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答張籍書

鎖定
《答張籍書》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寫給友人張籍的一封信。作者在文中針對張籍的責備與指摘一一進行答覆或給予照應,態度鮮明地闡述了他對著書傳世等問題的看法。文章語言質樸,跌宕多姿,氣勢充沛,體現了韓愈作文的一貫風格。 [1-2] 
作品名稱
答張籍書
作    者
韓愈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韓昌黎集
作品體裁
書信

答張籍書作品原文

答張籍1
愈始者望見吾子2於人人3之中,同有異4焉;及聆5其音聲,接其辭氣6,則有願交之志;兇緣幸會7,遂得所圖8,豈惟吾子之不遺9,抑10僕之所遇有時11焉耳。近者嘗有意吾子之闕焉無言12,意僕所以交之之道不至13也;今乃大得所圖14,脱然15若沈痾去體16,灑然若執熱者之濯清風17也。然吾子所論:排釋老不若著書,囂囂多言18,徒相為訾19;若僕之見,則有異乎此也!
夫所謂著書者,義止於辭20耳。宣之於口,書之於簡,何擇焉21?孟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既歿,其徒萬章公孫丑22相與記軻所言焉耳。僕自得聖人之道而誦之,排前二家23有年24矣。不知者以僕為好辯也;然從而化者25亦有矣,聞而疑者26又有倍焉,頑然不入者27,親以言諭之不入,則其觀吾書也同將無得矣。為此而止,吾豈有愛於力28乎哉?
然有一説: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又懼吾力之未至29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吾於聖人,既過之猶懼不及30;矧31今未至,同有所未至32耳。請待五六十然後為之,冀其少過也。
吾子義譏吾與人人為無實駁雜之説33,此吾所以為戲耳;比之酒色34,不有間乎35?吾子譏之,似同浴而譏裸裎36也,若商論不能下氣37,或似有之,當更思而悔之耳。博塞之譏38,敢不承教39;其他俟相見。
薄晚40須到公府41,言不能盡:愈再拜。 [3] 

答張籍書註釋譯文

答張籍書詞句註釋

  1. 張籍:字文昌,原籍吳郡(今江蘇蘇州),寄居和州(今安徽和縣),唐代詩人。
  2. 吾子:我的朋友。
  3. 人人:眾人。
  4. 有異:有與眾不同的地方。
  5. 聆(líng):聆聽。
  6. 接其辭氣:接觸到你的言辭聲調。
  7. 因緣幸會:因為某種緣由和機會有幸相識。
  8. 遂得所圖:於是實現了結交的願望。
  9. 不遺:不嫌棄。
  10. 抑:發語詞,大約,大概的意思。
  11. 所遇有時:碰上了好時機。
  12. 闕(quē)焉無言:指沒有聽到對自己的批評。
  13. 交之之道不至:相交還沒到知心的地步。
  14. 大得所圖:完全滿足了自己的意願,指終於聽到了朋友對自己批評的肺腑之言。
  15. 脱然:輕鬆的樣子。
  16. 沈痾(kē)去體:重病大愈。痾:病。
  17. 執熱者之濯(zhuó)清風:捧執熱東西的人受到清涼之風的吹拂,比喻爽涼輕鬆。
  18. 囂(xiāo)囂多言:喧譁囉嗦的意思。
  19. 徒相為訾(zī):只是互相攻評。文中指作者排斥佛老的言論。
  20. 義止於辭:用言辭表達意思。
  21. 何擇焉:有什麼好選擇的,指著書如同説話、書寫竹簡一樣,表達方式不同而實質一樣。
  22. 萬章、公孫丑:孟軻的學生,傳説是他們在孟子死後編纂成《孟子》一書。
  23. 前二家:指佛老二家學説。
  24. 有年:有許多年時間了。
  25. 從而化者:指追從作者並受其影響的人。
  26. 聞而疑者:聽到作者排佛老學説後發生疑惑的人。
  27. 頑然不入者:指頑固堅持自己看法不接受作者觀點的人。
  28. 吾豈有愛於力:我哪是害怕耗費氣力,指那些人不可理喻。
  29. 力之未至:力量還沒有達到,意為還沒有盡全力。
  30. 猶懼不及:還恐怕沒有盡到最大努力。
  31. 矧(shěn):況且。
  32. 有所未至:指在學識志向上還沒有達到成熟不惑的境界。
  33. 無實駁(bó)雜之説:荒誕無實的學説。
  34. 比之酒色:和沉溺於酒色相比。
  35. 不有間乎:不是還高出一籌嗎?
  36. 似同浴而譏裸裎(chéng):好像同浴之人譏笑別人光着身子一般。裸裎:裸體。
  37. 下氣:指低聲下氣,謙讓別人。
  38. 博塞(sāi)之譏:指張籍對作者為文博雜冗塞的譏嘲。
  39. 承教:受教。
  40. 薄晚:傍晚。
  41. 公府:三公的官府。當時董晉以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任宣武節度副大使,鎮守汴州,作者任其門下推官。文中的公府指董晉府上。 [2] 

答張籍書白話譯文

我剛開始在人羣中見到您時,您本異於常人;等到聽了您的聲音,接觸到您的文章,就有了和您交往的願望。因為緣分,很幸運地和您相會,於是得以滿足心願,不只是您不嫌棄我,也是我碰到的時機好啊!曾經遺憾得不到您的意見,以為是我和您交往的途徑不夠呢。現在才大大滿足了心願,一下子就像積年老病突然間離身一樣輕鬆;就像拿着熱東西的人突然吹到涼風一樣清新。但您所説的:排斥佛老,比不上寫書,吵吵嚷嚷好多話,只白白地互相指責。在我看來,卻與此不同。
所説的寫書,大義只限於文辭。口頭宣傳、寫於簡上,有什麼挑的呢?孟軻的書,不是孟軻自己寫的,是他去世之後,弟子萬章、公孫丑一起記下他説過的話寫成的。我自從得到聖人的大道並宣傳它,抵制佛、老兩家,已經有些年頭了。不瞭解我的人,以為我喜歡辯論。但聽從我,被我的宣傳教化了的也有,聽了以後有所懷疑的人數又要比前者多一倍。固執聽不進我的話的,親自用話教育都聽不進去,那麼看我的書也必將無所收穫,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怎麼會捨不得力氣呢?
但也有一種説法:教化當世,沒有比親口宣傳更好的方法;世代流傳,沒有比著書更好的方法了。又擔心我的能力達不到,三十歲當有所成就,四十歲當不再疑惑,我和聖人相比,已經過了三十而立的年齡,仍擔心不及聖人。何況,現在沒有達到聖人要求的那樣,而且本來就有不能及的地方。請讓我等到五六十歲以後再來做著書的事吧,希望可少犯些錯誤。
您還指責我和眾人做沒有實際內容、駁雜的議論,這是我開玩笑的;和酒色相比,畢竟還是有差異的吧?您指責這一點,就像一同洗澡卻批評裸體一樣。若是説商量討論我沒能謙虛些,恐怕是有的,我會認真考慮並改正的。對於博雜不通的指責,我斗膽不敢聽從教導。其他的等見面後再談。
臨近傍晚我要到公府去,不能詳細説。韓愈再拜。 [3] 

答張籍書創作背景

《答張籍書》作於貞元十三年(797年),時作者佐董晉於汴州。此前,張籍曾寫《上韓昌黎書》,批評作者喜博塞,好為無實駁雜之説,與人辯論不肯服輸,並認為排釋老不如著書。於是作者寫下這封書信,在覆信中一一答覆張籍。 [4] 

答張籍書作品鑑賞

答張籍書文學賞析

文章開篇,首先讚賞張籍人才德能的不同尋常,表明與他交往是作者的願望。接着又説自己十分樂意聽到他的意見,然而對他信中提出的看法,作者卻不能贊同“則有異乎此也”。在這第一段中,文字便顯出起伏,先揚後抑,既表示謙恭,又指明意見,不能苟同。先就張籍説他“排釋老不若著書,囂囂多言,徒相為訾”,述以己見,這其中又劃分兩個層次,第一層説對興存聖人之道, “宣之於口”和“書之於簡”,沒有什麼兩樣,並説明自己宣揚傳播儒家學説並沒有惜力,第二層從“然有一説”開始,語勢又一轉折,申明自己之所以未著書,是“又懼吾力立未至也”, “請待五六十然後為之”,期望到那時能少些過錯,單駁著述論説問題的這兩個層次,一為反駁,一為解釋,説理非這般不能周密,然而先直辯,後婉解,辭氣自生迴旋。繼之最後部分關於“譏吾與人人為無實駁雜之説”。作者指明那是詼諧、開玩笑之作,對方譏之無益,其語亦略帶詼諧;而對與人“商論不能下氣”他則謙虛承認, “或似有之”,表示要加以改進,直至後面的“博塞之譏,敢不承教”,語調又陡然一轉,斬截利落,斷然不予接受。關於駁雜之説,作者覺得文學創作完全可以寫詼諧與開玩笑的作品,不必大驚小怪。其實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只是在變換的形式與寫法中,加進自己對社會及生活的認識和見解,因此他對幹博塞這類純粹的遊戲頭銜要堅決拒絕。由此整個末尾一節可謂一波三折。
因與張籍之間交情較深,所以在動筆時相當用心,既要維護朋友間的情誼,避免生硬的口氣,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給對方明確的答辯。於是作者起筆先敍述兩人結交的過程,寫得親熱而動情;接着便是更為親熱的表示:忽而訝其無書,忽而幸其有書。這種鋪墊使後面的逐條批駁得以在寬鬆的氣氛中展開,儘量照顧了朋友的顏面。
這篇文章表現上的特點是調動不同的修辭方式,更兼形容得當,這也是使其文氣暢通的重要因素。文中敍述句、並列和遞進的排比句式、反問句式和諧交錯,使語言節奏很好地表達出詞意的抑揚起伏。另外形容詞彙十分準確,比如第一段中説作者希望對方的意見,及至“得所圖”便“脱然若沈痾去體,灑然若執熱者之濯清風也”,想象豐富,用句新穎而得體:另有最後一段説在文學創作中詼諧玩笑之作便如同人生活中的酒色,諷刺這一點便“似同浴而譏裸裎也”。一句話便充分説明了其譏之不妥。這篇文章主旨雖是講經論道,但不摻陳腐言辭,作者信手拈來,辯駁處無激烈之詞,始終流貫着一種曲折起俠、一往奔瀉的氣勢與活力,因此顯得內涵豐沛,論述酣暢。 [3]  [1] 

答張籍書名家點評

·孫琮《山曉閣唐宋八大家選·韓昌黎集》卷一:一篇正文,只是辯駁來書之意,今卻嫌其突然憨直,卻於前文敍一段納交之情,已自寫得親熱。又一段,忽訝其無書,一段忽幸其有書,又自寫得加倍親熱。然後得來書云云,一一駁去。於是前文既不患其憨直,後文亦不患其佞譽,正是立言有體。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一: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謂必待著書以排之,似迂緩矣。但文公以口排釋、老,而自己未免好為無實駁雜之説,亦何以動人敬信乎?張文昌譏之誠是,而公猶以戲自解,何耶?故張橫渠有言:“戲謔不惟害事,志亦為所動。不戲謔,亦持志之一端。”須曉此意,方得儒者氣象。
·林紓《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不知者以僕好辯”下數語,用筆伸縮,至可尋跡。辯是口説,因口説而化,或有其人,因口説而疑,頑且加倍。口説之不入,尚且如此,而冥冥萬年,欲賴此傳述之書,其可信其必從邪?此明不能著書之意極為明晰。於是再抉透一層,謂不著書不是愛力,力所未至,有書亦不可恃。其待至五六十年者,謙詞也。文質樸中卻極流轉。 [5] 

答張籍書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陽(今河南晉孟縣)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年間進士。任刑部侍郎時,曾因上疏諫迎佛骨觸怒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卒諡文,又有“韓文公”之稱。
韓愈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家道統自任,開宋明理學家之先聲。在文學上,韓愈反對駢文,倡導散文,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領導人,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雄奇奔放又曲折變化,其詩常“以文為詩”,追求奇險。于山水旅遊詩,則另創一派,擴大了創作領域,對後世影響深遠。有《韓昌黎集》。 [6] 
參考資料
  • 1.    羅斌主編.唐宋八大家散文鑑賞 第一卷: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01:第60-61頁
  • 2.    洪祖斌,尹江選注.中國古代十大散文家精品全集 韓愈:大連出版社,1998.3:第22-23頁
  • 3.    《唐宋八大家全集》編委會主編;思履等主編.唐宋八大家經典集 兩卷版 上:江蘇美術出版社,2014.03:第58-60頁
  • 4.    郭預衡,郭英德主編.新版校評 修訂本 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 卷1 韓愈 柳宗元: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01:第98頁
  • 5.    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 昌黎文鈔:三秦出版社,1998.09:第196-197頁
  • 6.    李穆南,郄智毅,劉金玲主編.歷代遊記: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學苑音像出版社,2006.06:第26頁