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胸吸蜜鸚鵡

鎖定
紅胸吸蜜鸚鵡(學名:Trichoglossus forsteni)是鸚鵡科、吸蜜鸚鵡屬的鳥類。體長25-30釐米。是一種獨特、色彩繽紛的長尾小鸚鵡。有深藍色的頭部、淡綠色的項圈紋、純紅色的胸部和深藍色的腹部。羽毛的其餘部分是明亮的淺綠色。鳥喙紅色。在飛行中,該物種翅膀的所有飛羽展示出黃色光澤,以及深紅色的翼下覆羽。 [5] 
棲息在海拔500-1500米之間的森林、林地和種植園中。飛行時發出刺耳的、重複的尖叫聲“咯咯,咯咯,咯咯……”;安頓下來後發會竊竊私語和聊天。成對或以10只左右的小羣生活,以花蜜、花朵、水果、花粉和昆蟲為食。在天然樹洞中築巢,繁殖期9-10月開始,孵化24-27天,雛鳥晚成性。分佈範圍小,在松巴哇島仍然相當常見,但在其他地方卻很少見或罕見。 [1] 
中文名
紅胸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
Trichoglossus forsteni
別    名
日落吸蜜鸚鵡
外文名
Scarlet-breasted Lorikeet
國際瀕危等級
瀕危(EN)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鸚鵡目
鸚鵡科
吸蜜鸚鵡屬
紅胸吸蜜鸚鵡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4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Bonaparte, 1850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2] 

紅胸吸蜜鸚鵡動物學史

椰果彩虹鸚鵡(Trichoglossus haematodus)、紅胸吸蜜鸚鵡(T. forsteni)、橘黃彩虹鸚鵡(T. capistratus)、葉華麗鸚鵡(T. weberi)、紅領彩虹鸚鵡(T. rubritorquis)、彩虹吸蜜鸚鵡(T. moluccanus)和比亞克彩虹鸚鵡(T. rosenbergii)在1994年全部是“椰果彩虹鸚鵡”(T. haematodus)的亞種。2014年後分別屬於"T. haematodus"和"T. rubritorquis"。而紅胸吸蜜鸚鵡則被確定為獨立物種,該物種下轄4個亞種 [1] 
直到2014年,紅胸吸蜜鸚鵡還被認為是椰果彩虹鸚鵡(Trichoglossus haematodus)的一個亞種。它看起來與這個近親驚人地相似,但顏色更深,標記更明顯。 [1] 

紅胸吸蜜鸚鵡形態特徵

紅胸吸蜜鸚鵡共有4個亞種。體長25-30釐米。是一種色彩繽紛的長尾小鸚鵡。有深藍色的頭部、淡綠色的項圈紋、純紅色的胸部和深藍色的腹部。羽毛的其餘部分是明亮的淺綠色。鳥喙紅色。在飛行中,該物種翅膀的所有飛羽展示出黃色光澤,以及深紅色的翼下覆羽。 [5] 
指名亞種:成鳥體型較大,胸部呈深紅色,額頭和臉頰上有紫色或藍色條紋,黃色領紋後頸處更多的鑲有紫色或藍色,腹部紫色,大腿和側面的綠色條紋最少。
巴厘島亞種:成鳥體型較小,頭部均為黑色或棕色,頭頂至臉頰上有灰色或綠色條紋,後枕有紅棕色洗痕;胸部紅色,有最少或無條紋;領紋黃綠色,腹部紫黑色。
塔納詹佩島亞種:成鳥與指名亞種的不同之處在於頭部顏色較深,條紋更明顯,呈亮紫藍色。
卡勞託島亞種:成鳥與指名亞種一樣,但胸部呈淡橙紅色;後枕部塗綠色;背部羽毛有黃橙色基部。 [4] 
紅胸吸蜜鸚鵡

紅胸吸蜜鸚鵡棲息環境

紅胸吸蜜鸚鵡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森林,在龍目島可以攀登達2,150米的高度。通常發現於低地和低山森林,包括次生林和人工林,往往出現在邊緣和受干擾植被周圍,而不是內部的封閉林冠森林。在松巴哇島,該物種的分佈範圍從海平面到500-700米,最高可達1,200米,在龍目島可達2,150米;至少在松巴哇島,海拔範圍的變化歸因於在大面積追蹤開花樹木時的運動。 [1]  [5] 

紅胸吸蜜鸚鵡生活習性

紅胸吸蜜鸚鵡行為

紅胸吸蜜鸚鵡成對或以小家庭羣體生活,很少超過十隻。它們的求愛表現非常多樣化:它們由小節拍組成,展示翅膀下側的彩色圖案,還包括頭朝下和尾羽展開的雜技。儀式以頭禮和喙鳴結束。 [5] 

紅胸吸蜜鸚鵡食性

在自然環境中,該物種的大部分食物由花蜜、花朵、水果、花粉和昆蟲(主要是幼蟲)組成。蛋白質含量一般不超過飲食的15%。無論在野外還是圈養條件下,紅胸吸蜜鸚鵡都喜歡以種植水果,如蘋果、木瓜、葡萄、無花果和哈密瓜為食。它們很容易進入花園和農作物區,經常光顧農民種植的果園。 [5] 

紅胸吸蜜鸚鵡分佈範圍

紅胸吸蜜鸚鵡以前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龍目島松巴哇島、塔納詹佩島(Tanajampea Island)和卡勞託島(Kalaotoa Island)島上發現過。然而,2020年的記錄顯示,該物種可能僅限於巴厘島的部分地區,延伸至爪哇的外南夢地區(Banyuwangi)、龍目島的北部地區以及松巴哇西努沙登加拉省的部分地區(包括坦博拉山附近的地區)。 [1] 
紅胸吸蜜鸚鵡分佈圖 紅胸吸蜜鸚鵡分佈圖 [1]

紅胸吸蜜鸚鵡繁殖方式

紅胸吸蜜鸚鵡是很典型的樹棲物種,通常選擇在樹上築巢的模式。它們在天然樹洞中築巢,巢位相對地面高度很高,但沒有用植物填充。築巢季節從9月或10月開始。雌性單獨孵化24-27天。產卵量未知,可能與椰果彩虹鸚鵡相同。雛鳥晚成性,直到80天大才離開出生地。 [5] 

紅胸吸蜜鸚鵡亞種分化

紅胸吸蜜鸚鵡(4亞種)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紅胸吸蜜鸚鵡塔納詹佩島亞種
Trichoglossus forsteni djampeanus
Hartert, 1897
2
紅胸吸蜜鸚鵡指名亞種
Trichoglossus forsteni forsteni
Bonaparte, 1850
3
紅胸吸蜜鸚鵡巴厘島亞種
Trichoglossus forsteni mitchellii
G. R. Gray, 1859
4
紅胸吸蜜鸚鵡卡勞託島亞種
Trichoglossus forsteni stresemanni
Meise, 1929
[3] 

紅胸吸蜜鸚鵡保護現狀

紅胸吸蜜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7月14日——瀕危(EN)種。 [1] 

紅胸吸蜜鸚鵡種羣現狀

印度尼西亞西努沙登加拉省的小巽他羣島之一的松巴哇島,其同類的椰果彩虹鸚鵡(Trichoglossus haematodus)的種羣密度估計為每平方千米1.9-33只(Marsden 1999年)。假設該物種佔據了地圖範圍的10%,那麼紅胸吸蜜鸚鵡的數量可能為2,100-37,000只,大致相當於1,400-25,000只成熟個體。然而,人們認為種羣數量接近估計的下限,並且考慮到由於誘捕貿易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導致該物種已知的稀有性,成熟個體的數量疑似低於1,500只。因此,種羣規模暫定在500-1,500只成熟個體之間。進一步認為,松巴哇島上最大的種羣可能不超過250只成熟個體。 [1] 
趨勢理由:截至2020年,由於不可持續的破壞水平,紅胸吸蜜鸚鵡在三代期間(15年)被認為正在經歷50-79%的快速下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