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椰果彩虹鸚鵡

鎖定
椰果彩虹鸚鵡(學名:Trichoglossus haematodus)是鸚鵡科、吸蜜鸚鵡屬的鳥類。體長25-330釐米,體重100-157克。是色彩非常鮮豔的鳥類。幾乎彩虹的每一種顏色都可以在它們的羽毛中找到。該物種共有8個亞種。其喙為橙紅色,頭部為深藍色,頸部逐漸變為棕色。其頸圈紋為黃色,上體為綠色。其胸部為紅色,帶有藍黑色橫紋,腹部為綠色,帶有黃色橫紋。雄鳥虹膜鮮紅色,雌鳥虹膜橙紅色。 [4] 
野生狀態下,該物種生活在低地森林等處,成羣結隊,快速飛行。食物主要為花蜜、花粉,也吃漿果、嫩葉、昆蟲。全年都可交配。每窩產卵2-3枚,孵化期25天,羽化期7-8周。分佈在印度尼西亞、東帝汶和澳大利亞東部、北部等地。此外,自20世紀初,椰果彩虹鸚鵡也發現在中國香港和華南地區繁殖。 [4] 
中文名
椰果彩虹鸚鵡
拉丁學名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別    名
藍頭澳洲鸚鵡
椰果鸚鵡
椰果吸蜜鸚鵡
新幾內亞彩虹吸蜜鸚鵡
外文名
Coconut Lorikeet, Rainbow Lorikeet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鸚鵡目
鸚鵡科
吸蜜鸚鵡屬
椰果彩虹鸚鵡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8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71)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3] 

椰果彩虹鸚鵡形態特徵

椰果彩虹鸚鵡體長25-330釐米,體重100-157克。是色彩非常鮮豔的鳥類。幾乎彩虹的每一種顏色都可以在它們的羽毛中找到。該物種共有8個亞種。其喙為橙紅色,頭部為深藍色,頸部逐漸變為棕色。其頸圈紋為黃色,上體為綠色。其胸部為紅色,帶有藍黑色橫紋,腹部為綠色,帶有黃色橫紋。尾部上方為綠色,下方帶有綠色和黃色橫紋。雄鳥虹膜為鮮紅色,雌鳥虹膜為橙紅色。在大多數亞種中,胸部和翅下的黃橙色被不同深淺的紅色所取代,紅色可以達到猩紅色。頭部和冠部或多或少呈深色,直至棕黑色並帶有藍色調。大多數鳥類,無論其品種如何,在頸背或頸後都有或多或少發達的亮黃色到綠黃色斑塊。 [4] 
  • T.h. haematodus:雌雄成鳥的頭部均為棕黑色,面部有淡紫色或藍色條紋;頸圈為黃綠色;胸部為紅色,帶藍色或黑色條紋;腹部為深綠色;大腿至尾下覆羽為綠黃色;上體和尾巴為綠色;翼下覆羽為橙色;翼下有黃色寬帶。喙為橙紅色。虹膜為深橙色。
  • T.h. micropteryx:雌雄成鳥與haematodus不同,體色較淺;胸部條紋較窄;頸圈為綠色。
  • T.h. caeruleiceps:雌雄成鳥的整個頭頂和頭部兩側都有濃重的淡紫色或藍色條紋;胸部為橙紅色,帶藍色或黑色細條紋;上腹部為藍黑色;下腹部為橙紅色,帶更明顯的藍黑色條紋。
  • T.h. nigrogularis:雌雄成鳥與caeruleiceps類似,但體型較大,頭部的藍色條紋顏色深得多。
  • T.h. massena:兩種成鳥與micropteryx一樣,但後枕和頸背有濃重的棕色斑紋;頸圈淡黃色;胸部較淺的紅色,有細細的藍黑色條紋。
  • T.h. flavicans:兩種成鳥的羽毛顏色各異,上體和尾下覆羽為青銅色或黃色至暗綠色;頸圈黃色;後枕為紅色或棕色;前額、鼻溝和虹膜周區域有紫色或藍色條紋,頭部其餘部分為黑色,有灰色或綠色條紋;胸部鮮紅色,條紋最少。
  • T.h. nesophilus:兩種成鳥與flavicans一樣,但上體、尾下覆羽和尾巴為綠色,且不會變成青銅色或黃色。
  • T.h. deplanchii:兩種成鳥與massena一樣,但頭部、後腦勺和頸背有較多的藍色條紋,褐色較少,大腿至尾下覆羽的黃色較少;上腹部的藍黑色斑紋各異。 [5] 

椰果彩虹鸚鵡棲息環境

椰果彩虹鸚鵡是棲息於平原和山區的鸚鵡。它們經常出沒於各種樹木繁茂的棲息地,例如紅樹林、荒原和海岸附近的荒原、樹木繁茂的稀樹草原、沿岸長廊、再生林地和雨林。它們需要鮮花盛開的地方。該物種還定居在人類塑造的棲息地:椰子種植園、果園和城市郊區的花園。與茂密雨林的內部相比,它們更喜歡邊緣和空地。它們很容易融入植被退化的地區和小環礁上的小種植園。 [4] 

椰果彩虹鸚鵡生活習性

椰果彩虹鸚鵡行為

椰果彩虹鸚鵡是留鳥,但這並不妨礙它們短途旅行尋找開花的樹木。由於這些流動,當地種羣數量會出現波動。該物種酷喜羣居,成對或成羣生活,數量從幾隻到幾百只不等,具體取決於食物資源的可用性。這些鳥非常活躍且吵鬧,在樹頂上方隨機飛行,隨機移動或爬上樹葉的樹枝,試圖尋找花朵或水果。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它們很容易與其他以水果為食的物種混羣在一起。當它們被樹葉隱藏時,它們刺耳的叫聲暴露了它們的存在。它們採用非常快速且直飛的方式飛行。 [4] 

椰果彩虹鸚鵡叫聲

該物種是所有鸚鵡中聲音最大的。它們會發出高亢、滾動且有力的叫聲,在飛行時每隔一定時間重複一次。進食時,它會發出頻繁的喋喋不休的聲音。休息時,會發出柔和的鳴叫聲。 [4] 

椰果彩虹鸚鵡食性

椰果彩虹鸚鵡有尖喙和特殊的舌頭,舌頭上有乳頭,可以從花朵中提取花粉和花蜜。成鳥也吃水果、漿果、種子、花蕾和昆蟲幼蟲。在澳大利亞,它們主要以桉樹和山龍眼屬樹木的花蜜為食,特別是高度通常超過15米的沿海變葉佛塔樹和河流山龍眼(Seminuda)。它們也出現在農田上,因為它們特別喜歡種植的水果和乳白色的種子。經常進入花園採吃水果,也願意接近喂鳥器。 [4] 

椰果彩虹鸚鵡分佈範圍

留鳥:印度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羣島和瓦努阿圖;
引進(留鳥):中國香港、新加坡。 [1] 
椰果彩虹鸚鵡分佈圖 椰果彩虹鸚鵡分佈圖 [1]

椰果彩虹鸚鵡繁殖方式

椰果彩虹鸚鵡是一雄一雌制的。一對情侶中的兩個成員從不分開,即使在一大羣鸚鵡中,它們也很容易辨認彼此。在求偶表演期間,雙方並肩站立,搖擺不定,脖子向前傾斜,瞳孔放大。它們不規則地揮動翅膀,露出翅膀下的光條紋。 [4] 
該地區的築巢季節因不同地區而異。生活在澳大利亞東部的摩鹿加島的物種在6月至翌年1月期間產卵,高峯期在春季,即9-12月之間。鳥巢安置在樹洞裏,通常是桉樹。同一棵樹上可能有2-3個巢穴,但巢穴的入口有嚴密的防禦,防止任何入侵。在金鐘羣島,椰果彩虹鸚鵡有時會在陸地上築巢。雌性將由2枚卵組成的幼鳥放在巢底部的一層腐爛的刨花上,獨自孵化大約25天。幼鳥晚成性,只有在長達8周的時間後才會起飛。一旦它們獨立,它們就會加入共同的家族和族羣,讓它們的父母可以自由地再帶額外的1-2個窩到足月。 [4] 

椰果彩虹鸚鵡亞種分化

椰果彩虹鸚鵡(8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椰果彩虹鸚鵡淡頭亞種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caeruleiceps
d'Albertis & Salvadori, 1879
2
椰果彩虹鸚鵡新喀里多尼亞亞種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deplanchii
J. Verreaux & Des Murs, 1860
3
椰果彩虹鸚鵡新漢諾威亞種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flavicans
Cabanis & Reichenow, 1876
4
椰果彩虹鸚鵡指名亞種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haematodus
(Linnaeus, 1771)
5
椰果彩虹鸚鵡所羅門羣島亞種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massena
Bonaparte, 1854
6
椰果彩虹鸚鵡新幾內亞亞種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micropteryx
Stresemann, 1922
7
椰果彩虹鸚鵡阿德默勒爾蒂羣島亞種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nesophilus
Neumann, 1929
8
椰果彩虹鸚鵡阿魯羣島亞種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nigrogularis
G. R. Gray, 1858
[2] 

椰果彩虹鸚鵡保護現狀

椰果彩虹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8月9日——無危(LC)。 [1] 

椰果彩虹鸚鵡種羣現狀

椰果彩虹鸚鵡的全球種羣規模尚未量化,但據描述,該物種在新幾內亞和周圍島嶼上很常見至大量存在(del Hoyo 等人,1997年)。趨勢解釋:由於不可持續的開發程度,該物種種羣可能正在減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