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納米細菌

鎖定
胞內存在一種原核微生物,能通過100nm的濾菌器,1990年Kajander等將此種微生物命名為納米細菌。納米細菌是革蘭陰性菌,呈球狀或球杆狀,細胞壁厚,無莢膜與鞭毛結構,約20-200,可通過0.1-0.4μm的濾菌膜,體積極小,通過電子顯微鏡和其它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如原子顯微鏡)可發現。
中文名
納米細菌
別    名
nanobacteria
細菌界
命名時間
1990年
命名人
Kajander
屬    性
原核微生物

目錄

納米細菌發現

1988年芬蘭科學家Kajander等進行哺乳動物細胞培養時發現細胞內存在一種原核微生物,能通過100nm的濾菌器,1990年Kajander等將此種微生物命名為納米細菌(nanobacteria)。

納米細菌特性

微生物學特性
納米細菌是一種形似細胞的微小顆粒,直徑可小至80納米,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且廣泛存在於各種生物體和非生物體中。人們一直懷疑它是生物,原因是:納米細菌往往形似正在分裂的細胞;而且其周圍可聚集羥磷灰石———動物骨骼中的主要成分,這被認為是納米細菌繁殖的可能方式。那中國台灣成功大學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稱,基於DNA繁殖模式的生物最小直徑要在200納米以上,所以納米細菌並非生物。 [1] 
納米細菌是革蘭陰性菌,呈球狀或球杆狀,細胞壁厚,無莢膜與鞭毛結構,約20-200,可通過0.1-0.4μm的濾菌膜,體積極小,通過電子顯微鏡和其它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如原子顯微鏡)可發現。納米細菌在pH7.4和生理性鈣磷濃度中能形成羥磷灰石碳酸鹽結晶,產生堅硬的鈣化外殼覆蓋於菌體周圍,在高温、強酸等條件下仍能存活。納米細菌不能用
普通微生物培養液培養,但能用細胞培養基培養。
納米是長度單位

納米細菌研究

醫學捌號樓2月27日宇航員作太空旅行時腎結石的形成非常快,美國宇航局的研究人員宣佈發現了可能元兇。《國際腎病雜誌》(Kidney International)發表了這份研究報告,作者呼籲加強對納米細菌的研究。
納米細菌(nanobacteria)是一種神奇的能自我複製、礦化的小東西美國宇航局的學者認為它會導致宇航員產生腎結石。 為了探索月球、水星,乃至更遠的星球,宇航員要在太空中旅行很長時間,所以保持宇航員的健康就顯得很重要。
宇航局為了研究納米細菌的特性,把它放進生物反應罐裏,模擬太空的環境。在微重力條件下,納米細菌複製的速度比在正常地球引力下快5倍。以前的研究也發現微生物在失重條件下有迥然不同的行為。納米細菌也可能在生活在狹小空間的宇航員之間傳染。
“納米細菌是否屬於活生物仍有爭議,因為對它的所謂核酸的研究還沒有完成。”領導研究的涅瓦·西提歐格魯博士説,研究結果加深了對納米細菌的瞭解,也提供了它與鈣化疾病之間關係的線索。
“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徹底解決這類疾病。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解決這個難題,我覺得我們已經很接近了。”
納米細菌在1990年代被發現,它存在於腎結石的磷酸鈣中心部位。在其它相關疾病中也發現了這種神奇的小東西,如阿茲海默症、心臟病、前列腺炎以及一些癌症中。對人體內的納米細菌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可以減少宇航員患腎結石的危險,並且也會使無數腎結石病人得益。
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健康人類血清中的納米細菌以複合碳酸鈣為成分,不包含DNA或RNA的痕跡,應該不是以生物方式生成的。之前研究也有類似看法,但沒有給出納米細菌的化學構成。此次則提出了一個納米細菌生長的化學模型,根據這一假説,人們能通過改變碳酸鈣沉澱所需的基質,去控制納米細菌生長的速度和形狀。
科學家還發現,羥磷灰石只在特定狀態下,比如與抑制晶體生長蛋白質混合時,才聚集在納米細菌周圍,説明羥磷灰石並非納米細菌生長所必需。
研究人員之一,洛克菲勒大學的約翰·揚説:“納米細菌曾有望成為地球上最小的細胞形式,並解釋地球和地外細胞生命的起源。但我們的成果明確否認了納米細菌是活的有機體。”之前的有關研究曾暗示,納米細菌是引起腎病和動脈硬化症等許多疾病的病原體。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