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管理雙殺效應

鎖定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後穆勝在《中歐商業評論》2019年2月刊上發表了《警惕財務與 HR 效能的“雙殺效應”》一文,提出了“管理雙殺效應”:一“殺”是員工動不起來,被企業自己耗死;二“殺”是企業創新乏力,被外部環境殺死 [1] 
中文名
管理雙殺效應
提出者
穆勝
提出時間
2019年2月
出    處
《警惕財務與 HR 效能的“雙殺效應”》

管理雙殺效應理念背景

有的企業營收、利潤一直增長有力,但環境的風吹草動卻很容易讓其轟然倒下。這類企業無疑在“帶病發展”,大企業病是他們倒下的根本原因,而“管理雙殺效應”則是他們迅速崩塌的直接原因 [1] 
在資本市場上,有戴維斯雙殺效應(Davis Double Play)的説法,即企業本身盈利性(EPS)的下滑和市場預期(PE)的下跌交織在一起,對於股價形成巨大的下挫影響。穆勝博士正是借用這個相似的機理來揭示另一種“管理雙殺效應” [1] 
大量採用金字塔型組織模式的企業看似增長有力,實際卻是在“帶病發展”,隨着組織逐漸龐大後出現的“大企業病”,很容易引發人力資源效能和財務效能相互影響的“管理雙殺效應”,最終導致企業轟然倒下。因此,應該堅決推動企業走向平台型組織 [2] 

管理雙殺效應企業發展階段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大概會經歷三個階段 [3] 
第一個階段是“車庫創業期”。此時的企業,主要是由組織活力驅動的。“車庫創業期”最多持續幾年,隨後,隨着員工人數增加導致分工不均、組織內人際關係開始複雜、個人職業倦怠產生等情況逐漸出現,組織活力會迅速下降,這個過程幾乎不可逆轉 [3] 
第二個階段是“緩衝期”。這個階段的特點是,企業已經擁有了相當的規模優勢,但組織活力卻進一步下降。此時的企業,主要是由規模效應支撐,但在管理上乏善可陳。“緩衝期”也是一個時間窗,如果企業在這個階段沉迷於做大,而不雕琢管理,組織的基因就會被固化,後續無論如何努力,再也沒有轉型成功的可能 [3] 
第三階段,由於“大企業病”,人效下降會一直持續,但規模效應已經觸頂,遭遇瓶頸期,無法撐住發展趨勢,企業被拖入深淵。這個時期會出現“管理雙殺效應” [3] 
企業發展的三個階段 企業發展的三個階段 [3]

管理雙殺效應現象與交互作用

一“殺”是員工動不起來,被企業自己耗死。由於企業越來越大,分工極度精細,每個人都變成了企業的零件,為自己的動作負責,而不再為企業的經營結果負責,典型的數據表徵就是人力資源效能(Human Resource Efficiency,簡稱“人效”)下降,如人工成本報酬率、人工成本投產比、人均毛利等指標的下降 [1] 
二“殺”是企業創新乏力,被外部環境殺死。由於企業分工極度精細,每個員工的關注點都是自己的動作是否完成,習慣用動作換取績效指標(KPI),用指標換取薪酬,甚至加速企業的官僚化。此時,大家不關注市場究竟需要什麼。當企業沒有緊盯市場,沒有基於用户需求進行創新時,產品就陷入同質品的競爭,自然守不住價格。典型的數據表徵就是財務效能下降,如資產回報率投入資本回報率、毛利率、淨利率等指標的下降 [1] 
這兩個方面對企業的負向影響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相互加速的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