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猩猩屬

鎖定
猩猩屬(學名:Pongo):靈長目人科的一屬,共有三種,即婆羅洲猩猩與蘇門答臘猩猩與達班努裏猩猩。馬來語和印尼語叫做“Orang utan”,意思是“森林中的人”。體被紅色長毛,故俗稱紅毛猩猩。平均身高171-180釐米。與猴子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沒有尾巴,能用手或腳拿東西。體毛長而稀少,毛髮為紅色,粗糙,幼年毛髮為亮橙色,某些個體成年後變為栗色或深褐色。面部赤裸,為黑色,但是幼年時的眼部周圍和口鼻部為粉紅色。雄性臉頰上有明顯的脂肪組織構成的“肉墊”,具有喉囊。牙齒和咀嚼肌相對比較大,可以咬開和碾碎貝殼和堅果
活動的習性通常不用聲音溝通,通常有好幾個個體會在同一個區域活動,但彼此不干擾。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96.4%。活動的習性通常不用聲音溝通,平均壽命大概40年,四肢末端皆有可對握的手,適應於樹棲生活。食物為果實、花、樹葉和樹皮。部分猩猩也吃昆蟲和鳥類。
分佈於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婆羅洲以及印尼的蘇門答臘島
外文名
Orangutan
別    名
紅毛猩猩
人猿
紅猩猩
中文學名
猩猩屬
拉丁學名
Pongo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靈長目
亞    目
類人猿亞目 狹鼻下目
人科
亞    科
猩猩亞科
猩猩屬
3種
亞    種
5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acépède, 1799

猩猩屬物種學史

在泰國出土了一千多萬年前的大猿化石,可能是紅毛猩猩祖先的親戚。事實上這個化石只有牙齒,然而卻像極了紅毛猩猩的牙齒。化石發現者之一的法國Univ. Montpellier的Jean-Jacques Jaeger認為它比其它的大猿化石更接近紅毛猩猩。被命名為Lufengpithecus chiangmuanensis的大猿可能有七十千克重,生活在一千三百五十萬至一千萬年前北泰國的熱帶森林。倫敦的自然史博物館的Peter Andrews認為這只是個開端,在東南亞還存在着許多物種。 可是Lufengpithecus幾乎可以確定不是紅毛猩猩的祖先。他和一千萬年前分佈歐洲和中國的大猿有關,科學家還未能確定它們之間的關係。
分子學的研究表明,猩猩是在1400萬年前從祖先那裏分化出的,它的祖先也是非洲猿類和人類的祖先。與中新世後期(1200-900萬年前)的南亞西瓦古猿非常相似,人們普遍認為它們是現存猩猩的祖先。
體型巨大的更新世(100萬年前)猩猩出現在中南半島,而體型比現代猿類大30%的亞化石猩猩(4萬年前)出現在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的巖洞裏。
更新世時期,爪哇也生活着比現存猩猩體型比較小的猩猩。早期的猩猩有可能更適應地棲的生活,但是現存猩猩的樹棲生活方式證明了它們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都生活在森林的頂篷。
大多數紅毛猩猩的已絕種親戚只被發現頭顱和牙齒,除了在巴基斯坦的Sivapithecus,它們的面貌酷似紅毛猩猩,但其它方面則差異甚大。它們的骨骸顯示它們像狒狒一樣四足行走。 Univ. Illinois in Chicago的口腔生物學家Jay Kelley警告道,牙齒的比較並非是動物關係良好指示,因為很不一樣動物也可以長出相似的牙齒。Kelly在南中國發現過Lufengpithecus 的另外兩個種,他認為那些頭顱長得不太像紅毛猩猩,而且比泰國的該種年輕了好幾百萬年。紅毛猩猩是唯一已知化石記錄的大猿,在非洲尚未發現有黑猩猩大猩猩的祖先化石。
猩猩是以其智力,長臂和紅棕色毛髮而聞名的大猩猩。它們原產於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目前僅在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上的雨林中發現,儘管在爪哇、越南和中國發現了化石。它們是猩猩亞科(Ponginae)和猩猩屬(Pongo)屬中唯一存活的物種(其中還包括滅絕的Gigantopithecus和Sivapithecus)。它們的名字源自馬來語和印度尼西亞語“orang hutan”,意思是“森林人”。紅毛猩猩是馬來西亞沙巴的官方國獸 [1] 
這個詞在1691年以orang-outang的形式首次用英語證明,並且在馬來語原文中使用-ng而不是-n的變體可以在許多語言中找到。到目前為止,這種拼寫(和發音)一直在使用英語,但有些人認為這是不正確的。 [1] 
猩猩屬的拉丁學名Pongo來自安哥拉葡萄牙人英國水手安德魯·巴特爾(Andrew Battell)的16世紀描述,該人描述了兩個名為“Pongo”和“Engeco”的類人猿“怪物”。現在人們相信他正在描述大猩猩,但在18世紀後期,人們認為所有類人猿都是猩猩,因此Lacépède將Pongo用於該屬。 [1] 

猩猩屬形態特徵

猩猩屬(Pongo)的動物在靈長類動物中,體型僅次於大猩猩,雄性比雌性大,體長1.25米,雌性0.768米;體重雄性75-100千克,雌性40-80千克;兩臂很長,張開寬達2.3-2.4米,站立時雙臂下垂可達腳踝部;腿短,且不如臂粗壯;體毛稀疏,暗紅褐色,肩和背部有20餘釐米長毛;前額突出,嘴突出,唇薄,眼、耳、鼻均小,眼間距較窄;成年雄性的臉側具有葉狀的厚肉墊,在肉葉下面有一氣囊,它與喉部相連,充氣後鼓起很大,發聲時起共鳴作用;有的頦下有鬍子;手腳窄長,臂和手粗壯有力,手長約28釐米,腳長約32釐米;犬齒髮達,牙齒32枚,齒式與人類同。無尾。 [2] 

猩猩屬棲息環境

亞洲猩猩一度廣泛分佈在東南亞和中南半島,現僅存於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北部的熱帶山地森林、低地龍腦香森林、熱帶泥炭沼森林和熱帶雨林及濕地森林生境。
由於猩猩的生活習性,其密度通常都很低( 每平方千米只有1只),但是在肥沃的河谷特別是沼澤森林,它們的密度可以達到每平方千米7只。蘇門答臘猩猩密度比婆羅洲猩猩的大,而且它們也生活在海拔更高的地方。在不被捕獵的情況下,它們的密度取決於果實的產量,特別是富含果肉的果實。對於富含果肉的果實來説,其分佈是峽谷比斜坡和山脊多,低地又比山上多,而地理變化頻繁的蘇門答臘島又比婆羅洲多。 [2] 

猩猩屬生活習性

樹棲性。雄性單獨生活,雌性單獨生活或與小猩猩在一起。白天活動,大部分時間用於覓食,活動不如猴類迅速敏捷,以手腳交替抓握樹枝移動身體。能在地面直立行走,但要靠拳指支撐,腰不能直立。臂力強大,除虎豹外,無其他天敵。在距地面8-12米的樹杈上用樹枝架窩,上面覆以樹葉,夜晚睡在樹上。平時性温馴,發怒時很可怕。雨天使用大樹葉遮蓋身體。較其他類人猿,它更長時間在樹上,在地上可用四肢行走。動作遲鈍緩慢,不能在樹間跳躍,只能手腳並用,慢慢移動。通常單獨行動,幼仔與母親一起活動或形成暫時性小型羣體,由一隻雄性和攜帶幼仔的二、三隻雌性組成。
飲食包括各種水果,如野生無花果,其中所佔比例要高於婆羅洲猩猩。高度智能化的猩猩中有一些已經學會了使用工具,通過幾代猩猩傳授這方面的知識。它們會用樹枝探測白蟻丘獲取白蟻食用,也可以獲取較大的巨型水果。另外也吃樹葉、嫩芽、蜜果、生果(比如榴蓮紅毛丹木菠蘿、荔枝、芒果、倒捻子、無花果)、樹枝、樹皮及鳥蛋,亦會吃昆蟲和無脊椎動物,但是佔食物中的數量很少。偶爾會吃富含礦物質的土壤。 [2] 

猩猩屬分佈範圍

棲息於海拔800米以上的低地熱帶雨林和沼澤。分佈於印尼的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馬來西亞的沙撈越,文萊(存在不確定性)。分佈區狹小,數量不多。 [3] 
猩猩屬(Pongo)分佈圖 猩猩屬(Pongo)分佈圖

猩猩屬該屬物種

猩猩屬(3種 5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Pongo abelii
Lesson, 1827
2
Pongo pygmaeus
Linnaeus, 1760
3
Pongo tapanuliensis
Nurcahyo, Meijaard, Nowak, Fredriksson & Groves, 2017
[4] 

猩猩屬繁殖方式

猩猩屬生長

猩猩是一種生長和繁殖很慢的長壽動物。它們悠閒的生活史可能是為了適應在低死亡率的棲息地生活,以及度過食物稀缺的時期。在野外,雌性10歲進入青春期,但是5年後才可以生育。幼崽在1歲以前都會受到母猩猩的持續照料,當它們4歲大的時候,母猩猩才會離開。母猩猩對孩子十分耐心,幼崽在3歲斷奶以前一直都睡在母猩猩的巢中。即使在斷奶之後,幼年猩猩還經常與母猩猩來往。雌性猩猩的產崽間隔通常是8年。在野外,雌性能夠活45歲左右,因此它們一生最多能夠生產並養活4個孩子,這也許是所有哺乳動物當中數量最少的。
雄性猩猩通常在12歲的時候達到性成熟(“接近成年”)。完全成熟的雄性體型大約是雌性的兩倍,它們臉頰邊緣的纖維組織將臉部變得更寬,有着大而長的喉節,手臂和背上有長長的、斗篷一樣的毛髮;也能發出低沉的“長叫”。它們的第二性特徵出現的時間有很大變化:發育最快的未成年雄性能在不到10年的時間達到完全成熟,而有些猩猩似乎要停留2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最終成熟。這種發育上的停留現象可能是一種適應性的交配策略,這種現象在蘇門答臘島更加常見,那裏的種羣當中未成年與成年的比例要比婆羅洲種羣的比例高出三倍。

猩猩屬交配

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有機會,即將成年的雄性就會嘗試與能夠懷孕的雌性來往,但是能夠懷孕的雌性則會選擇當地處於統治地位的成年雄性,這隻雄性一般都能夠成功地阻止大部分即將成年的雄性與雌性交配。因此,那些沒有被選中的雄性,不管是成年的還是即將成年的,當它們遇到一隻單獨的雌性時,通常會通過惡意的撕咬來制服激烈反抗的雌性。
在婆羅洲,由雌性發起的與統治地位的雄性的配偶關係會持續幾天;而在蘇門答臘島,這種關係可能會持續幾個星期。可能與此相關的就是,過半的蘇門答臘猩猩的交配是配合的,而在婆羅洲,90%的交配活動都是通過暴力實現的。雌性花大量的時間尋找雄性有什麼益處仍然是個謎;可能它是在為自己的後代選擇優良的基因,也可能是為了尋求統治地位的雄性的保護。
築巢於樹上,並將附近的樹枝及蔓條弄平,蓋上樹枝即成只能住一晚的巢,第二天晚再另築新巢。是所有哺乳動物物種的繁殖速度最慢,出生的間隔大約在8年間。孕期235至270天,每胎一仔,初生時體重約1.6千克,一生下來便能反射性抓握東西,可抓住母親的長毛吮奶,幼仔與母親共同生活約5年後,獨立生活。壽命約為40年。 [2] 
幼仔大概要六到七歲左右才能漸漸獨立生活。通常是雌性負責照顧後代,雄性大多獨立行動。因為生育期如此漫長,整體的生育率顯得很低,再加上棲息地被破壞,獵人的捕捉,許多猩猩面臨瀕臨絕種的危險。猩猩的數量在過去一百年明顯減少了91%,現今生存在婆羅洲的猩猩已剩大約五萬五千只。 [2] 

猩猩屬保護現狀

猩猩屬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極危(CR)。 [3]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3] 

猩猩屬種羣現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自然保護監測中心發表調查報告稱,由於城市擴張、森林採伐開採和疾病侵襲,包括兩種蘇門答臘猩猩、兩種非洲大猩猩以及非洲倭黑猩猩在內的多種大型類人猿動物,將在一代人(25年左右)的時間後走向絕種。比如,50年之後,蘇門答臘猩猩可能只剩下250只。它們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滅絕。報告顯示,處境危急的是棲息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猩猩,5年之後它們的數量將會減少一半。這種猩猩只剩下7300只左右,躲避在蘇門答臘島北部亞齊地區的叢林中。這對於整個種羣來説數目十分稀少。 [3] 
在東南亞廣大的範圍內,婆羅洲猩猩被無情地獵殺,這與其龐大的身軀和緩慢的動作有關,使它們容易成為獵人的獵殺目標。在過去60年(至2012年),婆羅洲猩猩的數量估計下降已超過50%,主要威脅是棲息地的喪失,人類的無序擴張,80%猩猩的棲息地因非法採伐已失去,包括將森林轉換為農田,特別是油棕櫚種植園,黃金開採,火災損失,木材生產,偷獵和寵物貿易。這些因素仍然是整個婆羅洲猩猩的主要威脅。 [3] 
當地時間2017年11月2日,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發現了一種新的猩猩種羣,被命名為達班努裏猩猩,但它的棲息地正面臨多重威脅,已成瀕危物種,它在基因和形態特徵上區別於婆羅洲猩猩和蘇門答臘猩猩,是一個獨立的新物種,在之前,達班努裏猩猩一直被認為屬於蘇門答臘猩猩。據《現代生物學》週四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達班努裏猩猩野外種羣數量已不到800只,正瀕臨滅絕。根據此前的研究,達班努裏猩猩的行為與其他猩猩的行為是不一樣的。 [3] 

猩猩屬瀕危原因

猩猩對伐木業很敏感,當伐木活動越來越密集的時候,它們就會完全地消失。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大部分森林都已被改造成為了農田或者消失了。因此,保護猩猩的唯一有效途徑就是在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內保留儘可能多的棲息地。
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都已經建立了主要的森林保護區。超過90%的野生猩猩都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印度尼西亞發生的經濟和政治動亂使得人們開始在受到保護的地區伐木。這場動亂最後引發了婆羅洲毀滅性的森林大火,由此,該地區變得對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的長期乾旱越來越敏感。
人們只需坐在直升飛機上飛一小圈,就可以把當地森林流失的嚴重程度盡收眼底了。昔日蒼翠茂密的大片森林,如今不復存在,已然化作了如棋盤般規整的赭石色的或者綠色的一塊塊方格田。這是油棕櫚植被的典型景象。油棕櫚的大面積種植自20世紀60年代起在馬來西亞開始得以流行,並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蔓延到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其它地方以及南美洲國家。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FMI),世界銀行以及一些出口信貸機構所推出的多種多樣的貸款服務和項目合作激勵當地人們大量的種植這種農業作物,然而卻沒有預見到它所帶來的毀滅性隱患。
從1997年到1998年間,70%的大型火災都是土地開發商們為了縮減開墾土地的成本費用而蓄意點燃的。事情敗露之後,他們非但沒有被有關當局逮捕,還繼續採取這種毀滅性的手段牟取鉅額利潤而不受任何懲治。森林,猩猩們賴以生存的棲居所,正被大火侵吞。 大火使得森林中的許多猩猩產生脱水,得上呼吸道疾病並且食物匱乏,甚至留下永遠的傷害。尼亞魯曼藤猩猩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員在大火後拯救受傷的猩猩,將它們轉移到安全的地區,收養那些成為孤兒的幼崽,而這些努力在不法分子的大火面前顯得脆弱。

猩猩屬保護措施

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兩國正做出積極努力挽救這些動物,位於馬來西亞婆羅洲的西必洛(SEPILOK)紅毛猩猩康復中心正是一系列拯救計劃的一部分。從1964年起,這個康復中心就開始收救和保護紅毛猩猩,教導幼年猩猩攀爬的技巧,是馬來西亞旅遊和環境發展部直屬的野生動物保護機構。
婆羅洲《人猿生存基金會》(BOS)也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該組織成立於1991年,一些印度尼西亞的上層人士和荷蘭皇室推動促成了這一組織的成立。宗旨在於向公眾介紹紅毛猩猩,推動拯救和保護紅毛猩猩棲息地,通過信息傳播和教育宣傳計劃來提高公眾對保護紅毛猩猩的意識。在蘇門達臘和婆羅洲的許多紅毛猩猩棲息地,都可以看到基金會的專家和僱員的身影。
動物文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