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籌安六君子

鎖定
籌安會是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御用團體。1915年由楊度出面,聯絡孫毓筠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嚴復等組成。宣稱“以籌一國之治安”為宗旨,認為共和國體,不適合中國國情,要改變國體,為袁世凱稱帝大肆鼓吹。時諷稱楊度等六人為“籌安六君子”,受到輿論界的貶斥。 [1] 
中文名
籌安六君子
別    名
籌安會六君子 [2] 
屬    性
發起成立籌安會的六人
籌安會的發起,除大事件之外,還有小細節。有研究認為,在1915年解決對日問題後,投機政客徐佛蘇、丁世嶧等窺伺出袁世凱的隱衷,秘密呈請袁氏改行帝制,袁曾命長史夏壽田就商於楊度。袁氏本意是想由楊度做一居間人,幕後指揮徐佛蘇等組織一個研究國體問題的團體,併網羅一些名流參加,借為帝制打下基礎。又因為楊度自清末已入袁世凱之幕府,袁系的色彩太濃,袁氏本不願其出面。可楊度卻寧願親自出馬,不願做無名英雄。最後夏壽田轉達極峯的意見,命楊氏聯絡當時知名之士研究帝制問題,於是就有了“籌安會六君子”,即由楊度領銜,加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共計六人。 [2] 
所謂“籌安會六君子”,在當時籌安會宣言發佈時(1915年8月14日),其所排座次便是如此。而座次自有座次的道理,後來帝制取消時,追究帝制禍首也僅以為首的楊、孫二人入圍。不過就後世的知名度而言,楊度為籌安會長,自不必在談論此會時多言。嚴復為西學東傳之淵藪,劉師培以古文考據著稱,二人於近代學術思想史上佔據極高地位。其餘“六君子”中的孫毓筠、李燮和、胡瑛諸人,實則皆因辛亥年的革命而各有其歷史地位,並非籍籍無名之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