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醫學

鎖定
醫學(Medicine)是處理生命的各種疾病或病變的一種學科,促進病患恢復健康的一種專業。研究領域大方向包括法醫學,中醫學,口腔醫學。
中文名
醫學
外文名
Medicine [4] 
功    能
治療預防生理疾病
同議詞
醫學醫師會

醫學概念

一名醫務人員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 一名醫務人員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 [7]
醫學以學術性、技術性為主要屬性。它做的是學問,着力於對自然規律的發現揭示、對實用技術的發明創新。但醫學的學術和技術,絕不僅僅是狹義的生物學或生命科學。生命科學的內容的確是醫學的主要基礎和主幹體系,但遠不是全部。 [7] 
醫學是“多學”,是“人學”。所謂“多學”,包括三大學問體系:一是自然科學(包括生命科學等),二是社會科學,三是人文學科。醫學是將三者結合起來所構成的關於維護人、人羣、人類的健康與生命的學術與技術體系。對人的關懷,對人的終極利益的追求是醫學的宗旨,因此,醫學還是“人學”。 [7] 

醫學發展史

醫學起源

中國的中醫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藥。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祝由科》,後世人在這部醫藥著作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來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由祝由科裏將純粹的醫藥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2] 
殷周時期形成了“卦爻”,西周末年提出了“陰陽”、“五行”學説。夏商西周時期醫巫並存,形成了最初醫學雛形。春秋戰國時,整個學術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一時期醫巫逐漸分離,中醫學由於其具有的顯明的科學性、實用性和理性,數千年前便佔據了學派林立的主導地位。 [5]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屍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秦代的《封診式》對法醫鑑定的方法、程序等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在人命案件中,鑑定檢驗的主要內容有屍體的位置、創傷的部位、數量、方向以及大小等。令史檢驗完成之後,必須提交書面報告,稱為“爰書”,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鑑定和現場勘察報告。
秦代還在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傳染病醫院——“癘遷所”,並制定了最早的治療傳染病的隔離制度。據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秦簡中記載:當時規定,凡經醫生在給病人檢查後發現有鼻樑塌陷、手上無汗毛、聲音沙啞、刺激鼻腔不打噴嚏等症狀者,一律送至癘遷所隔離治療。這説明中國古代對傳染性疾病治療措施,很早就已經是得力有效的。
到了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于意公乘陽慶
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華佗。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臨牀醫學大師,被尊稱為醫聖。他著有《傷寒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並被後人編纂為《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張仲景採用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在《傷寒論》中歸結為“八綱辨證”和“六經論治”,經由這兩種方法辨證論治後,再採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補、消)治療疾病。“八綱辨證”是書中貫徹辨證論治的具體原則,所謂“八綱”(陰、陽、表、裏、寒、熱、虛、實)是運用“四診”(望、聞、問、切)分析和檢查疾病的部位、性質而歸納出來,“六經論治”是整個臟腑經絡學説臨牀醫學上的具體運用。
東漢末年,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麻醉名聞天下,華佗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麻醉術進行手術的人,他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物,還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健身體操之一“五禽戲”。可惜華佗所著醫書的《青囊書》最後被付之一炬。在漢代,大量的醫藥和歷算等書籍傳入西藏(《西藏王統記》記載)。在漢代還出現了專門性的婦科醫院,西漢時的“乳舍”,是世界上最早的婦產醫院。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問世了世界上最早的兩本兒科專著,即王末鈔的《小兒用藥本草》和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太醫署”,署內分醫、藥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藥、醫師、藥園師、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580人之多。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醫學魏晉隋唐時期

由於重視總結臨牀經驗,並繼承整理發揮《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醫著的理論,出現了眾多名醫名著。如晉代王叔和的《脈經》和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龍門石窟藥方洞 龍門石窟藥方洞
此外,龍門石窟藥方洞,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藥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藥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這些藥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的疾病,而且還能治療疑難雜症,如:療噎方可以治療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藥方洞的藥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1] 

醫學宋金元時期

從宋太祖趙醫胤就開始纂修《開寶本草》,宋太宗又纂修《太平聖惠方》,兩代皇朝,加上趙佶又主持編纂《聖濟總錄》,北宋歷朝皇朝對醫學的重視,是史無前例的。在朝廷的影響下,一些官僚大臣也對醫學頗多關注,如劉禹錫、歐陽修、王安石、曾公亮、富弼韓琦、夏竦等人也都參加了醫書整理,醫學學術上出現儒醫學派,蘇拭、沈括、陳堯叟還有許多個人的醫方著述,到了北宋校正醫書局刊印醫書後,對於各科臨牀及傷寒學研究的專著更多,醫學發展還表現在醫學教育上,整體上促進了中醫學術形成規模和更趨豐富。 [5] 

醫學明清時期

是中醫學理論綜合彙編、深化發展,臨牀各科辨證體系豐富、提高階段。如明代樓英的《醫學綱目》和王肯堂的《證治準繩》,清代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鑑》和陳夢雷主編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等。王清任著《醫林改錯》,注重實證研究,糾正了古醫籍中關於解剖知識的某些錯誤,肯定了“腦主思維”,發展了瘀血理論。温病學説的形成和發展,標誌着中醫理論的創新與突破,吳有性著《温疫論》,葉天士著《温熱病篇》,吳鞠通著《温病條辨》等,在藥物學研究方面,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藥物學研究的成就。
而西方醫學隨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逐漸進入了中世紀的千年黑暗,科學變成了神學的奴婢,牧師取代醫師。從13世紀開始,始漸復明,直到15世紀,衝破封建宗教藩籬,才得以迅速發展。維薩里開創現代解剖學,並創立解剖生理學;1731年意大利摩爾幹尼創立了病理解剖學;1855年德國魏爾嘯創建了細胞病理學;與此同時西方科學方法論對醫學發展具有指導作用。
以實驗為主的實證方法(觀察實驗和比較分析)、及對醫學研究中的“經院哲學”的徹底決裂、依靠各門自然科學所提供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培養了醫學家們的科學意識,賦予了醫學的自然科學屬性,使其擺脱了思辯推理的玄想而成就了生物醫學模式下的實驗科學。至此中醫學在實證醫學領域已無法於西醫同日而語。
但中醫學相對於西醫學的優勢是從宏觀入手,注重整體,強調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聯繫,重視辨證,主張“三因治宜”的個體化診療方略等。

醫學近現代

封建社會後期,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手工工廠出現,生產力的增長也促進對新市場的尋找。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發現好望角,1519~1522年麥哲倫環繞世界一週。許多藥物(如鴉片樟腦松香),由東方傳入歐洲,美洲發現後,歐洲也有了金雞納愈創木可可果
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首先在意大利形成了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特點是敢於向教會思想挑戰,反對宗教迷信的束縛。他們的口號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應該瞭解”,以此來反對神學的統治。他們一方面傳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鑽研和模仿古代希臘的文化,因此此時期稱為“文藝復興”。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體運行論》,是科學史上文藝復興的開始。
①醫學革命。文藝復興運動中,懷疑教條、反對權威之風興起。於是,醫界也產生了一場以帕拉塞爾蘇斯(1493~1541)為代表的醫學革命。
中世紀的醫學校中,主要講阿維森納的《醫典》,以及蓋倫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師照本宣科,一切墨守成規,毫無生氣。文藝復興的狂潮,很快就波及醫學領域。帕拉切爾蘇斯指出人體的生命過程是化學過程。他在巴塞爾大學任教時主張用流行的德語寫書和講演,使醫學易為大眾所接受,這是一件偉大的改革。他重視實踐,反對煩瑣的經院哲學,反對中世紀頑固的傳統和權威觀念,他説:“沒有科學和經驗,誰也不能成為醫生。我的著作不是引證古代權威的著作,而是靠最大的教師──經驗寫成的”。他勇敢地向墨守成規和盲目崇拜進行鬥爭,公開焚燬了蓋倫和阿維森納的著作。
人體解剖學的建立。古代的人認為身體是靈魂寄居之處,在封建社會,各民族無例外地禁止解剖屍體。因此,人體解剖學得不到發展,這個時代的醫書如蓋倫所著的解剖學中,解剖圖幾乎全是根據動物內臟繪成的。反之,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把人作為注意的中心,在醫學領域內人們首先重視的就是研究人體的構造。
首先革新解剖學的是意大利的達·芬奇,他認為作為現實主義的畫家,有明瞭解剖的必要,尤其需要了解骨骼與肌肉,於是從事人體解剖。不過,他所繪製的700多幅解剖圖,傳至今日還有150餘幅。畫得大都準確、優美。他首先對加倫的解剖學發生疑問。他曾往氣管吹入空氣,但無論如何用力,也不見心臟膨脹起來,於是得出結論:蓋倫所謂肺與心相通的學説是錯誤的。他還檢查過心臟的構造與形態,他所畫的心臟圖較以往有關圖畫正確得多。此外,他還發現了主動脈根部瓣膜的活動及其性質,證明瓣膜的作用在於阻止血液迴流。他所提到的心血管方面的問題,不久就引起了醫學家們的注意。
根據直接的觀察來寫作人體解剖學教科書這一工作由A.維薩里完成。維薩里先肄業於盧萬大學,後轉入巴黎大學。當時,這兩所大學講解剖時,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講課,助手和匠人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內最多隻允許進行3或4次解剖。維薩里不滿足這種狀況,曾夜間到野外去盜竊屍體來進行解剖。當時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學有歐洲最好的解剖教室。於是他到那裏任教。1543年,他將工作中積累起來的材料整理成書,公開發表。這本書就是《人體構造論》。此書指出蓋倫的錯誤達200多處,如5葉肝、兩塊下頜骨等。並指出蓋倫解剖學的依據是動物如猴等。維薩里雖然也受到當時保守派的指責,但他的學生們發展了解剖學
總之,16世紀歐洲醫學擺脱了古代權威的束縛,開始獨立發展,其主要成就是人體解剖學的建立。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覆活,又標誌着醫學新徵途的開始。
16世紀,尼德蘭發生革命,產生了獨立的資產階級國家荷蘭。17世紀,英國推翻了專制王權,建立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度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發展工商業支持科學技術,提倡寬容,這些都有進步作用。哲學上培根提出經驗主義,提倡觀察實驗,主張一切知識來自經驗,並提倡歸納法;他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激勵了後人的探索熱情。笛卡爾唯理論的代表,他重視人的思維能力,同時,又把機械論觀點運用於對生理問題的研究,對後世的生命科學影響很大。這時期還出現了一些科學社團,它促進了交流,推動了科學進步。在17世紀,英國科學處於領先地位。
生理學的進步。17世紀,量度觀念已很普及。最先在醫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聖托里奧(1561~1636)。他製作了體温計和脈搏計。還製造了一個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運動、進食;在排泄前後,他都秤量自己的體重,如此不厭其煩地進行了30餘年。他發現體重在不排泄時也在減輕,認為其原因是“不易覺察的出汗”。這可以説是最早的新陳代謝研究。
實驗、量度的應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誌是血液循環的發現。
W.S.哈維(1578~1657)也畢業於帕多瓦大學,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學的解剖學家們曾相繼發現並解釋了心臟血循的環節。1553年,西班牙學者M.塞爾維特(1511~1553)確認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不是經過中隔上的孔,而是經過髒作“漫長而奇妙的迂迴”。
哈維最先在科學研究中,應用活體解剖的實驗方法,直接觀察動物機體的活動。同時,他還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總動脈,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動脈的血量。他分析認為血液絕不可能來自飲食,也不可能留在身體組織內,他斷定自左心室噴入動脈的血,必然是自靜脈迴歸右心室的血。這樣就發現了血液循環哈維於1628年發表了著作《心臟運動論》。但是活體解剖已發展的極為殘忍,虐待動物,活體解剖過度應用,必須改革。
顯微鏡的應用。隨着實驗的興起,出現了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就是17世紀初出現的。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在這以後,科學家利用顯微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
臨牀醫學和T.西德納姆(1624~1689)。內科學直到17世紀一直沒有什麼進展。醫術與中世紀相仿,四體液論依然是疾病理論的基礎。由於當時醫生多研究解部學和生理學,似乎忘記了醫生的責任,所以17世紀的臨牀醫學家T.西德納姆指出:“與醫生最有直接關係的既非解剖學之實習,也非生理學之實驗。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醫生的任務首先要正確探明痛苦之本質,也就是應多觀察同樣病患者的情況,然後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識,以導出疾病之解釋和療法”。同時,他非常擁護希波克拉底關於“自然治癒力”的思想。這既説明了當時臨牀學還很落後,也表明他對人體抗病能力的重視。
在18世紀歐洲各國已進入了資本主義確立時期。18世紀,美國獨立,法國發生革命,資產階級西歐多數國家取得政權,並且向外擴張勢力,發展世界貿易。在商品需要的刺激下,首先在英國的棉紡織業發生了技術大革新,織布機紡織機都發明瞭,1784年J.瓦特製成改良蒸汽機,它不但應用於紡織工業,也應用於各種工礦業。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這便是所謂產業革命。手工工人變成機器工人,工業無產階級首先在英國形成。同時資本主義生產力也就大為發展。
病理解剖學的建立。到18世紀,醫學家已經解剖了無數屍體,對人體的正常構造已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這基礎上,他們就有可能認識到若干異常的構造。意大利病理解剖學家G.B.莫爾加尼(1682~1771)於1761年發表《論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書,描述了疾病影響下器官的變化,並且據此對疾病原因作了科學的推測。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損傷,而且認為每一種疾病都有它在某個器官內的相應病變部位。在他以後醫師才開始用“病灶”解釋症狀。這種思想對以後的整個醫學領域影響甚大。
叩診的發明。18世紀後半期,奧地利醫生J.L.奧恩布魯格(1722~1809)發明了叩診。他的父親是酒店老闆,常用手指敲擊大酒桶根據聲音猜測桶裏的酒量。後來,奧恩布魯格把這個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尋找“病灶”。經過大量經驗觀察,包括屍體解剖追蹤,他創立應用至今的叩診法。但叩診法的推廣應用,還是19世紀的事。
臨牀教學的開始。在17世紀以前,歐洲並無有組織的臨牀教育,學生到醫校學習,只要讀書,經過考試及格就可領到畢業證書。17世紀中葉荷蘭的萊頓大學開始實行臨牀教學並取消宗教派別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國學生。到18世紀,臨牀醫學教學興盛起來,萊頓大學在醫院中設立了教學病牀,H.布爾哈維(1668~1738)成了當時世界有名的臨牀醫學家。布爾哈維充分利用病牀教學,他在進行病理解剖之前,儘量給學生提供臨牀的症候以及這些與病理變化關係的資料,這是以後臨牀病理討論會(C.P.C.)的先驅。
預防醫學的成就。E.詹納(1749~1823)發明牛痘接種法,這是18世紀預防醫學的一件大事。16世紀,中國已用人痘接種來預防天花。18世紀初,這種方法經土耳其傳到英國,詹納在實踐中發現牛痘接種比人痘接種更安全。他的這個改進增加了接種的安全性,為人類最終消滅天花作出貢獻。18世紀末,工業革命興起。農民大量湧入城市。資本家只管賺錢,不關心工人生活。工人住在骯髒、潮濕的貧民窟,勞累一天而不得温飽,因而疾病很多。這類問題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加上啓蒙運動中傳播的博愛思想對一些人產生影響,於是公共衞生和社會醫學方面的問題逐漸被提出來。德國人J.P.弗蘭克(1745~1821)寫成《醫務監督的完整體系》,其中就談到公共衞生和社會醫學的很多問題。同時,還有人呼籲改善監獄衞生、解放精神病人(不能以殘酷的方式如戴腳鐐手銬之類對待精神病人)。這類活動主要是個人活動,直到19世紀,政府才逐漸重視這些問題。
19世紀各主要歐洲國家繼英、法之後,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在19世紀完成了18世紀中葉開始的產業革命,之後,法、德、俄、美等國也相繼完成產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進行,摧毀了封建勢力,促進了社會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變革,使生產力大大提高。這對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19世紀,自然科學和技術進步很大:
物理學方面,有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提出,光學的進步,顯微鏡的進一步改良如複式物鏡(1823)、無色鏡片(1830)、油浸裝置(1886)等。由於電學的進步,電熱器、電氣治療到後半葉相繼出現。
化學方面,有原子論元素週期率的提出,和人工合成有機物的出現。德國人F.維勒(1880~1882)於1828年合成尿素,打破了有機物與無機物之間的界限。
生物學方面,有細胞學説進化論遺傳定律的提出。19世紀歐洲醫學的主要進展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細胞病理學。19世紀初細胞學説提出,到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R.菲爾肖倡導細胞病理學,將疾病研究深入到細胞層次。他學説的基本原理包括:細胞來自細胞;機體是細胞的總和;疾病可用細胞病理來説明。
細菌學的建立。19世紀中葉,由於發酵工業的需要,由於物理學、化學的進步和顯微鏡的改進,細菌學誕生了。法國人L.巴斯德(1822~1895)開始研究發酵的作用,後研究微生物,證明發酵及傳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國人R.科赫(1843~1910)發現霍亂弧菌結核桿菌炭疽桿菌等,並改進了培養細菌的方法和細菌染色方法,還提出科赫三定律。他們的工作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19世紀後30年,是細菌學時代,大多數主要致病菌在此時期內先後發現。
巴斯德還研究了雞的霍亂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並用減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進行疫苗的研究,從而創立了經典免疫學。以後,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國人И.И.梅契尼科夫(1845~1916)系統闡述了吞噬現象及某些傳染病的免疫現象;1880年發表微生物間的對抗和它們的變異的論述;20世紀初,又發現乳酸菌病原菌在人腸中相互拮抗,並用乳酸菌製劑來治療某些腸病。他對早期免疫學作出很大貢獻。
藥理學。19世紀初期,一些植物藥有效成分先後被提取出來。例如,1806年由阿片提出嗎啡;1819年由金雞納皮提出奎寧等。
至19世紀中葉,尿素氯仿等已合成。1859年水楊酸鹽類解熱鎮痛藥合成成功,到19世紀末精製成阿斯匹林。其後各種藥物的合成精製不斷得到發展。以後,人們開始研究藥物的性能和作用。以臨牀醫學和生理學為基礎,以動物實驗為手段,產生了實驗藥理學。
④實驗生理學。到19世紀,人們應用物理、化學的理論和實驗方法研究機體,從而逐漸興起實驗生理學。
法國的F.馬讓迪(1783~1855),德國人J.P.彌勒(1801~1858)和法國人克洛德·貝爾納(1813~1878)先後用動物實驗對神經和消化等系統進行了大量生理研究。他們的工作奠定了現代生理學研究的科學基礎。
診斷學的進步。由於病理解剖學和細胞病理學的影響,當時的臨牀醫學中特別注意對內臟器官病理變化的研究和診斷,想盡各種方法尋找“病灶”,使診斷方法不斷充實,診斷手段和輔助診斷工具不斷增多。到19世紀末檢查工作又或多或少地從直接觀察病人轉變為研究化驗室的檢驗結果。
18世紀中葉,奧恩布魯格就已發明並改進了叩診法,然而叩診法受到當時的守舊醫生的輕視和嘲笑,未得到應用。直到19世紀初,法國醫生J.N.科爾維薩(1755~1821)經20年研究後對叩診加以推廣,才促進了叩診法在臨牀上的應用。
發明聽診的是R.T.H.拉埃內克(1781~1826),他是法國病理學家、臨牀家。他從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得到對於心肺可以聽診的啓示。起先他用耳直接聽診,後來製成聽診器,先用紙製,後用木製。他檢查了許多病人,研究了用聽診器發現的各種最微小的現象。進行了許多屍體解剖,把解剖結果與臨牀現象相對照,從而改進了聽診法。1819年,他發表論文《間接聽診法》,並根據這種新的檢查方法診斷肺和心臟的疾病。
許多臨牀診斷輔助手段如血壓測量體温測量體腔鏡檢查都是在19世紀開始應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裝置和光學器具,一系列光學器械相繼發明和使用。較早的有德國人H.赫爾姆霍茨(1821~1894)的檢眼鏡,繼之喉鏡膀胱鏡食管鏡、胃鏡支氣管鏡等先後發明,這豐富了臨牀內科診斷手段,並使其後體腔內進行治療成為可能。
由於化學的發展,臨牀醫學利用化學分析檢驗方法以檢查血液的內容物,大大改進了診斷法。顯微鏡學的不斷進步,促使形態診斷學在臨牀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機體體液和固體部分的組織結構和有形成分,並研究正常和異常排泄物的結構成分。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成就,醫生的診斷方法更為豐富。
外科學的進步。19世紀之前,外科非常落後。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問題未得解決,這限制了手術的數量和範圍。19世紀中葉,解剖學的發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無菌法的應用,對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外科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以上幾方面的重要成就,為外科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從此外科學開始迅速發展。19世紀末期,體腔外科普遍發達,這樣許多臨牀專業(如婦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進行內科處置外,外科方法也獲得重要地位。

醫學21世紀

天津醫學生進行骨髓造血幹細胞採集 天津醫學生進行骨髓造血幹細胞採集 [6]
21世紀是生物醫學的世紀。生物醫學與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學科,與材料、信息、工程等應用學科之間的交叉日趨緊密。電子顯微鏡和冷凍電鏡、新的組學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醫學研究的手段有了質的飛躍。 [8] 
“10P”醫學理念應是未來醫療衞生行業的發展前景:包括“預防(Prevention)、參與(Participation)、個體化(Personalization)、以人為本的醫學(People-centered Medicine)”等。 [3] 

醫學類型

醫學傳統醫學

醫學研究 醫學研究
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報告》指出,ICD-11 包括一個題為“傳統醫學病證—模塊 1”的補充章節,將起源於古代中國且當前在中國、日本、韓國和其它國家普遍使用的傳統醫學病證進行了分類。 [9] 
WHO的牽頭組織和技術指導下,經過長期努力,最終在中國聯合相關國家的通力合作下,在ICD-11中建立了以中醫藥為基礎,兼顧日韓傳統醫學內容的病證分類體系,推動了傳統醫學150條疾病和196條證候(不含特指和非特指病證)條目納入ICD-11傳統醫學章節。 [9] 

醫學現代醫學

醫學發展伴隨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從最初的依靠經驗和實驗的傳統醫學,到對數字影像、大數據、手術機器人等新技術全面應用的現代醫學。醫療科技創新不僅要具備醫學思維,同時還要具備工程思維等學科思維。不同的學科相互碰撞,在交叉創新的邏輯中誕生新的醫療技術 [8] 

醫學運動醫學

市民在表演太極拳 市民在表演太極拳 [11]
科學運動是良醫,科學運動是良藥,這是世界運動醫學界的廣泛共識。“體醫結合”是落實健康中國行動的重要途徑,對改善和促進羣眾健康起到積極的作用。“通過科學運動,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增強肌肉韌帶力量,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骨骼質量,形體健康美觀,同時還可以使人身心愉悦,鍛鍊抗壓力能力,從而使人身心共同健康。 [10] 

醫學方式

醫學衞生

衞生具有突出的多元性,衞生體系是一個綜合社會體系。衞生基於醫學原理,但遠不限於醫學。開展衞生行動需要醫學以外的多方面條件,需要動員個人與社會資源,支付所需成本,需要多方面社會支撐與社會管理。 [7] 

醫學健康

健康,是醫學及衞生的目標與結果,以目標性、結果性、民生性為主要屬性。根據醫學原理採取的衞生行動所產生的一種結果就是健康。 [7] 

醫學世界各國

醫學赫爾辛基宣言

醫學倫理學術研討會的發言專家合影 醫學倫理學術研討會的發言專家合影 [13]
1.世界醫學大會起草的赫爾辛基宣言,是人體醫學研究倫理準則的聲明,用以指導醫生及其他參與者進行人體醫學研究。人體醫學研究包括對人體本身和相關數據或資料的研究。 [12] 
2.促進和保護人類健康是醫生的職責。醫生的知識和道德正是為了履行這一職責。 [12] 
3.世界醫學大會的日內瓦宣言用 “病人的健康必須是我們首先考慮的事 ”這樣的語言對醫生加以約束。醫學倫理的國際準則宣告: “只有在符合病人的利益時,醫生才可提供可能對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不利影響的醫療措施 ”。 [12] 

醫學中國

一切為了人民生命健康,關注羣體、關懷人民,這是中國共產黨衞生工作的宗旨,是中國醫學界的宗旨,也是學醫者必須秉承的觀念和行動。除羣醫學的興起外,國際學界正在將過去的國際衞生學科逐步發展為全球健康學科,國際衞生注重對中低收入國家健康問題的關注和援助,多通過雙邊合作實現目標,而全球健康側重於關注所有可能跨國界的健康問題及其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素,而解決這些問題往往需要全球合作。 [7] 

醫學越南

歷史上,中、日、朝、越形成了“儒文化圈”,中醫藥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外傳播時傳到了越南,並與越南的傳統醫學相結合,形成了東醫。事實上,越南的古典醫學創立於14世紀後,那時出現了以越南文字著述的醫術,當時所確立的醫療教育與實踐一直延續至今。 [14] 

醫學泰國

泰國傳統醫學包括六大方面:藥物的使用為煎劑、丸劑、蒸汽浴及藥物推拿,人工療法,傳統的骨損傷治療,採用佛教形式進行精神健康保健,傳統的保健方法和自然療法。在泰國衞生部每年約30億泰銖(約1.2億美元)的預算中,用於發展傳統醫學的經費是1.3億泰銖,佔總預算的4.3%。 [14] 
泰式古法按摩是泰國古代醫學文化的代表,這種按摩有一套獨特的經脈、穴位按壓與伸展的理論,可以幫助人放鬆筋骨,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與系統的新陳代謝,讓精神和心靈恢復平衡。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