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約翰·泰特

鎖定
約翰·泰特(John Tate,1925年3月13日—2019年10月16日),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阿貝爾獎、沃爾夫數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挪威科學與文學院外籍院士,生前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名譽教授。 [1-3]  [6] 
約翰·泰特於1946年從哈佛大學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1950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1950年至1953年先後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研究助理和講師;1954年至1990年曆任哈佛大學助理教授、教授、佩金斯教授;196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0年成為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希德·理查森基金名譽教授;1992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9年被倫敦數學學會選為榮譽會士;2003年獲得沃爾夫數學獎;2009年成為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榮休教授;2010年獲得阿貝爾獎;2019年10月16日於美國馬薩諸塞州萊剋星頓逝世,享年94歲。 [1-3] 
約翰·泰特致力於代數數論、算術幾何、p-adic數字、類域論、p-可分羣(Tate-Barsotti 羣)的研究。 [1-2] 
中文名
約翰·泰特
外文名
John Tate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
出生日期
1925年3月13日
逝世日期
2019年10月16日
畢業院校
普林斯頓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6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2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0年當選為挪威科學與文學院外籍院士
學    歷
研究生
學    位
博士

約翰·泰特人物生平

1925年3月13日,約翰·泰特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 [1] 
1946年,從哈佛大學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50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導師是數學家埃米爾·阿廷(Emil Artin),博士論文題目為《數域上的傅里葉分析與赫克ζ函數》(Fourier Analysis in Number Fields and Hecke's Zeta Functions)。 [2] 
1950年—1953年,先後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研究助理和講師。
1953年—1954年,訪問哥倫比亞大學 [3] 
1954年—1990年,歷任哈佛大學助理教授、教授、佩金斯教授。 [1]  [3] 
1959年,訪問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1963年,訪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3] 
1965年—1966年,訪問伊維特河畔比爾高級科學研究所。
1968年—1969年,訪問伊維特河畔比爾高級科學研究所。 [3] 
196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80年—1981年,訪問巴黎大學奧賽分校。 [3] 
1990年,成為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希德·理查森基金名譽教授。 [2] 
1992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訪問普林斯頓大學、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1]  [3] 
1999年,被倫敦數學學會選為榮譽會士。
2003年,因在代數數論中創立基礎概念而獲得沃爾夫數學獎。 [2] 
2009年,成為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榮休教授。
2010年,因在數論理論上的影響而獲得阿貝爾獎,同年當選為挪威科學與文學院外籍院士。 [1-2] 
2019年10月16日,於美國馬薩諸塞州萊剋星頓逝世,享年94歲。 [3] 

約翰·泰特主要成就

約翰·泰特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約翰·泰特的研究貢獻涉及代數、代數幾何和數論的多個關鍵領域。約翰·泰特在類域理論和Galois上同調理論上的工作,特別是他的對偶理論,為理解局部和全局域提供了基礎框架,這一成就被視為現代數論的基石。他發明的泰特同調羣已成為代數學的標準工具。約翰·泰特對算術代數幾何自1960年代以來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影響,特別是他關於有限域和全局域上多樣性的代數循環的猜想,它們豐富了該領域的研究。他在p-可除羣上的論文首次揭示了p-進表示和絕對Galois羣的複雜性,並預示了p-進Hodge理論的存在,這為理解代數多樣性的算術提供了關鍵工具。 [1] 
在有限域上的交換簇分類方面,約翰·泰特的工作構成了標準理論的核心,幾乎支持了對Shimura多樣性的L函數的所有研究,併成為有限域上動機研究的起點。通過發現剛性解析空間,約翰·泰特為p-進全局分析建立了新的基礎,推動了數論、代數幾何和表示論的進一步研究。 [1] 
約翰·泰特對橢圓曲線理論的貢獻,包括理論和計算方面,以及高度函數理論和下降理論,特別是他構造的Shafarevich-Tate羣和泰特算法的開發,在橢圓曲線的算術理解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此外,他還與讓-皮埃爾·塞爾(Jean-Pierre Serre)合作了交換簇變形理論工作,對代數K理論及其與Galois上同調的關係,以及對Stark猜想和非交換環理論的研究。 [1] 
許多基礎的數學概念和構造,如泰特模、泰特曲線、泰特週期、Hodge-Tate分解、泰特同調、Serre-Tate參數、Lubin-Tate羣、泰特跡和Shafarevich-Tate羣等,都是由約翰·泰特首次提出並以他的名字命名。 [1] 
  • 學術論文
發表時間
論文標題
刊物名稱
1964年
Nilpotent quotient groups
《拓撲學》(Topology)
1965年
Formal Complex Multiplication In Local Fields
《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
1966年
Endomorphisms of abelian varieties over finite fields
《數學發明》(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1971年
Rigid analytic spaces
《數學發明》(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1974年
The arithmetic of elliptic curves
《數學發明》(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1976年
Relations Between K2 And Galois Cohomology
《數學發明》(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1986年
On p -adic analogues of the conjectures of Birch and Swinnerton-Dyer
《數學發明》(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1991年
Quantum Deformations Of Gln
《純粹與應用數學通訊》(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1996年
Homological properties of Sklyanin algebras
《數學發明》(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參考資料: [5] 

約翰·泰特人才培養

  • 學生培養
畢業時間
學生姓名
畢業學校
1954年
Bernard Dwork
哥倫比亞大學
1958年
Edward Assmus, Jr
哈佛大學
1960年
Leonard Evens
哈佛大學
1961年
James Cohn
哈佛大學
1961年
Andrew Ogg
哈佛大學
1962年
Stephen Shatz
哈佛大學
1963年
Jonathan Lubin
哈佛大學
1963年
Saul Lubkin
哈佛大學
1963年
Judith Obermayer
哈佛大學
1964年
Stephen Lichtenbaum
哈佛大學
1964年
J. Michael Schlessinger
哈佛大學
1965年
John Labute
哈佛大學
1967年
Gustave Efroymson
哈佛大學
1967年
James Milne
哈佛大學
1967年
Shankar Sen
哈佛大學
1967年
Robert Warfield, Jr.
哈佛大學
1968年
George Bergman
哈佛大學
1968年
William Waterhouse
哈佛大學
1970年
Michael Razar
哈佛大學
1972年
Carl Pomerance
哈佛大學
1973年
Kenneth Kramer
哈佛大學
1973年
Lawrence Risman
哈佛大學
1973年
Kenneth Ribet
哈佛大學
1974年
Alan Candiotti
哈佛大學
1974年
Joseph Carroll
哈佛大學
1975年
Zenaida Ramos
哈佛大學
1977年
Joe Buhler
哈佛大學
1977年
Daniel Flath
哈佛大學
1977年
Jerrold Tunnell
哈佛大學
1977年
James Weisinger
哈佛大學
1978年
Benedict Gross
哈佛大學
1980年
Theodore Chinburg
哈佛大學
1982年
Vijaya Murty
哈佛大學
1982年
Joseph Silverman
哈佛大學
1986年
Jeremy Teitelbaum
哈佛大學
1986年
Gregory Call
哈佛大學
1987年
Dinesh Thakur
哈佛大學
1990年
Stephen DiPippo
哈佛大學
1990年
Ki-Seng Tan
哈佛大學
1996年
Joongul Lee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1998年
Karrolyne Fogel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參考資料: [4] 

約翰·泰特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56年
弗蘭克·尼爾森·科爾數論獎
美國數學學會
1969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
1992年
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法國科學院
1995年
勒羅伊·P·斯蒂爾終身成就獎
美國數學學會
2002年
沃爾夫獎
沃爾夫基金會
2010年
阿貝爾獎
挪威科學與文學學院
2010年
挪威科學與文學院外籍院士
挪威科學與文學院
參考資料: [3] 

約翰·泰特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任職單位
擔任職務
1950年左右—
尼古拉斯·布爾巴基(Nicolas Bourbaki,一個由法國年輕數學家組成的化名團體)
成員
1974年
菲爾茲獎頒獎委員會
委員
參考資料: [1-2] 

約翰·泰特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父親:約翰·泰特的父親是約翰·託倫斯·泰特(John Torrence Tate Sr,1889年7月28日—1950年5月),出生於愛荷華州倫諾克斯,具有蘇格蘭血統的父親和愛爾蘭血統的母親。他從內布拉斯加大學獲得物理學學位,後在柏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17年12月28日,他與英語高中教師洛伊絲·比阿特麗斯·福斯勒(Lois Beatrice Fossler)結婚,那時他已在明尼蘇達大學任職。當約翰·泰特出生時,約翰·託倫斯·泰特是明尼蘇達大學物理學正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約翰·託倫斯·泰特服務於美國國家防禦研究委員會,負責研究海下戰的部門。 [1] 
母親:1939年,約翰·泰特的母親去世。 [1] 
  • 興趣愛好
閲讀:約翰·泰特從小就對數學難題有着濃厚的興趣,特別是讀亨利·杜德尼(Henry Dudeney)的書,這是他父親所擁有的。在高中時,他閲讀了埃裏克·坦普爾·貝爾(E T Bell)的《數學大師:從芝諾龐加萊》(Men of mathematics),從中學到了二次互反律和算術級數中的素數定理。儘管他對閲讀的內容充滿熱情,但他曾認為數學是比他更聰明的人才能學的科目,因此他決定在大學學習物理。 [1] 

約翰·泰特人物評價

他(約翰·泰特)對這一時期(從他職業生涯開始到1995年期間)代數、代數幾何和數論的許多重要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He has been deeply influential in many of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algebra, algebraic geometry, and number theory during this time)。(勒羅伊·P·斯蒂爾終身成就獎評) [1] 
他(約翰·泰特)對數論產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響(for his vast and lasting impact on the theory of numbers)。(阿貝爾獎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