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峗山

鎖定
紅峗山(hóng wēi shān),山西省陽曲縣歷史著名景點,山蜿蜒峻峭,松柏蒼翠,洞穴連綿,殿宇宏偉,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集合的旅遊勝地。
中文名
紅峗山又名黃花山
地理位置
山西省陽曲縣東黃水鎮東北5公里處
氣候條件
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
夏季滿山盛開黃花
山,位於山西省陽曲縣東黃水鎮東北5公里處,因夏季滿山盛開黃花,又名黃花山。
紅峗山,始為道教場所,後佛教逐步參入。從入山口經石門緩行一小時,即到羣山環抱的主建築羣—奶奶洞,該山主建築始建年代不詳,據碑文載明嘉靖、萬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均有修葺,曾遭日軍浩劫,破損較為嚴重,近幾年由幾位德高望重的村民在縣文物旅遊局的指導下,自發進行了集資修繕,雖未達到古時水平,但也使留存的文物得到有效保護。 [1] 
遠眺黃花洞 遠眺黃花洞 [2]
主建築羣分為上中下三重院,登台階入山門,即進下院(禪院),由三樓九窯洞組成,三樓已毀,窯洞供僧侶休息生活所用。中院由龍王殿和聖母殿組成,殿內供青、白、黃、赤、黑五龍神像,專司雨職,為百姓祈雨之地,聖母殿被日兵所毀,近年村民復建。出中院左拐登七十一級石階,過石門洞即進上院,石門洞上嵌有石碑兩通,一通刻有“重修石牆山門”,另一通刻有“泰山行祠、香山聖母、子孫聖母、永司山、法台山”。
奶奶殿內的泥塑與還願錦旗 奶奶殿內的泥塑與還願錦旗 [3]
石門洞頂為馬趕祖師洞,為明成化年間(1465--1487)著名高僧馬趕祖師在此苦修成果之地,由於馬趕祖師虔誠感動觀音菩薩到此顯聖。石門洞頂刻有"馬趕祖師洞",
此洞左側上方為奶奶洞,洞門口兩側有聯為“九巷綵鳳雲中落,半夜石麟天上來”,上方刻有“天仙聖母碧霞元君”,洞中央神像為碧霞元君,元君為道教對女仙的尊稱,相傳她是東嶽大帝的女兒,原居泰山,故又稱泰山娘娘,“泰”字按《易經》講為“天交而萬物通”之意,泰山位於東,東方主生。則碧霞元君茲生萬物,主生。民間又視為“送子娘娘”,每年農曆四月十四---十八,連續五天,遠近民眾來此敬香求子盛多。
白龍神祠 白龍神祠
奶奶洞右側為觀音堂,傳為唐朝所建。奶奶洞北側對面山如斧劈,直插雲霄,崖層中有上中下三洞,上洞為千佛洞,洞深6米,寬3米,高4米,洞三面壁上刻有大小不等的浮雕佛像,有千尊之多,四角有四尊鐵塑佛像,中央有一彩塑佛像,即為五方五佛,中洞為六仙洞,供有道家六仙,已毀。下洞叫地佛洞,現有碑無像。千佛洞距地14米高,又叫天佛洞,一般人很難登入。
陽曲縣紅峗山天佛洞 陽曲縣紅峗山天佛洞
黃花洞地仙洞 黃花洞地仙洞
紅峗山歷朝歷代遊人不斷,因其風景秀麗,景色迷人,據明弘治九年(1496年)碑記有八景即"佛洞天成,石門夕照,嶺上蒼松,石中古柏,龍峯疊翠,馬頭生煙,卧虎迷雲,立猿捧月"。登上觀音堂,舉目四顧"東瞻牛心腦,南壓青龍背,西觀石門峪,北坐白虎山"古人有詩讚曰"黃花神境古來傳,沐於持香緩步前,日照龍峯千點翠,雲生馬頂萬重煙。立猿不泣眷神射,卧虎何知李扣弦。我來瞻禮松巖下,惟慕逍遙自在仙。"
紅峗山
紅峗山(5張)
此處是明朝晉王朱?第五子朱濟煥寧化王府佛堂,也為明末清初陽曲名人傅山先生的雲遊隱居之地,傅山親書"氣生道成"匾額現存縣文物旅遊局文物庫,只可惜"黃花山"匾額已失。清道光二十三年的《陽曲縣志》卷二記"東黃水村東北巖崖峻峭,松柏蒼然,上有天佛洞,地佛洞,馬趕祖師洞,多著靈蹟,有傅山題"黃花山”三字匾額,所以該山景色秀麗,洞多有靈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