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格走廊

鎖定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不久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戰場,1951年中期以後,中國與蘇聯空軍MiG-15(米格-15戰鬥機)多次成功地攔截美軍戰機,在鴨綠江南岸平原一帶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一般認為“米格走廊”的飛行員來自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而實際上主要是由蘇聯飛行員秘密駕駛。斯大林命令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負責向中國派遣航空兵師,蘇軍參戰人員一律身着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並嚴格限制其飛行員作戰區域,南不超過平壤元山一線,西不越過海岸線。
中文名
米格走廊
外文名
MiG Alley
發生地點
中朝邊境鴨綠江一帶
所屬洲
亞洲
時    區
UTC+8
類    型
朝鮮戰爭時期的歷史名詞

米格走廊名稱由來

米格走廊是美國空軍對朝鮮鴨綠江入黃海口的附近區域的稱謂,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大規模噴氣式飛機對戰的地方。在朝鮮戰爭中,美軍的F-86軍刀戰鬥機多次與蘇聯的米格-15在此地發生遭遇戰,這一地區因而獲得了米格走廊的稱號。美方一度以為“米格走廊”上的駕駛員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事實上是蘇聯作為空軍主力秘密參戰。出於保密考慮,蘇軍飛行員的作戰區域被限制在平壤一元山一線與西海岸線之間。聯軍通過監聽無線電通信獲知了蘇聯的介入,不過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聯軍方面也選擇緘默的態度,以免戰事擴大。 [1] 

米格走廊朝鮮戰爭美蘇空軍較量

米格走廊中蘇出兵朝鮮的決策

在中國出兵朝鮮的決策過程中,北京與莫斯科在蘇聯出動空軍協同志願軍作戰的問題上,有過一番討論和爭執,這無疑是對剛剛形成的中蘇同盟關係的一次嚴峻考驗。 [2] 
然而,毛澤東力排眾議,在中國面臨極其困難由於蘇聯空軍擬推遲出動並表示不能與中國軍隊協同作戰一一的條件下,毅然決定派出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這件事感動,也震動了斯大林,從而使他改變了對毛澤東和中共的認識。對於這一點,毛澤東本人是深有體會的。幾年以後,毛澤東在接見蘇聯駐華大使時説:“多少使斯大林相信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朝鮮戰爭的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入朝作戰”。 [2] 
斯大林對毛澤東表示信任,同時也是對贏得朝鮮戰爭恢復信心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他本人關於出動蘇聯空軍援助志願軍作戰而設定的界限。在1950年10月中旬周恩來赴蘇談判期間,莫斯科在出動空軍的問題上表示了兩條意見:斯大林先是提出,蘇聯尚未作好準備,“須待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才可出動空軍支援志願軍在朝鮮作戰”。毛澤東在同一天給斯大林的電報中也説到:“我們希望空軍儘快到達,無論如何不要遲於兩個月。”當毛澤東決定中國先行出兵,等待蘇聯空軍到達再投入作戰後,斯大林又指派莫洛托夫通知周恩來,蘇聯空軍只在鴨綠江北岸中國境內駐防,兩個或兩個半月後,也不準備進入朝鮮境內掩護中國軍隊作戰。然而,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並打響第一戰役後,蘇聯空軍便立即投入了朝鮮的空戰,不久又把作戰半徑從鴨綠江上空推進到清川江和大同江一線。 [2] 

米格走廊戰爭初期

戰爭初期,美國空軍動用了44個駐紮在遠東地區航空大隊的657架作戰飛機參戰。而朝鮮人民軍空軍還沒有噴氣式殲擊機,只有20架性能落後的戰鬥機,高射炮也很少,所以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甚至可以在白天沒有殲擊機掩護的情況下進行作戰飛行。而且,美國航空兵對平壤附近的北朝鮮空軍基地進行了若干次密集襲擊之後,北朝鮮的空軍實際上已被摧毀,完全失去了作戰能力。而中國的空軍當時還沒有真正組建起來。剛剛組建的中國空軍第4師直到1950年12月21日才進駐安東(今丹東)浪頭基地,隨蘇聯空軍進行訓練。一個月以後,中國空軍第一次出動了幾架飛機參加空戰。當中國幾十萬大軍和大量軍需物資湧入狹長的朝鮮山地時,美國飛機如入無人之境的輪番轟炸將給中國軍隊帶來如何的重創和災難是可以想見的。 [2] 
正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朝鮮戰爭中第一次真正的空戰爆發了。1950年11月1日,蘇聯飛機出現在朝鮮上空。根據駐華軍事總顧問扎哈羅夫大將給斯大林的戰況報告,這一天,朝鮮飛行團的6架雅克-9飛機“首次在安州地區執行戰鬥任務。這次戰鬥的結果是擊落了兩架B-29轟炸機和一架野馬式戰鬥機。在戰鬥任務中,有兩架雅克-9飛機未能返回”。參戰的蘇聯飛機是在安東一一新義州地區投入戰鬥的,“我們的飛行員用米格-15飛機擊落了兩架F-82,另兩架飛機是被高射炮擊落的。共擊落4架飛機。在空戰中,我方沒有損失飛機”。“別洛夫同志的米格-15是從瀋陽和鞍山兩個機場起飛的,每個機場共起飛了8個架次。”②蘇聯空軍進駐中國東北基地的具體日期不詳,但根據1950年7月5日和13日斯大林致羅申電及7月22日毛澤東致斯大林電的內容推斷③,至少有一個蘇聯空軍師是在8月進駐瀋陽地區的。其他論著也有此説法。 [2] 
在斯大林眼中,蘇聯出動空軍為中國軍隊提供援助是最敏感的問題,而蘇聯空軍在志願軍於10月25日正式打響地面戰鬥後的第7天便投入了戰鬥,儘管只是在鴨綠江上空,也足以説明斯大林的決心和對毛澤東出兵決策的支持。
第一次空戰取得成功後,1950年11月,蘇聯空軍在駐守瀋陽地區的第一五一和三二四兩個殲擊機師的基礎上組建了由別洛夫少將指揮(以後是洛博夫繼任)的第六十四獨立殲擊機航空軍。蘇聯空軍的主要任務是保護鴨綠江上的橋樑、發電站和大壩,以及在中朝邊境以南75公里之內北朝鮮領土上的交通線和飛機場,以免遭敵機的襲擊。此時,第六十四航空軍也從瀋陽和鞍山基地轉場到中朝邊除了米格-15飛機的性能可以同美國的F-86飛機相匹敵外,蘇聯空軍在朝鮮戰爭中的整體實力與美國相差很遠。不僅飛機和飛行員以及後勤人員的數量大大少於美國,而且在地面導航、無線電干擾、雷達偵察、通訊聯絡等技術裝備方面十分落後,甚至為空勤人員提供的服務和生活條件也遠不如美國。但蘇聯噴氣式殲擊機投入戰鬥對朝鮮的整個空戰局面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被稱作“空中堡壘”的B一29戰略轟炸機造成極大威脅。“第六十四航空軍的飛行員與B-29多次交鋒,每一次交鋒都以美國人遭受沉重損失而告終,重創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和刺激,因為四個發動機的轟炸機價值昂貴,而且常常是10至12名的機組人員也同機死亡。正如美國人承認的那樣,噴氣式護航殲擊機保障不了轟炸機的安全。”到1950年11月底,讓美國遠東空軍司令部感到頭痛的是無法在鴨綠江地區為實施戰略目標轟炸的美國飛機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例如,11月6日美國駐遠東空軍司令喬治·斯特拉特邁耶將軍在命令中要求自己的戰略轟炸機兵團摧毀鴨綠江上6座戰略橋樑和10座北朝鮮的邊境城市,但蘇聯空軍的加入使美國空軍未能完成任務。過去,美國飛機可以在300米低空俯衝轟炸,還可以反覆轟炸,而蘇聯防空火炮的對空射擊迫使美國戰略轟炸機只能在6000至7000米以上的高度實施轟炸,從而大大降低了投彈的準確性;而性能優越的米格一15飛機參戰又迫使美國轟炸機只能在目標區停留很短的時間,這樣也阻滯了美國空軍執行其轟炸任務。戰爭開始以來美國軍隊的空中優勢第一次受到懷疑。 [2] 
儘管如此,美國在朝鮮戰場上仍擁有強大的空中力量。特別是隨着中國軍隊向南推進,其後方補給線不斷延長,而遭受美國空軍轟炸和襲擊的威脅也日益嚴重。顯然,蘇聯空軍只在鴨綠江上空作戰,遠遠無法保證中國軍隊物資和兵源的補給。為了掩護中朝軍隊的後方交通運輸線,經與蘇聯政府商定,自1951年1月10日起,由蘇聯空軍出動兩個師,掩護輯安至江界、安東至安州兩條鐵路運輸線,以保證後勤供應。 [2] 

米格走廊戰場擴大及“米格走廊”的形成

戰局的進一步發展要求蘇聯空軍的作戰半徑繼續向南擴展。在第三次戰役時,中朝軍隊已經越過三八線,而蘇聯空軍由於其基地在中國境內,受到飛行距離的限制,無法進一步南下,致使中朝聯軍在江界、安州一線以南地區的物資運輸和部隊調動,完全處於敵方空軍的威脅之下。1951年初,在中朝聯軍剛剛開始補充休整時,“聯合國軍”發起了大規模反攻。為配合地面行動,美國遠東空軍司令部制定了轟炸中朝軍隊後方戰略目標的方案。北朝鮮被劃分為11個區,172個目標,其中包括45座鐵路橋和12座公路橋、13個隧道、39個鐵路樞紐和63個物資供應站。安東一新義州被認為是最重要的“A”區,平均每天有12至24架次B-29飛機轟炸這些目標。到1951年4月,據蘇聯軍方統計,美國空軍完成飛行1416架次(轟炸機420架次,殲擊機996架次),5月完成3500架次穿越飛行,其中轟炸機300架次(白天230架次,夜間70架次),殲擊機,主要是噴氣式殲擊機,達3200架次。美國空軍的主要攻擊方向是安州地區的渡口,平壤地區建設中的機場,安州、平壤等地的公路、鐵路,以及平壤以南地區的各個目標。轟炸機為B-29和B-26,主要以小型機羣和單機行動,飛行高度3000至4000米。 [2] 
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延長了幾百公里的中朝聯軍後方供給線受到嚴重破壞,“兵員、彈藥、糧食全無補充”,志願軍戰土甚至“赤腳在雪裏行軍”。為了解決遭受敵機嚴重破壞的後方運輸問題,1951年2月24日,聶榮臻和彭德懷向扎哈羅夫提出,要蘇聯出動兩個空軍師,轉場至朝鮮境內,掩護三八線以北的交通線。遭扎哈羅夫拒絕後,彭德懷非常不滿,於26日和28日兩次與周恩來一同找毛澤東商議,堅持應直接向斯大林提出這一要求。毛澤東於3月1日致電斯大林指出:“目前,在朝鮮作戰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敵人擁有火力上的優勢,而我方運力薄弱,我們因無航空兵掩護,在敵機襲擊下,結果使運往前線的物資喪失了30-40%。”中國可以派出10個航空兵團入朝,但在朝鮮境內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機場。現在嚴重的問題是,“由於沒有可靠的空軍掩護”,無法進行機場的修復工程。毛澤東深知,此前蘇聯空軍只在中朝邊境作戰,進人朝鮮縱深地區,對斯大林來説,又是一個難題。因此,他謹慎地提出,“彭德懷同志的意見是:最好由蘇聯航空兵擔負起對平壤一元山及該線以北的機場的掩護任務,同時最好是將蘇聯航空兵從現在所駐紮的機場轉到位於朝鮮境內的機場。”“如不採取上述措施,則位於朝鮮境內的機場無法加以修復,中國航空兵不可能參加朝鮮作戰,坦克和火炮的轉移將遇到嚴重困難。然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必須視整個國際形勢而定。因此,我們尚不知可否如此行動。” [2] 
這一次,斯大林沒有像以前那樣猶豫不決,他立即回電答覆毛澤東:“如果您能夠在安東地區留兩個中國空軍師掩護當地的電站和交通線的話,我們同意將別洛夫將軍指揮的第151和第324兩個殲擊機師的基地轉移到朝鮮境內去,以便掩護中國和朝鮮的後方。如果朝鮮人已有一條鋼板飛機跑道,我們可以從蘇聯再提供兩條鋼板跑道。”斯大林還主動提出,“如果您同意,我們可以向您提供高射炮以掩護機場,並供應高射炮炮彈。”3月15日,斯大林又要扎哈羅夫轉告毛澤東或周恩來:除了“在前一封電報中,我們採納了您關於將別洛夫的空軍基地轉移到朝鮮你們部隊的後方去的建議”外,“由於即將到來的重大戰役,你們必須有儘可能多的殲擊機在前線。因此,我們決定從蘇聯再調撥一個大型殲擊機師到安東去,以便兩個原定掩護安東的中國殲擊機師調往前線”。毛澤東對此“深表感謝”。這些情況充分説明,斯大林對於使用蘇聯空軍問題的考慮,確實比中國出兵前有了很大改觀。顯然,如果不是對毛澤東和中國軍隊有了信心和信任感,他是不會這麼做的。 [2] 
後來由於朝鮮境內機場的修建工作屢遭美國轟炸機的破壞,蘇聯空軍部隊未能進駐朝鮮。但隨着中朝邊境地區廟溝、大堡和大孤山三個新機場的建成,大批蘇聯空軍後續部隊加入了掩護中朝聯軍後方的戰鬥,從而使第六十四航空軍在機場或空中進行作戰值班的殲擊機數量從2至3個航空團增加到4至5個航空團。總的説來,到1951年春蘇聯殲擊機在朝鮮上空的軍事行動取得了相當成效,完成了掩護鴨綠江大橋的任務,對中朝聯軍的運輸線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雖説由於受飛行距離限制,未能阻止住美國航空兵對朝鮮中部和東部地區機場和交通線的轟炸和襲擊,但是在朝鮮西北部鴨綠江至清川江地區的上空,“米格一15殲擊機已成為美國飛行員越來越感到恐懼可怕的敵人”。 [2] 
1951年8月,停戰談判中斷後,美國又恢復了大規模轟炸。從8月18日開始對北朝鮮的交通樞紐實施密集空襲。8月上半月,美軍飛行強度平均每日174架次,到下半月達到248架次。 [2] 
與此同時,第六十四航空軍有3個航空師(151、303、324-R),2個高射炮師(82和92-R),武器有能夠自動定位的高射炮,用於警戒和指揮炮位瞄準的雷達站、一個航空供應師、兩個獨立探照燈航空團,以及醫院和其他後勤分隊。但飛機總體數量很少,在安東地區部署的性能優秀的新型米格機只有190架,處於戰備狀態的米格飛機的數量還要少。這支空軍所要對付的美國駐朝鮮的空軍有不同型號戰略、戰術和海軍航空兵的飛機達1500架。儘管如此,蘇聯空軍還是從9月1日開始了反擊美國空軍的積極行動。在9月19日的空戰中,米格飛機打下了3架“佩刀式”飛機和3架殲擊轟炸機。在10月23日的戰鬥中,8架B-29飛機雖有34架F-86、55架F-84的嚴密掩護,但仍被擊落3架。10月24日當34架美國飛機轟炸順川大橋時,40架米格飛機起飛迎戰,美國又損失1架F-84飛機和1架B-29飛機。10月30日,56架處於戰備狀態下的米格-15中的44架迎戰由21架B-29飛機和200架護航殲擊機組成的美國機羣,敵人損失12架B-29飛機和4架F-84飛機。其結果是,在蘇聯米格飛機活動的鴨綠江至清川江的上空,第六十四航空軍已經佔有明顯的空中優勢,以至美國軍人把這片區域稱為“米格走廊”。 [2] 
蘇聯空軍的英勇戰鬥,使美國飛機無法對這一區域選定的目標實施有效的轟炸,而只能集中力量轟炸平壤地區的目標。最後,米格飛機在朝鮮西北部地區的空中優勢,迫使美國遠東空軍禁止在白天使用B-29戰略轟炸機,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戰爭結束。據什捷緬科報告,從1950年11月1日至1951年12月6日,蘇聯空軍共擊落敵機569架(其中高射炮擊落59架),自己損失63架飛機。 [2] 
第六十四航空軍的另一項任務是幫助中朝聯合空軍,不僅為其訓練飛行員,而且協助他們作戰。中朝聯合空軍是在1951年秋天以後參加作戰行動的。由於語言的障礙,中朝空軍與蘇聯空軍並沒有混合編隊和聯合作戰。但雙方在協調作戰方針、統一使用兵力等問題上始終都是經過協商的。第六十四航空軍的機組人員負責擊退在F-86殲擊機強大掩護下的大批轟炸機,而中朝聯合空軍的飛行員只是負責在必要的情況下進行增援。他們在前線主要是與小股敵機進行戰鬥。蘇聯殲擊機還需要為中朝空軍提供援助,如在危急情況下,攔截追擊中國和朝鮮駕駛員的F-86飛機。甚至當中朝聯合空軍在前線機場安東、廟溝、大堡、大孤山的飛機總數超過了第六十四航空軍的米格飛機時,蘇聯飛行員仍然需要繼續完成比較複雜的任務。如在1952至1953年冬天,複雜的氣象條件使得飛行技術尚不熟練的中朝聯合空軍部隊無法投人戰鬥,因此而加重了第六十四航空軍的作戰任務。1953年蘇聯空軍戰鬥飛行的月平均數量與上一年相比增長了33%。 [2] 

米格走廊朝鮮戰爭中的志願軍空軍

戰爭初期,中國人民空軍力量非常弱小,至1950年10月志願軍入朝參戰時,人民空軍的作戰部隊只有各型作戰飛機117架。為適應抗美援朝戰爭的需要,在志願軍參戰以後,人民解放軍突擊擴建了空軍作戰部隊,至1950年底,先後擴建組成了6個殲擊機師,每師轄2個團,裝備飛機50架左右,另有1個轟炸機師和1個強擊機師。從1950年12月底起,陸續加入志願軍投入作戰。 [4]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志願軍空軍作戰,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4] 
1950年12月至1951年8月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志願軍空軍主要是進行參戰準備,其中第4師在蘇聯空軍的帶領下進行了實戰練習。從1950年12月下旬開始,空軍第4師加入志願軍序列,開赴東北安東(今丹東)機場,以大隊為單位在蘇聯空軍的帶領下,投入實戰演練。此時,第4師飛行員剛剛完成米格-15飛機的飛行訓練,平均每人僅飛行20小時左右,飛行技術尚不熟練,更談不上空戰經驗。但這些飛行員都是從人民解放軍陸軍中挑選的優秀年輕幹部,作戰勇敢,戰鬥意志頑強,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 [4] 
1951年9月中旬至12月底為第二階段。志願軍空軍在蘇聯空軍的帶領下,以掩護平壤以北地區鐵路運輸及機場修建和取得作戰經驗為目的,採取輪番作戰的方針,以師為單位陸續投入作戰。 [4] 
1952年1月至12月底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志願軍空軍已能獨立作戰,並採取以老帶新的方法,繼續以師為單位實施輪番作戰鍛鍊。根據第一線機場的容納限度,每輪作戰部隊保持3~4個師。每個新參戰的師,經過實戰取得經驗後,即由新的部隊接替作戰。第3、第4師輪流執行了帶領新部隊作戰的任務。這一階段作戰主要是打擊美軍的F一86飛機,除繼續掩護鐵路運輸外,還擔負保衞清川江以北朝鮮的工業設施和鴨綠江橋,特別是保衞水豐發電廠的防空作戰任務。 [4] 
1953年1月至7月為第四階段。志願軍空軍在作戰中,又有新的進步,在取得同美軍F一86大機羣空戰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取得了反擊美軍混合機羣作戰的經驗,並開始在晝間複雜氣象和夜間條件下進行空戰。1953年志願軍空軍的主要任務是,以大膽、勇敢、積極、頑強的作戰,掩護志願軍地面部隊的反登陸作戰準備,促進朝鮮停戰實現,仍然以保衞水豐發電廠、鴨綠江橋等重要目標和清川江以北鐵路運輸為主。1月至7月,志願軍空軍先後參加輪戰的部隊有:第3、第4、第6、第12、第14、第15、第16、第17師和第2師的一個大隊,其中第16師是初次作戰。 [4] 

米格走廊朝鮮戰爭空戰結果

在兩年多的朝鮮戰爭中,蘇聯空軍的第64獨立殲擊航空兵軍的編制內共有10個殲擊航空兵師、21個殲擊航空兵團、2個轟炸航空兵師又3個大隊,共72000人輪番參戰,最多的1952年達到25000~26000人;總共出動63000多架次,戰鬥起飛2457批次、26491架次,進行了1400多次空戰,共有20820人次飛行員參加過戰鬥飛行,擊落擊傷敵機1106架,其中有330架B一29“空中堡壘”轟炸機;高射炮兵擊落擊傷敵機222架;蘇聯空軍的損失為335架飛機和135名飛行員及164名地勤人員。有22名各自擊落敵機10架以上的飛行員分別獲得了“蘇聯英雄”的光榮稱號,一大批飛行員、指揮員、地勤人員、高射炮兵和其他參戰官兵各以其英勇的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獲得了蘇聯、中國和朝鮮政府分別頒發的獎章或勳章。蘇聯第64獨立殲擊航空兵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了不可否認、有目共睹的輝煌戰績,真實的歷史是不應該被忘卻的。 [3]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先後共有12個師赴朝作戰,實戰366批4872架次,共擊落美機330架,擊傷美機95架。志願軍空軍被擊落飛機231架,被擊傷151架。犧牲空勤人員116名。為抗美援朝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 [4] 
參考資料
  • 1.    黃日涵,徐海娜,沈君哲編著,國際關係夢工廠 電影與國際關係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09,第120頁
  • 2.    沈志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蘇聯空軍[J].中共黨史研究,2000(02):69-74.
  • 3.    林曉光.朝鮮戰爭中的蘇聯空軍[J].西伯利亞研究,2002(02):50-53.
  • 4.    齊德學.雛鷹雄風──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作戰史略[J].軍事歷史,1995(0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