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腹磯鶇

鎖定
紅腹磯鶇(學名:Monticola philippensis)是鶇科、磯鶇屬小型鳥類,體長20-22釐米。雄鳥上體從頭到尾藍色,下體頦、喉、胸藍色,胸以下慄紅色。雌鳥上體藍灰色,下體棕白或淡茶黃色、具黑褐色橫斑和圈狀斑。特徵明顯,野外容易識別。虹膜暗褐色,嘴、腳黑色。 [1] 
紅腹磯鶇主要棲息於多岩石的山地森林中,尤喜山區河流、溪澗和湖泊沿岸及其附近的岩石森林地區,也棲息於溪流岸邊的裸岩上或高大樹上。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很少成羣。多活動在樹上或林下灌叢中,也在岩石上和地上活動和覓食,有時也突然飛向空中獵食昆蟲。主要以金龜子、甲蟲、螻蛄、蛾、毛蟲等鞘翅目和鱗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蜘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繁殖於中國、俄羅斯遠東烏蘇裏和濱海邊疆區以及朝鮮等地,越冬於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一帶。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紅腹磯鶇
拉丁學名
Monticola philipp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鶇科
磯鶇屬
紅腹磯鶇
亞    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Statius Müller,1776
外文名
Red-bellied Blue Rock-Thrush
同義學名
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紅腹磯鶇動物學史

有關紅腹磯鶇的分類和亞種分化,尚有不同意見。Vaurie(1959)、Cramp(1988)基於紅腹磯鶇和藍磯鶇(Monticola solitarius)在中國南部和西南部繁殖分佈重疊,彼此能自由交配繁殖的原因而將紅腹磯鶇(Monticola philippensis)歸入藍磯鶇(Monticola solitarius)作為一亞種,這一意見得到了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多數人的支持(Howard and Moore 1991;De Schauensee 1984;lmkipp et al. 1996;鄭作新 1996,1994;鄭作新等 1994)。然而Stepanyan(1990)則認為紅腹磯鶇可能是一獨立種,主張從藍磯鶇(Monticola solitarius)分出來,恢復其獨立種地位。《中國鳥類志》編者也認為,紅腹磯鶇和藍磯鶇在形態上明顯不同。二者的繁殖分佈區,據中國幾十年來的調查,並不是像Vaurie(1959)、Grarap(1988)所認為的那樣在中國南部和西南部重疊,紅腹磯鶇(Monticola philippensis)主要繁殖於中國東北、日本、朝鮮和俄羅斯遠東一帶,在中國最南到山東半島和山西、河南等華北地區,往南均為旅鳥或冬候鳥;而藍磯鶇(Monticola solitarius)則繁殖在中國長江以南的華南和西南地區,主要為留鳥,二者繁殖分佈區並不重疊,亦無明顯的中間類型或雜種的證據。因此認為,恢復紅腹磯鶇(Monticola philippensis)的獨立種地位是恰當的。 [1] 

紅腹磯鶇形態特徵

紅腹磯鶇
紅腹磯鶇(9張)
雄鳥夏羽前額、頭頂、後頸、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等整個上體以及頭側、頸側、頦、喉和胸概為藍色而富有光澤。眼先近黑色。尾羽黑褐色或黑色,外翈羽緣藍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亦為輝藍色,其餘翅上覆羽黑褐色,外翈羽緣綴藍色並微具黃白色端斑。飛羽黑褐色,外翈羽緣藍黑色,次級飛羽大多微具白端。下體頦、喉、胸輝藍色,胸以下慄紅色,翅下覆羽和腋羽亦為慄紅色。秋季以後的冬羽頭部藍色具淡褐和暗褐色羽端,其餘上體部分具黑色亞端斑和灰色橫斑。下體紅色具黑色亞端橫斑和淡灰色橫斑。經過整個冬天的磨損,直到春天,這些黑色亞端斑和灰色端斑才被完全磨損掉而恢復了上體的純藍色和下體的慄紅色。兩翅和尾黑色具窄的淡色羽緣。 [1] 
雌鳥上體從額到上背褐灰色或橄欖褐色、具有不明顯的黑色橫斑,下背至尾上覆羽灰藍色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兩翅和尾黑褐色,翅上小覆羽灰藍色,中覆羽、大覆羽和飛羽黑褐色或黑色,各羽均具灰藍色羽緣和白色端斑。尾黑色,羽緣亦為灰藍色。眼先污白色,頰、耳羽暗褐色微綴白色細點斑。頦、喉、喉側、上胸和胸側白色或淡棕白色,各羽均緣以圈狀黑斑,有時在頦、喉部中央無斑雜,幾純白色,其餘下體棕白色或淡皮黃色、密被黑色橫斑。尾下覆羽淡棕色,翅下覆羽和腋羽亦為淡棕色雜有黑色橫斑。 [1] 
雄性幼鳥上體淡藍色或淡灰藍色,額至背、腰具窄的黑色端斑和棕白色亞端斑或斑點,翅和尾具棕白色端斑。頦、喉藍灰色具黑色端斑和棕白色亞端斑,胸以下慄棕色。雌性幼鳥上體灰褐色。 [1] 
虹膜暗褐色,嘴、腳黑色。 [1] 
大小度量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34-58克
205-220毫米
20-22毫米
113-125毫米
70-82毫米
26-29毫米
雌性
46-60克
205-216毫米
19-23毫米
110-126毫米
70-85毫米
25.5-28毫米 [1] 

紅腹磯鶇近種區別

相似種慄腹磯鶇Monticola rufiventris)雄鳥上體鈷藍色,頦、喉黑色,其餘下體栗色。雌鳥上體橄欖褐色,頸側有一乳黃色斑,頦、喉白色,其餘下體棕白色密雜以黑褐色橫斑。藍磯鶇和紅腹磯鶇也很相似,有的甚至將它們視為同一種,但藍磯鶇Monticola solitarius)雄鳥通體藍色。下體無慄紅色;雌鳥上體為暗灰藍色,背具黑褐色橫斑,下體鉛灰藍色或鉛灰褐色、具黑褐色和棕白色雜斑。區別明顯,野外不難鑑別。 [1] 
慄腹磯鶇 慄腹磯鶇
藍磯鶇 藍磯鶇

紅腹磯鶇棲息環境

紅腹磯鶇主要棲息於多岩石的山地森林中,尤喜山區河流、溪澗和湖泊沿岸及其附近的岩石森林地區,也棲息於溪流岸邊的裸岩上或高大樹上,有時也見於海濱多岩石的山地和附近的山林中,甚至出現在城市公園中的樹上或高大建築物上。 [1] 

紅腹磯鶇生活習性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很少成羣。多活動在樹上或林下灌叢中,也在岩石上和地上活動和覓食,有時也突然飛向空中獵食昆蟲。 [1] 
遷徙:紅腹磯鶇在中國東北和華北一帶為夏候鳥,在中國長江以南為冬候鳥或旅鳥。每年4月末5月初從南方越冬地遷來中國東北和華北一帶繁殖,9月中下旬開始南遷。 [1] 
食性:主要以金龜子甲蟲螻蛄毛蟲鞘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蜘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 [1] 

紅腹磯鶇分佈範圍

世界:繁殖於中國、俄羅斯遠東烏蘇裏和濱海邊疆區以及朝鮮等地,越冬於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一帶。 [1] 
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牡丹江,吉林長白山,遼寧丹東、東溝、大連、金縣、營口、鞍山、義縣、綏中,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南部赤峯,河北,北京,河南,山西,山東(繁殖鳥);遷經或越冬於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香港、廣西、雲南、貴州、四川以及海南島和台灣。 [1] 
紅腹磯鶇分佈圖 紅腹磯鶇分佈圖

紅腹磯鶇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主要營巢于山崖岩石縫隙間,巢呈碗狀,主要用細樹枝、枯草、樹皮和苔蘚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草莖、鬚根等材料,有時還墊有少量羽毛或獸毛。每窩產卵3-6枚。淡藍色、偶爾有的被有少許淡紅色斑點,尤其是在鈍端,大多光滑無斑而富有光彩。卵為近卵圓形或卵圓形,大小據30枚卵的測量平均為25.5毫米×20毫米(La Touche1925-1930)。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2-13天。雛鳥晚成性,留巢期約17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