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特拉達梯戰爭

鎖定
前89~前65年,古代本都王國羅馬間的三次戰爭。因本都(位於小亞細亞)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而得名。
米特拉達梯在控制亞美尼亞部分地區和小亞細亞中部後,試圖爭奪羅馬統治下的小亞細亞西部和巴爾幹地區,幾十年間與羅馬共和國進行了三次戰爭,最終失敗身亡,本都本土也被羅馬奪取。
中文名
米特拉達梯戰爭
發生時間
前89~前65年
戰爭對象
古代本都王國與羅馬間的三次戰爭
結    果
米特拉達梯兵敗

米特拉達梯戰爭起因

無圖冊
無圖冊(2張)
自認為是文明世界主宰的羅馬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徹底中擊敗了地中海強敵迦太基後,開始了大舉東進,他們打敗了曾經驕傲與勇敢的馬其頓人,並擊敗了狂妄的敍利亞國王安條克三世羅馬的鷹旗在西班牙北非意大利巴爾幹以及小亞細亞到處飄揚,似乎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羅馬軍團的短劍與盾牌,再大的土地也填不滿他們征服他們所能看到的文明世界的勃勃野心,他們把戰爭與死亡帶向敵人,而把財富帶回羅馬。此次,他們的兵鋒指向了黑海附近的米特拉達梯。當羅馬人擴張到小亞的時候,羅馬人與米特拉達梯人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雙方都在準備戰爭,所需要的不過是進行戰爭的理由罷了,戰爭,就象那變幻莫測的烏雲一樣,隨時可能會爆發。

米特拉達梯戰爭過程

米特拉達梯戰爭第一次戰爭

(前89~前84年)
米特拉達梯六世經長期準備後,乘羅馬陷入同盟者戰爭無暇東顧之機,進軍羅馬的亞細亞省。戰爭初期,本都軍兵分三路,擊敗羅馬在小亞細亞的軍隊,繼而揮師進入歐洲,佔領馬其頓和希臘廣大地區,所到之處受到深受羅馬壓榨的各族人民的歡迎。公元前88年,本都大將阿基勞斯在哈里斯河戰役中以少勝多,大破比提尼亞軍隊。
至前87年,羅馬在東方的屬地喪失殆盡。羅馬元老院任命L.C.蘇拉為統帥,率軍東征。前86年,羅馬軍隊先後在雅典(雅典圍攻戰)、喀羅尼亞(喀羅尼亞戰役)、歐爾科美諾斯(奧考麥努斯戰役)等地獲勝。本都軍被迫撤出希臘。與此同時,小亞細亞各地由於戰爭負擔過重,親羅馬派乘機活動,紛紛倒向羅馬,本都陷於孤立。前85年,米特拉達梯六世與蘇拉締結和約,放棄所佔領土,交出艦隊並付3000塔蘭特賠款。

米特拉達梯戰爭第二次戰爭

(前83~前81年)
上次戰爭結束後 蘇拉就急於返回羅馬內鬥 上次戰爭結束後 蘇拉就急於返回羅馬內鬥
早在前次戰爭的末期,雙方分散於愛琴海兩岸的軍隊,就不約而同地面臨後方威脅。作為戰勝者的蘇拉,時刻需要提防在意大利本土搞事的馬略黨人。這些古典時代的平民主義者,不僅深刻地改變了羅馬共和國軍制,也非常樂於將元老院中的菁英主義派系消滅。至於在各條戰線上吃癟的米特拉達梯六世,也開始面臨許多本國地方派系的挑戰。從本都王國的宮廷內部,到原至黑海地區的地方主義勢力,都期望用亂局來渾水摸魚。
米特拉達梯被迫吐出了大部分征服成果 米特拉達梯被迫吐出了大部分征服成果
因此,當兩國主力部隊紛紛從希臘半島撤退,就立刻投入更為殘酷的內戰當中。蘇拉的東征軍要繼續同理論上的同袍廝殺,米特拉達梯的西征軍也必須向北進行平叛鎮壓。臨行前,雙方還達成一個眾所周知的口頭協定:羅馬軍團從希臘東部撤退,本都人也必須將征服的小亞細亞半島吐出。
理論上 雙方應該共同恢復到戰前狀態 理論上 雙方應該共同恢復到戰前狀態
然而,在具體的履約問題上,雙方的表現也是截然不同。由於早已控制大半個希臘和愛琴海東岸,羅馬人根本不在乎是否保留自己在底比斯雅典的永久存在。只要共和國的金融和國際信用尚存,就不必在所有區域都施行軍事佔領。臨時擴編的艦隊遭到遣散,從各地募集的同盟者也打道回府。唯有2個齊裝滿員的軍團獲得保留,駐守在帕加馬等地以防不測。但本都人就不願意將全部征服所得讓出。出於維持地理邊界的需要,一些部隊始終停留在卡帕多西亞境內,不願意從分割半島東西兩頭的哈里斯河(克澤爾河)撤走。這種行為也勢必遭到羅馬內部的好事者關注。
本都的擴軍行動 引起了羅馬方面警惕 本都的擴軍行動 引起了羅馬方面警惕
公元前83年,負責指揮羅馬留守部隊的L.穆列納發現,本都軍隊正在進行動員和擴編。這主要是因為米特拉達梯準備對北方的科爾基斯與克里米亞半島用兵。但在羅馬人看來,卻是不守誠信的東方專制君主要謀劃新的入侵。加上本都駐軍從未離開當初承諾歸還的區域,使得穆雷納決定對其進行懲戒性攻擊。當然,羅馬總督本身也有積累功績需要,麾下士兵也渴望用戰利品充實腰包。但米特拉達梯的兩面三刀,無疑是最政治正確的動手藉口。
羅馬駐軍首先對本都進行了懲戒掃蕩 羅馬駐軍首先對本都進行了懲戒掃蕩
於是,兩個軍團的羅馬士兵就浩浩蕩蕩地進入卡帕多西亞境內,掃蕩了所有依然終於本都的城鎮。他們最遠抵達了位於安納托利亞山區的科馬納城,幾乎瞬間瓦解了米特拉達梯大王的南方遙控指揮能力。後者卻需要優先對付本國地方勢力,害怕因多線作戰而再次陷入慘敗境地。隨即就派出特使遠赴羅馬,向元老院控訴穆雷納總督的違約行徑。結果,羅馬當局也從本土派出專員趕赴東方,告誡穆雷納不要打破先前的協議。
加拉太與卡帕多西亞 是雙方的爭奪焦點 加拉太與卡帕多西亞 是雙方的爭奪焦點
但在一心建立功績的總督看來,首先違約的恰恰是本都國王,自己的行為則是逼迫對方履行義務。鑑於總督有着巨大的地方權力,他也完全有權限做出針對局勢發展的快速反應。因此,類似的懲戒行動不僅沒有終止,反而在公元前82年愈演愈烈。羅馬軍團這次從卡帕多西亞出發,向北直接襲擊了400個本都邊境村莊。當本都使節趕到軍營中抗議,穆雷納則直接傲慢地予以迴應:根本沒有任何成文的合約被書寫下來!
一度遭羅馬佔領的科馬納城遺址 一度遭羅馬佔領的科馬納城遺址
此時的本都主力軍已完成了平叛作戰,因此能立刻南下迎戰,從而導致了第二次米特拉達梯戰爭的爆發。首批進行反擊的本都軍隊,由大將戈迪烏斯率領,卻沒有直接向着羅馬人所在位置開拔。作為一支偏師,他們大都由享受國王津貼的僱傭兵組成,並將目標鎖定在羅馬控制區的鄉村。因此,當羅馬人完成懲戒之餘,忽然發現自己的後方也遭到了本都人劫掠。兩個軍團立刻調轉反向,趕往加拉太地區進行驅逐。但他們沒有想到,還有另一支規模更大的本都軍隊,正在米特拉達梯大王率領下朝自己逼近。
首批反擊的本都軍隊 以僱傭兵為主 首批反擊的本都軍隊 以僱傭兵為主
公元前82年夏季,羅馬人終於在流經加拉太境內的哈呂斯河遭遇對手。作為小亞細亞半島的重要分界線,該河一直是許多強權爆發衝突的起始點。本都與羅馬的上一次戰爭,同樣是在類似區域打響。但戈迪烏斯卻始終不與穆雷納的軍團直接碰撞,而是選擇紮營和構築陣地防禦。羅馬人則按照直接最為傳統的方式應付,同樣在對面紮下營壘,並準備對本都軍營發起完全強攻。然而,在所有計劃得以實施之前,數萬本都主力軍已隨米特拉達梯大王一同抵達戰場。
米特拉達梯的主力軍 在晚些時候抵達戰場 米特拉達梯的主力軍 在晚些時候抵達戰場
在之後爆發的第二次哈呂斯河戰役中,羅馬軍團將最後一次遭遇經典的馬其頓方陣。這種古老而實用的密集陣戰術,已經在上次戰爭中顯出嚴重疲態。一旦戰場所在的部地形過於複雜,龐大的方陣就容易因內部割裂而慘遭羅馬劍盾的致命突擊。但反過來看,無論是精鋭的馬其頓或塞琉古王朝正規軍,還是臨時集訓的斯巴達貧民與本都奴隸,都沒有讓軍團從正面撕裂自己的陣線。因此,當戰場換到相對平坦的河畔空地,羅馬軍團的正面劣勢就再度暴露無遺。加上原本就存在的僱傭兵牽制,讓指揮水平有限的穆雷納就更加難以有的放矢。
第二次哈呂斯河戰役 也成為馬其頓方陣的謝幕演出 第二次哈呂斯河戰役 也成為馬其頓方陣的謝幕演出
更為糟糕的是,本都軍隊的真正精華是各類優秀騎兵。除了仿照馬其頓模式組建的希臘化夥伴衞隊,還有分別受帕提亞帝國斯基泰人影響的不同級別具裝。在有足夠空間施展的情況下,這些騎兵也並不害怕遭到羅馬步兵頑抗。河畔的開闊戰場,更是有利於米特拉達梯軍中的其他輕裝兵種施展。倒是孤懸在外的羅馬遠征軍,通常沒有固定的優秀騎兵配額。因此,穆雷納的敗局就成為板上釘釘的事情。但依靠更好的單兵素質和軍官層指揮,他們還是在撤退中臨危不亂。這讓他們得以有剩餘力量保護半島西部的各城市區域。
本都軍隊的真正攻擊力 來自大量騎兵 本都軍隊的真正攻擊力 來自大量騎兵
隨後,米特拉達梯趁機大舉南下,再次控制那些先前就臣服自己的卡帕多西亞城鎮。穆雷納的羅馬當局,通常只在其中駐防自己招募的本地傭兵,所以絲毫起不了拖延作用。但本都方面自覺沒有做好萬全準備,並不期望與羅馬發生全面衝突。因此,戰爭很快就由直接衝突又變為了長期對峙。
半島西北的赫拉克里斯城 是雙方的外交爭奪焦點 半島西北的赫拉克里斯城 是雙方的外交爭奪焦點
到了公元前81年,羅馬的使節去到半島西北的赫拉克里斯城。通過一番許諾和遊説,當地的希臘人比提尼亞貴族都被動員起來,直接向本都王國的腹地發起進攻。在王國都城錫諾普,他們遇到了米特拉達梯留下的駐防軍和龐大海軍。因此,這路人馬的存在也始終只能起牽制作用。不過,遠在羅馬蘇拉和元老院已徹底厭倦了這場東方鬧劇。新的命令被傳遞到愛琴海以東,迫使穆雷納和米特拉達梯六世都選擇了握手言和。規模始終有限的第二次米特拉達梯戰爭,就在雙方的保持克制中落幕。
依然掌權的蘇拉 及時叫停了戰爭 依然掌權的蘇拉 及時叫停了戰爭
儘管如此,這次由違約造成的戰爭還是對所有人都產生了影響。對於羅馬而言,內部黨派紛爭始的重要性始終要排第一。但對方的爽約前科和暴露出來的動員能力,還是讓決策層必須對東方區域有所準備。同時,許多原本會首鼠兩端的區域勢力,都因為米特拉達梯的野心而緊密擁抱在羅馬身邊。尤其當東方式君主不樂於乖乖信守承諾,這些武力不如本都的國家就更加需要羅馬軍團庇護。
對羅馬人而言 內部黨爭才是首要任務 對羅馬人而言 內部黨爭才是首要任務
最後,本都人自己也深感協議不能保護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原本準備暫停備戰的大王,索性用大量時間對舊式軍隊進行羅馬化改革,為的只是能有朝一日同他們決戰。他還聯絡西班牙反羅馬勢力,企圖對羅馬東西夾擊。

米特拉達梯戰爭第三次戰爭

(前75~前65年)
米特拉達梯六世乘羅馬內部局勢混亂之機,為奪取小亞細亞北部的比提尼亞向羅馬宣戰。本都軍分頭並進,擊敗羅馬軍,佔領比提尼亞,在卡爾西頓戰役中獲勝,進而攻佔赫勒斯滂沿岸大部地區。羅馬統帥L.盧庫魯斯率大軍反擊,在塞西卡斯之戰擊潰本都軍,迅速收復失地,奪回比提尼亞,並侵入本都境內,在卡比拉戰役擊破米特拉達梯六世。
米特拉達梯六世逃往亞美尼亞,不久又捲土重來。公元前67年,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返回本都境內,親率其王國軍隊向澤拉(今土耳其中部偏北地區)附近的羅馬軍隊營地發起進攻。羅馬援兵趕到後雙方爆發野戰,特里亞留將軍所率羅馬軍團幾乎被全殲,米特拉達梯國王在戰鬥中負傷(澤拉之戰)。
羅馬改派龐培率軍作戰,於前66年的呂科斯戰役重創米特拉達梯六世,並與帕提亞(安息)結盟。翌年,米特拉達梯六世逃往黑海北岸。

米特拉達梯戰爭結果

公元前 66年,羅馬派龐培出使東方,同安息(帕提亞)結成同盟,以孤立本都國。公元前 65年,米特拉達梯兵敗,逃亡黑海北岸。為東山再起,加緊搜刮民財,激起民憤,在部隊譁變後於公元前 63年自殺。

米特拉達梯戰爭後續

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故去後,其子法爾納凱斯二世被羅馬將軍龐培立為博斯普魯斯(博斯普魯斯王國)——辛梅里安(今克里米亞地區)的君主。
前49至前44年,羅馬發生內戰,法爾納凱斯乘機重建其父王的本都王國,並通過征戰擴充其在小亞細亞的統治範圍。凱撒在穩定了埃及的局勢後率軍北上,進入小亞細亞。前47年5月,凱撒大軍在本都的澤拉戰役中大敗法爾納凱斯及其所部。其後,本都的領土被幾個小國的國王瓜分。

米特拉達梯戰爭評價

米特拉達梯六世在位 57年,與羅馬帝國進行戰爭就達26年。本都國王對羅馬的長期征戰,打擊和動搖了羅馬帝國稱霸東方的野心和統治。他是少數敢於向新興的羅馬挑戰的著名人物之一,也是希臘後期有名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