亞洲種類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卻有一些很有名的種類,如多種情侶鸚鵡(love bird)。美國也曾有一個種卡羅琳鸚哥,但現已滅絕。
拉丁美洲的鸚鵡中最著名的是各種大型的金剛鸚鵡,其中紫藍金剛鸚鵡是是最大的鸚鵡大洋洲鸚鵡拉丁美洲更加多樣化,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最美麗和最獨特的鸚鵡。
其中澳洲的虎皮鸚鵡葵花鳳頭鸚鵡等是人們最熟悉的鸚鵡。新西蘭鴞鸚鵡是已經失去了飛翔能力大型鸚鵡,而新西蘭啄羊鸚鵡則進化出了一定的肉食傾向,啄羊鸚鵡也是分佈最高的鸚鵡之一。
鸚形目動物
鸚形目動物(15張)
大洋洲種類繁多的吸蜜鸚鵡則屬於最美麗的鳥類,比如斐濟的藍冠吸蜜鸚鵡 [3] 

鸚形目種羣現狀

鸚鵡
鸚鵡(6張)
鸚形目是人們喜歡飼養的寵物,其野生種羣也因此而受到威脅,很多種類都成為了瀕危物種。中國原產的鸚鵡只有6種,全部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鸚形目下級分類

鸚形目有鸚鵡科(Psittacidae)與鳳頭鸚鵡科(Cacatuidae)兩科,種類非常繁多,有82屬358種,是鳥類最大的科之一。

鸚形目鸚鵡

本科鳥類大小差別懸殊,體長83~991毫米。嘴甚短強;上嘴鈎曲而具 蠟膜,猶如猛禽;上嘴能轉動,其與頭骨如具鉸鏈一般:嘴鈎內有銼狀構造;
舌多肉質而柔軟。翅形稍尖,初級飛羽10枚,缺第5枚次級飛羽
尾長短不一,具12枚尾羽。跗骨短健,被以細鱗。
趾4枚。前後皆兩趾,適於攀樹。體羽常為綠色,或綠藍和紅色等,甚為豔麗。雌雄相差不多,幼鳥與雄鳥相似。
世界有339種。分佈於亞洲南部、大洋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主要產於大洋洲。
中國有7種,見於西藏南部、四川南部、雲南、廣東、廣西。

鸚形目鳳頭鸚鵡

鳳頭鸚鵡科(Cacatuidae)共有21種鳥類,和其他的鸚鵡有相同的特點,都有鈎曲的喙和對趾足。不同的地方主要在幾個生物特徵,包括能夠收展的頭冠,羽毛中缺少令其他鸚鵡羽毛呈現出虹彩的結構。鳳頭鸚鵡平均要比其他的鸚鵡體型大,但其中雞尾鸚鵡卻是一種很小的鳳頭鸚鵡。鳳頭鸚鵡是最容易患上鸚鵡喙羽症的鸚鵡之一。該科與鸚鵡科一起組成鸚形目。自然狀態下僅見於澳大利亞和其鄰近島嶼。
參考資料
  • 1.    楊興武主編;楊碩,寧方勇,趙春先,李惠堂副主編,寵物鳥馴養技術,金盾出版社,2015.08,第269頁
  • 2.    趙正階編著,中國鳥類志 上卷 非雀形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第621頁
  • 3.    科學數據庫-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