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羅畲族村

鎖定
紅羅畲族村,是深汕合作區海豐縣鵝埠鎮唯一的少數民族聚集地,有畲族人口57户262人,聚居在羅裙山腳,保留着畲族的傳統習俗。 [4]  同時也是國家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被深汕合作區列為鄉村振興八大示範村之一,將按照省級文化和旅遊特色村的目標來培育打造。 [6] 
紅羅是畲族語言保存較好的地方,全世界能講沒摻雜外來語畲語人數不超過1000人,紅羅畲村佔近1/3。 [5] 
中文名
紅羅畲族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鵝埠鎮
主要成就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紅羅畲族村簡介

紅羅畲族村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鵝埠鎮西北面,是汕尾市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村。於明末清初徒自鄰縣歸善(今惠陽、惠東一帶),世居鵝埠羅裙山,保存了最原始的畲族語言、民族風情、節慶習俗,流傳着民間故事,記錄了畲族先民的生活。 [3] 

紅羅畲族村歷史沿革

紅羅村祖先是明崇禎八年(1635年)惠陽畲族五姓人口分居時,從多祝遷入鵝埠鎮羅裙山嶂背村居住的。據紅羅村民回憶,1929年4月,在羅裙山一帶鬧革命的紅四師離開海豐縣時,紅軍首長徐向前看到羅裙山開滿了杜鵑花,如火如荼,漫山遍野通紅一片,象徵着紅色的烈火遍地燃起,於是將畲族村命名為“紅羅村”。從此以後,“紅羅村”的村名就這樣叫開了。 [4] 

紅羅畲族村民族語言

紅羅是畲族語言保存較好的地方,全世界能講沒摻雜外來語畲語人數不超過1000人,紅羅畲村佔近1/3。 [5] 
紅羅畲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字,但有本民族語言——畲語,紅羅畲族村民村內使用畲語,對外以福佬話、客家話、佔米話等漢民族方言溝通。 [4] 
紅羅村在保存和使用本族語言方面都非常成功,因此把紅羅村定位為畲語的主要發音點。中西裕樹花了大量的時間整理出了6000多單詞的海豐畲語。他認為當代中國“只有住在廣東的海豐、惠東、博羅、增城等縣市的約一千畲族人保留了原有的民族語言——畲語;其他地區的畲族人已經放棄了原先來源於苗瑤語的畲語,而使用很接近於漢語方言的語言。 [4] 
由於這種代表畲族文化精闢的語言較為獨特、且在世界上使用人口少,因而引起國內及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被他們視為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師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王福堂教授的日本學者中西裕樹博士,曾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到鵝埠紅羅村進行瀕危語言的調查活動,編寫了《畲語海豐方言基本詞彙集》一書在國際學術界發表,引起轟動。 [4] 

紅羅畲族村民族文化

紅羅畲族村信仰習俗

紅羅畲族保留了大量傳統習俗,尤以三月三長桌飯為人所熟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村民都要進行民間祭祀、服飾展示、歌舞表演、篝火晚會、畲族長桌飯等特色民俗活動。
畲族的圖騰習俗,源於其始祖盤瓠(俗稱狗頭王)的神話故事。相傳盤瓠是遠古高辛帝身邊的一隻金毛神犬,潛入敵營刺死入侵的犬戎王,並將犬戎王頭銜走獻給高辛帝,後與其三女兒金天公主結為夫妻。後遷入深山叢林,生下五子五女結為五對夫妻,傳下藍、盆、雷、盤、黎五姓子孫。據紅羅村老人口述:其中遷至海豐的畲族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紀念始祖狗頭王,繪其畫像,每屆農曆正月初八的狗王誕(即雞公王生),是最為隆重的節日。
畲族服飾 畲族服飾 [6]
是日清早,全村男女老少穿新衣,戴新帽,各家各户披紅掛綵,宰豬羊,殺雞鵝,釀酒蒸糕,聚集在祖祠內或村前的廣場上,祭祀狗頭王。並請惠東縣多祝山區的畲族巫師(俗謂師公)主祭,舉行“妝頒”的祭拜儀式。巫師戴道帽,穿白長衣,着道士鞋,頭裹紅布,左手握方印(印文“太上老君”),右手提鈴刀(即橢圓形短劍長35釐米,中闊0.05釐米,刀柄尾有直徑40釐米的圓圈,圈內穿入9個小圓環)。祭拜時,巫師搖着鈴刀率全村人口進場。祖祠內掛起披着紅布的祖圖像,巫師在案桌點燃香燭祈禱後,邊誦畲語經咒,邊手舞足蹈作示法狀。畲族長老率領全村老小向着祭品跪拜,祈求“雞公王”庇佑合境平安,狩獵告捷,然後一齊到村前廣場上跳起“雞公舞”,青年男女藉以互訴情愫,以定終身。
此外,每屆春節、清明、端陽節、中元節、十月初一、冬節等,全村由族長帶領到祖祠祭拜。祭祖時,在公廳懸掛祖圖。家家户户備五牲酒肉、五色米飯香燭等,由族長率眾將祭品擺向大門,朝外跪拜,請回在外狩獵身亡的太公元靈,然後再挪動祭品朝向內廳祖圖叩拜。祭畢,族長向後輩講述族源,使之銘記,世代留傳。
紅羅畲族村民還有禁吃狗肉、忌用腳踏碓舂米、忌冬節入菜園、忌年初一挑尿桶等生活禁忌。 [4] 

紅羅畲族村婚娶習俗

舊時代,紅羅村青年男女的婚姻都是由媒人撮合、父母包辦的。其過程一般要經過訂婚、送庚帖、定婚、送酒、迎娶等程序。先由媒人帶男青年到女家求親,姑娘如果同意,就走出房間會面,若不中意,則不露臉。然後,再由媒人往返男女雙方家庭議定聘金(身價銀),經雙方父母同意,謂之訂婚。聘金按新娘年齡大小而定;新娘在16~18歲的,聘金一般為18對銀元;超過18歲的,則相對減少。從女方送庚帖到男方那一天算起,3天內雙方家庭沒有發生禽畜死亡或跌破碗簋等不吉利的事情,就可定婚。由男方父母請先生擇定吉日迎娶。在婚期的一個月前,就要通知女方家庭迎娶的時日。迎娶前幾日,男方要送給女方米酒30斤;以及豬肉、糯米、粘米、紅米等若干,謂之送酒。女家要設宴請鄰居及親戚,赴宴者要送若干禮物新娘做妝奩。婚日,男方請親戚和媒人到女方迎娶,新娘由其親戚和女友做伴各擎雨傘步行至新郎家。然後,新郎新娘穿長衫、披紅布到祠堂拜祖宗成親。並按族譜輩序取郎名,表示已結婚成人。是日殺豬宰羊,設酒宴招待參加婚禮的親戚朋友。當晚村中男女青年唱着畲歌鬧洞房。婚後三天,新郎陪新娘返外家,吃了午餐即回。但同姓不婚,僅在族內各姓間通婚。解放後,畲族才慢慢和漢族通婚。 [4] 

紅羅畲族村狩獵習俗

狩獵是紅羅村曾經除農業生產之外的主要生活來源。每當秋冬農閒季節,他們手持獵槍弓箭;出發時先祭拜獵神,祈求滿載而歸,接着帶着一羣獵犬進入蓮花山的原始森林,在那裏設置機關和陷阱,等待野獸上當圍捕。或者漫山遍野尋找野豬、山羊、老虎、果子狸、山雞等獵物。獲得獵物後,首先將獵物的頭、尾巴、腳、內臟等煮熟後祭拜獵神,接着將獵物切塊均分,每一位獵手都可分得一份,隨隊出發的獵狗也可獲得一份,打中獵物者按慣例可多分一份或兩份,以示獎勵。
改革開放後,政府為保護野生動物,嚴禁狩獵活動。紅羅村畲族放棄傳統的狩獵活動,主要從事農耕、採藥活動,其狩獵習俗不再存在。 [4] 

紅羅畲族村村內活動

在各級黨政及有關部門的關心幫助下,連續兩年舉辦了“三月三文化節”,得到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慕名前來觀光、採風的遊客絡繹不絕。 [3] 
畲族節慶 畲族節慶 [7]
2023年4月21日至23日,“歡天喜地三月三——深汕紅羅烏飯節文化藝術系列活動”在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紅羅畲族村舉行,八方遊客在村體驗畲族文化和田園都市的獨特魅力。 [7] 

紅羅畲族村道路設施

紅羅畲族村民幾經遷徙,在2001年徹底走出大山,在羅裙山下建起紅羅新村,但村民老家及所分的山林地都還在山上。新村到老村口長約1.5公里、不足3米寬坑坑窪窪的山路是村民進出羅裙山的通道,也是村民從事生產勞作的必經之路。過去,村民往來這條山路經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2020年4月接到訴求後,市交通運輸局深汕管理局立即組織現場調研,將紅羅畲族村村道提升改造作為“四好農村路”建設項目,優先保障資金進行提升改造。兩個月後,原本坑坑窪窪的泥土路被全新的水泥路面所取代,這條山路修建成4.5米寬的水泥路,道路全線設置標誌標線標牌和護欄等安全設施,並根據需要增加會車平台。 [1] 

紅羅畲族村所獲榮譽

2021年6月,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鵝埠鎮紅羅畲族村黨支部被中共廣東省委授予“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